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实用文 >发言稿 >

我在文学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稿,

我在文学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稿,


我在文学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稿,


各位领导、会员朋友们:

大家好!

一、一些问辞.

二、我的创作情况简介.

三、接下来,我说说我在文学创作上的一些做法(四句话)

(一) 等待――形成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具体做法:关注―思考―等待―创作)

一篇文学或艺术作品,就是一个生命。思想性是他的筋骨,艺术性是他的皮肉,二者的结合产生灵魂。人有健全的、健壮的、残缺的、病态的,现行的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政策就是保障出生的婴幼儿尽可能降低非健康指标。文学创作其实同理,也是可以采取一定手段控制文学生产的健康率的。文学作品不能滥造,滥造会造成资源浪费、精神损失;比如你有了好的创意,好的题材,你在没有最好的条件下就急躁的生产出作品来,就不一定能保证成功。换句话说,思想性具备了,需要等待艺术准备、艺术构思、艺术表达的自然结合;在寒冷的冬天,渴望一条美丽裙子展现自己的风韵,你还必须等待。

正是这样,我不惧怕等待。也必须学会等待。我的作品的产生一般是这样形成的:关注―思考―等待-完成创作。

(二) 锻炼――不断跨上一个新的认识高度

(具体做法:社会学理论 + 创作理论)

去年底“文化临桂”文学创作笔会上,市里很多作家感言,都很深刻;前面莫雅平先生在今日临桂上的关于陈宏谋牵及林肯的文章,我们听了,看了,不知我们是否想了。就这样走一圈,看一路,多么浮浅;但在作家艺术家的眼里,却有那么多的深刻的体验、感受、看法;他们关注社会发展、关注文化遗存、关注民生愿望,我个人来说,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思想高度。这就是一种历史、人文、政治、现象科学等多方面的社会学理论,他们具备这些理论、认识,所以他们视野开阔、思考深刻。我们是年轻的学员,应多学些理论、思想。我时不时看一些这方面的书籍,听一些高层讲坛,结合一些时事时评去思考,发现思维的层次是可以上升的。而为了指导创作,写好诗,一本诗歌刊物,我只读精品的几首就好了,没必要都看;我更喜欢的是多读些文学理论、多看些文学评论,比如桂林日报刘春编辑的那版,以前有大手笔写我就看一篇,现在有诗歌加短评我是必读的。看多了,自己也就具有了一些理论基础,在看待问题上,就上了更高的层次;在创作的表达上,就有了方向,有了指导。

所以,我在平时,就是通过学习社会学理论、言论,读文学创作理论、评论等,努力去锻炼自己的认识和发现能力。

(三) 矛盾写作:让作品更具有生命力特征

(具体做法:拒绝个人写作 + 针对一个个人去写作)

我谓之为矛盾写作。是我自己起的名,方便记忆而已。什么意思呢?我在我的网上主页,作为宣言一样的诗观,这样写:一首诗,必须带给这个社会一些什么,带给人民群众一些什么。一些美,一些认识,一些勇气,一些精神,一些情感,一些历史见证。诗歌需要时代、社会、生活和诗人共同来创造.―― 诗由谁来创作,诗就将留给谁。这句话有些朦胧,我解释一下。读书时,老师说作文要真实,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那是纯粹的个人写作,那只能是作为学生时代的一种锻炼培养的方式手段。作为一个社会写手、或者一个作家诗人,自己的喜怒哀乐自我的性情,写下来只能叫日记、日志,那是自己看的,至多要好的朋友能被感染一下。这就是典型的 “个人写作”。而我要拒绝个人写作,就是写文章的我,我要写雪灾难民,我的思维、情感,就要代表那一群受灾群众;我写留守孩子,我就是那一群无数的留守孩子的综合体;始终把自己当作一个群体、然后具有很多双眼睛和很多颗心,站成这样的姿态;而不是一个个我。这是从创作准备上说的

到创作的过程时,正好相反,必须从细致、细节、甚至是特写镜头去表现,我们创作的文字一般不写一个群体,而是捉住一个群体里某个有代表性的个体来表现,叫做“针对一个个人去写作”,这和很多理论书籍上的“以小见大”的说法是相通的。于是,从文字上看,我们是写一个个人;从深刻的角度上说,写的是一个群体。

你所代表的群体越广大,你所写的群体越广大,你的作品就越有生命力。如果这个群体只有一两个人、一两个现象,即使新颖,也只叫猎奇,绝不是好作品。


(四) 感觉写作:正在摸索的技巧

(做法:用感觉去定位作品 + 用感觉来组织表达)

现在网上有“新感觉派论坛”,很是风火一阵。他们的主张是对作品本身而言:诗或文在文字上给人展现或调动读者的某种感觉,尤其是美的感觉。我的感觉写作不是在他们之后而是早在他们之前。我说的感觉写作;不是从作品来说,而是从创作者来说的,一个创作者,应该是一个感觉者,我已经公然在博客上,自诩自己是“自始至终的感觉者”了。我在感觉者博客群首页上有一句副标题:淡忘的是事件,抹不掉的是感觉,最深刻是感觉的写作。你写一个事物或一个事件,你一定有某种感觉。比如西藏事件你了解后,也许你的感觉是对做恶者的痛恨和批判,对西藏稳定、人民生活发展未来的思考,那么,这种感觉就是作品主题的定位;根据这种感觉,什么语言可以用,什么语言不能用,什么语言更好的传达你的意图就非常直接和清楚了。创作一篇作品,这样就够了,剩下的是知识和驾驭语言的能力,那不能强求,是各人问题了。

有些时候,我不一定即时能创作出文章来,久了,细节遗忘了,但感觉是存在的;在以后的一定时候,或许因为什么再次触发你这种感觉,于是产生了联系、想象,曾经的感觉,还是可以在用来指导创作的。所以,我是感觉者。谁让我说说谁谁有什么故事,你说具体的事例来听听,我说不出来,这就是我生活中不爱太多言语的原因;但我说不出所以然,不代表我对这个人遗忘或没有评价。比如,这个人直爽,这个人善良,这个人仗义……我觉得,留存一份感觉,够了。在创作上,直观的现象留下太多,创作往往受到束缚;只要感觉是清晰的,创作时更可以自由发挥。一个感觉者的道理。

四、我对文学创作的一些看法、建议

1、 文艺作者要具备一些素质

①终身学习,经常动笔。②关注时代、社会、关注生命,不孤立于边缘。③把对文学的爱,上升为一种文学精神。④敢言。⑤对自己的创作和作品准确评价。

2、 创作要抓好语言的提炼。(诗、小、三、戏都一样)

①生动形象。②丰富深刻。③简练朴实。④体现民族性或地域性特点。

3、 对于投稿,我的经验也不多,随便谈谈吧。

①多认识编辑,主动交流,大胆介绍自己。

②次品不投,佳作多投。

③研究报刊、栏目,明确用稿要求。(网上很多)

④不论远近,不论官办民办,不担心级别,把每一篇满意之作,投到发表为止。

五、好了,罗罗嗦嗦了很久,说得不对的,请大家批评。向大家学习。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syw/fayan/8o34l.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