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职场 >工作总结 >

市财政局工作总结

市财政局工作总结

20XX年,市财政工作坚定不移地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积极应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经济形势重大变化带来的挑战,在预算执行中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市财政局工作总结

确保财政收入持续增长。20XX年是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抓收入最艰巨的一年。财政收入总体走势大起大落、增长前高后低。“5.12”汶川特大地震前4个月,财政收入仍处于高增长运行。“5.12”汶川特大地震后,财政收入增幅逐月回落。而后,又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冲击,收入增幅下滑速率加快。在后8个月中,全市财政收入增长平均每月以4.2个百分点的速率下滑,保收入增长成为财政工作最紧迫的任务。针对组织收入中出现的新情况,在抓收入中实行了保收入增长就是保全局的方针。一是充分发挥财政在组织收入中的统筹协调作用,适时分析经济发展走势对财政收入的影响,适时监控财政结构变化对财政收入的影响,适时梳理政策性减收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指导和协调各项财政收入的征收。二是主动配合税务部门实行主体税收与一般税收、重点税源与零散税源一齐抓工作方针,实行精细化分类征管,努力缩短税收差距;支持执收执罚部门依法合规的开拓非税收入渠道、范围,提高政府资源性收益运作水平,组织各项政府非税收入。三是主动把握收与调的力度,顾眼前谋长远,在全市兑现各项政策性减税免税193,188万元、制度性减费减收38,149万元的情况下,税收和非税收入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7.1%和23.9%,全市一般预算总收入完成6,859,419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20.2%,实现了持续增长。

确保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资金需要。一是紧急启动财政资金应急预案,首批抗震救灾专款 3,000万元第一时间拨付抗震救灾抢险第一线;二是把资金保障视为抗震救灾的生命线,按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在全域建立24小时资金畅通“绿色通道”;三是集中统筹、调度、管理中央、省、市各类抗震救灾资金,在尊重捐赠者意愿前提下将各类捐赠资金纳入抗震救灾资金保障体系统筹安排;四是市级党政机关带头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带头压缩行政公用经费、带头调整专项支出,从严控制人员支出、从严控制车辆购置、从严控制会议、从严控制办公设备采购、从严控制公务接待、从严控制差旅费、从严控制其他一般行政支出、从严加强财务管理,当年调整压缩行政经费和项目预算39,910万元,全数用于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五是实行我市历史上力度最大、涉及范围最广的减税减费政策,对15个税种和93项行政事业收费和政府基金项目实行了减免,当年地方财政减收231,337万元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六是建立市级政府灾后恢复重建专项资金。20XX年由市级财政负责筹集100,000万元灾后重建资金的任务超额完成,实际到位200,000万元。同时,整合政府资源,发挥政府融资平台筹资功能,多渠道筹集灾后恢复重建资金。截至12月31日,全市财政拨付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资金1,007,770.66万元,其中,抗震救灾应急抢险248,819.33万元,灾后恢复重建758,951.33万元,主要用于从废墟解救群众5,456人,免费医治受伤人员8.4万人,安置转移受困群众和境内外游客14.3万人,帮助94.7万受灾群众实行过渡安置,对200余万受灾群众实行生活补助,帮助34.8万名灾区群众实现就业,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认真落实城乡损毁房重建补贴政策,全面启动农村永久性住房和城镇安居房建设,对67.6万户受损、倒塌、毁损民房维修加固和实行安置、重建,对277所中小学校、93个县乡医疗机构、首批9个交通项目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实行重建,率先在全省重灾区恢复生产,全力推进灾后重建六大工程。关于财政拨付抗震救灾应急(抢险)资金使用情况细项见表9,关于财政拨付灾后恢复重建资金使用情况细项见表10。

确保改善民生资金需要。市级财政在预算执行中落实资金9,695万元支持实施就业促进工程,落实资金133,799万元支持实施扶贫解困工程,落实资金109,412万元支持实施教育助学工程,落实资金48,691万元支持实施社会保障工程,落实资金43,807万元支持实施医疗卫生工程,落实资金53,221万元支持实施百姓安居工程,落实资金8,730万元支持实施道路畅通工程,落实资金232,275万元支持实施环境治理工程,共落实惠民行动资金639,630万元,带动全市财政共投入1,006,213万元资金支持八项惠民行动共87个项目实施。除实施以上惠民行动工程外,市级财政还落实11,291万元预计对我市城乡37.9万余低保人群发放消费券、对返乡农民工和失业转岗等群体15余万人发放就业培训券,落实资金22,582万元用于新增CNG空调车和老年人免费乘车补贴,落实资金4,302万元用于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检验和专项检查,落实资金18,872万元用于困难企业离退休人员生活补贴和医疗补助、企业军转干部生活困难补助和事业单位养老补助,切实解决人民群众衣、食、住、行、上学、就医、就业、改善城乡环境等切身利益问题。

确保统筹城乡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资金需要。市级财政在预算执行中继续扩大公共财政在城乡覆盖领域和范围,全力推进试验区建设。

一是安排落实“三农”投入587,080万元,带动全市财政“三农”投入1,477,562万元,比上年增加305,185万元。落实资金72,732万元及时兑现包括粮食直补、良种、农机购置、退耕还林、能繁母猪、农业政策性保险、家电下乡、农资综合等各项惠农补贴;向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注入财政性资金和落实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发展资金67,387万元,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落实资金230,908万元继续推进农村就业、农村社保、农村教育、农村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进程中加快建设新农村;落实资金31,814万元对全市农村“普九”所欠债务予以化解;落实资金10,000万元设立政府耕地保护基金,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汇总统计“三农”投入和便于审议,专门把公共财政涉及用于农业、农村、农民各方面的支出集中反映在“三农”投入中。此口径与以下所涉教育、文化、社保、医疗卫生、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和对区(市)县转移支付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支出在统计上会有交叉。

二是安排落实支持教育事业方面的投入308,855万元,主要用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惠及农村中

小学学生75万人,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惠及学生30万人,对约12万名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生活补贴,对因地震受损的67万m2校舍实行维修加固和重建,对受损的29万件(台)教学仪器设施进行重置,保障我市28万名灾区学生秋季如期开学,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设施设备满覆盖,支持大学新校区、职业技术学院、石室中学扩建等一批教育重点项目建设。

三是安排落实支持文化事业发展方面的投入63,443万元,促成11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完成标准化建设,新建88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完成670个农村信息工作站、880个农家书屋和20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对因地震受损的国家重点文物、档案实施保护性抢救,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成功举办奥运火炬接力,支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四是安排落实支持就业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339,891万元,其中,落实资金41,564万元对25.4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返乡农民工实施再就业技能培训和对农民工实用技术培训140万余人次;落实资金52,788万元提高城乡低保及优抚保障对象补助标准和水平、对五保户实行集中供养、开展新型农村养老试点、对城乡低保人群实行医疗救助、免费为残疾人发放助残器械和对低保人群发放消费券;落实资金40,932万元完成低保家庭危旧房改造2,749户,新建经济适用房3,030套,新建廉租住房4,982 套,新增廉租住房租赁补贴5,639户,帮助农村无房户和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解困。

五是安排落实支持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131,922万元,对损毁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实施重建;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的基础上,推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全市740.6万城乡居民参加医疗保险;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乡镇卫生院向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转变,全面实行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惠及城乡居民1,112万人。

六是安排落实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620,694万元,重点支持交通、水利、学校、医院等城乡基础设施重建;启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238个乡镇建成农村垃圾集中收集、清运体系,开工建设83个农民集中区微型污水处理系统,加快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在全市城乡开展污染(源)普查,完成22条小流域污染整治和20条特色街道、30个小游园区和部分主干道风景区的绿化建设,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1.4万吨,促成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实现319天;支持地铁1号线全线铺轨、2号线全线开工,支持城南、城东副中心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和优化道路功能等一批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和改善城乡环境项目实施。

七是落实对区(市)县各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1,936,913万元,比上年增加940,864万元,当年新增各项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转移支付710,107万元,对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等重灾区实行过渡期财力补助47,423万元,对蒲江实行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试点补助6,303万元,促进“全域”协调发展。

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资金需要。市级财政尽力增加支持产业发展和扩大内需投资规模。一是对产业发展投入力度不减。当年用于支持三次产业发展的投入达545,657万元,比上年增加投入54,704万元。主要用于农业产业发展、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粮食丰产示范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土地整治,主要用于80万吨乙烯、一汽丰田搬迁、成芯一二期等重大产业化项目实施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小企业风险引导、企业创新技改贴息、自主创新科技研发、节能减排和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主要用于支持文化与传媒、旅游、外经外贸、会展、现代物流、国内贸易、信息产业和地方金融发展;二是实施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先后兑现中央、省、市支持灾后产业重建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减税减费财税政策。结合实际,在促进房地产和旅游业复苏中实行个人购房财政补贴、退税减税免费和贷款担保等政策;三是创新支持产业发展的投入机制。注入资金10,000万元支持组建市投资控股集团公司搭建运用金融工具的融资平台,充实文旅集团资本金10,000万元促进我市文化旅游产业振兴和发展,充实市现代农业投资公司等资本金45,250万元探索财政、金融机构、农业产业化企业和农户多方融资新型投入机制,安排资金27,250万元支持重灾市县组建农村产权流转担保公司;四是落实扩大内需。年底落实投资规模217,000万元,提前启动一批拉动内需、惠及民生的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等,为支持全市20XX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2.1%发挥财政积极作用。

确保公共财政管理水平有新提高。在预算管理中,通过建立部门预算库、基础数据库、专项资金项目库,对部门预算实行精细化管理;开展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试点,探索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新途径。在国库管理中,统筹预算内外资金,集中调度资金保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保运转、保民生和促发展中重点需求,23个市级部门推行公务卡试点,开辟“本地优秀企业园地”栏目,为本地优秀企业、产品提供政府采购引导平台。在财政监督中,及时制订抗震救灾资金监督、规范捐赠物资和加强抗震救灾物资紧急采购等管理办法,从资金筹集、拨付、使用、复核等环节建立健全抗震救灾资金管理制度;建立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资金统计报告制度,将不同来源、不同用途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资金纳入专户,实行动态监管;建立接受捐赠资金公示制度,在财政网政务公开目录向社会公示;组织力量对抗震救灾资金及物资使用、灾民临时生活救济补助、遇难人员国家抚慰金、集中安置点医疗补助、基础设施抢修等进行专项检查,保障各项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资金专款专用。在财务会计管理中,对市级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参股企业、联营企业财务状况开展调查分析,试编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已开展;开展产业结构与税源结构等重大课题研究,动态掌握我市财政收入发展趋势;进一步推进农村代理会计核算中心建设,农村代理会计核算已覆盖全市2,327个村。在坚持依法理财中,依法向市人大报告“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后财政预算变动情况,市级财政压缩行政公用经费和筹集灾后重建资金情况,邀请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全程参与市级政府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筹集、使用、管理决策全过程的监督。

标签: 财政局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zc/zongjie/vzrvx.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