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实习 >实习心得 >

大学生在《南方都市报》实习总结

大学生在《南方都市报》实习总结


大学生在《南方都市报》实习总结

综述:
来南方都市报实习能够成行并圆满结束真的很高兴很幸运。深知此行机会的来之不易自己非常认真,从在学校的务实准备到来深圳后奔跑的每一天。不言优秀但是我肯定是最认真积极肯干的。三十多篇报道也印证了这一点。刚到报社我就记下了突发新闻排班。一有老师出去采访我就会主动要求去,并且很好的协助老师采访而后回报社认真自觉地完成稿件的写作。这些天几乎跟遍了所有的老师,刘延春老师更是戏称我为“深圳新闻部的资深实习生”。尽管住处离报社比较远一趟要花一个多小时,我还是坚持做到每天都是最早到报社的那一拨,也是最迟离开的那一拨。习惯了早早的赶公交,披星戴月的进地铁站。
在深圳新闻部做的主要是突发新闻社会新闻的采写。因为突发新闻事情比较多,而且有很多采访机会。夏日里接到报料后就要迅速赶到事发现场,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掌握全面的信息,理清事件,找到新闻点,然后回报社完成文字写作。丰雷老师坦言“突发是最考验人锻炼人的”。
除去周末三十个多日子里,充实甚至可以说是劳顿的新闻采写实战就要落下帷幕。奔跑的劳累,炙热的阳光没有阻挡我追溯新闻真相的热情。也没有消蚀我对新闻采写的思考和感悟。

实战感悟篇
新闻的生命在于新鲜和真实。南都,作为一支卓越的新闻团队。对新闻新鲜和真实的追求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作为日报,又是做“突发新闻”,争分夺秒是名副其实的。每个人都像拉满的弓。呼叫中心的忙碌,由领导来调度司机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点。7月8日傍晚我正收拾东西准备离开报社,有报料称北环发生车祸恰逢下班高峰造成严重堵塞甚至封路。陈乐伟老师去通知司机,告诉我下一楼大厅等。赶下去一楼却发现手机忘在办公室了,跑回四楼再下来打电话给陈老师。他已经上车在路上了。他说,我下次一定带你出去。第二天这则新闻----《跟警车赛跑 泥头车狂飙侧翻司机四指齐断》登了一版。虽然只是失去一个采访的机会,这件事还是让我十分懊悔,这种亲历经验让我很深刻的感受到实效性及时之于新闻的意义。此后每天我一到报社就做好出去采访的准备,甚至采访本和笔装在口袋里随身带。老师在课上苦口婆心津津乐道的肯尼迪遇刺案总是要被我们当做一个夸张的笑谈而已。现在认真思考这个案例。其实每个记者每家新闻传媒机构都在为新闻的及时新鲜奔走努力。因为它意味着新闻的生命,意味着竞争力。这是专业者的标榜和追求。当然不是每个记者都能碰上肯尼迪遇刺这样的爆炸性新闻,但是这不影响追求新鲜及时在新闻人心中扎根,因为这不仅仅是一次行动,而更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寓于大大小小的新闻实践中。
媒体立足的根本不可能是行政力量的彰显,正态下只会是公信力的确立。而公信力源于媒体的优秀与专业。真实是新闻的底线,是公信力的基石。但是虚假新闻还是纷纷挠挠,特别是网络发达的今天,信息膨胀杂乱。新闻人对于真实这一底线的坚守显得尤为珍贵。南方报业人秉承“有可以不说的真话,但绝不说假话”。缔造了中国报业的辉煌,成为了中国报业的先行者。南都人对于新闻真实的把关是一丝不苟,锱铢必较的。每一则见报的新闻,不论几十字的图闻,还是百来字的简单消息稿,还是数百上千的深度报道都是记者们在现场充分扎实的采访和细心认真的写作加上编辑严肃负责的把关才得出的结晶。每一个报料只要被采用。记者一定要去现场,不论事情多么简单,不论记者能力多么强资格多么老,不论路途有多么远多么麻烦。突发新闻车祸,跳楼等要占很大的比重。要是没有更有价值的信息这类新闻也就只能做成小稿。但是记者们接了料就一定会去现场的,即使是的大中午的来回要花上一两个小时赶去盐田,龙岗或是宝安的以个小地方。8月18日AII14深城《年轻女子跳楼亡》,事发宝安沙井来回要花两个小时,事情很简单没有可展开的新闻点。我们还是直奔现场做了全面的采访。8月6日图闻版《快来救火啊》,8月4日AII13深城《面包车“吻”货柜车 一地油污》,8月4日《食街海滩 惊现女尸》,7月16日AII19深城《女子过马路遭小车撞死》等等事无巨细,南都人要赶到现场,力求把事情真相最大限度的还原给读者。7月25日A05《清理化粪池 三人惨丧命》,当时现场一片混乱都是家属,而且他们的情绪都很激动,交流起来很费劲,我们每人在现场得到很多信息。写稿的时候我就陷入了一个全知者的角度,试图用描述性的语言讲述现场的情况。出现很长的无消息源的部分。这是新闻报道很忌讳的。很多话我们要通过当事人知情人的嘴说出来,这可以保证真实也可以避免让读者觉得记者报道存在主观判断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采访肯定是滞后的,记者只能通过当事人陈述多方的采访和自己的观察来最大限度的保证真实。保证新闻真实还要做到的一点就是采访的多面完整,表达各方声音而不偏颇。如医患纠纷的报道,应该让双方都有足够的表达,只表达任何一方或在文字上造成哪一面的单薄都可能导致报道与事实走远。8月6日AII12深城《征地补偿谈判僵 地铁施工拦腰梗》,当时张俊彦老师、徐文阁老师和我在地铁施工现场做了采访,有社区居民和施工方的声音。而夹在两者中间的街道办的声音没有,虽然通过电话得到了街道办的简单的表态,但相对于居民方面强烈的诉求来说街道办的声音显得太“理性”,太虚弱。因此我们又特意去了民主街道办宣传部门希望负责征地补偿的相关负责人说说街道办所做的努力。事件往往是涉及多方的,忽略任一方都是草率的,可能导致失实的。8月18日AII15深城《男子遇劫身亡 家属怪罪医院》,家属找出医院的两条“罪状”:以伤者没钱挂号为由拒绝为其做手术延误了最佳抢救时机,家属得到的两份病例存在涂改并且在诊断上明显不一致,有篡改的嫌疑。家属十分气愤,把矛头直指医院。并且投诉到市卫生局,市卫生局刚介入没有能够给出处理意见和对事情本身的态度。而这时候医院的态度显得非常重要,无论医院是否存在过错,报道肯定要有院方的声音。否则报道就沦为了家属的发声器了,倘若家属的理直气壮被证实没有依据的话,那就更糟了。我们没有能力也没有权利去对这件事进行究责。这有独立专门的职能部门来完成,我们只有全面的表达他们的声音,事情的原貌,进展。最后在家属质疑的后面,我们还有“相关说法”传达医院和派出所的声音。总之,我觉得报道的“平衡”不仅是操作上的,表面上的应该是一种意识。而且平衡对于报道的真实也是非常关键的。平衡也可以消除一些当事人的顾虑。

好新闻肯定是真实和及时新鲜的,反之却未必成立了。这里就存在新闻价值的问题。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是记者、编辑对其价值肯定的结果。真实和新鲜只是操作上的要求,而是否操作是取决于记者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价值判断肯定是要先于操作的,没有价值的操作只能是做无用功。7月10日AII07深城《丢车牌赶紧找,附近竟有四块 都不是我的!》,一篇百来字的小稿。而我当时写了七八百字的稿子,车主报案,警方回应等等。这显然就是对这条新闻的价值判断不够。新闻价值的判断直接关系到稿件大小,可否做追踪等等。新闻价值的判断直接关系到记者对稿件篇幅、深度广度的把握。新闻判断仅仅停留在真实性、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等等是没法得到满意答案的。因为在实践操作中这都是很模糊的特别是重要性、显著性。社会新闻不可能都具备这些,到底做成怎样的稿子更多的靠自己的判断。就是要找到新闻点,说白了就是可以写,有嚼头的,可以质疑的,差异的点。还是7月10日AII07深城《丢车牌赶紧找,附近竟有四块 都不是我的!》,这则小稿的新闻点在于事主找到了四块别人的车牌,如果事主只是车牌被盗那小稿也是没有必要做的。我们的报道总不能成为市民的记事本吧!8月8日A06《离家千人获补助 近日或回迁》,虽是周六版面较少还是做了一个版,其价值在于关注千余人被转移后生活的着落。这些的采访有一个感觉就是涉事方越多,各方的声音差异越大其价值就越大。
事情总在不断变化发展,新闻事件不断发展就有新的信息出来。特别是对于日报,一天一报,一篇报道又不可能完成对一个重要事件的深度完整报道。追踪报道的恰当应用就很重要了。7月25日A05《清理化粪池 三人惨丧命》,三位清粪工丧命,上百家属事发现场讨说法而没有人出面回应,甚至是谁雇请了三人也一度说法不一。家属认为附近工厂老板应该负责,而事发后工厂已放假,也无人回应。现场一度十分混乱。其后街道办出面安顿了家属。但是三人是因何丧命?事故责任的认定,这都需要时间由相关部门来完成。7月24日深夜周昌和老师赶到现场,由于事情的信息很少,只在奥一网发了一个50秒的视频《龙岗坪地三工人清理化粪池丧生》。第二天上午又赶往龙岗坪地,25日见报的《清理化粪池 三人惨丧命》对事件做了较为完整的报道,但是事故责任还是没有认定,而这又是很重要,家属最关心的。26日又对事故处理情况做了追踪:“此次事故的责任承担者可能就涉及这家清洁公司、小店店主、厂房房东、工厂、工业区物业管理处等多方面”。8月6日终于有了处理结果:《三人清理堵塞化粪池丢掉性命 每人获赔30余万》其中“打电话雇请者被刑拘”,善后工作结束了,但是死因还是没明确。8月7日《龙岗区公布化粪池夺命事故初步调查结果 三人均死于硫化氢中毒》,至此整个事件从事发到家属讨说法,街道办、安监部门介入,到调查最终给出善后处理和死因的明确。杨涛对ITAI香港上市搁浅,经营陷入困境,供应商货款事件从6月4日《中国服装百货最大连锁ITAT四面楚歌》开始做了大量的追踪后续报道。8月7日受台风“莫拉克”强降雨的破坏,龙岗丹竹头社区老围小区与岭背小区之间的挡土墙出现裂缝,附近6栋楼中居民被紧急疏散。8日又回访了事故处置专家组,街道办善后安置,转移居民。灾难新闻得到了鲜活的表达。追踪报道也是媒体策划、媒体议程设置的结果和要求。

都说“七分采访,三分写”。社会新闻大部分的信息都要靠记者现场采访获得。采访也是一个可以有很大操作空间的环节。丰雷老师特别提到过,在采访的路上就应该对已经掌握的信息进行整理,想好到现场后应该采访谁,做到对事情心中有数。不能到了现场一团乱不知道从何下手。到了现场,要迅速找到知情者,目击者。对于“菜鸟”来说就应该多问不要去过多的考虑技巧。否则关键信息漏了就得不偿失了。采访中是否公开身份有时候对采访效果造成很大的影响。8月22日《防小车被盗 治安员放气?》附近保安表示放气者是治安员,如果属实,这显然是权宜之计。因此治安员的说法是很重要的,如果表明身份对于这样尴尬的事治安员肯定会推辞。在现场一位治安员刚好从警务室出来,周昌和老师就一车主的身份和治安员向他讲了相关的情况,并向他了解情况。虽然没有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但是这种交流肯定是比表明身份更有效。另外,当事人、目击者是我们接近真相的主要途径。他们肯定不能只讲我们想要的信息,可能会答非所问,重复啰嗦甚至故意回避。而记者就要学会处理这样的场面。礼貌、低姿态是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刘勇老师为采访对象(一个瘾君子)弯腰捡烟,老师们与受访者愉快交谈的场景历历在目,我也铭记在心。采访前要作充足的准备是老生常谈却非常必要,也是不能有半点懈怠的法则。8月18日6点多我写完稿子准备离开报社,邓淋彦老师要我做几个几个电话采访,是关于红绿的司机和出租车对于的士运价的看法。之前我对出租车没有了解,对深圳出租车运价更是一无所知。由于第二天要见报时间很赶,老师也没多解释,我也就一直半解的开始打电话采访。一开始还应付的来,采访了一个绿的司机和一个出租车公司的老总,第三个却是个“刺头”———一个红的司机,也是运价听证会代表之一。采访中涉及起步价的调整,返空费的设置等等专业的问题。由于之前不了解尽管我很认真的去理解还是有点跟不上他的话感到很吃力。采访完了真是如释重负。这样的经历也会让我铭记:采访前一定要把功课做足做透,时间再紧也不能放弃这个可能事半功倍可能决定采访成败的环节。
社会新闻大部分都繁杂的纠纷,但是作为一个“旁人”的南都人都是秉着让事情向解决的方向的意愿,什么有人会唯恐天下不乱要扩大事态以获得更多的关注在这里是不可想象匪夷所思的。7月30日《城管清理乱摆买 小贩受伤 路人用手机被误“带刀”遭打》,正是丰雷老师跟执法队领导一再说明情况才促成了执法队迅速积极展开调查并与受害人沟通。7月31日AII20深城《业务员出差期间游泳溺亡》,当时家属很激动也缺乏理智,在炎热的阳光下堵在工厂门口一上午,体弱年老的都中暑了。街道办的工作人员在现场协调,但是家属还是坚持。李朝红老师反复跟家属说,这样不能解决问题,找个阴凉的地方好好协商。南都人的人文关怀彰显了报人的良知,也感染着我。
至于在行文上,张俊彦老师常提到的就是要保证细节的准确、到位。消息头、事情的基本情况等等。价值大一些的稿要找到新闻点,通过采访掌握足够事实,一定要理清头绪,说什么不说什么,什么做大什么一笔带过,什么时候要用背景材料??????总之,要明确见报的稿子就是新闻产品是要卖钱的。要对读者、广告商负责,不象自己写心情随笔可以随心所欲。
结语
三十多天的奔跑,学到了什么不能物化,更多的是一种耳濡目染的熏陶,是一次难得的体验。有时候一天跑三四条新闻,很累也很享受。每个老师从陌生到熟悉都留下了很难忘的记忆。自己坐公交单独去莲花山采访市民观看日全食的新闻,火车站牛皮癣的情况。??????一次次的采访,点滴的收获与成长。对于新闻报道操作的细节我还要不断地学习。感谢南都和深圳新闻部的各位老师。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shi/xinde/470nd.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