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实用文 >观后感 >

我们仨读后感优秀示例三篇

我们仨读后感优秀示例三篇

当我们读完一本书籍之后,要及时记录下自己内心的真实感触,让我们拥有更美好的人生体验,你也有这样的感受吗?写一写相关的读后感吧,以下是本站小编和大家分享我们仨读后感优秀示例三篇相关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我们仨读后感优秀示例三篇
《我们仨》读后感1

这些日子,读了《我们仨》这本书,虽未感触深刻,却也深受感动。

在《我们仨》这本书中,杨绛女士叙述了她和钱钟书先生以及独女钱瑷(圆圆)三个人的家庭生活,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单纯和与世无争以及浓浓的亲情。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我们俩老了,我们仨走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本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是饱含深情,在叙述着他们平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两位一辈子钻研文学,淡泊名利,生活也不易。先是在外求学,后参加工作,任由别人安排,二老却毫无怨言,默默无闻。他们不求名分,不求富贵,他们只想拥有最温馨的家庭。万般苦难的生活也不会压垮他们,他们有的只是学术上的追求和钻研。就这样,他们走过了普通却又不平凡的63年。

圆圆的出生,给父母带来了许多快乐。父女俩是“哥们”,互相打闹玩笑,一起“对付”妈妈;父母关心女儿,女儿也懂事,自觉不让父母操心,对爸爸和妈妈像是贴身的小棉袄,关怀备至,体贴有加。重病期间还不忘叮嘱妈妈要注意身体和饮食,也不忘给爸爸寄贺年卡。

书中有两句说得很好: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幸福的生活”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烦恼和忧虑。另一句是: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自在。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别人毫无相关。杨绛女士经历的太多太多了,所以面对钱钟书先生和女儿钱瑷相继离她而去,让她感受到悲欢离合,这一生也不就如此。

从书中让我明白了,不管怎么样,都不要去抱怨,要一直努力自信。人生中总会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会被别人误解,会被别人嘲笑,那又如何,过好自己的日子,照样生活最美,阳光最灿烂。

《我们仨》读后感2

20xx年5月25日,电视新闻、报纸及各大新闻媒体,都重点报道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世纪老人离世的消息,她就是杨绛先生。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而更为大家所知晓的就是她是钱钟书的夫人。一个满腹才华却甘于人后,一个一直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人。甚至在暮年她也坚持笔耕不辍地翻译与写作。《我们仨》是杨绛先生20xx年出版的散文随笔,那年她已93岁高龄。

这本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正如杨先生所说,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在梦中。起初开始读的时候,有些看不懂她的这个梦在讲些什么。古驿道、小船、也只能理解面上的意思,并不能一下就能抓住作者的所要表达的意思。其实,究竟是什么意思上网一搜便可明了。但是我认为那就失去了阅读的乐趣,也失去用心去体会作者,与之心灵沟通的缘分。后来随着阅读的深入,主线渐渐浮出水面,这个梦,梦中之境,所见、所想、所感,就是他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欲扬先抑,开篇就深深的抓住了我的心。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1997年和1998年对于杨先生来说是最为灰色的时光。相知相爱的爱人、唯一疼爱的女儿相继离她而去,恍然间失去了这世上两个至亲至爱的人,其中的痛苦与悲凉可想而知。我无法想象是怎样的一种至上的心境支撑着她,仍然坚强、精彩地进行着一个人的余生。直到阅读到这里:“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

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遇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少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这样平淡的心态,这样豁达的追求,我解开了心中的迷惑。当人与人之间共同建筑的情感城堡固若金汤时,生离死别就不足以摧毁这座城堡。人不在了但是精神力量还在,晚年的杨先生必然是报着这样的精神力量,依然延续着她一个人的精彩。

虽然我已被杨先生的文字深深地带入到当时的场景中,看到动情之处也会被深深打动,泪眼婆娑。但是只是能感到杨先生只是在叙述,并没有从内容上看到丝毫悲观的文字痕迹,而是处处洋溢着思念之情。我真的非常羡慕他们这个朴素的大家庭,住着一屋子与世无争的人。这三个人,任何一个人都能称之为他们那个领域的翘楚。但是他们生活得那样真实,那样和谐,那样地超凡脱俗,我由衷地钦佩这样的人。在我们当今这个看重名利的社会,如果身边真的有这样的人,恐怕也会被人投以异样的眼光。

这样低调、这样不要名、不争利的人,多少会被人看作异类。当我们还在为他们这样平淡而难以理解时,我看到杨先生这样一段话:“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认,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一下,我顿悟,又有些羞愧。我们往往习惯于用自己的价值观,或者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去衡量别人,殊不知真正看淡这一切的,才不会以别人的思想意志所操控。大智若愚地处事,去看待这个世界,身边的人。返璞归真,找回最初的自己。一切只顺从与自己的内心,与他人无关。或许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心态要健康吧。现代医学也在证明,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是健康长寿的秘诀。杨先生105岁辞世,或许与这也不无关系吧。

夫妻之间、父女之间、母女之间,三人之间的亲密而温暖地相处着。父亲钱钟书与女儿钱瑗的感情,书中是这样记录的:“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哥哥,只配做弟弟。”看到这我忍俊不禁,这样的长幼关系亦父、亦兄、亦友,摆脱了严父的面孔,相处起来反而更轻松。而女儿一样深爱着她的妈妈。钱瑗去世前不久,心中还挂念着妈妈的一日三餐,还特地写信教给妈妈做饭菜。事实上,当时她自己已经都无法进食了,可赞她生命垂危之时心中还不放心妈妈。

尽管她忍受着疾病和治疗的折磨,还在利用在病床上的有限时间,把过去和父母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写下来留作纪念。对家人的那份不舍,那份沉甸甸的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仍然难以释怀。附录中钱瑗在病床前写到“牛儿不吃草,想把娘恩报。愿采忘忧花,借此谢娘生。”我的眼泪不禁流下,为他们这一家至真至美的亲情而感动。

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心灵庇护所,我深谙这句话的道理,一个家庭的和谐与美满可以让一个人更加强大。阳光雨露也好,风雨飘摇也罢,拥有心念爱恨全都攒在一处的一家人,就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

《我们仨》读后感3

从来没有开始读哪本书要做什么准备,而这次本是做好了不止一次有所触动的情绪设想又是极其平静地读完。第一部分钱老先生被带到船上的部分起初以为是现实,看着看着才明白是杨老的另一种写法,从来没有感同身受这件事,我甚至不能想象杨老是在怎样波动的情绪里写下这些看似平静的文字,像梦像虚幻。

随后二老的国外生活以及回国后动荡局面下经历的一次次大大小小的算是曲折吧终有所解,像是在听奶奶讲故事,讲那些艰难又藏着傲骨的岁月,我甚至有些羡慕那个年代的他们,知识和志向都融入到血液里,不为时事所捆绑,不为金钱名利所勒索。对于文学的坚持,我在想,可能是初是兴趣爱好,后来成为离不开的习惯,一做就是一辈子,又哪里说得清呢。

读杨老笔下的女儿,母亲的怜爱和心疼溢于言表,虽大都是琐碎小事,却看得出三个有趣的灵魂间相互依偎的乐趣,有些东西大概是真的有一脉相承,可能用词不够准确,只是这样感觉。很有趣,和现在我们所指的有趣还不一样,这个有趣不是指表面的有趣,而是骨子里的那种有趣。

附录部分无论文字,信件,画作的那些对于杨老来说实实在在的回忆,总能联想到一位老奶奶于灯下反复读反复看,偶尔对着纸张与他们对话,想念孩子和丈夫的画面,但绝不是以泪洗面的那种场景,因为她的豁达和通透。

每一个年代都有不一样的烟火气,有时候很羡慕老一辈人总说的那个时候。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syw/guanhougan/l8n530.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