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优秀作文 >

散文:洪洞访俗作文

散文:洪洞访俗作文

散文:洪洞访俗

散文:洪洞访俗作文

辛卯年十月初一寒衣节前夕,再次来到洪洞。这次来是参加洪洞大槐树文化研究中心成立活动。

入住的是新落成的大槐树民俗饭店,一组由北向南呈阶梯的仿古建筑,一色的青砖对缝,门窗仿窑洞式,古朴大方。接待大厅为天井样式,2楼两侧走廊绘着洪洞民俗画卷,从春播夏管到秋收,从稚子“顶拐”到成人摔跤,从社火到搭台唱戏,从迎亲花轿到过大年……每幅画面都是那样熟悉和亲切。说不定今天我们家乡平舒的民俗600年前就是从这里带去的。

倒回几年,我对民俗并不了解,也就是参加编纂县志,又负责民俗编,才对民俗有了些接触和了解。再编文化艺术志时,我移植了县志内容。刘兰芳老师说:你编的是县城民俗。于是他亲自动手写了农村习俗。我看后,笑曰:老师这个风俗,也是县城周边的,与北大洼和西南片村的风俗还有差异……于是师生共鸣,真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寒衣节祭祖,在北方大致是相同的,就是家家到祖宗坟前烧“纸钱”、焚“寒衣”。“寒衣”是由纸张裁剪成形的,坟前摆一摆,与烧纸一起烧掉,仪式完毕。

其实十月一送寒衣的节俗,是由活人习俗演变来的。据沧州白焕宗先生研究,在北方,十月是阴历入冬的第一月,到了农历十月一后,天就一天比一天寒冷,家家要进行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家庭主妇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此时天气尚暖,还不适宜穿棉,但也要督促试穿一下,图个吉利,故有“十月一,棉衣齐”的谚语。寒衣是御寒的棉衣。古代交通不便,外出的人逢年过节才回来,此时家人往往把御寒的衣物备好,想法送到外出的亲人手中。十月初一,好记又好听的日子,便成了“寒衣节”,也就是换衣节。古代,这天男人们则习惯整理火炉、烟筒,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

人们不仅为活人送寒衣过冬,也给亡者送“寒衣”。中国人视亡者如生灵,敬祖追宗,亘古不变,还要往名人寻找出处,何况千里送寒衣的举动更的有个理由,于是孟姜女就与寒衣节有了千古不变的传说和故事──据传说秦朝时候,山东有个孟姓人家,无儿无女。有天自家院里生出一棵葫芦,秧蔓长到隔壁姜家,生长的大葫芦变出一个女婴,两家皆喜,便起了个孟姜女的名字。孟姜女长大后,配给书生范喜良。新婚燕尔,丈夫就被抓服徭役,修万里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千里迢迢,历尽艰辛到了山海关,为丈夫送衣御寒。也有北京之说。谁知丈夫累死在工地上,被埋在长城之内。孟姜女悲痛欲绝,哀号呼喊,感动了上天,哭倒长城40里。她用咬破手指“点血入骨”的方法找到了丈夫尸体,用带来的棉衣重新装殓安葬,由此而产生了“寒衣节”。还传,好色的秦始皇看孟姜女长得美若天仙,想纳为妃子。孟姜女假意答应,条件是用上等棺木安葬范喜良。秦始皇对这个“天仙”恨不能一口吞食了,一一应允。孟姜女把丧事办完了,纵身跳入大海,变成一个小山包,据说就是孟姜女的坟墓。凡到过山海关外孟姜女庙的,都会听到这个故事,眺望到那块仍然耸立的孟姜女坟石。

民间故事可真可假,不负法律责任。中央电视台曾播放了这个历史故事的本来面目。大概是东周时,齐国有个将领叫杞梁,其妻孟姜。杞梁战死沙场,其妻哀哭,诉说伤心之事。于是孟姜女哭夫之事,在好事的文人笔下,成了“楚楚动人”的哀女、怨女的原型。历史上还真有孟姜女其人,在济南长清境内的长城村边,就有孟姜女哭倒长城后自尽的红石江,有近代出土的碑刻为证,以及百姓的口碑相传。

洪洞寒衣节祭祖仪式是什么样呢?我在好奇中期待着。

这天上午,洪洞大槐树景区里一个个书有姓氏的彩旗猎猎。一个姓氏一面旗,据说这样的旗子上千面。

9时整,三声礼炮,辛卯年寒衣节祭祖大典开始了,宏大庄严的仪式,从11项活动内容就可窥探。祭祖大典依次为迎请神主、敬香通神、典帛安神、敬献供品、奠酒献礼、敬致祝文、敬献乐舞、拜神祈愿、饮福受胙、望燎谢神、鞠躬辞神。每个环节,都是格外凝重和虔诚的──“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古槐后裔,尊祖敬宗……”在主持人的悠扬声中,忽然天边飘来一条“黑纱”,这条“黑纱”从云霄上直落祭祖大殿,大约还有10几米时,才看清是7只大雁,一字排开。当它们轻轻掠过祭祖场地时,蓦然冲天而去,几乎呈直立的“人”字形。那一刻我在想,这7只大雁就象600年前迁民先祖的化身,是来老家看看,是来告慰老家人的。此刻我似乎有点明白,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举办的寒衣节祭祖仪式,是老家人对迁民子孙的一份血脉相通的情谊。而我做为大槐树的移民后裔,岂能不被感动。山西大学乔全生教授也很感动,他说:“大槐树根祖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像这么大规模地举办‘寒衣节’,实属罕见。我们都应将中华民族这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是啊!吃着红豆沙馅饺子,我在想:从大槐树迁民遗迹到各地槐乡后裔的寻根问祖,从各姓氏家谱文化到各种移民传说和故事,从祭祖礼仪到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这些大槐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

当然感谢老家洪洞人们,他们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大槐树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工作,集思广益地把大槐树文化引向深处结出硕果,这也是成立大槐树文化研究中心的初心和目的。这个研究中心的成员,既有学术造诣高深的专家学者,也有热心大槐树文化事业的各界人士。托先祖余庆,我有幸忝列其中。

标签: 访俗 洪洞 散文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youxiuzuowen/q6771d.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