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实用文 >演讲稿 >

安全环保月演讲稿

安全环保月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同事:

安全环保月演讲稿

你们好!

首先请允许我做一下简单的自我介绍。我叫葛骞,20XX年7月份毕业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精细化工方向。至今进厂时间已经两年。现在是乙烯车间丙班冷区分离岗位外操。

非常荣幸,今天能站在这里与大家交流和分享一些我个人在巡检工作上的经验。我希望我的这些经验能够与大家分享,如果大家认为我所说的有什么不足之处,也请您告诉我,我会尽量改正。

总的来说,我的工作经验总结出来就是八个方面――看、听、摸、闻、多想、多问、谨慎、勤走动。

什么是“看”?很简单,用眼睛去观察。

看什么?这就不简单了,看的内容很多了。

在现场,作为我们分离冷区的一名外操主要就是要看管线、阀门、仪表和设备的状态。首先,管线有没有跑冒滴漏的现象;然后,阀门是不是处于它应该在的状态上,即有没有被冻住、应该关闭的阀门有没有被打开或者反之;接着,仪表示数是不是正常;最后是各转动设备的润滑油状态是否正常、冷却水有没有投上等等。

下面,我要说一件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 20XX年2月初,我在对氢气压缩机(GB-303)进行巡检时,发现正处于运行状态GB-303-A压缩机一段机体存在一条长约10厘米、宽度约头发丝的辐射状裂纹。立即将此情况汇报给值班主任于少先和分离技术员杨方明,经过现场检查后当即对该组压缩机进行切换,及时避免了情况进一步恶化。在之后的3月份停车检修期间,我们对GB-303-A的破损钢板进行了更换,发现此条裂纹深度已达2厘米,可以说已经直接对设备和人员安全构成了威胁。

这些会基本保障设备的安全运行,但如何能保障我们外操可以安全有效地巡检和处理事故,则要看周围的人是怎么工作的。接下来我要再说一件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冬季,摸伴热,大家想必都遇到过。我以前都是直接拿手去摸,有一次收手就晚了一点,于是手指就被烫起泡了。那时候我就想,我才进厂这么短时间,刚摸几次伴热就被烫起泡了,这啥时候是个头啊?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其他同事摸伴热的时候,手里比我多拿了一块冰,我才直到自己有多傻。这样的事情,在我亲身经历的就有很多很多。由此可见,“多看”这一点和“老鼠掌握了一门外语”一样重要。

这正是:

设备阀门心中记,

拐弯抹角常去瞧。

安全仔细技术好,

老鼠也能笑话猫!

那么“听”是要听哪些内容呢?

在我的岗位,主要是听指挥、听管线和听设备的声音,其次要听事故和听故事。听指挥不用多解释;听管线是要听管线当中物料流动的声音,以便确认阀门的真实状态;听设备就是要听设备运转和振动的声音,以便确认设备的状态。听事故,就是要我们从中学习、从中反思。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耕,在《中国石油2000-20XX年事故案例选编》这本书的序言中,这样写道:“事故是一面镜子,是最好的安全教育素材,可以让大家真切地看到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管理上的漏洞给安全生产造成的严重后果。”

这些都很好理解。那什么是听故事呢?听故事,就是听老师傅们所讲的一些他们亲身经历的故事。这些故事当中,有一些是血泪史,有一些是从来不被外人所知的故事,哪怕到最后听到的是一个笑话。我们也会从中吸取到一些工作上的经验与教训,甚至是做人的道理。

因此, 如果说设备、阀门、管线等是“点”的话,那么整个装置便是一条“线”,然后再将这条线向这个行业拓宽就成了一个“面”,最后再将这个面延时间方向拓展才能成为一个三维的“体”。只有这样一个“体”才能经过千锤百炼却屹立不倒。

这正是:

常听事故少弯路;

多听故事长见识。

莫嫌安全天天讲,

文中尽是血泪史!

至于“摸”是用来确认管线和设备的温度。“闻”是用来判断是否有泄漏的情况。这两项是只有在熟悉本岗位一些特点后,才能熟练运用在巡检过程中的。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假如让一个新手乱摸,一旦他摸到未做保温处理的SS(超高压蒸汽)管线上,我想就不是之前我提到的“烫起泡”那么简单了。所以说,只有熟悉了岗位知识,才能知道哪些地方能摸,哪些地方不能摸,哪些地方又不能不摸。“闻”,也是如此。只有熟悉了岗位管线中物料的气味,才能进行初步判断到底是那里发生了泄漏和泄漏的是什么。不然会有两种结果:一是物料都泄漏了自己发现不了,二是其他岗位排放的气体被当做了自己岗位发生了物料泄漏。这两个结果,都是我们不想看到的。

然而“想”则是做一切操作的开始。只有“想过了”才能有动作,没有“想过”决不能操作。这就是有些师傅所说的“心得先到”。

一次细心全面的巡检,胜过八次甚至十次走马观花的巡检。巡检时我们必须了解装置当时的工况,才能有所对照及时发现差异,才能发现问题。心到就是要我们带着思考去巡检,这样就能提高巡检的质量。

总结一下,又有一首小诗献给大家:

医有望闻问切,我有八条锦囊。

安全心中常想,工作遵守规章。

岗位知识过硬,不懂莫要逞强。

别做事后诸葛,不然全都遭殃。

“多问”就是要我们时刻怀着一种谦虚的心态向周围人去请教,让设备“开口说话”。当我还在葛布教培中心进行厂级培训的时候,许普厂长曾跟我们说过这样一句话“要和装置建立感情,要象谈恋爱一样和装置交流”。那么要怎样才能和装置进行交流,知道它们想法呢?这就要我们多多地向别人请教。其实无论在岗时间多久,我们对装置的了解都是有限的。

我再讲一件自己的亲身经历。我的专业之前也说了,是应用化学专业精细化工方向。我在学校时并没有学过设备生产方面的知识,所以刚到车间学岗的时候连流程图怎么画我都不知道。后来看到我们乙烯车间负责我们新员工培训的洪泽师傅当年的笔记,我才知道流程图是什么样的、该怎么画。当我觉得我把图能画的很好的时候,我们车间甲班值班主任马洪驰师傅问我,一个阀门在现场哪个位置,我不知道。于是我立即去把现场阀门位置查明白了。接着我们车间安全员张瑞年师傅问我所学岗位的工艺流程,我不知道。接着我回去之后把分离冷区操作法一字不落地给背下来了,同时又跟师父姚铮学习一些设备的相关知识。这时候,我想我行了。然而不久之后的上岗考试中的面试环节,许厂长随口问了一句“假如要把一个塔倒空,需要多长时间”。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才弄懂,类似的问题我也一直在想。在上岗快一年的时候,分离技术员杨方明师傅让我去现场开某个阀门。到了现场,我找了很久也没找出来,差点影响生产。后来我就绘制了一份与现场管线位置对应的图纸并牢牢记住,以防止再次出错。所以说,只有不停地在“问”与“被问”之间学习,才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个装置、这个岗位,才能更胜任这项工作。

这正是:

骄傲,是失败的起点;

麻痹,是事故的根源;

低头,未必英雄气短;

平安,才是幸福的源泉!

在跟装置建立起感情之后,如何在“交流”的时候避免“磕磕绊绊”,“谨慎”便是诀窍。“谨慎”就是保持一种细心和和慎重的心态,是比之前的“想”更细腻的工作,“想”可能一刹那便能完成,然而“谨慎”则需要贯穿整个巡检和操作的始末。这是一件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在巡检工作中什么最可怕?是重复,几乎每天重复的工作,会将一个人的谨慎和耐心全部消耗殆尽,之后便形成了一种所谓“套路”的东西,也埋下了一个安全隐患的因素。回想一下,我们在巡检时,是不是与曾经的第一次巡检相比少了一份紧张与谨慎的心态呢,是不是始终按时、按现场真实情况在做记录呢,是不是按照警示牌的提示进行作业呢?因此,在这里我想对大家说:“化工也是高危行业,每天家里还有人在等我们回去,所以请时刻记得――‘谨慎操作,安全相伴’”

如诗中所云:

莽撞者绝非勇士,

谨慎者不是懦夫;

疾病多从口入,

事故常由松出。

古人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本意是指很长很长的堤坝,因为小小蚁虫的啃噬,最后也会被摧毁的。对于我们外操,找寻这些小蚁穴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在现场“勤走动”。在日常巡检中,我们常有的一个误区便是――重视动设备、重要设备的巡检,忽视静设备、次要设备的巡检。平常巡检中,我们常常只关心运转设备的工况,而忽视静设备,特别是高处和偏远地方的静设备。这是因为我们主观上认为只要动设备运行正常,重要设备不出故障,装置就无大碍。这样,就会使静设备、高处设备、次要设备的小隐患不能被及时发现处理,导致隐患的危险性扩大。换句话说,那里才是事故多发部位,极易产生“蛀虫”“蚁穴”的部位。

我们勤走动,不局限在巡检时间,一旦有时间有机会,就要到这些人迹罕至的静设备、高处设备、次要设备附近走走。早发现,早汇报,早处理。将事故隐患消灭在摇篮里。

其实,不单单是像我这样的一线员工需要勤走动,作为工厂和车间的管理人员,也应该勤走动。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在属地内勤走动,还应该去其他“兄弟工厂”勤走动;多听听一线员工的意见,多学学其他工厂的优秀管理方法。

在洗化厂的空分车间,我觉得就有一处很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大三下学期的时候,我们专业被分派到洗化厂空分车间实习。在实习期间,我注意到该车间在危险点(例如:珠光砂填装点)除了设有警告标识和指令标识之外,还另设有一块提示牌。每张提示牌上都注明了物化性质和急救措施,在意外发生时能够有效地避免因慌乱造成错误操作和错误救治,极大程度的保证了生产和人员安全。

这正是:

千里之堤保平安,

莫把蚁穴放一旁。

安全生产挂嘴上,

不如现场跑几趟。

巡检报告要写全,

安全责任心里装。

免得出事做检讨,

愧疚悔恨泪两行!

管理也要跟得上,

制度落实细且详。

人身安全放第一,

效益才能稳中涨!

其实,我说了这么多。无非又是把巡检这个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再次拿到太阳下边晒了一晒。许多工厂、许多车间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加强巡检质量,这些方法有利有弊,值得总结借鉴。总之,人才是工作中的主体,加强领导与员工之间的沟通,根据“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人性化管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才能保证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最后,我要在这里衷心地感谢一下乙烯车间关心我、帮助过我,甚至批评过我的领导和同事们。没有你们,便没有现在的我。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依然能像当初那样对我批评和指教!


201x年6月11日

标签: 演讲稿 环保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syw/yanjianggao/mnpd3.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