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实习报告 >调查实习报告 >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6篇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6篇

写好一篇调查报告,才能让我们进一步反思调查中存在的不足,想要对调查情况做出分析,就必须好好写一篇调查报告,本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6篇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篇1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加大,大学生生存竞争和压力的增大、文化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心理健康成为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面对社会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对自己期望值很高却对挫折承受力又不强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和思想都在发生深刻而剧烈的变化,承受的心理压力和面对的心理问题远大于以前,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压力明显增大。所以了解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应该拥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有用之才。为此我针对此问题对周边同学进行了心理健康问卷调查,通过此途径找出实际问题所在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希望为广大同学提供帮助。

随着大学生独生子女及贫困生的大量增加,这些心理问题将更加突出,如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加以认真研究解决,不仅将严重影响未来高级人才的质量,还将诱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心理问题已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才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威胁,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已成为当今社会和各高校关注的重点,为此我对同学之间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通过问题的发现了来解决这一问题,为广大缓解心理压力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一、调研基本情况介绍

本次调查方式是在我的同学之间采取随机抽样调查,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借助腾讯qq进行问卷发放,也得到了大部分同学的支持。这次调查一共发放了120份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本科及大专的在校大学生,男70名女50名,一共收回108份具有分析价值的问卷。这次调查得到了同学的大力配合具有一定的分析价值和较高的可信度。

二、调研分析

(一)、人际关系问题

根据调查可发现,有的大学生在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往往表现出自负的心态,待人处事以自我为中心,总想表现自己,经常抱怨别人不理解、不体贴、不关心。有的大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例如调查中发现有4%的同学当自己不受到别人理解时会和别人冲突,缺乏理性,15%的同学会有不同程度的怨愤和心情压抑!不愿和同学交流、合作,一心只读圣贤书,导致大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此外,大学生之间由于个性、利益等方面的原因也容易产生冲突,导致有些大学生相互冷漠,甚至仇视打击对方,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在内心积聚心理问题,极易产生心理疾病。

(二)、学业问题

调查发现14%的同学认为大学生活就是三点一线之间教室、寝室、食堂缺乏激情与热情枯燥乏味。据了解学业上的主要问题是:

(1)学习压力大;

(2)学习动力不足;

(3)学习目的不明确及学习成绩不理想;

(4)学习注意力不集中。

(三)、恋爱与性的问题

大学生大都处18~25岁的年龄阶段,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已进入了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趋向成熟的阶段,不少大学生开始谈恋爱,但在如何处理恋爱与性问题上常常感到困惑。

(四)、情绪问题

在情绪方面调查发现,12%同学不敢在同学面前大声说话,这反映了一些情绪问。进入大学后,社会角色的换位引起了大学生许多的心理冲突,从而产生内心的痛苦和不安。大学生易出现的情绪困扰主要有:

(1)抑郁。抑郁是大学生最为常见的情绪困扰。如得不到及时的心理咨询及治疗,就会形成严重的心理疾病,造成严重后果。

(2)焦虑。通常包括自信心、自尊心的丧失、失败感、罪恶感的增加等,是由几种情绪混合而成的情绪体验,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3)自卑。自卑的人大多性格内向,常常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总感到别人瞧不起自己;做事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不敢与人交往,不敢实践,因而抑制了自己的才华和进取的时机。

(4)冷漠。一般表现为对外界的任何刺激都无动于衷,漠不关心,既不与人交流思想感情,也不多管闲事,一副冷若冰霜的样子。从表面上看,冷漠的学生是无动于衷,实际上一些学生内心十分痛苦,有很重的压抑感,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将产生严重不良后果!

(五)、做法分析经验与启示存在问题及原因

据了解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也有发展过程中自身主观的因素。社会因素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物质文明在不断的发展但是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缺失使得他们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生理和心理处于不稳定阶段,心理素质还十分脆弱,容易造成价值观的混乱和情绪的起伏不定,致使他们心理复杂而动荡不安。家庭因素现在的还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生下来嘴里就含着金钥匙是家里的宝,从小的娇生惯养导致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差。

自身因素,大学生个体因素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心理个体的人格缺陷大学生的人格结构较复杂,影响因素也很多,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良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其人格的健康发展,导致其人格发展有缺陷。研究表明,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发展缺陷,表现为孤僻、冷漠、多疑、悲伤、急躁、冲动、固执、好钻牛角尖、易偏激、骄傲、虚荣、以自我为中心等。自我意识缺乏客观性和正确性,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心理发展中具有突出特色的方面,是个性发展的最集中的表现之一。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大学生对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有浓厚的兴趣,但却常常缺乏客观性、正确性。有时自我感觉太好而自负骄傲,自我期望值过高,偏离实际水平,而一旦遇到挫折和不幸时,又因偏离而出现逆转,走向对立面,产生自卑情绪,自我评价过低,不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缺乏正确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问题是大学生最为关注也最感困惑的问题之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也影响到大学生对自我的正确认知,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说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是大学生产生心理困惑最多、最直接的原因。生活环境变迁,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所处环境的巨大变迁会使个体产生心理应激。生活环境的变迁对新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结论与建议

对于以上调研结果发现的问题我向大家提出我个人的看法以及意见希望能对大家未来就业有所帮助。

1、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中,我们应该应当更加积极主动,而不应该等待他人的主动。而师生关系中学生的积极主动显得更加重要。大学中老师不再是中学时代与学生朝夕相处的,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结合的老师了,大学中的老师自身也有繁忙的工作和学习,任课老师也一般在课堂上才能见到。因此,在师生交往中的主动权就掌握在学生的手中。当遇到心理方面或者其他方面的问题的时候,主动找老师寻求解决的方法,有可能的话尽量与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这也是对学生非常有利的。

2、同学之间的长时间相处,尤其是舍友长期生活学习都在一起。长时间的相处难免会出现大大小小的矛盾。当这些矛盾出现的时候,应该积极地寻求解决,而不应该激化扩大矛盾,尽可能地心平气和地协商解决问题。同时,在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时,应该保持一种宽容的心理,设身处地地为他人想想,不能自我中心只顾自己的感受,置他人的感受不顾。

3、在处理异性关系,男生和女生都应该主动,不必感到羞涩腼腆。在人际交往中,异性的交往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与异性的交往中应该表现得落落大方。在与异性的交往中,不仅能够给人情感的满足感,而且可以让不同性格类型的异性互相补充,更加嫩完善自我的性格,培养健全的人格。

4、当遇到不被理解、信任的时候,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到压抑,这是属于正常的心理反应。此时,自己应该尽可能地与别人增加沟通,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平时的交往中,讲究诚信,建立自己良好的的信用,让他人由衷地感到你是可以信任的人。此外我们在发现自己已经出现情绪低落压抑等心理问题的时候,应当勇于正视,寻求方式解决。在解决方式的选择上,尽可能地采取自我调节和与他人交流沟通相结合,解决方式应避免单一化,以期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式从心理问题的阴影中走出。

5、正确的价值观是个人健康发展的助推器,是个人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不竭源泉,是指引人生实现奋斗目标的灯塔。因此,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十分重要的。踏入大学校园之后,就有必要对整个大学生涯进行规划,对未来的人生、职业有一个较明晰的规划,确立明确的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坚持不懈。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仅包括个人的人生规划,还应包括对社会的责任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6、无论是大学生活,还是人生生涯,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挫折,这就需要大学生较强的抗挫折能力。一方面要接受抗挫折教育,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积累挫折经验,丰富人生阅历,让自己心理日渐成熟,为培养健全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7、面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如何恰当地处理学习生活是大学生必须正视的问题。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是否具有明确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对校园学习生活的评价。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活平淡一般甚至枯燥乏味,对大学学习生活缺乏热情与激情,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大学学习生活中缺乏近期或长期的目标,使大学生缺乏奋斗方向,因而也就缺乏激情的源泉、动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自主积极性不高,或许是受到中学时代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留下了些许后遗症,在一定程度上对老师、父母还存在依赖性,没有完全从中走出来。因此,有必要努力培养独立自主意识,这是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同时也是进入社会前的必要准备。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篇2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性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不同于传统学科课程,又不同于典型活动课的全新课程。它很少采用静态传授的方式,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实施教学,这也决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设计不能等同于大学课堂里的其他学科课程。因此,要使活动课的教学设计切实有效,首先需要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性质进行准确定位。

(一)注重体验性,寓心理知识于活动之中

大学生教育健康活动课跟传统学科课程一样,也需要给学生传授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保健的基本知识,但这种知识传授不是静态的接收,而是动态的,以活动为中介。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跟其他学科的区别在于它并不要求和强调学科知识的全面系统掌握,也不要求理解的深刻和完整,它更多是根据心理保健知识要点和学生实际生活开展和组织教学活动,然后通过课程实施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认识的来源,并得以澄清认知,进而引发思考和成长,促进经验和直觉的内在提升。

(二)学生本位性,课堂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强调教育是一个“他助—互助—自助”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学所以达到的教学目的就是学生的自主自助。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他助和互助并不是目的,仅仅只是手段而已,只是借他助和互助引导出学生的自助。因此,它突出强调学生主体的思想,以学生为主,无论从课程的设计还是组织来说都是寓心理健康保健知识和技巧于活动之中,突显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主动体验和感悟,从而实现主动发展。

(三)课堂具有开放性,生成性

对于传统学科课程来说,教学的生成性是亮点。而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而言,生成性却是本质的存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不是“文本课程”,而更多是“体验课程”,这就意味着对任何给定的内容老师和学生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解读和理解。另外,作为“体验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主要是依靠团体内交互作用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的,而教学活动中的交互作用包括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往往是通过对话、交流、论辩等多种形式来分享彼此的知识经验和思想,进而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交流和思想的碰撞之间,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教学也因此变成不再呆板,变成一个不断动态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

(四)回归生活,通过生活学习生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以学习者自身所感受到、所观察到的生活经验,包括他们成长中典型的困惑或难题以及他们的兴趣、需要和爱好等来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常常是通过摹拟某种生活情景,借此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尝试从自身生活的直观性、本真性中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而教师主要是引导启发学生扩展经验,不断深化学生对自身经验的体验和感悟。如此一来,学习的过程由此变成学生生活经验持续不断发展改造和推进的过程,它是来源于生活经验并重建生活经验的过程。

二、心理教育教育活动课的目标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现代社会对每个人的基本要求,这决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总目标是紧紧围绕着学生的身心各方面的特点、成长中普遍存在的困惑和生长环境展开,向学生普及科学有效、实用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技巧,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并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潜能的不断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目标主要是发展性的,也还包括干预性和防治性的目标。

(一)发展性心理教育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目标主要是发展性的,面对全体学生并注重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积极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包括普及应用心理学知识理论和心理保健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和接纳自我,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社会交往技能、情绪管理能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促进自我成长和生涯发展等。

(二)干预性和防治性心理教育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除了要实现集体发展性辅导外,同时也关注学生成长中的困惑和危机问题。这些危机问题,包括学习不良、人际关系不良、情绪失衡、消极自我防御与挫折等。心理健康活动课通过关注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针对大学生轻度的心理障碍或者成长中的心理危机在课堂中进行团体干预,以缓解和解除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同时,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自助能力,即帮助他们将知识和价值观转换为行动或行为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理性和全面的思考习惯,对于各种问题可以通过权衡利弊,联系未来,作负责任的决定和改变,以减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达到预防目的。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学设计

从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本质我们可以知道它具有体验性、本位性、开放性和回归生活这些主要特征,而它的目标又兼顾了发展性心理目标和障碍性心理目标。由此,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学设计就要兼顾体验性、生活性和本位性的特点,还需要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设计教学主题单元,精选教学内容

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选择的课程内容来实现的,内容是目标的载体。因此,要合理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正确选择课程内容非常关键。由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总目标来看,课程内容应囊括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各个主要领域———学习、生活、生涯、人格、情绪等。因此,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设计以主题辅导的方式会更切合这门课程。另外,在具体主题单元的教学设计里,要根据主题模块和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资源设计教学内容,从学生当下的生活状态中挖掘有价值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针对性地指导,以满足学生心理全面成长的需要。另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是以活动为中介,通过引发学生的主动体验和感悟式学习产生效果。它要求学生的高度参与、主动体验、主动感悟,这也就决定了活动课教学内容选择还需兼顾活动性和发展性。于是,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不适宜灌输知识,更多是选取贴近学生实际心理生活的热点或焦点问题来作为教学资源,将心理知识或者技术蕴含在辩论、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切身体验和深刻感悟,并激发学生自发的自我成长、自我训练的兴趣和动机,进而澄清错误的观念,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总结出自我心理保健的途径和方法。

(二)教学设计以良好的氛围营造和有效互动为基??

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主要是以班级集体教学为主要组织形式。根据心理学家勒温的团体动力学说可知,以班级为单位的活动课是通过团体内各种潜力的交互作用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的。在这个动力整体内,其中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另一部分的变化。因此,在活动性、体验性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里,互动是衡量教学设计是否确有成效的重要指标,也是达成心理健康根本目标的基本条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每个学生是否有机会发现自己错误的认知,是否有机会澄清自己的认识而引起认识的改变,是否引起情感的迁移或投射,新行为的形成或强化是否顺利完成都依赖于教学中成员间的有效互动。因此,教学设计时课堂布局采用环形、马蹄形、分组的布置更利于便于心理活动课的顺利开展,因为这些课堂位置的布置可以缩短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更利于沟通交流。另外,有效互动的重要保证是自由、安全、和谐的心理氛围。只有在开放接纳、温暖的心理氛围中,学生才能放心以主人的姿态积极参加各种讨论和互动,将自我开放、畅快地表达,才能尽情宣泄等。为此,教师在教学氛围营造时摆正老师在课堂中地位非常重要。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教师不再是以知识的绝对权威者的姿态,也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平等的参与者,是活动的引导者。在教学设计为消除学生参与活动的顾虑,可以选用热身活动、表演、游戏等方式,便于营造轻松愉悦、富有安全感的课堂心理氛围,合理引导学生积极体验,主动反思。

(三)避免单一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设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至关重要,因为它在是达到教学目标的一个中介、联结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以活动为主,教学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原则和模式,最常见的模式是“课堂导入—创设情境—讨论—升华—总结”,但若活动课都采取这种模式或僵化地套用这种模式也会让课堂效率降低。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形式非常多样,包括课堂教学活动形式、课内外的训练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其次,心理活动课包含了学生成长困惑范畴内的不同的主题单元,不同主题不同内容应该有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另外,学生的心理现象具有复杂性,活动方法具有多样性。由此可知,大学生心理活动课不能固守单一模式,而是需要综合运用辩论赛、小组讨论、讲授讲解、角色扮演、实践操作或行为训练方法等多样方法和形式。另外,教学里教学信息的传输依靠于传播教学信息的载体。一般来说,运用得较多的教学媒体主要有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电视机、录音机、幻灯机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选择和运用传播媒体必须考虑它的特征和运用范围、程度,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选择最适合的媒体,这样才能发挥其效果。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篇3

本学期以来,我校心理咨询室为全校学生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营造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起到了宣传和普及心理知识的作用,增强了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取得了圆满成功。下面简要进行这个月的活动总结:

一、领导关心,组织策划,学生会工作人员协作配合,积极互动。

校领导非常重视这次活动,按照学校的规定和要求,和学校政教处主任共同关心指导、精心策划组织了这次活动,顺利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以橱窗、展板等形式针对性展示高中生生活、学习等心理健康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信息,能有效地面对现在,应对未来。

二、活动总结,成效创新

我校在篮球场举行了现场心理咨询、测评及心愿墙活动。此系列活动由4个区组成,分别为心愿墙区、测试区、咨询区、以及心理趣味图片展示区。咨询区由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主持,其余三个区则由受过相关培训的学生主持。活动现场的趣味心理图片区吸引了众多眼球,很多同学认真分析了图片的涵义;更有大批同学纷纷涌到心语墙区写下自己的美好愿望,将自己的真心话传达给自己和朋友,很好的激励自己,表达情感;也有很多同学乐于做心理测评,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性格和气质类型,为以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准备。虽然测试的人较多,但同学门仍旧很耐心地等待结果的解释。活动中同学们积极参与,也有老师加入活动互动中。

高一和高二年级部分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顺利开展,通过此次团体辅导活动,促进彼此的交流沟通和了解,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形成团结互助,相互关心、友爱的校园氛围。通过自我探索,更好的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高三部分学生参加了考前缓解心理压力的团体辅导活动,有效的缓解了他们学习压力,放下思想包袱,轻松应对高考。

关于“让心灵沐浴阳光”心理健康手抄报评比活动也已开展完毕,已于月底前评比并交给学校政教处留存备案。但是不足之处就是有些班级上交材料不积极,以后工作中,我们需要注意考虑好时间安排。

三、认真交流,总结表彰

整个活动月开展完毕,对活动中做得比较好的进行了表扬,公示相关获奖情况,对活动中做得还不够好的地方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在过去的一学期中,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今后我们要继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特别是广大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更好,真正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健康、温馨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前进、积累经验,力争使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有成效。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篇4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在这种情况下,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求人才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与较高的道德水准,而且还要求人才应该具有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现代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如开拓进取的精神、勇于承担责任、顽强自信、乐观,能够承受挫折与失败等。另一方面它又造就了变化剧烈的社会环境,由此给人们的心理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动荡,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校园里有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但在有些同学看来,一切却是那样枯燥无味,缺少生气;大学生活紧张活泼,有些同学却兴趣索然,萎靡不振。在离开了父母呵护、相对宽松的大学学习环境中,一部分同学空虚、迷惘、玩世不恭,甚至轻生。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实在令人担忧。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人是一个身心统一体。人的健康相应地也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生理健康是为了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心理健康则是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能直接地影响着人的生理健康,为此,心理卫生学认为健全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而健康的身体有赖于健全的心理。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健康是比生理健康更为重要的一种健康。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三、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影响

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调遣下,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而没有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渗透到其中,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同时,在教养方式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多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的家长制手段。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总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学校、父母的教育观念、家庭教养方式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系。

2、社会现实的影响

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亦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改革开放给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随之出现的一系列社会不良现象亦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诸多矛盾,甚至切身感受到社会转型期的阵痛,这使得大学生人格弱点泛浮出来,形成心里疾患。

3、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欠缺

学校教育在一个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尚没有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从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困惑看,许多都是由于人格障碍而导致的。然而,据报道,北大校医院心理咨询中心每周一至周五下午应诊,预约就诊的患者已经排到了两个月以后;北京52.2%的高校至今还未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亦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教师,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仍被混同于一般的思想问题施以不科学的教导。

四、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1、拓宽交际范围,提高相处和交际能力。

在与同学相处时,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有效的协调与控制情绪,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带着一颗包容的心,友好、主动的与同学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要积极主动参加学院和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和技巧,扩大自己的交友圈,在真诚、友善的基础上主动沟通交际,增加彼此的信任感,以提高相处和交际能力。

2、要有自己的职业规划。

大学生要尽早设计明确的职业倾向,在对自己正确定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另外,要正视理想与现实、专业与兴趣的冲突,要学会在现实中重新认识自己,找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分析自己,不要整日为了忧虑而忧虑,要学会未雨绸缪,利用有限的4年时间达到自己预设的目标。

3、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当前大学生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因此大学生在找出自身差距的同时,更要找到自己发展的潜力,通过不断丰富自身的综合素质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时常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善于从学习中寻找乐趣,并时常带着愉快、自信的心情微笑地面对每一天。当自己的学习、生活出现问题时,不要只顾着伤心、苦闷、彷徨,适当的时候来一点阿q精神,继而保持自信乐观的态度,尽量减少挫折感,缓解外部环境带给自己的种种压力。

4、改变观念,及时寻求心理帮助。

过去,由于历史文化等传统原因,对人的个性心理问题的关注、认识和研究不够,往往把心理问题神秘化,甚至把有心理障碍的人看作是不可理喻的邪恶之人或洪水猛兽,致使有心理疾患的人也不敢张扬、不能就医。大学生作为一个高学历群体,要转变观念、更新认识。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体不适一样,应该及时去就医,以求得咨询、疏导,也就是说,对待心理问题要有一颗平常心。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篇5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全面提高我校学生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装潜能,培养学生装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装人格健全发展。学校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对师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扎实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一、主题明确,精心设计。

根据活动安排意见,学校就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做了精心安排,从内容、形式、方法及效果方面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活动时间也做了安排。为了使活动落到实处,要求全体师生全程参与。及时收集活动材料,整理反馈信息,使活动落到实处。

二、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活动之初,学校就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栏等积极宣传师生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辅导,用鲜活的事例积极引导广大师生消除。各年级教室黑板、主题班队会开辟了适合年龄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园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中的一些心理表现进行了指导。

三、讲座与讨论,辅导与自学相结合,消除教师。

学校在举办讲座的过程中,通过交流收集教师生活、工作中的困惑、疑虑,并组织大家讨论如何面对,集思广益,互相帮助,学会消除心理困扰。同时组织大家学习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和心理调查一书。对教师产生的压力、焦虑、急躁等及时等进行了疏导。相互学习、交流工作、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的经验,共同提高,树立良好的自信心。

为了让学生学会消除心理困扰和的方法,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教会学生做人、合作,学会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使他们健康成长。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组织开展了“我健康、我快乐”主题班队会,教师针对学生中的表象、年龄特点进行了辅导,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的提高学生的能力,掌握解决自身存在问题的方法。

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搜集整理适合不同年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材料,及时播放并组织学生收看。重温了“开学第一课”的内容,为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打下基础。

在家长、学校共同协作下,开展了家校共育合格人才心理健康辅导和讲座,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让家长了解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意义,家校配合,为学生的成长、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篇6

一、调查问卷构成

问卷的内容包括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的18道题目。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400份,回收率100%。在回收的问卷中,有效率94%,其中大一100份,大二100份,大三100份,大四100份。

二、调查问卷分析

问卷调查是数据收集的一种手段。通过公平的发放问卷,通过调查,看数据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所以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重要。现在将问卷回收,我们对全部问卷汇总,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方面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学业成就问题,而环境与地位的改变、错位,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少的心理负担,高中时期的佼佼者,进入大学生活后,环境改变了,相当一部分同学发现自己在高中时期的那份优势已不存在,面临的是一种重新分化组合的严峻局面,尤其是对于中学时的那些尖子学生其反差更加明显,进入大学后,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失宠感,部分同学为了保持自己在中学时的优势,废寝忘食,除了学习自己的专业课,还学习一些社会上急需的课程,再加上辅修专业的学习,计算机、英语过级的重压,他们处于高负荷运转中,长期处于紧张的临战状态,压力很大,学习效果不佳,长此下去,神经紧张、失眠、考试怯场等焦虑并发症就相继出现了。而调查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感觉考到大学“如释重负”,认为船已靠近码头,因而即使感受到竞争的危机、就业的压力,也提不起真正努力学习的尽头。

2、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障碍问题

调查中38%的学生反映,由于环境的改变,自己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中学时教师为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总爱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在高中埋首苦读。但学生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办学水平、政策环境等各方面与本科高校相比还存在着差距,容易造成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入校园后感觉“低人一等”、“脸上无光”。产生心理上的落差,因此,学生出现了各种不健康的心态,如无奈、失意、混文凭向父母交差等等,这些心态的存在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自信心;另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困惑心理。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进大学后,他们一时无所适从。有些学生感觉一下子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了绑”,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学习,以致心中忧郁、焦虑;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过渡到相对自立的大学集体生活,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空洞感。

3、自我意识模糊与困惑问题

调查中26%的学生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有一部分学生看到班上有些多才多艺、能力较强的同学,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知道自己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己。中心主任吉梅老师指出,在大学阶段,新生的个体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上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灰心丧气,怯懦自卑。而且新生对于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

4、人际交往难的问题

调查中一半以上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这一切难免引起一部分学生的孤独感,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使得他们害怕与他人沟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这种人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些学生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学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调查中,39%的心声认为没有朋友;24%的学生感到孤独、寂寞;43%的学生更希望自己成为交流的对象儿不是交流的直接发起者。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的正常交往不够,又容易引起猜疑、嫉妒等,极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调查中显示,在人际交往中,在遇到不被人理解的时候,有75%的学生会感到难受,会产生郁闷心理。一些严重的人际交往问题困扰着少数同学,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长期压抑的积累将会使后果不堪设想。面对自己的存在的心理问题,绝大部分的学生能够客观的正视并努力寻求办法解决。在选择解决方式上,60%的同学选择自我调节的方式。可见,大部分选择的方式是积极健康的,这也是大学生心理日益成熟的标志。

5、异性交往问题

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异性关系是健康正常的,但是仍有30%左右的同学,在与异性交往中存在问题。有一小部分同学交往动机不纯,甚至这种现象还有跟风的,个别同学互相介绍对象,还有个别同学很少与异性交往,在与异性交往中产生矛盾。通过调查,大一新生的在与异性交往比高年级的存在更多的问题。对于“你认为同学之间的异性交往就会是恋爱吗?”这个问题中的回答看到相应的认为“是”的回答占据了仅仅是6%的比例,说明大学生已经充分意识到其异性交往和恋爱交往的很大不一致性。

6、毕业时的心理危机问题

调查显示,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压力要比低年级学生大好多。自我储备(包括知识储备、能力储备等)的缺乏,对就业质量的期待,成了毕业生最大的心病,由此使他们情绪上产生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如果从头来过,我一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成了高年级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许多毕业生在择业的时候存在很强的盲目性、随机性和从众性。许多学生在毕业前拥有许多“证书”,但却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以至在就业竞技场上迷失了方向。

三、解决心理问题的一些措施:

1、青少年男女以集体交往为宜。课堂上的讨论发言,课后的议论说笑,课外的游戏活动等,为大家创造了异性交往的机会。使一些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同学,免除了独自面对异性的羞涩和困窘;一些喜欢交际的同学,满足了与人交往的需要。每个人都融入了浓浓的集体气氛中。在集体中的异性交往,每人所面对的是一群异性同学,他们各有所长,或幽默

健谈,或聪明善良,或乐观大度,或稳重干练这就使我们在吸收众人的优点的同时,开阔了眼界和心胸,避免了只盯住某一位异性而发展"一对一"的恋爱关系。

2、对于这些因为就业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我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新生开始。现在学校的就业指导课很多都是到临毕业的时候才开设的,内容也大多是如何制作简历,如何去应聘等求职的指导,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往往收效甚微。如果将大一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那么在新生入学的时候,一进校就可以根据个人特点和强项以及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全面了解自己,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塑造充实的自我,增强职业竞争力。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前松后紧”的局面。

3、通过开展一些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相关的讲座,请我系心理健康老师或校外专家到我系为同学们上系统的、专业的心理指导课。

4、加强心理咨询系统的完善,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合理的宣泄情绪,学会理性控制自己。

四、总结:

大学校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绚丽多彩而复杂社会的缩影。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坎坷与挫折时不可避免的,只有经过正确的指导和自己的自我调节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方面要加强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形成积极的校园风气。另一方面,学生应正确认识自己的一些心理问题,积极地参与到校园活动中或通过心理咨询来完善自己,真正展现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文明的精神风貌。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sxbg/diaocha/x2677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