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教师文案 >

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设计一份好的教学方案对于一次教学来说可谓是事半功倍的,可是教学方案要如何设计呢?下面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设计
 
一、数学教学设计概述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的过程进行事前的思考,之后做出供下一步进行教学的一个行动方案,做出行动方案的过程,就是教学设计。
 
就其本质而言,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评价、修改解决方案的系统计划过程。一些专家所提出教学设计概念的观点大体一致,即他们都强调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包括如何编写目标、如何进行任务分析、如何选择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如何编制标准参照测试等。这些操作是必要的,也是最基本的。
 
(二)教学设计要做什么
 
1、分析教学目标
 
分析教学目标是为了确定学生学习的主题,即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1、学习者的主体特征;2、教学目标只定义所有学习者都要达到的基本要求;3、教学目标应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变化性;4、注意能力与素质培养目标的提炼。
 
2、设计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用计算、比喻、演示教具、设疑、对比、类比等等来创设情境。建构主义强调要在真实情境下进行学习,其好处就是能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强调了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我们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真实的问题情境,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例如:加减混合运算可以设计为乘公交车的上下车。
 
3、设计教学形式与方法
 
现在教学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合作探究的、动手实践的、观察比较、开放型的,等等。我们都是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来设计最适合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4、设计学习方式
 
小学数学学习应该是儿童自主的数学活动,要让儿童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发现、解决问题。我们在设计学习方式时要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亲历与体验。
 
二、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
 
(一)数学化设计理念
 
人们运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组织整理,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的组织现实世界的过程,就是数学化的过程。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将现实的以及现实之上抽象出来的各种层次的“数学现实”世界,进行数学地处理,用数学化的意识去进行教学的设计,这种设计理念就是数学化设计理念。
 
(二)问题化设计理念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如果始终将数学的教与学置于各种奇妙的富于思考问题情境之中,这种设计就是很好地贯穿了问题化设计理念。我们的教学设计,要处处体现问题化理念,问题化理念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想学数学。要将教学形式尽量设计成引导式启发式。具体体现在:一要创设思考数学的情景。二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用语要设计成多用问句、用巧妙的问句形式问出来。
 
例:五年级第一学期《循环小数》,教师先出示: 56÷37,比赛:2分钟内谁最快计算出答案;请学生把答案写在黑板上,有的写1.513513513……、1.513……、1.513513……;讨论:有的除到了小数点后面的第6位,有的是第3位,最多的是第19位。那么到底谁赢了?提问:关于循环小数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1、循环小数是否指出现在除法里?2、循环部分是否只出现在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3、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循环小数?4、是否每次都要除到第3位?5、循环小数有没有分类?6、循环小数怎么来表示?7、循环小数怎么读?
 
(三)活动化设计理念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如果能将静态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动态的过程;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设计成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将传统意义上的“纸笔方式”设计成学生动手操作方式。……凡是将教学设计成“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并用、学生与老师互动”的设计思想,这就是贯穿了活动化的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手摸一摸,亲自试一试,亲身演一演。
 
例如:一年级第二学期《度量》,教师通过让学生用手拃量一量课桌,用脚步测量班级前门到后门的距离等,让学生理解了单位长度的含义。
 
例如:二年级第一学期《时、分的认识》 ,教师设计在一分钟内分组进行涂色、口算、写字、把脉,切实感受一分钟的长短。
 
当然,这里所讲的活动化设计理念,并不是要求把小学数学的所有内容都变成活动化的形式。但是,在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学生动手,学生操作,学生做数学的今天,数学设计的时候,尽量多一些贯穿“活动化设计理念”,是有积极意义和作用的。
 
例如:二年级新教材第一学期《角和直角》 ,教师让学生拿着三角尺去寻找身边的直角。
 
三、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策略
 
(一)内容设计科学化
 
1、教学内容本身要有科学性,要做到内容准确无误,符合科学规范。
 
2、在设计教学内容如何教的过程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形式设计趣味化
 
在教学中,凡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都应该是我们设计小学数学教学时所使用的载体。如小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的主人公,神话故事里的人物,都可以借用过来进行教学设计。还有形式喜欢的活动或运动形式,也可以是用作载体的教学形式。
 
例如:二年级第一学期《小统计》
 
教师设计摸球游戏,规则: 10个球,摸出3个红球的为一等奖,摸出2个红球的为二等奖,摸出1个红球的为三等奖。让学生进行统计,并画出统计图。
 
(三)结构设计生动化
 
将一节课的内容通盘考虑来进行设计,而不是一盘散沙式的。只有对整节课通盘设计,一节课的结构与主线才能富有逻辑性。只有设计出逻辑性强、结构严谨的整节课,再配合前面所谈的对内容与形式进行的巧妙设计,才能为那些善于语言表达的教师上好一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实施
 
(一)作为组织者如何调控应变
 
传统教学的 "问答式"、"说听式"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只有先举手再发言、只有经过老师的同意才可以发言,课堂上一般不会出现"学生插嘴"的现象。然而,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在这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插嘴"现象的产生是合情合理的、无可非议的,它不是"乱"、而是"活",它是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学景观。"学生插嘴"是学生自我实现个性张扬的最佳途径,因为学生是在一种没有约束、没有负担的的教学情景中产生的"插嘴",这种个性的张扬是真实的、积极的、有意义的,它是学生的直觉、顿悟和灵感而迸发出来的创新性思维。“学生插嘴”现象的产生将考验教师的教学理念、调控水平、应变能力以及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当学生的"插嘴"不尽人意时,你怎样让学生愉悦地坐下来;当学生的"插嘴"富有挑战时,你如何盘活、如何进行教学的"二度设计",让学生的"插嘴"成为学习的资源,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发现规律的新的起点。
 
(二)作为引导者如何启发思考
 
提问是每一个教师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方法,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最直接的手段。但是,教师问什么,怎样问是应特别重视的问题,课堂上问题的设置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讲授一个定理可设计若干不同的问题,可有若干不同的问法,但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问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准确掌握大纲所要求的尺度,明确所学知识在本书中的地位和作用,恰切地把握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水平,才能问有所思,问有所答,学生思维积极活跃,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 1)“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这是启发学生思考面的很好途径。(2)“你是怎样想的?”这是引导学生反思和有条理说明思考过程。(3)“如果……,会怎么样?”这是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的有效策略。(4)“他对吗?错在哪儿?”这是理解他人思考方式与从他人的思考过程中探索新的思考方法。
 
1、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值得研究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多少思考时间。实验表明,思考时间若非常短,学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简短,但若把思考时间延长一点时间,学生就会更加全面和较为完整的回答问题,这样,合乎要求和正确的回答率就会提高。当然,思考时间的长短,是与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密切相关的。目前在课堂学习中,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给思考时间,要求学生立刻回答。当学生不能立刻回答时,便不断重复问题,或者另外提出一些问题来弥补这个 "冷场"。其实,这是干扰学生的思考,"冷场"往往是学生正在思考,表面冷静,实际上思维活动却很活跃。
 
2、启发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
 
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要让学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要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喧宾夺主。
 
(三)作为合作者如何平等参与
 
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
 
1、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历了解容量概念和认识测量工具,以及认识“升”和“毫升”的过程。
 
2、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升”和“毫升”,知道“升”和“毫升”怎样用字母表示;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3、积极参与“玩水”的实验活动,获得愉快的学习和数学活动经验。
 
教 学 重 点 升和毫升的认识
 
教 学 难 点 容量概念的形成和正确读取量杯量筒液体的多少。
 
教学手段及方法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景
 
用实物,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
 
二、探究与体验。在实验中思考、学习。
 
师生交流三、实践与应用,巩固所学结合实际生活。设计意图
 
一、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而言,用实物,来吸引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数学,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设计学生喜欢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和交流中解决问题。
 
通过学生的亲自操作活动,让学生再次体验容量的概念。
 
让学生积极参与“玩水”的数学活动,在具体的情境中灵活运用,进一步加深对容量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小组合作巩固强化。学生进一步体验容量的概念,加深理解。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练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永远保持旺盛的精力来参与学习活动。教学预设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喝饮料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瓶饮料(出示饮料),你们知道哪个瓶子里的饮料多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左手拿的瓶子里饮料多,用眼直接看出来的。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学了今天的知识,你就可以用数来表示饮料的多少了。(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实验,容量
 
⑴出示两杯不同颜色的水(高度不一样)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哪一杯水多呢?
 
生:红色(蓝色)
 
⑵再出示两个杯子。(大小不同)
 
师:哪一杯装水多?有什么好办法?同桌互相讨论一下。(出示课件)
 
生:一样多。 左边的……
 
⑶提出小组合作实验,在实验中考虑有什么好的方法,让学生积极配合,共同解决问题。
 
师:你们都想到了哪些方法?
 
生1:可以把两个杯子放在一起比一比。
 
2:可以把一个杯子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杯子里。
 
生3:还可以把两个杯子都倒满水,然后再分别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鼓励的语气)
 
小结:哪个杯子装水多,我们就说哪个杯子的容量大。(出示课件)
 
2、实验,认识升和毫升
 
⑴ 出示两个高度一样、装着水的高度也一样、但粗细不同的两个瓶子。(用不同颜色区分)
 
师:老师这里还有两个瓶子。比一比,哪个瓶子装的水多?你是怎么比较的?现在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
 
师生交流
 
生1:用一个大杯子,先把一个瓶子的水倒进去,做一个记号,然后倒出来。再把另一个瓶子的水倒进去,和刚才做的记号比较。
 
2:分别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再比一比哪个多。
 
生3:用量杯也可以测量出哪个瓶里的水多。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许多好方法。那现在,我们就来按刚才的方法试一试吧。
 
实际操作
 
⑵师:如果要精确的知道液体的容量,就要用到计量液体工具。(出示、认识量筒和量杯)计量液体,如汽油、饮料、药水、等,用升或毫升做单位。
 
师:升用字母“l”表示,毫升用字母“ml”表示。(出示课件并板书,学生读一读)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液体用升或毫升来计量?
 
生:油,牛奶,可乐,啤酒。
 
⑶用量杯测量两个瓶子中液体的多少。师生一起进行实际操作。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读出两个量杯中红色液面和蓝色液面所在的刻度。
 
(学生汇报,老师在黑板上记录)
 
三、练一练
 
1、让学生独立观察并填空。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出示课件)
 
2、先请一位学生读题。
 
生:找三个大小不同的玻璃瓶,分别测量它们的容量。分小组进行实验,完成后汇报结果。
 
3、怎样使两个瓶子里的水一样多?
 
分小组进行。(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然后全班交流)
 
生1:用量杯或者量筒,准确量出同样多的水。
 
生2:用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然后分别倒进水,使两个杯子液面高度相同。
 
4、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哪个杯子的容量大,哪个杯子容量小。(课件展示)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谁能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
 
教 学 反 思
 
问题的发现与提出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随机的课堂生成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源泉,问题是课堂教学得以推进和运行的动力所在。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离不开问题,问题的“生成”也就成了课堂教学得以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因素。课堂上随机生成的问题,有的专家将其称之为创生的问题。在课堂教学领域内,问题生成在某种程度上的价值大于问题解决,“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发现和生成问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他们主动探求知识、知识构建并运用已知经验和学习能力批判性地审视学习内容的过程,学生能提出问题,就是一种超越自我、具有创新价值的过程,我会善待学生的每一次提问,正确分析学生的每一个问题。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jiaoshiwenan/xpodk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