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实习报告 >调查实习报告 >

企业调研报告最佳范文6篇

企业调研报告最佳范文6篇

调研报告是调研工作的文字载体,是推行一项项目的书面借鉴,不同种类的调研报告,其报告构成跟写法总体上大体一样。本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企业调研报告最佳范文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企业调研报告最佳范文6篇

企业调研报告最佳范文1

为了研究解决我市国有企业拖欠职工债务问题,有效化解社会不安定因素,维护我市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市维稳办会同市国资委等有关部门,于11月初,对我市东北无线电厂和辽宁电子设备厂拖欠职工债务的情况进行专题调查,现报告如下:

一、企业现状

东北无线电厂、辽宁电子设备厂是国有企业,处于破产状况。其中东北无线电厂始建于1960年,是原电子工业部直属生产移动通讯设备的大二型军工企业,1986年下放到地方管理,1996年破产。企业原有职工1836人,解除劳动关系1218人,离退休职工599人,并轨职工13人。资产总额4879.6万元,其中房屋建筑折款2213.1万元,机械设备271.5万元,土地2395万元。企业负债总额5603万元,企业欠缴职工各类保险金131.4万元,拖欠职工债务2809万元,合计2940.4万元。

辽宁电子设备厂,始建于1959年,是电子工业部直属生产高中频感应加热设备的骨干企业,1996年企业破产,被辽宁电力电子集团整体接收,1999年辽宁电力电子集团解体,企业划归铁岭市管理。企业原有职工1652人,并轨人员939人,离退休457人,在册职工83人。企业资产总额3298万元,其中流动资产1145万元,固定资产2153万元。企业负债总额5075万元,欠缴职工各类保险金542.8万元,拖欠职工债务2637.3万元,合计3129.9万元。

二、债务的成因

1、经营管理性原因。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企业不能适应市场形势变化的需要,对市场需求往往缺乏应变能力,盲目生产,有限资金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在销售和定价方面还没有利用现代促销手段和价格政策,企业对生产经营,缺乏严格的管理,资金、设备、人力的利用率低下,浪费严重,劳动、物耗无定额,质量无检验,奖惩不严明,分配不合理等,造成企业在竞争中失利,效益下降,债务增多。

2、制度性原因。我国的国有企业在实施拨款改为贷款后,因缺乏宏观制度的科学规范、保障和监督,又缺乏自身的更新。从财政方面考虑,因向企业的层层让利导致财力日益分散,而将对企业的拨款改为贷款,从主观上讲,是将无偿投入,改为有偿借贷,从而迫使企业走向市场,在客观效果上,银行贷款成为国有企业资金的唯一来源,因而也必然使企业走上负债的道路。

3、政策性原因。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按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方式,理应在改革初始阶段让相当部分的国有企业逐步退出竞争队伍,但在具有意识形态色彩的"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政策性口号下,硬要让相当部分不能适应市场方式的国有企业生存下来,唯一的办法也只能是主管要求当地银行向亏损的国有企业贷款,而有些贷款是根本无望归还的,使得国有企业有债难还。

4、财会制度漏洞原因。部分企业的领导不是想如何把企业搞好,把企业搞活,而是为了树立个人"政绩",不顾企业长期发展需要,在任职期间,一方面虚拟各项收入,隐瞒各项成本费用,企业多头开户,私设"小金库",以截留资金用于非正常开支;另一方面,把企业的收益过多地向职工倾斜,为职工发奖金、实物,搞福利,把大量应当用于生产经营的资产转变为各种形式的消费资金,从而不良债务加剧。

究其上述原因,根本在于经济管理体制转轨过程中缺少过渡环节,构成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断层"和"真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产、供、销完全由国家各级和部门安排,企业的生产经营也纳入国家计划,物资积累也由国家全部调拨,企业不对经营的资产负责,因此就无需考虑企业生存和发展。在市场经济情况下,企业要对其经营负责,要考虑今后的发展,因而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诸多问题,没有成功地解决办法,只有摸着石头过河,边探索、边实践,企业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思路和建议

一是推动企业改制,解决职工债务。通过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变职工债权为股权,解决职工债务。

二是搞好企业房改,利用政策偿债。协调地方房产部门,给予宽松政策,尽快推动厂房房改后续工作和债务测算,解决职工债务。

三是进行资产保全,偿还债务。东北无线电厂和辽宁电子设备厂通过出售资产、出售土地,获得资金,用于偿还债务。

四是分类指导,一厂一策。根据各企业债务总额、债务构成和困难程度的不同,本着一厂一策的原则,研究具体的办法,为职工解决债务。

五是相互协作,统筹解决。积极做好银行、法院等有关部门工作,为企业解开债务链,对停产多年,亏损严重,存量资产大部分被银行抵押或被法院查封,偿债能力较弱的企业,要在指导下,主动争取有关部门的帮助和支持,偿还债务。

国有企业严重的债务危机,确实有着严重的不良后果,沉重的债务严重地阻碍了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亦失去了企业转轨改制的物资基础,也使企业员工情绪低落,精神受到压抑,导致大量大职工生活缺乏保障,易引起社会动乱或出现一些无序的现象。所以,对国有企业引发的债务危机的严重后果决不能低估,也不可以等闲视之。同时,我们还要看到,要改变这种局面,绝非小打小闹的办法可以奏效,而需是全方位、大刀阔斧的深入变革

企业调研报告最佳范文2

为加快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及时、准确掌握区内企业未来三年人力资源需求情况,20xx年6月1日至6月15日,新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规模和新建企业人力资源状况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是未来三年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表206份,回收162份,其中有效样本151份。

一、企业人力资源基本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151家调查企业现有员工27849人,总数偏小,主要是一方面由于样本覆盖的原因,另一方面,由于51%调查企业是刚起步新兴产业企业,多数企业尚处在筹建或新建期,员工人数还在扩招中。

(一)行业分布

151家调查企业中,装备制造业企业员工数9071人,占比33%;绿色化工企业员工数5004人,占比18%;新能源企业员工数3659人,占比13%;新材料企业员工数1291人,占比7%,这与新区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吻合。

(二)年龄结构

151家调查企业中,员工年龄30岁以下的10025人,占总人数的36%,31-40岁的11436人,占总人数的41%,41-50岁的4734人,占总人数的17%,51岁以上的1654人,占总人数的6%,现有人员的年轻化是新区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学历层次

151家调查企业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人数只占人员总量的2%;本科学历有4144人,占人员总量的15.0%;专科生有7869人,占人员总量的28%;中专生9937万人,占36%。

(四)员工来源

151家调查企业中,镇江市区人口13311人,占企业现有员工48%,主要集中在丁卯片区企业和退二进三搬迁企业,如大东纸业市区人口达到90%以上。大港本地人口8384人,占企业现有人员30%,主要集中在原有大港的民营企业中,如东方电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港本地人口达到86%;丹阳、扬中人口1949人,占企业现有人员7%,主要集中在丹阳、扬中的搬迁企业中,如江苏正丹化学有限公司丹阳人口达到90%;而其它外来人口4205人,只占现有员工的15%,主要集中在外省市搬迁企业,如东泰精细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外省市人员占比达到75%以上。

(五)企业性质

151家调查企业中,民营企业现有员工12532人,占比45%;外商企业现有员工8076人,占比29%;港澳台企业现有员工2228人,占8%;而国有性质企业现有员工5012人,只占18%,民营企业的和谐务工环境日益完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员就业。

(六)员工住宿

151家调查企业中,65家企业提供员工住宿,占比43%;66家企业暂无法提供住宿需要员工自行解决,占比44%;20家企业提供班车接送员工,占比13%。

二、未来三年人力资源需求分析

调查显示,未来三年区内企业人力资源需求总体呈现出数量大、质量高、专业化强的特点。有73.3%的被调查企业具有明确的人力资源引进规划。从抽样调查结果来看,其中9%为高层次才,15%为高校毕业生,30%为技术工人,46%为一线员工。预计需求量比较大的岗位工种有普工、焊工、电工、车工、叉车工和设备维修工等。

(一)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比重加大。未来3年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为3580人,占需求总量的54.3%,与现有人才情况相比,提高了将近30%。有一半以上的岗位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比现有状况提升了21%。其中硕士以上学历的需求达到832人,是现有的5.8倍,本科生的需求达到2922人,是现有状况的2.3倍。

(二)制造业仍是一线人员需求的重点领域。151调查企业中,未来3年制造业人力资源需求7547人,占需求总数的 59.9%,其中普通一线员工需求5569人,比现有状况提高了45%。

(三)新兴产业人力资源需求成为新的热点。未来3年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人员需求6655人,占需求总数的52.8%,与现有人员情况相比提高了80%。有48.5%以上岗位需求是普通人员,比现有状况提升了61%。

(四)非公有制企业人力资源需求旺盛。未来3年非公有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最为迫切,人员需求数9636人,占到了需求总数的79.3%,45%是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五)人员需求年龄趋于年轻化。151家调查企业中,20-30岁人员需求6006人,占需求总数的49.42%,其中有4130人需求分布在新能源、新材料、航空制造等新兴产业中,占60%以上。30-45岁以上需求5028人,其中有3156人需求分布在化工、造纸等传统产业中,占55.1%。

三、调查分析结论

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和未来三年人才需求的调查,得出如下结论:

(一)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稳步增长。随着新区投资环境的改善,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调查显示未来三年区内企业需求人员12593人,总体增长45.2%。其中:需求专业技术人员3580人,增长30%。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制造业企业需求1053人,增长35%;新能源企业需求1001人,增长33%;新材料企业需求862人,增长31%;其他行业企业需求664人,增长28%。

(二)人才队伍的素质和结构不合理。企业人力资源素质方面不合理主要表现在高,精、尖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紧缺,如战略规划、技术负责人、高级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高技能人才等;结构方面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缺少经营、金融、法律、外贸、营销等方面的人才。主要原因是企业经营战略不明晰;薪酬不具竞争优势、工作氛围欠佳,不能为相关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难以留住人才。

(三)人力资源需求方式发生转变。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逐步由管理型向技术型转变。企业对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正在逐步发生着变化,由管理型占主导,向管理与技术并重,并快速向技术型为主过渡。调查显示:企业目前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低于管理人员6个百分点,但未来几年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需求比管理人员高5.5个百分点,提高了11.5个百分点。同时,企业对管理人员的需求,也体现出了以技术型为主,要求55.6%的管理人员具备高级、中级职称,说明企业对管理、技术复合型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具有大幅度增长的趋势。

(四)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向高层次发展。企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变化,带来人才结构变化。调查显示,企业在人才需求数量增长的同时,又明显地体现出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的特点,对职称和学历的层次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反映出,当前企业存在着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的错位问题,人才结构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增长迅速,说明企业越来越注重人才的专业素质、技术素质和文化素质,这既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人才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提升的需要。

(五)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引进难流失快。虽然近年来我区企业数量倍增,但是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我区内大部分企业仍为中小型企业。知名度和实力都不占优势,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面临着引进难与流失快的困境。不少企业反映,许多关键技术岗位、管理岗位人才、特殊工种的高级技工以及一些先进设备的维护人员,大都要从外地引进,难度非常大,而花费心血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时常面临被挖走的风险。

四、滞约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因素

(一)企业对人力资源开发重视不高。区内大部分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均未列入工作考核范围,缺乏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规划,在人力资源的引进和教育培训、人才的管理和成长平台搭建、人才的人文关怀和薪酬体系的构建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处于空白状态,如在培训方面,未将之作为提升业绩的基础,培训机制空白。部分企业缺乏人才储备与培养意识,没有把目光放远,引进高层次、高技术管理方面人才,也没有对现有人才进行挖掘和培养。

(二)企业对职业技能培训认识不足。由于企业规模小,培训场所、培训时间和培训经费难以保证,培训内容多以企业的应急需求为主。为了避免培训后员工流失而造成的培训投资风险,多数中小企业宁肯从市场上现招相关专业人才也不愿花钱自行培养。部分用人单位为减少人员成本,仍继续招聘无职业资格证书人员就业上岗。这种重一般使用,轻挖掘、培养人才,专业人才依靠外部引进的人力计划,不仅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又打击了原有人才的积极性,也是造成中小企业人才流动频繁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滞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才资源合理配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滞后,具体表现在:一是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人员配置不足,人员业务技能水平不高。二是民营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层次不高。目前新区民营人力资源中介机构数量相对太少,服务形式不能充分满足需求,现有的公开登记的机构中既缺少私营的猎头公司,也缺少中外合资性质的人力资源中介组织。就服务形式而言,最多的是提供人才信息,提供档案保管等服务。高端的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猎头、管理、咨询等业务开展较少。

(四)政策的制定和落实缺乏衔接。政策制定和落实的衔接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的政策与职能部门的工作之间缺乏衔接。有的政策在制定过程中没有充分听取政策执行部门的意见,在具体政策执行时遇到了障碍或困难。二是有的政策与现有人才的培养使用之间缺乏衔接。部分制定的优惠政策重在引进人才,忽视了现有人才的培养使用,挫伤了现有人才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人才的非正常流失。比如引进的硕士以上人才享受薪酬和购房补贴,现有人才没有相应补贴,产生待遇上的不平衡。三是现有人才政策申报流程繁琐,资金落实周期太长。

五、相关建议

面对企业旺盛的人力资源需求,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快新区企业人才引进与培养步伐。

(一)加强企业人才供需情况的研究。企业竞争,人才是关键。因此,要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和需求情况的研究,及时掌握企业人才总量、结构和分布现状,把握企业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并对人才需求提供准确预测,为企业人力资源建设提出科学性指导意见。建立企业人力资源供需预测预警系统,监测就业环境变化和人力资源需求状况,及时收集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信息,编制紧缺人才目录,建立区内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信息交流机制和定期发布制度。

(二)建立健全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网络。通过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网络的建设,全面了解掌握我区企业的人力资源基本情况,建立企业人才资源信息库,及时跟踪企业人力资源供需和流动情况,逐步建立完善的动态管理机制;通过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网络,加强与企业的沟通,指导企业人力资源的日常管理,并及时将国家、省、市的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传递给企业;通过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网络的建设,了解掌握我区招商引资动态以及企业发展变化状况,积极主动为企业做好人力资源引进、管理、服务等保障工作。

(三)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根据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需要,制订和实施紧缺人才引进计划,做好人才引进工作,重点引进支柱产业、基础产业、新兴产业和重点项目所急需的各类紧缺的专业人才和高层次人才。通过实行人才柔性流动政策、人才引进零门槛准入制度等措施,完善有利于吸引人才的优惠配套政策。在落户安家、工资福利、生活补贴、社会保险、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方面提供优惠,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

(四)加快构筑新区高技能人才高地。高技能人才在加快新区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新区高技能人才队伍依然是一个薄弱的群体,在抓好一般劳动力培训的同时,更要着力加强高层次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快实训基地建设,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建好载体。要充分利用现有培训机构,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推进新区企业与本地职业培训机构的对接,有针对性开展培训,为技能人才订单式培养畅通渠道。

(五)积极营造吸引人才的软硬环境。人才总是在流动中不断地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要围绕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改善,进一步优化新区的居住、购物、休闲、娱乐、电信、交通以及入学就医等条件,进一步营造人文氛围,真正把新区建成适合各类人才聚居的新型城区。要积极筹建人才公寓、蓝领公寓,通过政府补贴、优惠价供应等形式,提供给企业引进的优秀人才购买。

企业调研报告最佳范文3

已在中国有30多家合作婚礼会场的日本华德培婚礼有限公司,是世界上惟一一家上市的婚庆公司。从今年年初开始,该公司将把其在中国的婚礼会场增加到50家左右,同时,该公司旗下已有50多年历史的,以定做手工婚纱为主的高级品牌——“薇莳”近日也在上海开出其全球第88家分店,完善了该公司在中国主要市场上的婚礼系统。

无独有偶,日本的另一家婚庆策划大品牌“摩可”也在去年占领了上海婚庆市场10%的份额。据公司相关人士介绍,该公司在今后的5年中将继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在20xx年实现在华销售额占公司总销售额两成的目标。

此外,据业内消息称,日本BestBridal和WorldBridal两家著名婚礼服务公司也对中国婚庆服务市场跃跃欲试。

“幸福”产业商机巨大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庆行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婚委会”)是中国民政部批准成立的国内婚庆行业的管理和指导机构。在谈到众多日资婚庆公司扎堆进入中国内地婚庆市场时,婚委会总干事史康宁说:“虽然有因为日本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登记结婚的新人锐减等导致的婚庆市场萎缩的原因,但是吸引他们来华的关键因素还是近4年来中国婚庆市场的快速增长。”

据中国求全婚庆市场及婚委会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每年结婚新人近1000万对,仅北京市20xx年就有14万-15万对新人注册结婚。新婚人群愿意把积蓄的31%用于婚庆有关的消费。全国每年因婚礼当日而产生的消费接近3000亿元。北京市去年仅婚礼当日消费就超过40亿元,对GDP总量的贡献在1.9%。。每对城市新人用于结婚的消费平均为8万-20万元。

“它已成为带动包括婚庆婚典用品及服务、家居用品、蜜月旅游、新人保险及楼盘、汽车等60多个行业的‘幸福’产业。”史康宁如是说。现代新人对新婚的物质和文化追求的变革是这条“幸福”产业链快速发展的基础。北京罗威婚纱摄影婚庆部杜经理介绍道,在上世纪90年代,新人们多数还以拍婚纱照和在家操办婚礼两项为主。然而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节奏加快,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新人中,已有88.40%需要拍摄婚纱照;49.14%计划请婚庆公司为他们举办婚礼;78.74%准备到酒楼举办婚宴;36.83%要为新娘购买婚纱;67.66%将安排蜜月旅游。

同时,婚庆文化也在不断创新。据了解,在20xx年左右,北京已有婚庆机构率先推出在包装盒上印上新人结婚照的婚宴喜糖,当年8月开门营业至今,这个点子创意让其赚了80万元。杜经理表示,酒店门前结婚用的“喜”字样式几十年没有变化,若有人设计出一种新颖别致的“喜”字产品,一元钱一个,这个市场将不小。

“虽然目前中国的婚庆消费已高达3000亿元,但婚庆行业将迎来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生育高峰期出生人群的婚姻,据预测,婚庆消费额有望在此基础上再翻一番。未来5年才是婚庆产业的丰收年,婚庆机构应该做好准备,对婚庆经济进行深度的发掘。”史康宁分析指出。

标准缺失发展乏力

与巨大的商机和需求相比,婚庆行业无论在产业规模、服务水平还是品牌的号召力上,还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调查显示,对婚庆公司表示基本满意的仅占10%左右。这与婚庆市场的无序发展与巨大的产业链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据北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介绍,北京市场现在注册的婚庆公司有276家,而有执照并且能够提供婚庆服务的机构大约有60家左右,但实际上能保证长期正规经营的婚庆服务机构只有约30家,这其中真正有品牌、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大型婚庆服务机构仅有10家左右。多数经营婚庆业务的公司还处在“小打小闹”阶段,加上目前还没有一个规范的行业标准,造成了婚庆市场问题不少。

更为严重的是,婚庆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北京的李先生在20xx年参加一位朋友的婚礼时,由于彩带喷射时引出了火星,现场将新郎新娘烧伤。由于彩带生产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再加上彩纸是“三无”产品,因此事故发生后居然找不到相关责任人。

史康宁指出,尽管中国婚庆服务走上市场化已有15年,但发展一直十分缓慢。除上海、杭州等沿海发达城市和北京、重庆等中心城市外,全国大部分城市还没有形成上规模的、能提供全方位婚庆服务的专业婚庆公司,婚庆服务依然停留在摄影、摄像、花车、新娘化妆、婚纱出租等初级阶段,由不同的企业提供,价格相差很大,基本没有标准。由于婚庆行业上下游企业间缺少交流和整合,各自为战,而且服务品种单一,服务不规范,严重制约了婚庆服务业的发展。

另外,由于缺乏系统性、规范化管理,中国的婚庆服务业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有相当部分婚庆公司都是无证经营,并且大部分婚庆主持人未经资质认证,其中相当数量都是业余兼职,还存在漫天要价、“温柔”宰你一刀等现象。

除了缺乏标准和管理外,缺少创新也是制约正规婚庆公司发展的瓶颈。正是由于整个行业缺少创新的理念和服务,才导致了低价低质的恶性竞争。有业内,婚庆行业未来将呈现职业化发展趋势,多种体制结构并存将导致竞争更加激烈。

史康宁认为,从总体上看,国内婚庆服务虽然市场旺盛,但整个行业仍旧处于起步阶段,公司很多但标准混乱,区域性强,缺乏上规模的专业婚庆服务公司和有市场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很难与强大的市场需求相匹配,这也给高素质的外资婚庆服务机构提供了大展拳脚的空间。

未来之路是强强联合

“‘行业规范、强强联合’基本是国内婚庆行业面对庞大市场和外资压力的发展主流。”史康宁表示:“目前婚委会已接受了国家民政部的委托,正在制定一个规范,这涉及到婚庆行业的方方面面,包括标准、考核、安全等许多方面。我想这个标准的制定和推出、实行将推动我们整个行业的发展,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而近两年来,“强强联合”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发展起来。福建兴福礼仪婚庆公司市场负责人朱贺介绍说:“目前我们正通过当地协会,与婚庆相关的几十家行业协会联络协商,争取用自身机构的优势形成一个链条,把这些行业贯穿起来,形成一个婚庆平台。”

他还介绍,福州市街头陆续出现了专门经营婚庆用“喜糖”的专卖店。这样的“喜糖专营”就是首先尝试了将婚庆服务与糖酒业联盟、共同开发市场的形式。目前这种形式的运作比较顺利,已经被市场接受。

“所有企业部分或完全围绕新婚消费主题,以产品、服务为纽带结成一种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战略关系网链,它属于以产品与服务结合的需求拉动型产业链,而且有多种产品与服务。这种各项服务之间形成一个链条,商家共享资源,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史康宁对此给予了肯定。

“而对于部分资本实力不足的商家,走特色化经营道路才是立足之本。”史康宁解释道:“如婚前心理咨询,为结婚前的新人提供一个全面的心理辅导,帮新人建立起‘美好生活从美好婚礼开始’的理念。另外通过网络,为新人打造‘网络爱巢’,可以使新人看到婚礼摄像过程和婚礼照片,重温自己婚礼的场面,同时也能让不能参加婚礼的亲戚朋友通过网络观看到新人结婚的场面等等。”

企业调研报告最佳范文4

按照教学工作安排,我于5月中旬对我县部分重点个体私营企业就当前民营企业发展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大量的问题。

从客观方面讲:一是目前的土地政策,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张,企业即使有好的项目,由于土地手续办不下来,不得不放弃;二是资金紧张一直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贷款难、担保难始终是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头痛的事情。三是人才少,职工素质低也是影响企业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有的企业规模上去了,但面临着一方面人才引不进来,专业人才不愿到民营企业,甚至大学毕业生不愿来;另一方面现有人才留不住(易被其他企业挖走)的局面仍然存在,致使企业工作效率提高不上去,工作质量差,竞争力低。四是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经济势力小,有些该办的事情无力办到,如某化工设备厂需办生产许可证,但各种费用得上百万,企业无力支付严重影响产品销售。

三、几点建议

1、利用盘活闲置资产或租赁经营解决企业用地问题。在目前形式下,想靠征用土地上项目,上规模难度非常大,而通过盘活闲置的土地、厂房或租赁土地(除耕地)则是解决用地问题一条有效途径。同时,要减少办公场所,提高土地利用率,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2、加快发展壮大信用担保商会,建议县里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不断注入信用担保基金,扩大贷款规模,逐步解决贷款难、担保难问题。

3、建议县里出台政策规定,凡到企业收费部门,必须经过县政府批准,并出具收费依据和收费标准让企业明白哪些该收,哪些不该收,该收多少。

4、建设督促电力部门按全市统一价格收取电费,为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从而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企业调研报告最佳范文5

信用担保机构是促进市全民创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引导和融通民间资金的重要载体,是增强中小企业信用、降低融资风险的重要手段,对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缓解市中小企业和个人融资难、担保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引导、规范、促进担保机构的发展,笔者最近对市信用担保体系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市信用担保体系发展情况及意义

近年来,市担保机构数量快速增长,信用担保行业发展迅速。据统计目前市共有20家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实收资本141172万元,累计担保户数2339户,累计担保额***万元。其中09年担保户数676户,累计担保额509713万元。信用担保行业发展迅速对促进市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推动经济增长,增强地方财力。市信用担保公司主要为中小企业服务,通过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除给地方带来了税收收入、外汇收入,还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仅20xx年,通过开展担保业务,受保企业新增销售额亿元,新增利税亿元。

(二)扩大就业岗位,缓解社会矛盾。统计调查显示,市范围内,社会中企业总数的90%以上是中小企业。与此同时,我市全部劳动力在微型和中小企业中就业的比例在80%左右。由于信用担保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我市新增的就业岗位,中小企业占75%以上,有力的降低了社会的就业压力,对缓解社会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通过担保贷款的发放还可以鼓励自主创业,缓解政府就业压力,截止20xx年底通过信用担保公司发放小额担保贷款,解决了市上万人的就业问题。

(三)促进市中小企业的发展。由于信用担保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有效促进市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缓解,进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20xx年市工业总产值的60%、销售收入的70%、利税的40%、就业机会的75%、以及出口的60%均来自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各项指标比上年都有较大的提高,对市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市担保体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市担保业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担保运作规则缺乏,担保公司管理粗放,担保机构发展中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业务空置率较高。20xx年末,市已领取工商营业执照的20家担保公司中,只有接近半数的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一些担保公司未开展信用担保业务。有少数担保公司注册后转移资本金,涉嫌虚假注资。个别担保公司将资本金和从社会筹集的担保资金用于房地产等项目投资。

(二)银保合作不充分。一是缺乏风险比例分担机制。大多数银行把贷款风险全部转嫁给担保机构,很多担保机构承担了100%的信贷风险,一旦贷款发生风险,银行一般先从担保公司存在银行的担保基金中扣收贷款本息。二是单笔担保额度太小。部分金融机构核定了担保公司担保的单笔贷款限额,如某农村合作银行规定担保公司担保的贷款单笔不得超过20万元,限制了规模较大、资本充足的担保公司的健康发展。

(三)超范围经营现象严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属《担保法》规定的保证行为,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均属非金融机构,一律不得从事财政信用业务和金融业务。由于市金融机构担保贷款业务增长不快,担保业务利润率较低,部分担保公司转而经营利润率较高的融资业务,进入民间借贷领域,加大了中小企业和社会公众对担保公司的误解。

(四)担保机构管理粗放。市担保公司一般规模较小,获取申保企业和个人信息难度较大,担保决策依赖性较强,容易出现“行政指令担保、人情担保、拍脑袋担保”现象,加大经营风险。市部分担保公司担保费率过高,向客户收取的综合费率平均在年%左右,最高的达年%,增加了受保企业融资成本,加大了担保业务风险。部分担保公司在采取反担保措施后,向受保企业和个人收取贷款金额巨额无利息的风险保证金,加重受保企业和个人的负担,限制担保业务发展空间。部分担保公司不向担保业监管部门披露经营信息,资金流量与流向比较隐蔽,业务透明度较低,甚至有担保公司以未开办担保业务为由,故意隐瞒财务资料,逃避监管。

(五)担保行业风险较大。一是担保业务集中度较高。个别担保公司担保责任余额超过其注册资本金的5倍以上,少数担保公司对单个受保企业、个人提供的担保等各项责任金总额超过其注册资本金的10%,风险未得到有效分散。二是自融自贷容易引发社会问题。担保公司的信用基础比较薄弱,一旦无法偿还所借资金,或携款潜逃,势必引发其它社会案件。

(六)环境制约担保业发展。一方面,中小企业亟需通过信用担保,克服信用等级低、抵押物少对融资的影响。另一方面,企业普遍未建立信用管理制度,整体信用意识淡漠,信用约束机制弱化,信用活动不够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用担保业的发展。

三、当前影响担保体系发展的因素分析

近年来,市大量社会资本进入新兴的担保业,挤压了担保公司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加剧了担保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导致担保行业风险加大。

(一)设立门槛较低,机构数量骤增。目前市担保行业还没有统一的准入标准,仅对注册资本在1亿元以上或跨地区开展担保业务的担保公司要求有关部门审批。民营担保公司的设立,适用《公司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由工商部门核发营业执照。

(二)法律法规滞后,监督管理乏力。一是担保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1995年颁布了《担保法》,但是该法只规范担保行为,而对担保机构设立与退出完善的规范。尤其是对民营担保公司的市场准入和退出还没有统一适用的标准,对担保监管的标准和程序没有具体的规定,对担保机构从业人员也没有明确的要求,担保机构运作规则缺乏。二是对担保公司监管乏力。目前担保业监管涉及几个政府职能部门,对担保公司的监管处于软弱无力状态,担保公司基本上是谁出资谁管理,自行设计制度,业务透明度低。

(三)经营基础薄弱,业务运作不规范。一是客户资源质量不高。随着银行业务创新力度的日益加大,贷款门槛大幅降低,申请担保公司担保的企业和个人信用水平相对较低,担保公司承担的信用风险较大。部分担保公司受利益驱动,往往选择提高担保费率、收取风险保证金规避风险;热衷于大项目和高盈利、高回报的投资项目,逐步转向利润率较高的非担保业务。二是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近年来许多缺乏担保及相关业务知识和经验的人员进入担保行业,担保工作人员在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业务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部分担保机构业务运作不规范。据调查发现,市担保业从业人员中,有3年以上从业经验的人员、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比例不高。

四、引导担保体系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中小企业和个人对融资的需求看,发展担保业对增强地方经济发展后劲、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应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缓解中小企业担保难的实际出发,加强担保体系建设。

(一)审慎规划担保体系建设方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应以缓解中小企业、个人担保难为核心,实行市场化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坚持法制化、市场化、规模化、规范化的发展方向,形成以中小企业、“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担保服务为主业的信用担保体系。

(二)加强对担保机构的监督管理。应尽快完善担保机构法律制度,对担保机构设立与退出、担保从业资格、担保资金来源、担保资金使用、监管职责、制裁措施等给予具体和明确规定,使各种类型的担保公司的运作有法可依,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有章可循。各级政府与担保行业协会应督促各类担保机构规范业务经营范围,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严禁担保机构向社会集资、经营或变相经营金融业务,防止部分担保公司向非法金融组织脱变。健全对担保机构的信用评级制度,防范担保风险引发系统性信贷风险,担保机构信用评级要作为政府政策扶持和监控担保机构风险的依据。各级政府应督促发生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在履行代偿行为时无法足额偿付到期债务的担保机构按照《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清偿有关债务,退出担保市场。

(三)创造良好的担保体系建设环境。应促使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在平等、自愿、公平及等价有偿的基础上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积极为担保机构提供金融服务。应加快再担保机构建设,开展再担保业务分散担保行业风险,提高担保公司公信力,扩大整个担保业的放大倍数。应明确从事担保的工作人员必须取得担保从业资格证书。各级政府要开展多层次,多类别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和企业自主相结合的担保从业人员培训体系。加快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使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成为担保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条件,对重大诚信事件进行定期发布,用信息化手段对担保业开展社会监督。大力宣传、推广先进的信用管理模式和科学、规范的信用管理制度,制裁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虚假和逃废债务行为,帮助企业和个人提高信用水平。

企业调研报告最佳范文6

石家庄市是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重要的医药工业生产基地。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医药企业58家,占全国医药工业总量的80%,是全国最大的原料药基地。石家庄医药产业已成为全市第一优势产业,其生产规模,经济实力,固定资产,出口创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业关联带动能力均居全市各行业第一。

石家庄医药连锁企业经营现状:

据石家庄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计,全市共有零售药店2191家,其中连锁门店共179家,其中市辖6区共有178家,市辖区以外仅1家连锁门店,全市药店连锁率仅为8%。全市179家连锁门店基本被几家本土连锁企业所占据,其中新兴药房以68家门店排名第一,神威大药房则有53家门店,乐仁堂集团旗下有41家门店(不含9家药妆店中店),石家庄益康药房则有10家左右的门店。外来连锁企业在石家庄发展速度不快,老百姓大药房在石家庄市目前仅有8家门店。 据业内人士的保守估计,目前石家庄市的药品零售市场规模大概在10亿元左右。虽然整个市场单体药店数量占绝对优势,但是从销售额上来看,连锁药店占有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乐仁堂集团石家庄医药连锁和石家庄新兴药房XX年的销售额均达到2.1亿元,河北神威大药房为1.8亿元,这三家企业就瓜分了60%的市场份额,而外来连锁企业的老百姓大药房,以6000多万的销售额排名第四。

截至XX年底,石家庄市共有独立核算的医药制造企业51家,拥有资产总额292.3亿元,从业人数51003人,实现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增加值、利润和利税总额分别为142.6亿元、135.9亿元、45.7亿元、20.1亿元和26.9亿元,医药制造业的固定资产、从业人数、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增加值和利润分别占到当年全市全部工业的14.2%、11.9%、11.5%、12.4%、22.6%和10%。

石家庄医药连锁企业存在的问题:

但在调查中也发现石家庄医药连锁企业也存在许多不乐观的现状。

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缺乏,医药企业技术创新不足,专利申请数量少,水平低,专利与研发不够密切,企业专利人才整体素质偏低,专利信息利用水平低下等许多问题普遍存在。

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

1: 优化企业创新机制,促进企业专利创造质量的提高。企业要加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医学研究结合的集成技术,增强市场竞争意识,优化创新机制,提高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实现科技与专利协调发展。

2:增强企业知识战略实施过程中产权战略意识,加快医药企业专利战略实施。必须以观念创新为先导,强化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切实认识医药企业实施专利战略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市场强制性。在推进医药企业专利,应加强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协作互动。要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观念创新为前提,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环境创新为保障,实行技术专家,经济分析专家和法律专家相结合。采取“市场导向,产业聚集,企业互动”为主要特征的虚拟化舰队推进模式。

3: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努力营造激励创新的市场环境。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支持和激励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引导企业逐步提高研发投入比重。重点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抓好专利创新示范企业和专利技术参与试点。科技部门要加大知识产权导向,提高政府科技创新成果取得的专利数量和质量。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尽快落实和促进医药行业技术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21世纪将是我国流通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发展特许连锁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为使特许连锁尽快驶入发展的快车道,还需要作好以下工作:

1:积极培养连锁事业的专门人才。连锁是一种商业知识产权的许可,它涉及到商业、工业、科技、法律、管理,有时甚至包括农业等诸多领域,亟需连锁 的专门人才。

2加快连锁管理规范化、制度手册化建设,提高经营组织化程度。连锁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高效率的商流和物流系统实行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服务, 特别是在特许企业内部形成规范化管理,是连锁发展的基础,离开规范,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连锁经营,不可能产生规模优势和规模效益。因此,特许连锁 企业在扩大组织规模,发展加盟店,开展日常经营活动当中,无论是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还是一般的业务操作人员,都要坚持规范化管理。

总之:石家庄医药连锁企业的发展有很好的前景。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sxbg/diaocha/o4mx8m.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