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职场 >述职报告 >

最新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报告3篇

最新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报告3篇

大家在起草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报告的时候,需要注意内容具体,小伙伴们知道有哪些肯定要强调的地方吗。以下是本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最新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报告3篇,供大家参考。

最新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报告3篇

最新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报告1

一、试题分析

这套试题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首次把语文题型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型,阅读与理解选择题型增加了,避免了答案的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牵强附会。现代文阅读删减了课内语段,减少了题量,降低了答题的难度,也有助于语文教师灵活处理教材,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重抓基础,注重语文学习与生活自然的联系,增加了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了语文的实用性。作文虽是命题作文,但却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注重考查学生的生活体验。整套试题题型小而巧,活而不难,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试题的涵盖面广,难易适度,伸缩性强,知识、能力、情感并重,体现了汉语的丰富性。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一)基础知识薄弱。

学生的整体成绩不高,主要表现在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学生现状堪忧。诗句积累不 够,名句积累不准。 文化常识孤陋寡闻。常用的文言字词掌握不到位。基本语文素养欠缺。

(二)阅读理解能力欠缺。

语言表述不清。回答问题不能联系全文,表述不够准确。很多题目学生似乎知道答题方向,但又不能准确作答,因而无法得到全分。概括能力较差。阅读不透,浅尝辄止。语文知识缺乏,连文章基本的写法也把握不准。如第19题的对比写法,竟有半数学生答错。

(三)语文运用能力差。

这次考试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如写宣传家乡的广告词、筹划宣传活动,为旅游景点写警示语等,许多同学失分很多。不能把握广告词、警示语的特征,言不达意。筹划缺乏创意,大多是演讲、征文比赛等。

(四)考场作文缺乏创意。

立意陈旧,内容平凡,缺少个性,没有创新思维。考场作文千人一面,似曾相识。素材老套,作文范围狭小,语言贫乏,缺乏深厚的语言积淀和真情实感。写不出鲜活动人的文字。打动不了读者。议论性的语言不够精练,起不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今后的教学工作建议

1、继续抓紧抓牢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因为这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增加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包括字词积累、诗文(包括名著)积累等。

2在阅读与理解中,引导学生注重整体把握,注重具体句段的分析与赏析,注意分析表达的针对性与全面性,注重关键词句的作用与利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围绕教材,设计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阅读与理解的训练。对课文的学习也没有必要按部就班,每课必讲,平均用力。以阅读训练为主线,加强知识的整合和梳理。

3、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可以依托课文进行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如仿写、改写、扩写、写读后感、百字点评、分类片段描写、等,练就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在自由阅读中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在读写互促中提高能力。同时有针对性的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加强学生把语文和生活联系起来。

3、写作方面先着重于立意与选材的训练。今后教学将多进行审题指导,对写作应进行范文例析,并提倡多练笔。从最基本的规范语言写起,通过练笔或单项训练,训练学生能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准确、生动、得体的语言记叙所见所闻,表达所思所感。要从最基本的文体训练做起,特别要重视记叙文的写作训练,学会选材、安排详略,学会场面描写、细节描写;重视不同文体的基本构架、谋篇布局的训练等,不抓写作基本功训练,写作能力的提高就是一句空话。在抓好写作基本功的基础上,“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施以不同的教学要求。必须强调真情实感,唯真情实感最可贵。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引导学生时时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指导学生挖掘、提炼生活中的“动情点”,化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鲜活感受和真切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杜绝笔下的假、套、空。

最新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报告2

一、试卷的总体评价

20xx年秋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由万州区教科所统一命制,考试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力求切合教学实际,值得一提的是,此命题在注重语文基础积累的同时,加大了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力度,强调了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展示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同时也指明了中考复习的方向。本试卷共分四个版块,语言积累与运用,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

二、答题情况分析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1、基础知识较差,特别是拼音可以说是学生的一大弱点。

2、综合性学习得分也不高。学生概括不完整且写“颁奖词”写得平淡无味,语言贫乏。

3、古诗文积累也完成得不是很好,学生没有认真去背。

(二)文言文阅读。

大多数同学得分较高。

(三)现代文阅读。

第13——17题是选自课内鲁迅先生的《故乡》,虽然讲过可学生记忆不是很深刻所以失分较多,第18——24题选自课外,前面几道词语句子分析一般能答到点子上,也有不少学生在答题的时候对题意理解往往不到位,体会比较肤浅,答不出题目的关键,因而导致学生得分不高。

(四)作文。

从考试情况看:学生之间的差距很大,好的文章观点鲜明,言辞流畅、精彩、严谨,旁征博引读书必定很多,字迹也漂亮、工整;而差的主题确立有误,甚至还有的学生根本没有主题;而且发现许多学生的“文体观念”很淡薄,基本技能缺失;还有的学生作文,尽管联想、想象丰富多采,可就是缺乏真情实感,多有虚构、编写和引用成分难见中学生原汁原味的生活状貌和感受,结果削弱了文章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同时也有不少学生似乎在考前死背一些范文,作文中雷同的、模仿的层出不穷。这种作文得分也较低。同时,卷面的差异也是很大的。因而一定要加强练字。因为,一笔好字不但对学生作文的得分而且对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品德也有很大益处。

三、对今后教学的几点建议

1、转变观念,指导学生在运用中积累语文知识。

老师们普遍认为语文知识教学在基础教育阶段仍是十分必要的,中是要把握好一个“度”,不是在学生的头脑中构建一个完整严密一知识体系,关键是要找准知识教学的突破口,找准课堂知识教学与中考知识考查的结合点,注重源于学生的语文知识资源,注重生活中语文知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学生对语言现象和敏锐的洞察力、理解力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2、加强学习指导,培育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

“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因此,语文教师就要着眼于学生的以、终身发展,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底子。语文学习习惯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文学习的行为习惯:如认真书写的习惯、查阅工具书的习惯、诵读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等,这皯行为习惯贵在坚持,坚持的过程同时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另一方面,是语文学习的思维习惯,如独立思考的习惯、推敲感悟语言的习惯、敢于质疑的习惯等,这些习惯重在引导培育,培育学生思维习惯的过程也是培育学生良好思维品毛质的过程。只有养成了这两种习惯才能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索式的学习,语文教学才会达到“不待教师教,学生自能学”的境界。

3、遵循阅读的规律,避免纯技术性的操练。

每年的复习阶段,都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出于强烈和责任感为学生梳理、总结阅读题的答题规律,而这规律主要呈现在答题的技术层面,悖离了阅读的规律,不能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将得分技巧转变成了失分因素。阅读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语言感悟能力及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切不可以纯技术性的操练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切不可肢解文章,打破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原则,这样学生势必读不出文章的情味来。阅读就是要回归文本,要带领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培养阅读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品味语言,怎样捕捉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怎样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示或提示”,怎样获得审美的愉悦,怎样对文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

4、立足学生的真情体验,搞好当前作文教学改革

新的课程标准呈现出新的作文取向——“生活作文”、“个性作文”,即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认识生活中的现象,抒写生活的感悟。

最新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报告3

一)积累运用

第1题,虽然4个汉字都来自于九上课本《傅雷家书两则》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但“廓”和“诓”都能归入3500个常用汉字之中吗?“根据拼音写汉字”该题遵循了“三难一易”的宁波语文中考命题要求吗?值得商榷。

第2题“词语选用”,这个知识点有哪些方法或技巧可以突破?语文真是一个汪洋大海般广阔,所以至今没有哪位专家为此提出过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记得2010学年该题考查的是词语的感情色彩这个角度,然而今年的试卷这一招失灵了。幸好2012年10月份由“中华书局”推出的《精通中考·语文》一书尚且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的思路,它说词语的选用要注意:语意的轻重、词语的适用对象和范围、感情色彩、搭配习惯、语体风格、谦敬有别。说实话,不仅初中3年6册语文课本没有这个方面的普及,而且针对今年试卷中的该题,“6种词语运用的指导原则”似乎都用不上,因为“震耳欲聋”和“振聋发聩”只是语意不同啊。

第3题短语选用,结合了文化常识,“大江东去”评价苏轼的词风很豪放;“暗香盈袖”来自李清照,她是婉约派代表之一;“旭日喷薄”如果没学过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确难以把握;至于“东篱采菊”则是陶渊明的自我写照,他是一位隐士,当然是安贫乐道的。该题对老师来说不是难事,但对普遍的学生来说,可能会遇到麻烦。

第4题没有难度,属应景之作,2013年是蛇年,连标点都非常容易。如果连这题都要失分,那么语文学了8年多的学生,确实连基本的思维习惯都没养成。

第5题“古诗文默写”,这次不仅索性舍弃了“名句”2字,而且连命题方式都推翻了宁波语文中考的命题做法,不知道是否是一种创新,还是变异?因为该题一般由3种默写要求组成:识字性默写,理解性默写,发挥性默写。但这次命题者抛弃了第3种默写。摄影领域有两个术语:一个是抓拍,一个是摆拍。如果借用这两个概念来比方的话,语文试卷中的“古诗文(名句)默写”题,很像摆拍。反思针对人较版初中语文教材的7年宁波中考,这样的命题方式怎么说都慢慢感觉了生硬和别扭。

第6题名著阅读,第一小题三幅插图比较新颖,然要求很简单,但因为对人物、事件、情节等要求不明确,答案可能很多样化了。至于取材于《傅雷家书》里面的一句话,要求写出傅雷这个父亲对儿子傅聪所寄寓的厚望,从句子本身都可以摘抄答案,显得非常容易。

第7题综合性运用,按照命题者的意思是想让学生熟悉“非连续性文本”。其实“非文学类文本”也好,都是一些生造词,都是一些喜欢说新名词的人们的个人创造。一不小心,还造成了概念混淆。该题材料不错,紧密结合了生活中的PM2.5话题。第1小题难度中等偏上,这可能由于九上学期大伙都在抓教学进度,而没有多少闲暇时光给学生以充分复习或有的放矢地熟悉,因此选择支里面丢弃了关键词语“主要”是对原句意思的改变,让一些学生猝不及防。第2小题由于本身命题出现了差错,省略了“劝说”(劝阻),所以题目要求显得很含糊,幸亏现场由命题者给予纠正后,反而很简单。但简单之中却又隐含了“口语交际”的要求。第3小题,属于非语文题,因为该题并没有扣住语文特征而命题。

语文试卷不像其他学科,因为语文材料遍地都是,所以试卷完全可以原创。语文试卷也就显得非常灵活。但是百变不离其宗,试题背后都有原理或规范存在。如果我们老师了解了这些“潜规则”,熟悉了知识点的考查,那么指导起学生来则是驾轻就熟、事半功倍。

(二)现代文阅读

《穿校服的父亲》小说阅读,命题出现了一些小变化。

1.要求学生概括故事情节,而概括故事情节需要讲究“因果关系”。说实话,那么多年语文教下来,还是第一次听说,很汗颜的。真心感觉语文教学博大精深,但也有点惊心动魄的感觉,语文背后还有多少是我们未知的领域呢?

2.模拟或者联想、想象。第8题要求以儿子的口吻概述情节,第10题从父亲的角度以第一人称表述。目前尚不清楚这样的命题方式究竟有什么科学依据,或者想考查学生的哪些能力。需要在今后继续观察、揣摩。

3.关于文学类文本(姑且仍用这个名词)关键句子的赏析,尽管该题型在全国的中考语文试卷里都已是常客,但究竟需要从哪些角度入手,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硬伤。

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是整张语文试卷举足轻重的一个环节,全凭命题者的文学修养,可遇不可求。寻找契合初三学生阅读水平的好作品,犹如大海捞针一般艰难。有些命题者阅读文学作品不多,命题的时候反而处处制肘。相反地,命题者阅读作品多,也就能选出好材料,而好材料无论是写作技巧还是语言、主题等,都能让整张语文试卷蓬荜生辉。

《岁末扔书》是韩少功的作品,属议论文。这篇阅读材料,学生的失分率很高。一面是由于九上虽然涉及了多篇议论文的教学,但学生对于议论文的特点和写作实践尚停留在浅层面;一面还是由于要抓教学进度而没有时间与机会进行充分地针对性复习;另一面或许还由于试卷题目的小分设置以及题型的关系。

第13题,如果学生能区分立论文和驳论文的不同特征,那么全文的中心观点也就呼之欲出了。当然,在中考试卷里,题目本身的语言表述是不会用“作者要表达的观点”这样的文字来“暗示”考生的。

第14题,是实用性文本关键句子的赏析,依然没有统一评分标准。严格地说必须回答出比喻论证才能给分。但批改要求提出来回答出比喻也算对,不严谨。

第15题,蕴涵筛选、比较、分析的多种思维要求,难度非常高,而且小分设置了3分。这个选择题可算是全卷中难度最大的了。

第16题,让学生阐述文中写作材料是否离题,而且一定要能自圆其说地证明中心观点或突出中心论点。对于感性的初中生来说,真的有一种赶鸭子上架的味道。

文学类文本阅读和非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要求迥然不同,尽管题型相似。前者需要调动读者的经验知识、情感世界,后者则更注重发挥冷静、理智的分析思维能力。如果两者混淆,那么会顾此失彼,而且辞不达意。

(三)古诗文阅读

1.古诗欣赏

该题型在全国各地的语文中考试卷中已屡见不鲜,跟仿写一样,尽管传闻版本很多,但就是见风不下雨。宁波语文中考至今没有出过一次。我猜想,命题者也正在犹豫不绝彷徨不定。然而山雨欲来风满楼,江东区统考试卷还是过了一把瘾。

不过,跟教研室宣传的“随文而考”又大相径庭。随后在试卷分析会议上却又“补充”一句:这是古诗赏析题的另一种考查方式。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夫复何言?

2.“三次月考”,都针对《陈涉世家》命题,这是怎样的幸运和悲哀?有通式也有变式。但不管怎样的变式,都必须立足于语词。可是,对于只度过一学期的初三学生而言,思维要求还是比较高的。

3.课外文言文是一则寓言,迄今为止,也没有良好的指导策略。但从《狼》《塞翁失马》等与动物有关的古代寓言中我们不难发现蛛丝马迹。那就是针对主题的理解,必须由动物上升到人。

古文考查目前再也没有出现新题型:实词解释、虚词辨析、句子翻译、主题或人物分析。偶尔出现的句子节奏的划分,词义的推断,都是昙花一现。

(四)写作

《心声》不难写,因为到了初三,如果还没养成内在的思考习惯,行动走在思考之前,这样的学生,不光语文学得不怎么样,其他学科焉能学得非常出色?

不幸的`是,我校初三学生作文最高分只有44分。难道是这届初三真的没有写作人才?难道这届初三真的忙得不可开交,没有与众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感悟?还是为了应对2013年4月份的第2次江东区统考而做了“技术处理”?不在现场,真的很难判断。但其中透露的信息又难免隐隐约约,犹抱琵琶半遮面,欲说还休啊。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zc/shuzhi/g51g3l.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