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教师文案 >

数3的教案6篇

数3的教案6篇

自从工作后,相信老师们都会定期制定教案,只有将教案写得更加出色,才能让课堂更加生动,下面是本站小编为您分享的数3的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数3的教案6篇

数3的教案篇1

设计意图: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适合小班幼儿朗读和背诵,本首古诗读背并不难,关键是要从中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从小要爱惜粮食。为此,在设计时围绕一个“辛苦”,从谈话引出古诗,看图了解“辛苦”,读诗句感受“辛苦”,到情景中演绎“辛苦”。从而把幼儿并不容易体会到的“辛苦”突破了。

活动目标:

1.指导幼儿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2.通过诵读,让幼儿感受农民劳动辛苦,粮食来之不易。

3.渗透爱惜粮食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培养读诗兴趣,感受农民劳动辛苦,懂得粮食来之不易。 教学难点:

感受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活动准备:

1.古诗悯农图一张,小朋友吃饭图一张(做成幻灯片)

2.古诗《悯农》朗读视频

3.适量的米和面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提问:宝宝们每天肚子饿了,都吃什么呀?引导幼儿说出米饭和馒头等;

2、出示米和面,让幼儿观察和体验,区分米和面。然后提问:

(1)、香喷喷的米饭和馒头是用什么做的?(米和面)

(2)、粮食是从哪里来的?鼓励幼儿大胆发??

(3)、教师总结: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我们要爱惜粮食,珍惜每一粒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悯农》。

二、学习古诗《悯农》,感受古诗特点,理解古诗内容。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后说说图片上的内容。

2.帮助幼儿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3.教师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解释古诗的含义,中午的太阳,红红的照在地上,农民在地里松土除草,汗水一点一点落在禾苗下面的土地里,可有谁知道碗里的饭呀,颗颗粒粒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的劳动得来的。

4.播放古诗朗读视频,让幼儿完整欣赏一遍,感受古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5.出示古诗图片,让幼儿看着图片,跟着教师朗读古诗。

6.指导幼儿有感情的、完整的朗读古诗。

三、背诵古诗,情景表演

1、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背诵古诗。

2、集体背诵。指导幼儿进行情景表演

四、课堂小结

1.教育幼儿从小养成爱惜粮食的好习惯。

2.我们应该如何做才算爱惜粮食?(让幼儿说说吃饭时的常规。)

数3的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物体遇热膨胀的现象。

2、比较物体膨胀变化前后的差别。

3、尝试大胆用肢体进行表演。

活动准备:

玉米粒、微波炉、小圆盘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题(1分钟)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样东西,你认识吗?(藏于背后,出示玉米粒)

二、观察尚未爆过的玉米粒,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咬一咬,并说一说:(5分钟)

1、师: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和玉米粒交个朋友,你们可以看一看、摸一摸、咬一咬,认识一下玉米朋友。(发盘子,引导咬,观察后放到凳子下。)2、提问:

你们看到玉米粒是什么颜色、形状的,像什么?(黄色的,是多边形的,像门牙。)--刚才你们摸过了、咬过了感觉怎么样?(硬硬的、滑滑的。)三、进行爆米花活动。(10分钟)师:认识了"玉米粒"朋友,现在玉米粒朋友要来玩个变身游戏。

1、操作:(出示袋子)将玉米粒装进袋子里,封口,放进微波炉,关紧门,将微波炉开到最高温加热2-4分钟。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孩子们听,有什么样的声音出现?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3、取出,比较两种食物。让幼儿观察爆过的玉米粒变成什么样,和小玉米粒比较差异(结合动作表演)。大.考吧.幼.师网出处闻闻有什么味?尝尝吃起来是怎么样的?

(1)、师:叮,好了,你刚才听到了什么声音?(引导讲述爆米花的声音)刚才的小袋子变成了怎样的?(鼓鼓的、胖胖的)为什么袋子变了,里面的玉米粒变成了什么样?(引导幼儿想象)

(2)、比较:我们来看看吧:是怎样的?(白白的、胖胖的)原来的玉米粒是什么颜色?加热过以后呢?(黄色变成了白色)原来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加热过后呢?(小小的、像门牙,变成大大的、一朵白色的花)谁来表演一下小小小的、像门牙的玉米粒和大大的爆米花。

刚才我们咬过玉米粒是硬的,加热过后玉米粒咬起来会怎样?准备好的孩子来尝一尝、说一说。(香香、脆脆的)

4、真神奇,为什么小玉米粒会变成这样?(因为玉米粒被高温加热了,它就会哔哔啵啵的爆炸。爆炸后的玉米粒有一个新的名字叫爆米花。像玉米粒加热后变成爆米花的现象叫膨胀现象。)

5、教育幼儿不要多吃膨化食品师:爆米花很好吃,可以多吃吗?

四、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小玉米粒--爆米花的过程。(10分钟)师:好啦,刚才孩子们看了"玉米粒"变身的游戏,现在我们也一起来玩"玉米粒"变身的游戏。在玩时,我要考考你们:玉米粒爆炸时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是怎样发出的哔哔啵啵的声音?(一个接一个,哔哔啵啵爆起来)当听到"加温、定时开始",你们可以怎么表演?(哔哔啵啵转着站起来)叮,停了,(爆米花保持姿势不动)。(教师示范让幼儿了解游戏规则)。先请准备好的孩子来示范。

1、个别表演。

2、全体表演。

(请幼儿当玉米粒于位置旁边)引导蹲、跪等姿势表演玉米粒,师发出指令:加温、计时、开始。幼儿就边发出哔哔啵啵的爆裂声,边一个接一个转着站起来。叮,幼儿造型不动。

3、重复游戏。

五、引导幼儿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像玉米粒一样加热后会发生变化的呢?(薯片、馒头、面包)(2分钟)

六、总结评价,请幼儿品尝爆米花。

七、延伸活动孩子们,你们玩得开心吗?下次我们再一起看看薯片加热的变化吧。

数3的教案篇3

活动名称:森林音乐会

活动目标:

1、会模仿各种动物做弯腰走、蹲走、跳跃走、碎步走等各种走路的姿势。

2、知道遵守游戏规则,按要求玩游戏。

活动准备:

1、热闹欢快的音乐。

2、摇篮曲音乐。

3、各种动物卡片、背景图。

3、场地布置。

活动过程:

1、准备活动:起床操。

教师:我是森林之王,你们都是我的孩子。看,新的一天来到了,让我们起床锻炼身体吧!

早上太阳微微笑(上肢运动);

小动物们起得早(蹲起运动);

听见命令快起来(四肢运动);

草地中间来报到(踏步运动);

一二三四五六七(转圈);

狮子狐狸全来到(四肢运动);

让我仔细数一数(腰部运动);

一二三四五六七(转圈);

一个动物也不少(拍手跳跃);

2、基本活动。

(1)启发幼儿想象各种动物走路的姿势,并学习。

a、教师:动物们起得真早,大家来到我们来这里参加森林音乐会。听,谁来了?呱!呱!呱!

b、教师:对,是小青蛙,小青蛙是怎样走路的?(幼儿纷纷模仿。)

c、教师:小青蛙是这样走路的。(示范:两腿叉开半蹲,双手五指分开在耳侧,一步一跳。)

d教师:我们来学学青蛙走路吧。(幼儿在场地上四散学习小青蛙走路。)

e、用上述步骤学习大象(甩鼻子走)、老虎(大步走)、乌龟(蹲着走)、小鸟(碎步走)、小马(跨跳走)等各种动物走路的姿势。

(2)模仿各种动物走路

a、教师:音乐会正式开始,下面我们请到哪种小动物上台(指引幼儿看舞台),你们就模仿这种小动物的走路姿势走到舞台。

b、在音乐中,“森林之王”依次请狮子、乌龟、小鸟、小马等动物上台,幼儿下场后根据教师指令交换另一种动物再次上台。

(3)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模仿走路。

a、教师:动物们都到齐了,现在请每位小朋友扮演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一起上台演出吧!

b、在音乐伴奏中,幼儿有的模仿大象走,有的模仿青蛙走,有的模仿小鸟走……在舞台上各自表演。

3、放松活动。

在摇篮曲音乐中,幼儿舒展身体,放松各部位。

数3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激发幼儿对编织的兴趣与探索能力,并学会用纸条编织井字结。

2.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大胆想象、尝试用折、剪、卷等技能将井字结变成各种形状的花。

3.让幼儿感受花朵的美丽。

教学准备:铅笔、剪刀、双面胶、彩色纸条若干、背景展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题

“春天到了,花园里的花开的好美啊!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美丽的花?她们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ppt,带领幼儿欣赏各种样式的花朵。

二、尝试

1.引导幼儿大胆、自主尝试,用不同颜色的纸条变出花朵。

“这些花朵美不美? “在你们的材料篓子里有很多彩色的纸条,你们可以拿起来试一试,看看这些美丽的纸条能不能变成花朵。”

幼儿自由探索操作,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肯定幼儿自创的方法。

情况一:(有幼儿做出了花朵)“有些小朋友尝试用自己的办法做出了美丽的花朵,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请你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出来的?”

情况二:(没有幼儿做出花朵)“小朋友们尝试了很多种办法,我刚才看到有的小朋友折,有的小朋友卷,但是都没能做出来。没关系,老师这里有一种方法可以做出美丽的花朵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教师讲解示范井字结的编织方法

1.用不同颜色的四张纸条编织井字结花朵。

“刚才很多小朋友都大胆尝试了,老师这里有一种用纸条编织花朵的方法,你们想学吗?”

2.教师示范,将叉开的纸条按规律穿插。

将每张纸条对折,并用铅笔标上数字1、2、3、4;强调握纸条的时候将有数字的一面朝向自己。

教孩子记住编织的技巧:

“先将纸条1横着拿,用纸条2从下面夹住它,注意空出一些距离。下面的纸条3夹住纸条2,纸条4夹住纸条3,再将纸条4从纸条1中间穿插进去。”

注意:(大的数字压小的数字)“2夹1,3夹2,4夹3、4穿1。上下左右拉一拉,每根纸条收收紧,一朵小花编好了。”

3.再次示范,请个别幼儿上来共同操作,让幼儿自主探索规律。

“2夹1,3夹2,4夹3、4穿1。轻拉“尾巴1和3”,轻拉“尾巴2和4”,四个纸条收收紧,一朵小花编好了。”

四、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现在请每个小朋友都来做一朵井字结花朵。”

1.对能力弱的幼儿适当给予帮助。

2. 提醒幼儿用剪刀、铅笔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如果要变成不一样的花只要将叉开的纸条用不同的方式变的不一样就行了。“小朋友们的井字结花朵都编好了,请你给它做出形状不同的花瓣,请你亲手将它种进我们的花园里,让老师的小花园里开满美丽的花吧。”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让幼儿变出各种形式的花瓣。

五、展示交流

1.展板:“我们的小花园”,孩子将自己的作品放在展板上。

2.点评:“你们的花朵太美丽了!”“你最喜欢哪一朵?他是什么样子的。”

六、延伸

1.带领幼儿在花园展板前合影。

2.我们再去幼儿园的小花园里看一看,还有哪些美丽的花,下次一起来做一做,好吗?。

数3的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认识人性的美与丑。

2. 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学习小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3.联系自己的生活,理解文章所揭示的人生哲理。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标题和作者

同学们,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网络时代,windows(窗)这个词大家都不会陌生吧。鼠标轻轻一点,随意打开一个窗口,或许一个神奇美妙的世界就会展现在你的面前。今天,我们一起来打开一扇窗,看看这扇窗外又会是怎样的世界?关于这扇窗,有一位作家写了这么一段话,请一个同学给大家朗读一下。

师:同学们,听了这段话后有什么感受?

生:很美,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确实,优美的语言,展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湖面上悠闲漫游的野鸭、天鹅,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的年轻的情侣,五彩斑斓、争奇斗妍的花草,隐约可见的闹市区……让人不由得想亲自去看一看,玩一玩。

师:这段文字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窗》中。(投影显示课题、作者)

2、明确学习目标(幻灯片3)

二、学习指导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故事情节(幻灯片4-7)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准备用简短的几句话来概述这篇小说的故事内容。(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事情的经过怎样?)

发展:从“享受”到“困扰”

高潮:见死不救

结局:见到一堵光秃秃的墙

2、人物形象分析(幻灯片8-10)

读了文章后我们知道,这窗外并没有那样美的景,是靠窗的那个病人精心编造出来的,而且他是在病情非常严重的情况下,每天花整整两个小时,编那些似乎永远也说不完的故事。我们一起来探讨这样几个问题:

a、他为什么要编造这样美丽的谎言?

靠窗的病人:他渴望生命,热爱生活,所以他幻想出了这五彩斑斓、争奇斗艳的美丽景象,激励自己跟病魔作顽强的斗争,他是坚强的乐观的。同时,在他心目中,病友的生命同样重要,他要尽自己所能激发病友的生之欲望,点燃同伴奄奄一息的生命之火,所以他更是善良的无私的高尚的。

b、为什么另一个病人看到的却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同一个病房,同一个窗口,一个人看到的是多姿多彩的世界,而另一个人看到的却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这几段文字)

师:你们从这几段文字中读出了什么?

生:另一位病人的自私心理。看着同伴死亡却“纹丝不动”,与他的同伴形成对比。

生:我看到他的内心在挣扎,“双眼盯着天花板”一边是病友,一边是嫉妒心理。

生:冷漠,见死不救。

师:看来我们同学读懂了这位病人,看到了他内心的斗争。确实,他并非天生一个自私、冷酷的人。他从从一开始的“享受”到产生想法(占据窗口)到见死不救,有一个过程。产生想法后,也曾进行思想斗争,“感到惭愧,竭力不这么想”,想努力克制,只不过最终这个自私的念头占了上风。

对他来说,救病友是举手之劳,按响电铃,叫来护士。他的同伴挣扎的时间那么长,完全有时间挽救他的生命,但他没有做,“纹丝不动”;他在最后一刻还可以反悔,可他没有。等到他的同伴死了,他“仍然盯着天花板”。为了达到目的,不惜以同伴的生命为代价。这里作者没有用一个字来评价他,但我们分明看到了他的灵魂:丑恶、自私、卑劣,冷酷无情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现在我们知道了,同样的窗口,为什么昔日的病友能看到美丽的风景,而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一个用“心”去看,用心、用感情来描述生活,而另一个病人只用眼去看,一个心中没有春天的人,他的眼中怎么会有春天呢?

c、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这是两个什么样的人?

靠窗的病人是(乐于助人、 心地善良、道德高尚)的人

黉门社区 不靠窗的病人是(冷酷无情、内心丑恶 、灵魂卑劣)的人

3、写作特点

.提示:两个病人,怀有两颗不同的灵魂,一个纯洁美好,拥有许多向善的品质;一个灵魂龌龊,行为卑劣无耻,无情无义。小说在塑造这两个人物时采用了什么手法?

回答后板书明确:对比手法(板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更有力的表现了人物性格。

4、用罗丹的名言引导学生理解主题

这是一篇出人意料的小说,通过这扇窗,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美与丑。(我们认为只有纯洁的心灵,高尚的人格才能浇灌出绚丽多姿的生命之花,才能幻化出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幸福温馨的生活画卷;如果一个人灵魂丑恶卑劣,那么他看到的永远是荒漠,达不到真善美的境界。)希望每一位同学都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学会关爱生命,关心他人。5、揭示标题的含义

思考:小说以“窗”为标题有什么作用?从人物和情节两个角度谈谈。

明确:

(1)《窗》有喻指人的心灵的意思。)

(2)小说的情节紧紧围绕“窗”展开。

三、作业

1、课堂练习:小说内涵丰富,意蕴深刻,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很多的启示!那么,当那位病人费尽心机得到了的靠窗的床位,急切地想亲眼看一看窗外的美景时,眼前赫然只有光秃秃的一堵墙,他会怎么想?同学们能不能给文章续写一个结尾?

生:他忏悔,他害死了他的同伴。他也给后来的病人编织着美丽的故事。

生:他在震惊中死去,眼角留下了一滴泪。

生:他很失望 ,心里想,哼!这个家伙居然骗我,他死了活该!

生:他后来病好了,却在痛苦和自责中度过自己的余生。

师:同学们的想像很丰富,也很精彩,可作者为什么写到这儿就戛然止笔了呢?刚才同学那么多想法他都没想到吗?我想他肯定也想到了,为什么不写?

生:这个故事可以有一千个结尾,不写就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

师:这样写,为读者提供了想像的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那光秃秃的一堵墙,就像给了他当头一棒,使人警醒。好的作品结尾,往往不是思绪的终结,而是思绪更加激越腾飞。

2、课外作业

奇思妙想编故事

?窗》这个故事的结尾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这光秃秃的一堵墙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想象和感慨。这时,假如一个新的病人住进了这个病房,这扇窗下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发挥想象,续编故事,要尽可能做到合理,有创意。

3、推荐阅读

美国作家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推荐给同学们阅读。它和泰格特的这篇《窗》有异曲同工之妙。

数3的教案篇6

设计意图:

各种各样的罐子在小区、家里到处都有。在成人眼里,空的罐子就成了垃圾;但在孩子们眼里却成了宝贵的玩具,可看可玩可制作……由此可见罐子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何不充分利用这些唾手可得的废旧物来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呢?由此,产生了此活动。

目标:

1、知道不同物体碰撞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学习分辨2种声音。

2、自然地讲述探索结果。

3、对听辨声音感兴趣。

重点:知道不同物体碰撞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学习分辨2种声音。

难点:自然讲述探索结果。

经验准备:会开启八宝粥罐子。

物质准备:八宝粥罐子32个,(8个装米,盖上有暗标记,9个装塑料珠子;15个空罐)。米、塑料珠子各2盆。空筐2个(贴有米和珠子标记)。

【活动过程】

一、幼儿第一次操作探索:我发现了什么?(3分钟)

⒈幼儿第一次探索,听辨有无声音。

师:“桌上有许多漂亮的罐子,请你不要打开,摇一摇,听一听,再告诉大家你有什么发现?”

⒉与同伴分享:你发现了什么?

二、学习听辨两种声音。(10分钟)

⒈幼儿第二次探索,猜猜罐子里的声音可能是什么发出的?

⒉学习听辨二种声音。

(1)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2)猜猜罐子里的声音可能是什么发出的?

(3)谁和他的声音是一样的?

(4)打开来看看是什么?(进行验证:米、珠子)

小结:原来罐子里装了不一样的东西,发出的声音就不一样了。

⒊归类摆放

⑴听口令摇动对应的罐子。师:米宝宝一起来唱歌;珠子宝宝一起来唱歌;

⑵出示有标记的筐,请幼儿按指令归类摆放。师:米宝宝罐子放在米宝宝标记的家里,珠子宝宝罐子放在珠子宝宝标记的家里。

⒋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制作会唱歌的罐子。互相猜猜罐子里的秘密,进一步巩固对二种声音的认识。

师:下面请小朋友选择桌上的珠子或米其中一种装进空罐子里,然后盖上盖子,一起来做会唱歌的罐子。

(1) 要求:把罐子放在脸盆里装,米和珠子不要洒出来。

(2) 分组演奏。按材料不同分两组坐,听指挥演奏。

三、活动延伸:寻找不同声音。(2分钟)

再去找找,罐子装了其他材料会发出什么声音?

反思:

值得肯定的地方:

1。幼儿对活动关注度高,始终乐于探索,兴趣盎然。

2。活动目标符合本班幼儿实际能力。

3。教师语言儿童化,既不失科学活动的精炼,又符合托班幼儿年龄特征。

4。教师能够根据本次活动实际发展,及时、灵活调整活动环节。

存在不足及调整措施:

1。幼儿在第一次探索操作环节,出现拿着罐子敲桌子现象,虽属“自由探索”,但是敲击会损害桌子,教师应该及时制止、教育。

2。第一环节,教师没有明确提出要求不要打开罐子,幼儿把罐子打开米撒了一地,个别幼儿注意力转移,去地上捡米,导致一些混乱。

3。幼儿按标记归类摆放环节,教师发现了一名幼儿摆错位置,提出质疑:“我看到咚咚咚的罐子放到小标记的盒子里了,应该放哪里呀?”教师发现了幼儿的错误,应该要求幼儿自己纠正错误,教师的指导语明显指示正确的是放在大标记盒子里,幼儿也就用不着思考了。

标签: 教案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jiaoshiwenan/dvxxpx.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