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排行榜 >

天员空间出舱活动十大问题

天员空间出舱活动十大问题

十、航天员在太空飞行中患病怎么办

天员空间出舱活动十大问题

航天员在太空飞行中,由地面的航天医学专家利用生物遥测设备测量其呼吸、血压和心脏情况,还通过电视图像与航天员直接通话,对航天员身体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和判断。如果航天员生病,可进行指导用药。一旦航天员病情加重,可根据飞行前确定的中止飞行的医学标准而中止飞行,并做好返回地面的急救准备,待航天员着陆后及时进行抢救。

九、航天员在太空中如何洗澡

从天空实验室开始,太空首次有了淋浴设备。这种太空淋浴器是一个带盖的可以关闭的圆筒,圆筒里面有手持喷头和液体肥皂,地板上有吸水孔。在淋浴前要先把脚固定在地板上,否则在淋浴中身体会翻滚。同时还不能让水洒到淋浴筒外。在太空洗澡,除用淋浴器外还可用海绵布两块,一块用擦脸和头发,另一块用于擦身体。然而,只有在天空实验室才有淋浴设备,而在航天飞船和航天飞机上,就没有淋浴设备了,只能进行“海绵浴”了。

八、航天员在太空如何吃饭

在航天器中进食,既有情趣,又很危险。因为在失重状况下,食物及其碎渣会到处飘飞,迷眼钻鼻,还会损坏仪器设备。因此,在早期的航天活动中,将航天员的食品做成糊状,装在软管中,食用时像挤牙膏一样往嘴里挤。而现在,航天食物与进食方法,与地面相差无几。

七、太空中失重的感觉

人们经常看到舞台上模仿的“太空步”, 但航天员在太空中失重的感受与地面完全不一样。失重并不是没有重力,而是人们对没有重量的一种体验。进入失重状态后最先感受到的是漂浮。由于缺乏向下的吸引力,双脚自然离开地板,身体悬浮在空中。此时,航天员行走已不可能,只能用双手推拉舱壁上的扶手来帮助身体移动。航天员进入失重状态后,由于缺乏向下的吸引力,全身的液体开始向上半身和头部转移,会出现颈静脉怒张,脸部虚胖,鼻腔充血,与地面上感冒症状类似。

六、谁是太空行走的“世界冠军”

太空行走既不比走得快,也不比走得远,而是比走的次数多少和走的时间长短。自从人类开始太空行走的40多年里,俄罗斯的索洛维约夫以太空行走16次、在太空停留77小时41分钟而成为太空行走的“世界冠军”。

五、谁是空间出舱活动第一人

1965年3月18日,前苏联航天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乘坐上升号飞船进入太空后,他出舱进行了12分钟的空间出舱活动,这是人类首次太空行走。但由于宇航服膨胀,他险些没爬回舱内。

四、空间出舱活动“三件宝”

航天员在航天器里走到太空需要必备的三件装备,也称“三件宝”,一个不能少。

第一个是是气阐仓。气阐仓是居于两个大气压力不同的空间之间的一个舱室,一般两边装有不透气的门,目的是防止两个空间的气体交流,这是航天员进出太空的“门户”。

第二个装备是舱外航天服。航天服是人造的“天衣”,舱外航天服要比舱内航天服复杂得多,是世界上结构最复杂、技术最先进、价格最昂贵的服装。

第三个是安全带。因为在空间出舱活动没有参照物,无法分清物体的大小远近,也无法判断其速度快慢,很容易与“母”航天器走散而成为人体卫星。因此,空间出舱活动需要用安全带将航天员与航天器连接起来,防止航天员在太空中走失。

另外,还有载人机动装置,相当于一个交通工具,主要用来救生。

三、太空环境异常恶劣

太空可不像传说的“天堂”、“仙境”那样美好,而是环境异常恶劣,不仅缺氧,有高真空、极度的高低温和可怕的宇宙辐射,而且还有流星体、微流星体和宇宙尘埃,所有这些都会危及太空行走的航天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另外,太空垃圾也是一种危险因素。在太空中有很多垃圾,在300千米高的地球轨道上,太空垃圾的运行速度是7.7千米ㄍ秒,相当于子弹速度的10倍。因此,一粒沙子大小的太空垃圾的动能,就等于质量比它大100倍的子弹的动能。航天员在太空行走时,如果遇到太空垃圾是十分危险的。如果被大块的太空垃圾击中,后果不堪设想。

二、太空行走并不是走

太空行走是一种通俗的说法,科学术语应该是“出舱活动”,是指航天员离开飞船、航天飞机、空间站等航天器,进入宇宙空间(包括月球、火星及其他天体上)进行活动的过程。完成太空行走并不像我们日常走路那样,其实它不是走。因为太空既没有大马路,又没有人行道,是无路可走的。另外,太空是处在失重状态下,航天员的身体飘浮在空中,航天员在失重状态下移动身体,一般是用手,而不是用脚。为了方便航天员的行动,在航天器里外都安装了一些扶手,航天员用手抓住扶手移动身体。在失重状态下行走无所谓上下左右,也无论头朝上还是朝下,甚至身体横躺着,都可以“行走”。

目前出舱活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脐带式的生命保障系统与航天器相连式出舱活动。航天员身穿航天服,航天员所需要的氧气、压力、通讯、电源等都是通过“脐带”由“母”航天器供给的。由于“脐带”不能过长,所以航天员出舱后只能在“母”航天器附近活动,而且“脐带”不能缠绕,否则就会像被脐带缠绕的胎儿那样十分危险。另一种出舱活动的方式是身着装在航天服背后的便携式环控生保系统行走。航天员出舱后可与“母”航天器分离。由于航天员身穿航天服,背着便携式环控生保装置及太空机动装置,航天员可到离“母”航天器100米远处活动。可以说,舱外航天服和便携式环控生保系统是一个微型载人航天器,能为航天员提供通风、供氧、适当的温湿度和压力以及电源通讯等,保证航天员正常生存和工作。

一、为什么要进行空间出舱活动?

空间出舱活动有着的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科研价值,意义和作用不可低估。航天员通过空间出舱活动可以开展许多复杂的空间作业,如施放、回收、修理和捕捉航天器,开展科学研究,组装空间站,建设太空城等。这些不仅节约大量的财力物力,而且有些作业是在地面和航天器里面无法进行的。此次神舟七号飞船航天员就将在出舱活动时施放一颗卫星。1973年五、六月间,美国航天员通过3次出舱终于剪断了缠住天空实验室太阳能电池翼的金属条,让太阳能电池翼重新张开,使价值25亿美元的天空实验室计划得以顺利实施。1984年4月,美国航天员出舱将一颗发生故障的卫星捕获收回,在航天飞机内修复后重新放回原来的轨道上。这也开了航天员在太空维修卫星的先河。后来,航天员们相继进行了修复哈勃太空望远镜、组装国际空间站等难度更大、价值也更大的作业,展示了空间出舱活动的重大意义和发展潜力。

标签: 天员 出舱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paihangbang/kdexg.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