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排行榜 >

凉山昭觉县十大旅游景点

凉山昭觉县十大旅游景点

10、松涛森林公园

凉山昭觉县十大旅游景点

位于举世闻名的凉山州东西河飞播林区,距西昌18公里,占地面积900余亩,公园海拔1800米,气候宜人,属亚热带高原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平均15℃;公园交通方便,合(川)木(里)路从旁经过;园内水、电、通讯供给齐全,空气清晰,景-人,为度假、疗养、旅游避暑的好去处。

9、昭觉科且土司衙门遗址

昭觉科且土司衙门遗址位于昭觉县城西南部的大坝乡科且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距昭觉县城24千米,昭(觉)布(拖)公路从此址通过。

昭觉科且土司为利利土司,衙门建于明朝末年清朝初期,至今尚保存有平均高1.52米,厚0.4米的4根石柱,呈"::"形栽立于农田之中。每根石柱中部有2个长方形石孔,顶端雕刻石狮。据传,其用途有2种,即捆绑奴隶或挂旗。按当地彝族群众流传的一则故事推测,前者可信。故事是这样的:早年有姓八且的阿依冲平和阿斯木呷夫妇喂养的绵羊接二连三被利利土司家杀食。愤怒的阿依冲平上门索赔不成反而被土司捆绑在石柱上严刑拷打。妻子阿斯木呷英勇果断地率巴且家兵解救丈夫,最后将土司追逼在山上悬树自尽而被世人称颂。

科且土司衙门遗址石柱,对于研究古代彝族社会形态具有一定的科考价值。

8、昭觉历史文物陈列室

昭觉历史文物陈列室。以好谷东汉石表及博什瓦黑岩画复制品为主要内容,以征集文物及馆藏文物为辅的历史文物陈列室。不断充实展品内容,体现昭觉的历史文化。

7、木撮乃姐石板墓群

该墓群位于昭觉县四开乡好谷木撮乃姐,是在1987年7月全省文物普查时我县文物工作者发现的。莫葬共有56座,均分布在木撮乃姐的两山丘东侧斜坡上,总面积均5万平方米。部分墓葬残存。莫葬群东贴三湾河,南靠莫子山,两旁深沟,西南方为洛苏乃姐山,北距三弯河桥约800米。莫葬均用薄石板嵌成,顶无盖石,且已全部露出地面。墓葬形制有长方形、梯形、长条形三种。墓向以座南向北和座东向西为主。其中M53一座长2.8米,宽0.9米,M37长0.45米,宽0.2。其余墓均约长1.5米至1.24米,宽0.6米到1米左右。曾在墓地内采集到锥刺纹夹砂陶残平底罐一件。

木撮乃姐石板墓群,自发现以来,省、州有关专家学者多次来现场考察,认为木撮乃姐石板墓群是战国至西汉的古墓葬群。历史悠久,墓葬数量众多,是最为集中的古墓葬群。它将为研究西南民族史具有较高的价值。为此,昭觉县人民政府于一九九六年六月二十三日,组织有关部分负责人,到现场划定了木撮乃姐石板墓群为中心的60亩地为重点保护区。

6、补莫湿地

布拖县补莫湿地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乐安自然保护区境内(自然保护区面积22754.3公顷),现有面积700多公顷,是四川省第二大湿地资源,现已列入凉山州州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并正在积极争取四川省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布拖县补莫湿地是保护黑鹳、扭角羚等国家珍稀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的重要基地。乐安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植物垂直带谱齐全,湿地资源独特。保护区内有野生动物27目77科262种,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扭角羚及二级保护动物小熊猫、黑熊、獐子、岩羊、白腹锦鸡、红腹角雉、林麝、黄麂、猴、狐狸、穿山甲、水獭等。鸟类100余种,有麻雀、喜鹊、乌鸦、斑鸠、岩鹰、杜鹃、岩燕、锦鸡等;有森林植物59科185种,珍稀植物有红豆杉等,森林垂直分布较明显。

5、彝族向天坟

彝族向天坟,位于昭觉县古里片区龙沟乡阿里米村果噢乃巨的两座小山顶上。南距古里工委约7公里,北距龙沟乡政府所在地约4公里。从该处坟地和周围的地形地貌看,南北两侧为沟,山下沟谷台地为农耕,东侧为风景优美的硕嘎拉达,西靠神奇的鹫里德波(坐鹰山),昭觉县城至古里工委的公路从中穿过,这里有着许多神秘的传说。

彝族向天坟是一种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境内的古坟墓,形状大体可分为圆形、单圆台、三圆台堆垒金字塔这三种类型。后者由大、中、小三个圆台堆垒而成,第三台顶用石砌成凹口向天。单圆台有两种,一种台端平面圆心用石砌成凹口向天;另一种台端向天平面用土填满。圆环向天坟酷似井栏,环口向天。因此统称向天坟。是踞以观测天象星斗的观象台或天文台(刘尧汉、卢央二位先生著《考古天文学的一大发现――彝族向天坟的结构与功能》1985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彝族文化研究文集》)。最近发现的这些昭觉果噢乃巨彝族向天坟正是圆形单圆台、环口向天的向天坟。其结构与造型十分独特。

果噢乃巨彝族向天坟,共发现8座,东西排列。

公路以东的一座小山顶上发现有2座。Μ1号坟墓,直径1.90米,墓内早年被盗。Μ2号墓,直径1.60米,保存较完整。墓葬形状均为圆形,墓口向天。据推测,葬前先在地上挖一圆形土坑后,在土坑内以若干块自然石板竖嵌呈圆形墓室,将尸体或尸骨或骨灰入葬其内,然后用土堆垒成圆形土堡,环口向天。或是葬前先在地上挖一圆形土坑,在圆形土坑里以若干石板竖嵌呈圆形墓室后,将焚尸柴火堆在其中,然后,抬尸于上焚烧,最后用土填之。发现填土未满,故意留出环口向天。因尚未对坟墓进行清理发掘,出土情况不详。Μ1号墓土堆,直径4.40米,残存高0.54米,墓壁由7块石板构筑。Μ2号墓土堆,直径3.70米,高约0.60米,墓壁由九块石板构筑。

公路以西另一山顶上发现6座分布密集的小型同类坟墓,因绿草覆盖深厚,难以测量。两处坟地相距约100米。

这里的墓葬分布极为密集,从暴露于地面上的墓壁石板可见,公路西侧的向天坟与公路东侧的向天坟总体构造有些差异。一是位于公路东侧的两座向天坟相间距离达2米,而位于公路西侧的6座向天坟均相靠无间,间隔距离几乎为零,甚至发现墓壁石板共用情况。二是公路以东向天坟的封土堆较为明显,两座各有封土。而公路以西的6座向天坟封土不太明显,是否原来6座向天坟都为封土堆。我们还发现构筑坟墓的石板是由自然板石经过简单的修整后,在圆形墓坑里竖嵌呈圆形墓室,然后,将尸骨或骨灰入葬,最后用土堆封成。在构筑坟墓的石板上未发现加工琢磨的痕迹,石板的大小厚度也不等。

果噢乃巨彝族向天坟,因尚未进行试掘,目前,坟内文化保存情况和具体的文化内涵还不清楚,墓主族别和时代也就无法断定。因此,这处坟地亟待继续进行考古调查和清理发掘。

附近的当地彝族农民传说,果噢乃巨这地方,在很久以前是凉山东部沙马兹莫的居住地,称其谓“兹莫赤伙”(彝族兹莫坟地)。“兹莫”原意为王、酋长、首领,后来演变为土司。“赤伙”意为火化坟。并且认为,这是贵州水西阿支尼威(安氏土司)家长子阿支尼阿依继位之前的沙马兹莫的坟地。从这里的自然环境、风水情况看,是适宜于人类居住生活的好地方。

4、波洛杜鹃花

波洛索玛花(杜鹃花),十万亩成片,延伸丙底乡、甲依乡、尔觉西乡,每年四月底至六月中旬,索玛花五颜六色,鲜鲜的、艳艳的、红红的开着,在阳光的映照下,更添了几多光彩,上山游览,观光索玛花的人们,连连不断,游人们和过路车辆总是将索玛花插汽车及姑娘的辫子上,象征着吉祥、如意和美的享受,似乎过“索玛花”节。在封山育林碑对面金阳方向,有几个小山包,丝窝方向有个哑口,大约200米宽,堤坝50米,引渠蓄水库(人工湖),湖面100多万平方米。

3、波洛云海

波洛云海,较之峨眉山云海有过之无不及,站在丙乙底山最高峰(电视差转台)处俯视,万里云海里只凸现出三座山峰:北面狮子山、东西老君山(云南)、西面木托山(布拖),可望玉龙山(云南丽江)、贡嘎山(甘孜),景色迷人。

2、竹核温泉

竹核温泉可分为一大一小两个温泉。竹核大温泉位于昭觉县竹核乡大温泉村,距县城14公里,海拔1905米,属热泉,泉眼水温50℃以上,矿化度0.2―O.21克/升,PH值为8.4,水化学特征为碳酸氢纳、钙(HC03―NaCa)型,流量19.69立升/秒,主泉眼位于志留系灰岩,角砾岩破碎带。现修建有四季皆宜的游泳池一个(1000m2),沿牛洛河河岸修有占地达27亩的养鱼池,所喂养的罗非鱼内外驰名。竹核小温泉距大温泉约1公里,水温44℃左右,流量5.6立升/秒,矿化度为0.075克/升,PH值6,水化学特征为碳酸氢钠、钾,氯钙型水(HC03·CL-K+Na+Ca),该泉下游也建有养鱼池7.8亩。由于竹核大,小温泉,地处宜宾至西昌的公路旁,可进入性好。

1、博什瓦黑石刻岩画

博什瓦黑石刻岩画,位于昭觉碗厂乡团结村博什瓦黑的南坡上,与普格县红毛依达乡毗领。西距西昌约50公里,东距昭觉县城56公里。1982年4月初,州委、州政府领导同志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刘尧汉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宋兆麟等专家前往鉴定,证明石刻岩画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是南诏大理时期的佛教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后来由凉山州文化局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刘尧汉、中国历史博物馆宋兆麟、杜耀西、黎家芳、锡长僖、张延平等有关人员组成石刻岩画调查组,作了为期23天的清理、考古、测绘、拍摄和捶拓等工作。博什瓦黑石刻岩画于1991年4月16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县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0》以及《四川省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的规定,于1991年9月13日,组织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博什瓦黑实地踏勘观测,遵照有利于保护文物自然环境风貌,有利于文物安全和文物开发利用的原则,划定了以博什瓦黑石刻岩画为中心自的44.28亩地为重点的保护区。以重点保护区为中心,东至阿嘎尔古依莫方向100米为界,西至依孜乃解方向60米为界,北至古巴阿莫方向100米处为界,划为一般保护区。划出了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及文化区内的集体所有林地共95.28亩。该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仍委托解放沟碗厂乡人民政府负责(昭府发8l号文件通知。

岩画阴线刻造在十六块天然巨石上,画面面种约440平方米,可分南、西、北三个岩画区。南区:位于山坡中下部,紧邻博什瓦黑河的北岸,是主要分布区,共有8块刻石英钟,其中一刻石最大,是本区的中心,顶部面积达198平方米,其上刻有巨大的涅像,下部刻释迦、观单等像,其他刻石上刻有释迦、观音、四天王、明王及佛塔等主要佛教造像,还有一处汉文题记。西区:位于南区的西部,共有五块刻石,分布在南北两处,最南边一块刻石,刻有一尊男性像。该刻石右侧往100米有四块刻石。北区:位于山顶,有三块刻石,其中两块靠西边,岩而小,刻线技法粗犷,刻的是小型人物。在其东南边的悬岩上,有一横长形刻石,岩石南面比较光滑,刻有一幅六人骑马的出行图,画面之大。博什瓦黑石刻岩画内容其中上是佛教遗迹。其中王者出行图和彝族毕摩的出现实为独特,有待进一步研究。总之,用阴线刻造的博什瓦黑石刻岩画,画像众多,画面宏伟,画幅之大,是迄今摩崖石刻画像中少见的。特别是在凉山彝族地区,发现这样大型的密宗摩崖造像,对了解当地历史,佛教的传播以及古代民族关系提供了新的史料,也对地方史、民族史、宗教史和艺术史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paihangbang/z7gpx.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