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励志 >励志美句 >

谁人如此浪漫

谁人如此浪漫

文/兵哥哥

谁人如此浪漫


李白真够浪漫,“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但都是奇思妙想,不是现实。

不过看看下面的诗篇,你就知道有人浪漫远过诗仙:


物役会有时,星言从高驾。

道逢南山云,欻吸如电过。

竟谁使令之,衮衮从空下。

龙移相排拶,凤舞或颓亚。

散为东郊雾,冻作枯树稼。

或飞入吾车,逼仄碍肘胯。

抟取置笥中,提携返茅舍。

开缄乃放之,掣去仍变化。

云兮汝归山,无使达官怕。

注:攓(qiān):取。欻(hū):忽然。拶(zā):逼迫。


这首诗的题目为《攓云篇》(《苏东坡全集》卷三)。诗前有小引:“余自城中还道中,云气自山中来,如群马奔突。以手掇,开笼收其中。归家,云盈笼,开而放之。作攓云篇。”诗人当时为地方签判小官,会天大旱,诗人随太守上山入寺,祈祷上天普降甘霖。据《隋书·礼仪志》记载,祈雨是那个时代官员们秋旱时节常做的功课,为民祈福,神圣而庄严。在祈雨坛前既要念祈雨文,还要诚恳地作自我批评。晋代干宝的《搜神记》甚至记有个别官员虔诚极致,祈雨的同时堆积柴草将自己围将起来,如果祈至日中仍无降雨,就将自焚谢罪。

如此肃穆的仪式刚刚结束,山中云气涌起,如群马奔来,似龙腾凤舞,裹住诗人的身体,拢住自己的车驾,弥漫整个路途。诗人顾不得体统,喜滋滋地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匣子,灵巧地拉开匣盖,双手紧紧合拢,一捧一捧贪婪地将白云收进匣中,再严密地盖好盖子,不留一丝缝隙,不漏一丝云气。

满心欢喜地带着匣子回到简陋的家里,眉目间难掩兴奋。几度思量之后,决定先欣赏一番山间白云,最终还是让自然的精灵回归峰峦。于是小心翼翼地打开匣子,放出山间白云来。一絮峦雾,便氤氲在诗人的面前,如纱似幻。诗人一边欣赏,一边向白云告白:“云啊,你还是回到山中去吧,那是你生长的地方,那是你的家。古人说云雾凝结成冰,主兵器之象。你还是回去吧,不要让达官贵人们看了担惊受怕呀!”似是对诗人的依恋,飘飘渺渺;又似是对岗峦的渴望,倏忽远去。诗人惊喜之余,呆立良久。

谁人如此浪漫?谁人如此癫狂?

——苏轼,苏子瞻,时年27岁,一个3岁男孩的父亲,进士第二,复试第一,殿试第三,授大理评事,陕西凤翔签判。

古人难道没有喜好云雾的?《后汉书》载,河南张楷能作五里雾;当时的关西人裴优也能作三里雾。不过这是造雾,当是法术,不是对云雾的真心热爱。虽是史载,全是鬼话。宋代无名氏的《谢氏诗源》故事可读:一个名叫更嬴的人的妻子,擅长制作锁云囊。更妻出门时将锁云囊随身佩戴。登上高山,在有云雾处不必打开,自有云气被吸进锁云囊中。回家后开囊视之,可以看到云气白如绵絮,从囊中徐徐飘出。香袋能自吸云雾而不出,神乎其神,这是神话。

但像苏轼这样现实生活中喜爱白云,作为朝廷命官,竟趁严肃的祈雨仪式,专门准备匣子带回白云欣赏的行为,古今未之有也。在苏轼的心中,白云是有生命的,是有灵性的,是可相伴着,是可共语者。这既是童心,率真,亦是浪漫,境界。作雾者难以理喻,锁云者不能共鸣。只有童真未泯者,浪漫超逸者,才能在不知不觉间付之行动,不为实利,不为沽名。

此诗刊于《苏东坡全集》,是最能显示苏轼早期才学、气质的作品之一。后来黄州的名篇《赤壁赋》,虽显沧桑,但其奇特的想象与浩渺的意境,与此一脉相承。然编于1957年的《苏轼诗选》(陈迩冬,人民文学出版社)不录。1983年再版,也未补录。遗珠之恨,是由于这两个时代都容不下率真,容不下浪漫吗?

20**-6-28于半山海居

标签: 浪漫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lz/meiju/vrdk0.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