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实习报告 >调查实习报告 >

地区调查报告7篇

地区调查报告7篇

当一场调查活动结束后,大家可以及时写份调查报告了,相信大家在结束一场调查之后,都会进行调查报告的书写,本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地区调查报告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地区调查报告7篇

地区调查报告篇1

张家口是北京最重要的生态屏障,而当前张家口地区生态环境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作为当地环境建设的主体,张家口市民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和认识层次将会对今后京西环境治理起到重要作用,张家口地区社会调查报告。所以,我们实践队制作了有针对性的咨询问卷,在5天的行程中,我们的队员分别对该地区市区和乡村的居民进行了相关咨询。在对所获资料进行整理后,我们发现当地居民对当前环境治理已比较关注,同时对当地政府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满,认为政府应该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入,并组织更多的活动让群众加入到环境治理的队伍中来。但是,不同阶层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层次存在较明显的差异。

基于对张家口地区环境情况的了解,在此次实践过程中对张家口城乡居民进行了环境方面的咨询,咨询内容分主观和客观两大部分,主观题包括再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并对其中一些观点比较鲜明或争议较大的问题作能力范围内的分析。

坝上地区海拔比北京高一千三百米以上,由于人们滥砍滥伐,长期过度开垦和放牧,目前该地区沙漠化土地已近一千三百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近七成,成为居高临下威胁北京的沙源地。坝下地区的典型代表则是黄羊滩地区,黄羊滩位于张家口市宣化县东南部洋河南岸,总面积为14。6 万亩,主要由流动、半流动和固定沙丘组成。当西北风较大的时,黄羊滩的风沙就被吹到北京,形成风沙漫天的沙尘暴,严重影响了北京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张家口地区除沙漠化外的主要环境问题是部分地区空气污染严重、水资源污染和极其短缺。

尽管在此次考察过程中所经之地的空气状况并没有出现较严重的污染,而且给人的感觉是空气还挺新鲜,但在洋河、桑干河中上游地区由于工业密布,的确存在较严重的污染。参考七月《张家口市大气污染状况周报》可知整个张家口地区大气污染指数为175、首要污染物tsp、空气质量级别为 Ⅲ 级,和北京地区的污染程度相差无几。

今年入春以来,张家口地区的降雨量不到 25 毫米,与往年同期相比下降了 30%。长期干旱,造成土地龟裂,一方面浮土增多,沙化加剧;另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使得农民的生活压力日益加大。

此次咨询的丰富性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在张家口市区我们对不同年龄、工作、阶层的人作了咨询,如学生、个体户、营业员、政府人员、企业职工、下岗职工、退休者等。在乡下不仅拜访了乡领导,还和青边口村的村民进行了亲切的交谈。通过咨询使我们对先前了解到的信息有了对比的认识,同时还了解到一些我们未曾想到的问题。现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并对其中一些观点比较鲜明或争议较大的问题作能力范围内的分析。

一、关于张家口生态环境对北京的影响:

被咨询者都明白张家口的地理位置对北京的影响,大部分人认为沙漠化和水资源污染是对北京地区的主要影响方面。同时由于职业环境的影响,一名学校的后勤人员就对水资源污染感受不深;一名收入千元以上的企业职员认为由于化工厂、矿区和金矿过多使得水资源污染比较严重。

二、对当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其治理的看法:

大家都知道造成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人为破坏,笔者所咨询的前两名群众惊人地一致认为“人为破坏达到70%”。在回答“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时,大家都能够理智地看到不同因素之间的有机联系,认为只要得到了政府的重视,资金问题就不难解决,之后也就不难引起当地群众的重视,再加上技术上的支持,就可以在环境治理中获得比较好的效果。

尽管大家都认可当地群众是维护治理成果的重要力量,但在谈到“保护环境的主要力量”时,大多数人还是认为政府应该处于主导地位。对此,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一位50岁左右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大爷的说法:保护环境主要还得靠政府,而环保组织可能更适合进行宣传。由于当地失业率较高,达到了60~70%,以致于当地群众对自己的生存问题更为关心,如何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似乎比搞好环境治理更有吸引力,也就意味着志愿者的队伍会受些冷遇。再者企业单位存在更多的下岗问题,而事业单位则相对稳定些,所以,在不同单位工作的居民,有不同的想法。他还说:“像我现在还有时间在这和你聊,如果你上大街去找另外的人,他们可能就没这工夫来理你。”

关于“对自己生活影响最大的环境问题”的咨询,那位大爷介绍说,风沙的影响使得空气质量大大下降,全市范围内数坝上地区的风沙最严重,而市区里数春、秋季最严重,调查报告《张家口地区社会调查报告》。一位74年入党在地质部门工作的老党员则首先表达了对当地政府对街道及城市建设不重视的不满,街道上随处可见坑坑洼洼,生活垃圾也是随处可见,大家似乎根本不重视城市的形象。他深有感触地说:“正如好的教师能教出好的学生来,好的领导班子也就能搞出好的规划建设,那也就能推动一个城市的发展。”在交谈的过程中,他始终强调政府的重视与否问题,他说这始终是最重要的,同时还需要成套的管理方法。另外他还谈到了公众的环境意识,他认为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位药店的工作人员提到了一点有些出乎笔者意料的建议,她认为过多地饲养狗等宠物也会成为生活垃圾的一个来源。

谈到怎样为改善环境状况而出力,一位出租车司机表达了大多数市民的想法:愿意参加植树造林活动;认为应该从保护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做起(笔者注:其实如果大部分人能做到这一点也就够了,我们从中还能体会到承包到人的意味);节约用水;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木筷;爱护绿色生命;积极做环保志愿者……

谈到对改善环境状况有什么好的建议时,一位政府干部比较好地整理了其他人的说法:政府一定要加大投入,通过适当的宣传来加强群众保护、绿化和美化环境的意识,同时一定不能忘记对下一代的教育;加强政府的领导和管理职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多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并且不能忽视河水治理。同时法制不是太强有力,应该对一些小的破坏活动(乱折树枝、砸垃圾桶等)也要有所限制。在治理过程中要避免一阵风似的形式主义;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做到齐抓共管。

当笔者问到参加过什么环境保护活动时,被咨询者最为尴尬。一位下岗的大叔说:“以前有过,现在由于很少有这样的活动,所以很少参加,在下岗以前每年都要参加单位的植树活动。”而对于有一定年纪的市民和上述的差不多,而四十左右的出租司机或者是学生则由于年龄原因而没有参加过。通过对老党员的咨询,我们可以了解到党支部的.工作做的还是不够,没有对党员进行一些必要的环保方面的教育。

对于“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综合大家的观点,整理如下:

一是人为的因素。

1、历史上,张家口是军事重地,兵家必争之地,它所受的生态破坏远远多于建设,形象地说“张家口生态先天不足”。

2、坝上地区由于人们滥砍滥伐,长期过度开垦和放牧,目前该地区沙漠化土地已近一千三百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近七成,成为居高临下威胁北京的沙源地。

3、政府的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造林管理不善,只造林而不护林致使种下的树的存活率严重下降,让人对植树造林的实效产生怀疑。

4、工业发展迅速,但很多工厂的许多标准都未达标,乱排污现象严重。

5、人口增长太快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6、生活垃圾多,没有进行分类回收再利用。

7、最终一个限制原因便是全民环保意识稍低,认识层次不够。

二是自然的原因,由于天气变暖和近年降雨严重缺乏而出现干旱,影响林、草等人工植被的成活,从而阻碍了生态环境的改善进程。

三、关于植树造林的咨询:

尽管对植树重要性的调查似乎有些过时,但结果还是有一点新气息。被咨询者除列举了调节空气防沙减风速外,还有人提到了绿树能给人一个好心情,这似乎能看出人们已经有了一种更深层次的享受。同时尽管大家都愿意参加植树,但当提到“为植树捐款的意愿”时,一部分人选择了“不愿意”,原因基本是“经济上承受不起”。我们不得不承认,张家口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低,不少人还奋斗在温饱线上,这就要求政府主导的环保活动不能脱离市民的经济承受力,宜多组织植树、环保宣传类活动(出工出力型),少要求捐款、摊派使用高成本环保产品等加重人民负担的活动(出钱型)。

而对于农村居民来说,他们所面临的最大一个问题就是水资源的严重紧缺和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张家口地区已经连续干旱三年,这给当地的工农业生产所造成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而对于很大程度上都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尽管旱水窖能较好地解决水资源的问题,但其毕竟还只是处在试点阶段,当然我们还是要有耐心去等待旱水窖的推广使用,毕竟这的确是一个具有较好发展潜力的措施。通过同乡领导的交谈可知,今后政府方面将重点解决水资源紧缺的问题,让老百姓安心的投入到环境治理中来。一位老乡告诉我说:“李荣的确很让我们佩服,他能够在非常困难的时候仍然坚持植树造林,可也不是说我们就无心啊!只要政府雇我,让我来护理一片林子再给些苗木,我肯定非常愿意来参加这样的活动。”

四、共同关注退耕还林:

正是由于张家口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笔者在咨询过程中重点询问了大家对退耕还林还草的看法。还是那位老党员给了我们满意的答案:他说:“坝上的环境比较恶劣,坝上四县的沙尘暴可谓来势凶猛,所以退耕还林还草是比较合理的,它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有很大的作用,同时极大的减少了风沙发生几率,对北京地区也非常有利,但因为气候干旱和人为的因素效果只能是一般。”

河北省今年决定在京津以北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计划,张家口坝上地区将在现有二百五十六万亩有林地、五百九十八万亩草场的基础上,退耕还林一百万亩,退耕还草二百万亩,宜林地造林一百万亩,使森林覆盖率由目前的百分之十二提高到百分之二十二,以重现大草原风光。开展退耕还林工作涉及多方面的重大利益,需要中央、地方和有关部门予以具体的政策保障。如,大面积生态林业工程的实施和长期管护间存在矛盾如何解决。大面积生态林业工程建成后,有相当??

地区调查报告篇2

重庆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一、生态环境现状

(一)土地

重庆市幅员总面积万公顷,其中陆地面积%,水域面积%。土地构成为:农用地万公顷,林地万公顷,居民点、工矿及交通用地万公顷,未利用土地万公顷,其中农用地、林地所占比例较大,未利用土地不足20%。根据市国土部门提供的动态数据显示,与1997年比较,2000年耕地、林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而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及水域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面积显著增加。

1、耕地截止2000年,重庆市耕地总面积为万公顷,人均耕地仅 公顷,低于全国人均水平( 公顷)。其中15度以上坡耕地占%,25度以上的坡耕地占%。重庆市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60%-80%不等,其中中部、东部、东南部的区县大多占80%左右。重庆市耕地垦殖指数为%,大足等5个县(市)的垦殖指数大于50%,渝西地区的垦殖强度大于渝东地区,西部地区的土地后备资源更为贫乏。与1997年相比,减少耕地万公顷,每年减少耕地面积万公顷。在减少的耕地中,城镇建成区向外围拓展与交通建设占用良田沃土的情况比较突出。

2、牧草地 2000年重庆市有牧草地万公顷,在未利用地中拥有荒草地万公顷。与1997年相比,重庆市草地面积增加了万公顷。退耕还林还草及林地退化可能是草地面积增加的重要原因。重庆市牧草地的理论载畜量为670万羊单位,而1999年草场实际载畜量为250万羊单位,表明我市的畜牧业整体上还有发展潜力。但是,草地的生态保护工作相对滞后,受鼠害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草地退化面积接近草地总面积的19%。

3、林地 2000年,重庆市林地面积为万公顷,占幅员面积的%。其中有林地面积万公顷,占重庆市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为%。林地分布极为不均,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与南部的中、低山区,中部平行岭谷区。与1997年相比,林地面积减少万公顷。村镇与交通建设占用林地、毁林开荒、林地衰退等是导致林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4、水土流失 1999年重庆市水土流失面积.27平方公里,占重庆市幅员面积%。其中,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侵蚀%,极强度侵蚀%,剧烈侵蚀%。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每年每平方公里4261吨,重庆市土壤侵蚀总量为每年亿吨,年侵蚀耕地厚度约毫米,相当于全重庆市毫米的表层被侵蚀殆尽。与1987年相比,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平方公里,侵蚀面积上升个百分点,年扩展速率为%。因重点流域进行治理,强度侵蚀面积下降个百分点,极强度侵蚀与剧烈侵蚀的面积得到有效控制,但中度侵蚀面积增加幅度大,净增个百分点。

5、矿产资源开发 据初步调查,重庆市拥有各类矿山企业6474个,矿产开发历年破坏土地总面积公顷,其中林地 公顷、耕地公顷、草地 公顷、其它类型 公顷,造成7995 公顷的土地受到污染,被破坏的土地仅%得到恢复。

(二)水环境状况

1、水资源 境内各类水资源合计亿立方米,其中过境水资源量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当地地表水资源量亿立方米。在空间分布上,西部丘陵地区水资源相对贫乏,东南部山地相对较丰。在季节分配上,夏秋多,冬春少,中小河流在伏旱期及冬季断流现象时有发生。

2、地表水水质 2000年,除黄草峡断面外,长江、嘉陵江水质都基本保持1995年水平。2001年2-3月,乌江220公里河段水质已出现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在重庆市68条次级河流、160个水质监测断面中, %水质优于水域功能要求,%满足水域功能要求,%不满足水域功能要求。西部地区永川、大足等8区(市)县次级河流水质已受到严重污染,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一些地方已出现严重的水荒。

3、水面养殖 1999年,重庆市水产养殖面积公顷,占重庆市水域面积的%。污染严重的水库、池塘面积公顷,为水产养殖面积的%。网箱、围栏养鱼的不合理发展,引起塘、库与河道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自1986年以来,严重污染的面积以每年递增20%的速度扩展,部分水库、河道水质已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

4、湿地 市域内湿地面积共计 公顷,以人工湿地为主体,占湿地总面积%。

(三)生物多样性

1、物种 在市域内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5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22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25种,分别占全国同类植物%、%、%。珍稀濒危植物主要分布于南川、江津、巫溪、巫山,占重庆市珍稀植物种数的%。在市域内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6种;其中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3种,二级保护野生动物43种。受三峡水库影响的陆生植物物种涉及120科、358属、550种。以数量计,影响最大的是禾本科、菊科、大戟科与蔷薇科植物。三峡库区移民搬迁、人类活动区间沿淹没线上移,对土地的垦殖增加,部分动物的栖息环境受到破坏。

2、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 重庆市已建自然保护区31个,总面积.4公顷,占重庆市幅员面积%,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6个。有各类风景名胜区42个,总面积公顷,占重庆市幅员面积的%,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3个。森林公园49个,总面积公顷, 占重庆市幅员面积的%。

(四)农业生态环境

1、化肥 1999年重庆市化肥使用水平公斤/公顷,年使用的化肥总量(折纯)为万吨。从80年代开始,无机化肥的使用成直线上升。无机化肥使用增加了90%,但粮食增产不足30%,其中增加的粮食产量仅9%左右来自化肥的贡献。由于作物吸收及土壤吸持力有限,全年有万吨氮素、磷素从农田流失,造成面源污染。

2、农药 1999年重庆市农药使用水平公斤/公顷,使用总量为7361吨,折纯量为吨。

3、农膜 1999年重庆市农用塑料薄膜使用总量为万吨。其中地膜使用量为万吨,使用面积为 公顷, 使用水平为公斤/ 公顷。

4、畜禽养殖 据统计,1999年产生畜禽粪便9263万吨。其中,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或专业户153户年产生畜禽粪便万吨。大量规模化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成为我市主城郊区次级河流被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5、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 主城区近郊部分土壤受到pb、cd、hg等重金属污染,引起部分粮食、蔬菜产品的重金属含量超出食品卫生标准。但郊区以外的农田未受到明显的污染,尤其市域外围的山区具有发展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的良好条件。

6、农村能源 农村生活用能的主要途径是薪柴与秸秆直接燃烧。从农村能源构成调查来看,秸秆直接燃烧占%,小煤窑占%,小水电占%,薪柴占%,生物能源-沼气占%。

二、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一)水土流失严重,土地退化,河道淤塞

水土流失仍然严重。与1986年比较,水土流失的总面积仍在增大,侵蚀总量仍在增加,治理速度赶不上扩展速度。由水土流失引起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土地退化加剧。水土流失导致表层土壤被侵蚀,土层变薄,岩石出露增加,严重的地方表土被冲失殆尽,出现“石化”现象,尤其25°以上的坡耕地最为突出。重庆市石漠化面积已达2903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水土流失加速了土壤营养物质的流失,土壤肥力逐年降低,土地的生产力下降。如涪陵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由1958年的%下降到目前的%。二是水利工程受损,河道淤塞严重。水土流失使水利工程寿命缩短,工程效益降低。我市不少河流淤积现象严重,造成河床抬高,过流断面缩小,洪水位抬高,洪水危害次数增加。

(二)森林质量下降,林地分布不均,生态功能降低

--重建设轻保护,生态建设的部分成果被抵消。由于人为破坏与其他原因,林地破坏与退化速度大于植树造林速度,林地面积正在减少。由林地→灌木林→草地的逆向演替,是部分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衰退的重要标志。

--森林覆盖率上升但质量不高。由于重庆市约70%森林面积为马尾松林,有林地以中幼林为主,虽然我市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但林地质量不高,防护效益与森林抗逆力差。

--林地分布不均匀。重庆市林地相对集中于海拔500米以上的低、中山区,各地区之间的生态环境质量差异很大。人口密集的城市(镇)周遍地区的林地较少,对人居环境质量的调节作用较低。

(三)次级河流污染严重,水的供需矛盾突出

长江、嘉陵江、乌江水质基本稳定,但次级河流污染严重,主要以Ⅳ类、Ⅴ类水质为主,部分河段出现劣Ⅴ类水质,约63%的监测断面不符合水域功能要求,导致我市西部地区水的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一些地方 “水荒”频繁发生。

(四)野生动植物丰富区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由于毁林开荒严重,大量森林资源被破坏,再加上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以及污染物向环境中排放,使生态脆弱区域的物种受到威胁,不少资源逐渐处于濒危状态甚至消失绝迹。

--新建自然保护区质量不高。近年来,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我市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迅速,但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的现象比较普遍,开发力度较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质量不高,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受到威胁。

--三峡库区濒危物种保护进展缓慢。2003年,三峡工程开始蓄水发电,库区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迁地保护工作尚未有实质性的进展,大量濒危物种、渐危物种仍处于易遭受人类活动干预的状态。

(五)农村面源污染失控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养殖业快速发展,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的直接排放,成为我市主城郊区的次级河流被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加重了地表水与次级河流的污染,畜禽养殖专业户及企业逐步成为新的污染大户。尤其是水产养殖快速发展,由于大量投放富含氮、磷的饲料、化肥及畜禽粪便进行肥水养鱼,池塘、水库、河道污染面积呈高速发展之势,地表水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由于缺乏正确引导与监督不力,农用化学物品不合理使用,尤其大量化肥的有效养分流失进入环境,加重了三峡库区水体污染,并且使我市的部分农产品受到污染,同时还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六)矿产资源开发不合理,矿山地质环境受到破坏

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矿山生态破坏严重,造成地表失稳、塌陷、地裂、崩塌,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塘枯竭,局部地区居民用水困难、农业灌溉用水短缺。大量排放的矿坑水、洗煤水造成导致地下水水质超标,形成局部区域的恶性水循环体系。水土流失与泥石流、水石流使基岩大面积裸露,石漠化现象加剧,危及铁路、公路、航道的安全运行。

三、生态破坏的后果

由于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养殖污染、矿山资源开发破坏等生态问题,导致重庆市遭受了洪涝干旱、滑坡崩塌、病虫害等各种自然灾害,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统计,1999年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亿元,2000年上升至亿元,分别占同年重庆市国民生产总值的%与%。需要指出的是,以上计算未包括基因、物种消失等许多难以测算的间接经济损失,而直接经济损失仅仅是生态破坏中很小的一部分。据初步估计,我市的生态损失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相当(%)。从掌握的调查资料来看,自五十年代以来,自然灾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70年代以后水灾影响面积显著增大,旱灾与病虫害影响面积上升趋势更为明显。同时,说明我们为抵抗自然灾害所付出的经济代价也日益增大,严重的自然灾害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生态破坏的原因分析

(一)人口对生态环境形成沉重的压力

1999年重庆市人口密度374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位于西部地区12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首。从粮食水平来看,近15年来重庆市人均拥有粮食346-385公斤,低于粮食自给自足标准(人均400公斤),现有人口已超出土地承载力。由耕地的承载能力来看(其标准为最低耕地面积公顷),由于耕地的质量较差,养活一个农村人口需要耕地面积 公顷,耕地的实际人口承载量已超过其人口容量。

(二)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1、重资源开发,轻生态保护。少数地方、部门、单位与个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借发展经济、保吃饭或脱贫致富为由,为增加收入往往偏重于资源的开发利用,甚至是高强度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忽视了生态保护与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2、重生态建设,轻生态保护。在处理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关系方面,缺乏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整体合力。在实际工作中,生态建设部分项目建设没有将生态要素、生态环境问题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有机结合起来;重生态环境破坏后的恢复与重建,轻破坏前的保护与预防,呈现边建设边破坏的局面;重项目建设,轻项目完成后的管理。

(三)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加大了环境压力

冶金、建材、采掘业等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很强的行业在重庆市gdp 中占较大的比例,不仅增加了自然资源的稀缺程度,也加重了环境压力。1999年重庆市万元gdp能耗为吨标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吨标煤/万元,1998),远大于广东、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

(四)宏观决策机制不健全

生态保护是按环境要素实行各部门分工负责的资源管理体系,鉴于资源经营管理与执法仍集于一体,各行业的政策导向仍然是重开发轻保护,不利于生态保护,难以对具有有机整体性很强的自然生态系统实施有效的统一监督管理。由于生态保护缺乏制度保障,我市目前仍然有许多开发建设项目缺乏生态保护的制约措施。决策前期无生态保护评估、咨询,决策过程中未充分考虑生态保护,决策实施缺乏生态保护监督,实施后无生态保护审计或回顾性评价制度。

(五)政策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

我国颁布的一系列资源法大都是针对自然环境中的某一特定要素制定的,没有考虑到自然环境的有机整体性与各自然要素的相互依存关系,因而出现了开发一种资源却影响与破坏了其他相关资源,造成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现象。

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我国尚未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现行的生态保护政策不能满足实际管理的需要。我国缺乏鼓励对保护生态环境进行长期投资的金融政策;没有建立起生态补偿政策体系,目前已有部分省、市开始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但我市还缺乏具体的征收、使用政策,更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缺乏有利于生态保护的科技投入政策机制;环境保护法规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法人具有较强的约束力,而对于个体约束力较软弱,尤其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承包或转包的现象,一旦生态环境破坏行为发生后,责任人易逃避有关法规的处罚。

在生态保护执法方面,普遍存在有法不依与执法不严的现象,致使生态破坏的违法案件得不到应有的处罚与制裁。不少地方普遍存在以罚款代替执法的现象,影响了执法的效果与执法监督作用。其次,还表现在执法力量薄弱,执法手段落后,执法队伍素质不高,监测、取证、破案技术不能适应保护工作的要求,以及许多生态破坏案件因公诉人环境意识低而得不到合理处置等。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行政严重干预生态保护执法的问题。

(六)投入不足

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等生态保护缺乏资金投入保障,是生态破坏趋势难以得到有效遏制的关键。

五、对策与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生态系统学的观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要充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紧迫性、长期性、艰巨性,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与危机感,认真贯彻落实江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国务院《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决定》,站在全局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列为重庆市必须着重解决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恶化是重工程建设(包括生态建设)、忽视生态保护的结果。因此,要从思想上纠正边建设边破坏与克服重建设轻保护的倾向,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并举”与“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政策,控制生态破坏程度与范围不再扩大,是遏制生态破坏趋势的关键。生态保护主要运用生态系统学的观点,以维护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齐全为宗旨,而不能只依靠工程建设,不能单纯追求植被覆盖率。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

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分工负责,建立部门对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目标责任制,逐步形成由多部门的分散管理协调到统一监督管理的轨道。各区县(自治县、市)政府要加强生态保护工作,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形成由市级环保、计委、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等部门以及区县(自治县、市)政府齐抓共管的局面。

建立环境保护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党政“一把手”要对本辖区内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将生态环境质量作为对党政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奖惩。

实行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自然资源开发及生态建设等非污染性项目,必须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对于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与不利影响的项目,必须做到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措施与资源开发与建设项目的同步设计,同步检查验收。对可能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项目,应严格评审,坚决禁止。

(三)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生态环境监督管理

加强立法,尽快制定《重庆市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管理办法》、《重庆市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重庆市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规,健全生态保护的法律体系。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以弥补现有自然资源法中生态保护的不足。

从严执法,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重大生态破坏案件的查处力度,尤其要加大严重影响城市、风景名胜区环境质量的开山取石行为的查处力度,严格控制重庆市大中型水库的肥水养鱼,遏制水产养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迅速扩展的趋势。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重庆市范围内严禁收购、出售、运输国家级濒危动植物与市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严厉打击盗猎、倒卖野生珍稀动植物的违法行为。

(四)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尽快作好重庆市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统一编制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及其配套的专项规划。根据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资源开发区与生态环境良好地区三种不同类型区域的生态特点与保护要求,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推进,指导自然资源开发与产业合理布局,推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健康发展。

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在生态脆弱的矿区、林区及重要生态功能区分期分批划定一批禁采区、禁伐区,限制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加强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严禁开展破坏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与污染环境的旅游,强化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环境监督,在重点风景名胜区推进创建iso国家示范区的活动。按照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矿产资源开发对耕地、草地、林地、水土保持造成的破坏,采矿单位与个人应采取回填、复垦、植树种草等措施进行恢复。强化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引起生态破坏的环境监督。

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重的原则,加强天然林保护及坡耕地退耕还林(草)。充分利用我市水热资源条件丰富、生物初级生产力大的优势,着重加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区域以及重要交通干线、库岸、水土流失重点监控区、重大项目建设区域进行重点植树造林。同时,通过加强生态保护,限制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恢复植被,减轻水土流失,以有限的生态建设资金尽快恢复生态功能,避免生态建设项目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推动生态农业建设,合理施用农药与化肥,开发与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加强农膜的回收与再利用,积极推广可降解地膜;加强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肥水养鱼,规范养殖场的污染物排放行为;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小水电等能源工程,减少生活对新炭林的采伐,逐步减轻农村环境压力。

在生态环境恶化的区域,将单纯的经济扶贫模式转向生态移民与扶贫脱困的有机结合,加大生态移民的力度,积极引导农民进入城镇,改善其生活、生产条件,减轻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五)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健全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按照投资多元化,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多层次筹集保护与建设资金,切实增加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入,尤其要解决生态保护的投入问题。逐步提高其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检查制度。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资列入预算,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专项资金。除了重点加强天然林保护工程外,还应当重点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示范区与生态监测的投入。

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实行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逐步征收土地、水体、物种等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中的资源开发补偿费与生态补偿费,对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进行合理补偿;对从事采集、采矿者实行许可证制度,并征收资源开发税,运用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限制资源开发的无序活动。

(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广泛开展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重视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加强生态环境警示教育,努力提高重庆市人民的生态保护意识,真正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变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充分依靠各级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增强各级领导的使命感,围绕生态保护的重点,有针对性地作好各项保护工作。深入开展环境国情、国策教育,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培训。

(七)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及时编制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建议书,充分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及管理优势,推进重庆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特别是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灾害防治等方面的合作。

(八)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

1.加强库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鉴于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淹没区的生物资源、地理环境等将发生重大变化,搜集淹没区的生态环境基础数据的机会将永远消失,必须尽快展开全面调查、监测及抢救工作,建立库区综合的生态环境现状基础数据库,同时加强成库后水环境容量及库区江段污染物允许排放量、水体富营养化、水库对重庆主城区大气环境的影响、水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等问题进行重点攻关研究。建议国家重点支持三峡库区尽快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以及研究库区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

2.加强库区生态经济补偿政策的研究。重点研究因三峡工程建设,重庆库区所付出的经济代价及生态损失。建议市政府将库区生态经济补偿政策的研究作为重大研究课题,由市科委、市社科院、市环保局、市移民局等共同完成。根据“污染者付费、开发者补偿、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建议国家出台三峡工程受益地区以及三峡工程发电收益对重庆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政策。

3.目前,重庆市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等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生态环境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对策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有待于市级有关部门落实资金,给予支持。

地区调查报告篇3

在前不久××市举行的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表彰大会上,百名“巾帼创业新星”和百个“巾帼创业示范岗”受到了表彰。这些女性以其坚强毅力、顽强精神、过人智慧和强烈责任感,成为创业热潮中的弄潮儿。据调查,20xx年全市女私营、个体业主占全市个体私营业主总数的1/4左右,到20xx年底,这一比例达到1/3左右,且呈继续上升趋势。她们自强自立、艰苦创业,在各个行业带领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已经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这些创业女性不仅有成功的欣喜,也无奈有许多制约创业的瓶颈,这给我们很多启示与思考。

一、××女性创业呈现两大突出的特点

1、女性创业优势明显。

女性,向来是温柔、细心的代名词,而女性与生俱来的性格优势和性别魅力也让她们在创业和经营企业中占据了一定优势。据市妇联对300位女企业家的调查显示,54.7%的被调查者表示经常在决策前听取别人意见和建议,很少听取意见和建议的仅占3.9%,同时36.4%的被调查者表示很少“凭直觉作出决策”,这显示了女企业家在思维方面的缜密性,分析问题更仔细,考虑问题更周全,避免了企业的大起大落。另外女性善于沟通,和蔼、友善以及女性母亲般的慈祥更易于与人接近。××嘉迪服饰有限公司老板蒋霞萍对此深有感触,她认为在创业过程中,正是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善于仔细思考,才使得企业规避了许多危机。

2、家庭支持女性创业增多。

家人的支持对女性创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据××羊毛衫厂厂长周建华介绍,当初企业只有12人,产值也只有70多万元,现在已发展到100多名工人,年产值近1000万元,这些创业成果与家人和亲朋好友的大力支持分不开。专家表示,家人的支持理解是女性成功创业的充分保证。在中国,“男主外,女主内”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而女性创业不仅走出了家门,还在社会上“抛头露面”,家人对她们创业的支持与理解至关重要。只有加强与家人的沟通,调整心态,才能取得企业发展和家庭幸福的双赢。

二、制约女性创业的“三座大山”

作为一个群体,××女企业家在自己的产业里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相比男性企业家,她们做得还不够好。是谁阻碍了这个群体的进一步崛起?调查显示,创新能力弱、资金技术缺乏和传统的怕露富思想成为制约女性创业的“三座大山”。

调查显示,许多女私营业主学历不高,具有大专学历的占16.3%,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2.3%,其余均为高中以下学历。女性受教育程度相对男性较低,对社会变化程度的适应性不如男性,这对企业的发展很不利。

接受调查的女私营业主中62.8%的人把“资金缺乏”作为“企业经营中最主要的困难”。大多数女性创业者创办企业时投入的资金额度较小,投资100万元以上的占8.5%,1000万元以上的仅有3个,占1.2%。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资产500万元以上的占11.6%,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13个,占5.0%;企业现有员工在1000人以上的仅1个,500人以上的有6个,占2.3%。以上数据显示,企业生产或销售规模较小、层次较低、产品结构单一等因素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从调查中还看出,不少女私营业主存在着怕露富的思想,故意不填上年度总资产、年产值,尤其是利润总额,说明传统的树大招风、怕出名、怕露富的思想根深蒂固。这也使得她们在增加投资、扩大企业规模时可能会瞻前顾后,错失发展良机。

地区调查报告篇4

广东地区薪酬调查报告

经历金融危机的洗礼,整个广东地区2009年薪酬状况如何?中国南方人才市场、广州人力资源管理学会、广州市人才研究院联合发布了《2009广东地区薪酬调查报告》。报告显示,金融行业薪酬回升最快。广州平均月薪3942元,高于全省3420元的平均水平,但与深圳4263元平均月薪相比,有321元的差距。

深平均月薪4263元高于穗

据介绍,本薪酬调查报告涉及8个城市地区,33个行业,302个职位,数据由中国南方人才市场下属6个子公司及广州人力资源管理学会、广州市人才研究院联合提供,调查样本总量达到93万个。和去年相比,金融行业平均薪酬回升较快,重新占据鳌头,信息咨询/事务所/人才交流行业有较大增长,排名第二。交通运输/物流、五金矿产/金属制品、快速消费品、文娱体育/办公用品等行业平均薪酬水平有所下降。从薪酬分布情况来看,金融/保险行业平均薪酬最高,为4774元,同时进入“4000元俱乐部”的还有信息咨询/事务所/人才交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贸易等行业。

调查发现,城市薪酬比较中,深圳平均月薪最高,为4263元,其次是广州,达到3942元,中山、佛山超过珠海,潮汕地区水平仍较低。全省平均水平为3420元。

本科生平均薪酬3967元

从学历来看,高中生平均薪酬为1909元,中专生2027元,大专生2406元,本科生3967元,硕士5082元,博士月薪则为6125元。平均薪酬与学历呈现正比。

工作年限也与薪酬成正比。入职0-1年的新员工,月薪为2688元,而工作10年以上的老员工平均薪酬达到了6640元。

本报告在以往调查项目的基础上,加入了企业薪酬水平与求职者薪酬期望的对比内容,对企业和求职者都具参考意义。数据显示,求职者的薪酬期望总体上与企业的实际支付水平差异不大,个别存在明显差异的职位是:总裁/总经理/ceo,营运总监,cfo/财务总监,总工程师,策划总监,市场总监,行政总监,设计总监,总裁/总经理助理,营运经理,财务经理,技术经理,策划经理,市场/营销经理,产品/品牌经理,采购经理,生产经理/车间主任,项目经理,工程经理,工程主管,外贸/贸易主管,经纪人。统计数据显示,在除去绩效考核对薪酬的影响后,诸多影响因素中,职位、学历、年龄是影响企业薪酬支付水平以及求职者薪酬期望的主要因素。

地区调查报告篇5

为了及时了解我院毕业生就业情况和社会对人才需求规格的要求,掌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我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的推进和加强我院的教育教学改革,我们于近期赴杭州走访了我院08届部分毕业生。通过与用人单位负责人以及毕业生的座谈等形式进行了调研。

本次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评价以及用人标准,二是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评价以及对在校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各项素质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1、在以浙江中汇税务师事务所为主要代表的用人单位负责人交流中,他们对我院毕业生的综合表现表示满意,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强,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较为扎实,而且工作中踏实肯干、吃苦耐劳,有上进心和敬业精神。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不仅看在校成绩,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尤其是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他们对我院能够积极组织在校生报考注册税务师资格证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用人单位也对我校教学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希望学校能对学生的实习给予更加合理的安排,加强校企间的合作以便培养更加实用的人才。

2、以黄丽萍为代表的部分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总体比较满意,认为我院教学运行状况良好,设置的专业课程能够比较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同时,学院应进一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不断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以及就业引导。另外,毕业生们也根据自己的学习与工作经历与体会,对在校大学生提出一些建议:应珍惜在校的大好时光,根据个人的兴趣制定合理的学习与发展计划;努力培养自身各方面能力与素质;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本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给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首先,应继续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和课程设置的优化。课程设置要着眼于社会需求,要避免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其次,要进一步加强专业实习实训与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搭建学院和社会有关部门、行业联系与合作的更广阔的平台,为实践教学的进一步完善创造良好的条件;再次,要精心组织学生开展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与专业培养相结合的各项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人文意识,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

地区调查报告篇6

2005年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在农村发展方面有了更为具体、明确的目标和时效性要求,而实现这一系列目标,需要动员全社会的资源,采取系统性的社会行动。人口要素作为一项基础性的社会要素,在实现这一社会目标的过程中,无疑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中共

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把继续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作为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前提和重要保证,这一规定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定了切入点和着力点。在甘肃如何实现新农村建设工程对人口计生工作的这一目标要求?需要对甘肃农村的人口问题和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另一方面,为了解决日益突出的“三农”问题,近些年中央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惠农、支农政策,为农村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这些政策的实施对解决“三农”问题产生了一系列显著的、积极的影响,对于转变农村生育观念、减轻计划生育工作难度也产生了长远的、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对近些年实施的一些行之有效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产生了冲击,这种冲击对于进一步降低贫困地区农村生育水平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何适应农村政策的一系列演变,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调整和改革计划生育工作,促进人口发展,为建设新农村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根据新的社会目标调整并实施新的人口规划和计划生育方案,成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理论上讲,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社会主要新农村的重要内涵之一。只有实现了适度的人口规模、适当的人口结构和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人口素质,才能理解并实践科学发展观,才能将人口数量优势变为积极有效的生产力要素,才能促进“生产发展”,实现“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目标。与其他社会管理领域相比,计划生育由于存在着群众愿望与国家政策之间的差距,在甘肃贫困地区要实现民主管理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也是多年来农村基层管理中群众满意度最低的领域。一方面,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群众生育观念跟不上国家生育政策的要求,抢生、偷生、超生的现象还在一些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势必形成与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乡镇管理干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成为基层干群关系紧张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另一方面,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为了完成规定的工作指标,不得不采取一些强硬的措施,强制实施节育手术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这两方面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村基层对计划生育公共管理民主化的呼声较高。这显然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存在较大的距离。为此,改革农村计划生育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模式,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民主、科学管理,还需要深入了解民心、民意,倾听农民群众的呼声,寻找实现农民群众利益与国家生育政策之间达成一致的结合点。为此,甘肃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省社科院人口与计划生育研究所的专家,于2006年3月底至4月中旬、重点对中、东部贫困地区4个县的6个乡、村进行了调查,与调查点的乡村干部、乡村计划生育专干、育龄妇女进行了座谈,在深入农户访谈的基础上,收集了数十个农户个案,本报告即是对这次调查所获资料的分析。

调查点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重点是农户接受计划生育方面的公共服务的情况,以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下,农村人口政策的适应性。另外,为了较为全面地分析和解释贫困地区农村的人口和计划生育问题,本研究还同时设计了与人口问题关系密切的要素,如乡村教育、乡村健康服务和乡村管理特别是村民自治方面的指标,用以收集相关的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根据这样一个调查目的,本次调查主要以贫困地区的乡、村和农户三级单位为对象。本研究认为,就甘肃来讲,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是解决农村的极度贫困问题,缩小这些地区与省内其他地区之间的差距。根据以往的调查、统计数据反映和计划生育工作考核,贫困地区也是计划生育工作难度大、基础较差的地区,在这些地区,人口问题与贫困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在个别地区还存在“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现象。这种客观现实,对于这些地区乃至全省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起着负面的制约作用。研究和解决这些地区的人口问题,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前提。因此,本次调查选择了岷县梅川镇的店子村和岷阳镇的龙潭村、通渭县李家店乡的李家店村、麦积区麦积镇的后川村和康县阳坝镇的庄科村、油坊坝村和白杨乡计划生育服务所。调查的重点对象是农户,同时,还收集了乡、村两级的有关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产方式、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数据和文献资料。本次调查的方法以深入访谈为主,资料分析以访谈所获个案为基础,结合相关的统计数据和典型调查中所获得的乡、村两级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由于调查时间、收集资料的方法所限,本报告的结论主要是针对访谈

地区调查报告篇7

经历金融危机的洗礼,整个广东地区2009年薪酬状况如何?中国南方人才市场、广州人力资源管理学会、广州市人才研究院联合发布了《2009广东地区薪酬调查报告》。报告显示,金融行业薪酬回升最快。

深平均薪酬4263元高于穗

据介绍,本薪酬调查报告涉及8个城市地区,33个行业,302个职位,数据由中国南方人才市场下属6个子公司及广州人力资源管理学会、广州市人才研究院联合提供,调查样本总量达到93万个。和去年相比,金融行业平均薪酬回升较快,重新占据鳌头,信息咨询/事务所/人才交流行业有较大增长,排名第二。交通运输/物流、五金矿产/金属制品、快速消费品、文娱体育/办公用品等行业平均薪酬水平有所下降。从薪酬分布情况来看,金融/保险行业平均薪酬最高,为4774元,同时进入“4000元俱乐部”的还有信息咨询/事务所/人才交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贸易等行业。

调查发现,城市薪酬比较中,深圳平均月薪最高,为4263元,其次是广州,达到3942元,中山、佛山超过珠海,潮汕地区水平仍较低。全省平均水平为3420元。

本科生平均薪酬3967元

从学历来看,高中生平均薪酬为1909元,中专生2027元,大专生2406元,本科生3967元,硕士5082元,博士月薪则为6125元。平均薪酬与学历成正比。

工作年限也与薪酬成正比。入职0—1年的新员工,月薪为2688元,而工作10年以上的老员工平均薪酬达到了6640元。

本报告在以往调查项目的基础上,加入了企业薪酬水平与求职者薪酬期望的对比内容,对企业和求职者都具参考意义。数据显示,求职者的薪酬期望总体上与企业的实际支付水平差异不大,个别存在明显差异的职位是:总裁/总经理/ceo,营运总监,cfo/财务总监,总工程师,策划总监,市场总监,行政总监,设计总监,总裁/总经理助理,营运经理,财务经理,技术经理,策划经理,市场/营销经理,产品/品牌经理,采购经理,生产经理/车间主任,项目经理,工程经理,工程主管,外贸/贸易主管,经纪人。

统计数据显示,在除去绩效考核对薪酬的影响后,诸多影响因素中,职位、学历、年龄是影响企业薪酬支付水平以及求职者薪酬期望的主要因素。

地区平均薪酬

深圳 4263元

广州 3942元

中山 3761元

佛山 3756元

珠海 3737元

东莞 3694元

惠州 3594元

广东省 3420元

标签: 调查报告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sxbg/diaocha/6qo3rg.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