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实用文 >观后感 >

学生观看《1921》电影观后感

学生观看《1921》电影观后感

观看影片《1921》结束后,大家是不是还沉浸在影片中呢!那么是时候来写一篇观后感了。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生观看《1921》电影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参阅。

学生观看《1921》电影观后感

学生观看《1921》电影观后感1

这个暑假按照学校安排观看了《中国1921》本对历史故事不感兴趣的我竟然从头到尾认真地观看了一遍,本片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艰难的创建之路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初心的坚守,最终实现了心中的理想。

本片以毛泽东等人为主在上海开展的“六三运动”开始,他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渐渐地与改良主义者、折衷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分道扬镳,之后他们先后推动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宣传、帮助各地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直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建设中国共产党这个过程漫长而艰难,他的建立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理想坚守和一直以来为了这个理想做出的努力。

还记得故事刚开始的时候一群以毛泽东为首的年轻学生从湖南来到北京,准备赴法留学。但是路上的船票没有人管得他们自己负担,身上的盘缠也所剩无几,一天天过去了也没有畴到款,同学们虽心念法,但现在的他们连饭也吃不上,他们一个个心灰意冷,但这是的毛泽东领着大家吟唱诗歌振奋精神,困难面前精神不倒,他带着大家给大学生洗衣服,他帮老师杨昌济完成书稿,去北大图书馆当理员。就是这样他们坚持着留在北京,为了有一天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个时候的毛泽东让我不由得佩服不已,饥寒交迫之下的他能克服重重困难坚守自己最初的梦想,回想自己的成长之路上曾经遇到过这样那样的小困难时总是抱怨和退缩,毛泽东在理想面前的坚持和困难面前的努力正是我需要学习的。

在毛泽东为梦想努力的这段时间里他也看到了中国不堪的现状让他心生担忧,于是他打消了出国的念头,他相信在中国也一定可以他觉得在这个社会的大课堂上是永远也学不完的。他开始组织爱国运动,办报纸,理念逐渐清晰的她带领大家开展驱张运动,组建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们心中的理想。这是这部奋斗史才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也才有了新中国。

现在的中国文明富强,人民生活安定幸福,现在的生活离不开每一位共产党人的努力,离不开他们对理想的坚守和努力,我想现在的我们要继续继承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为我们国家的不断富强而努力奋斗!

学生观看《1921》电影观后感2

中国共产党诞生,是一件开天辟地的事情,其影响力不亚于后来的新中国诞生,如何再现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除了要再现伟人的丰功伟绩之外,更大的目的在于阐述历史的必然,这样一来难题就得摆上台面,如何把思想融进那个时代纷纷扰扰的思潮当中,这才是关键。于是这样一部红色题材剧就具有了史诗的气质,毛泽东的一生是伟人的一生,也是道不尽的一生,本剧截取毛泽东青年时期和一帮先驱如何创立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为蓝本,再现了历史的必然。毛泽东的一生在他的诗中均有所体现,本剧也基于此,不同阶段的心态也都能从诗中一一解读。

对于红色革命题材剧,知识分子的朝气蓬勃和坚定的信仰历来都是电视剧中一道让人赏心悦目的风景,没办法,要怪的话就怪现代人信仰都缺失了,这一切无非是想告诉我们,瞧,那时的年轻人多么有朝气,有信仰,有恒心,这其实也是毛泽东形象最有力的写照,为再现伟人丰功伟绩的一生,本剧从纵面到截面全方位再现了几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而在这些重大事件中起到贯穿始终作用的几个人物,徐世昌、孙中山、段祺瑞、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在历史事件中的沉浮成为最佳看点,也正是应了毛泽东那一句诗:“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诗中感叹了创业的不易的同时也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表述了继往开来的决心和魄力。本剧也基于此讲述了一个大时代的环境之下,那些“风流人物”,他们对于人生道路的抉择、以及思想主张等等,都成为了后来新的历史篇章的见证。

毛泽东的一生是豪情壮志的一生,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正是青年毛泽东的写照。当时的中国正值内忧外患,一战结束后的中国,以战胜国姿态凯旋归来,本以为可以扬眉吐气,但此时的中国内忧外患,中国时局依然是一盘散沙,徐世昌狡诈,段祺瑞以扩充军饷为目的进而卖国,南北军阀各怀鬼胎,而列强更是伺机而动,孙中山下野,这一切的一切,让人深深明白,这是一个烂摊子,唯有革新一切才能救中国,一群年轻的仁人志士四处奔走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救亡图存运动,时势造就英雄,此时的中国,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他们生于时,长于时,成为了这个时代思想的中流砥柱,生在这个时代的毛泽东,尽情的吸收着时代思潮,苦思救亡运动。1921年是个特别的年份,这一年,以毛泽东为首的先驱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一个划时代意义的政党就此诞生,一群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也照耀着日后的中国。

本剧再现了毛泽东如何审时度势,分析当下,着眼未来的高瞻远瞩,突出了伟人高大的形象,把伟人如何创业,如何捞取第一桶金,如何获取贤内助等等事迹都向世人表述清楚,一部主旋律电视剧做到这里也就够了,但本剧除了以历史的视角再现剧中人物段祺瑞、冯国璋、李大钊、蔡和森、杨开慧、马林等人的命运之外,更是阐述了“任何反动派都是跳梁小丑”的历史必然。

学生观看《1921》电影观后感3

6月9日,央视一套热播剧《中国1921》研讨会在杭州举行,这部被专家们誉为“伟人版”《奋斗》的电视剧,截至目前在天涯论坛上的点击率已经突破120万人次。到会的专家们一致认为,该剧最成功之处在于它作为革命历史题材的当代意义。

“它有非常强烈的历史观照性”

《中国1921》就是回答了两个问题:中国共产党是怎样诞生的,为什么会诞生。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认为,该剧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有非常强烈的历史观照性”。它用宏大时代背景下的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告诉今天的年轻人,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爱情、亲情、事业、理想是如何抉择的。

导演穆德远希望《中国1921》能给年轻人带来一些思考。“这些百年前的年轻人所走过和拥有的,与今天的80后、90后所崇尚追求的,到底隔着多大的距离?”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吉象看来,这部剧的成功之处在于找到了与80后、90后一代年轻人的心理对接点:如何平衡和统一个人的奋斗与社会贡献,并用独特的青春视角,还原作为普通人的伟人,这成为对年轻人最大的吸引力。

“精心营造还原那个时代的历史氛围”

细雨泥泞中,一双穿着破布鞋、挂着鲜红伤口的脚匆匆穿行在小巷子里。这是32集电视剧《中国1921》的第一个镜头。就是这双脚带着25个湖南青年,走向北京,走向全国,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了开天辟地的共产主义道路。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电影资料馆副馆长饶曙光看完后的感觉是:“这样的开头,接地气,接人气。”

《中国1921》以“五四运动”、“反军阀独裁”、“中共成立”等几个重要时间为纵轴,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孙中山、徐世昌等人的时代选择与历史命运为横轴,将人物情感融于时代变革的历史进程中,编织出整个时代的全景。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前中国文联副主席仲呈祥认为,《中国1921》用一种高于叙事的手法精心营造和还原了当时的历史氛围和质感。

“我们结婚吧!我给你生孩子,即使你掉了脑袋,我把孩子养大……”剧中杨开慧对毛泽东的这段“雨中告白”成为许多观众议论的焦点。很多网友质疑,那个年代的爱是否有这么张扬。李京盛认为,这恰恰是那个革命战争年代人们特有的情怀和信仰,那是最真实的情感表达。观众有这种不理解,恰恰说明了今天的人们生活在一种平庸和物欲当中,逐渐退化了那个年代人所具有的纯粹的情感与朴素的信仰。

“创作新的红色经典是时代使命”

如何借用红色历史和红色文学,完成红色资源的当代转化,承担起当下的文化使命?专家们充分肯定了《中国1921》在将红色资源转化成精神力量上取得的成绩。

今天的时代需要我们创作新的红色经典,这是一种时代使命。《中国1921》将众多的历史人物、事件、冲突编织到宏大的历史背景中,成功地塑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群像。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策划部主任、《中国1921》责任监制徐萌认为,将人物放到历史的纵深里面去展示,将整个时代放到历史长河里面去检验,是需要有相当的胸怀和气概的。“过去,红色题材和历史剧中间是隔着一面墙的,《中国1921》把这个墙打通了。”

至于该剧是否属于媒体所评论的红色偶像剧,李京盛表示这只是一种表现形式和方法,从注重对新鲜史料的挖掘到现在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这才是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可贵之处。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syw/guanhougan/q6812d.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