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户口档案 >

人民时评:户口还有多少魅力?

人民时评:户口还有多少魅力?

人民时评:户口还有多少魅力?
最近,石家庄一位普通的修鞋匠只花了3元的工本费就将户口从农村迁到了石家庄市区。以前,这听起来只能是一个天方夜谭的故事。今年8月以来,已经有至少3000多人几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就办理了迁入手续,成为这个城市的新成员。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附着在户口上的特殊功能越来越淡化了。市场经济需要通过市场的手段,配置市场要素,于是城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户口“藩篱”开始解冻。这在5年前甚至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石家庄市只是全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一点帆影。事实上,全国许多地方也都在进行这方面的改革尝试。上海1996年就率先在浦东新区推出“蓝印户口”政策;前不久,广西宣布,将以身份证制度代替户籍管理制度。

1958年1月9日,我国第一部户籍管理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实施,从此有了不同地域之间的人口之分。现在,市场大潮汹涌而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远离乡土闯荡世界。但已经实行了40多年的户籍制度还是象一条无形的带子,束缚着人们的自由流动。

小小一册户口本,为什么有如此大的束缚力呢?户口的作用与它被赋予很多功能有关:1958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与1955年出台的《市镇粮食供应暂行办法》,以及以后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规定,将户口与劳动用工、住房、教育、社会福利等公民的权益挂起了钩。

于是,有了户口就有了生存的条件。之后,随着居民身份证、暂住证的实行,粮油关系的废除,以及住房的商品化和就业的市场化,户口的作用已经大大弱化:比如,不再计划招工了,没有商品粮了。可以说,户口的松动,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一些地方改革户籍制度,放宽限制,是适应经济社会化、市场化的明智之举。

据权威部门预测,到2005年,我国流动人口将达到一亿三千万人。户籍理论问题研究专家刘宏斌说,问题不在于人口流动,而在于外围条件和制度如何适应人口流动的现状,不能用计划经济的观点来考察和预测市场经济下的变化。一句话:户籍制度的改革不是形式上的一种创新,它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当然,户籍制度实行了几十年,在一些大城市,户口仍被附加了很多功能,要把传统的户口审批制改成登记制,显然还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坚冰已经解冻,春天就不会遥远了。
标签: 时评 户口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hukou/vmd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