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优秀作文 >

最新关于优秀《爱心与教育》读后感范文3篇作文

最新关于优秀《爱心与教育》读后感范文3篇作文

笔耕书上除勤奋无他,教师指引了我成功的道路,舟行学海有远志领航,那么相关的读后感该如何写呢?以下是本站小编和大家分享的最新关于优秀《爱心与教育》读后感范文,以供参考。

最新关于优秀《爱心与教育》读后感范文3篇作文
最新关于优秀《爱心与教育》读后感范文

从我国推行素质教育改革以来,不断涌现出一批批教育改革者,他们身体力行,走在教育改革的前线,探索教育的规律,为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在这些有名的教育工作之中,人们常说的“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他们的教育思想影响了大江南北的教师。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一腔热情是不够的,当在教育实践中遇到困惑时,我们会想到历史,同样的事情别人肯定也经历过,前人的经验总有借鉴之处。在大致了解李镇西老师的经历后,知道了他是在发表了《爱心与教育》后广为人知的,李老师后来也有许多著作,个人认为最初的教育理念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许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这本书也是后来思想发展的核心。

书本内容介绍:

本书介绍的是李老师早期的教育经历,用作者的话说是“因为我承受了太多学生的爱”。李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他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中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实施针对性的教育。对待优等生让他们更优秀;对待后进生,逐步激励,将对学生的教育与集体教育结合起来,“自己有了进步,是全班的光荣;自己犯了错误,是全班的耻辱”,为了促进后进生进步,李老师动用全班力量,在行动与精神上给予帮助。

李老师的未来班是一个团结,有爱心的班级。班里一个学生有困难,全班学生都会自觉伸出援手,家庭陷入困难的伍建得到同学和老师的帮助,同学们不忘生病的胡国文。对于未曾谋面的学生,李老师会通过信件的方式给予帮助,并长期保持联络,对待教育始终如一的态度让人敬佩。

我的感受:

合上书,李老师的内心的教育思想对我启发很大。首先,他是一生致力于教育的人。从走上教师岗位起,内心就十分笃定,他至今仍保持着童心。今年七月,李镇西老师在乐山给他的第一届未来班上完最后一堂课。他退休了,离开了学生,但他的精神传播给了他的学生和千千万万的教师,他的教育信条“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影响了无数人。其次,从教以来,李镇西老师能从学生的视角思考与解决问题。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进入转折期,针对学生的心里矛盾,他没有从高大上的思想道德方面来教育学生,而是成为学生的朋友,倾听学生,给出合理的学生可以接受的建议,帮他们解开烦恼,形成健康的心理。德国教育界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李镇西老师的身体力行给学生树立了榜样,未来班的学生有爱心,纯洁,努力向上。再次,李镇西老师真正参与学生的成长。通过阅读,我明白了学生其实需要能理解他们,懂他们的老师,能和他们成为朋友,分享喜怒哀乐。李镇西老师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课下一起玩耍;带学生出游;给学生过生日并送礼物;把学生带到自己的家,工作生活不分家,教育就是生活,生活也是教育;同学间写短信互相表达情感,使得班级更加团结,让人觉得未来班就是在一起学习的一家人。

对当下教育的启示:

名师并非可望而不可即,教育是渗透到生活中的。历史也总是不断重复,教育像一日三餐那样循环往复。教育是复杂的,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作为一名青椒,借鉴成功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反思并总结自己经验,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灵

首先,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成长中。每当说起教师角色,就想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辛苦的园丁”,教师是牺牲自己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给教师贴的标签是“牺牲”“奉献”,让人觉得教师是一个悲凉的角色。这是自我牺牲式的教师,个人并不提倡。读后感·教师在培养学生,自己同样在进步。义务教育不只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成长中,教会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纪要教他们学习真、善、美,也要告诉他们要有一个宽容的心,包容这个不完美的世界。还要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面对困难,也要迎难而上;在逆境求生存,在顺境求发展。在日常的小事中培养优良品德,在小事中,发现感动,留住感动。倾听学生的心声,塑造学生健康的灵魂。其实教师可以在课下与学生像小伙伴一样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学生也乐意与学生交流。

其次,增加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班里的管理干部能锻炼学生,作为教师,要理解学生,让每个学生在班级里有自己的标签,每个学生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教师要尽量照顾到更多的学生。目前,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实行“终身制”,其他同学就没有机会体验当班干部的感受,也导致班干部把这些视为理所当然,这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不利的,对其他学生也是不公平的。在班级强调奉献精神,建设和谐团结的班级。

最后,教育的对象是人(儿童和青少年)。各种教育理论的最终落脚点都是对人的教育,而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文化与习惯,我们学习理论与借鉴经验,都要结合自己的学生。另一方面,在素质教育的外衣下,有应试教育的灵魂,就算是应试教育,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经验与能力。首先把学生当成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把学生培养成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

如预想的一样,著名的教师做出了职责范围之外的事,这样的行为是伟大的`,与学生亦师亦友,教师成了学生的朋友,仅仅是因为李镇西老师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既简单又复杂,因为爱,把学生当亲人;因为爱,对复杂的教育问题处理得具有针对性。新的课程改革情调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软实力,是能力的培养。各种条条框框的规定,终究还是为了让学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有爱心,从心理上理解学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相信学生和教师都会有有所收获。

最新关于优秀《爱心与教育》读后感范文

《爱心与教育》是一本活的教育学着作,它源于一个个真实而生动的教育故事,是李老师用汗水浸泡而成的文字,朴实中闪烁着华美,平淡中寄寓着深情。走进《爱心与教育》,仿佛走进教育的世外桃源。那里鲜花盛开,硕果累累。在那里看到的是教育的鲜活,是教育的灵动,是教育的轻盈,是教育的诗意。那一枚枚鸡蛋的情意,那一封封信函的浸润,那一次次活动的熏陶,那一颗颗童心的烂漫,无不是教育智慧的结晶。给汪斌煮的鸡蛋,医院里飘飞的歌声,学生一次次的秘密行动,无不牵动着我的情怀,给我以心灵的撞击。

掩卷沉思,一副副美丽而又鲜活的画面叠印在我眼前,宁玮善良而坚韧的面容,杨嵩纯真而调皮的微笑,程桦坚定而成熟的目光……然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则是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书中的一个典型的后进生的形象,在李老师对他所写的近五十页的教育手记中,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教育不是神话,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渐变的,甚至会经常周而复始地回到原点。在我看来,我们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爱心的,然而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稀缺的就是耐心与恒心了。在阅读中,我不断反思自己:假如万同是我的学生,我能容忍他一次又一次的反复吗?我想我做不到,我会伤心、愤恨、绝望、无奈,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宽慰自己,理直气壮地把万同清除出我的心灵之外,因为教育不是万能的……

正是万同,触动了我心底的痼疾,刺痛了我麻木的神经,唤醒了我沉痛的记忆。一幕幕教育的往事,一个个教育的失误,一起起教育的悲剧,让我内疚、不安,让我的心在颤抖。原来我在不经意间,在好心的严厉下,在教育的幌子下,我做了些什么啊?一段时期来,我总是埋怨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语文基础的薄弱,行为习惯的偏差,甚至对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产生一种厌烦和鄙弃之感。殊不知,干涸的土地,方显甘霖的珍贵;荒芜的心灵,才见播种的价值。然而,我总是在扞卫为师者高贵的尊严,在设定的虚妄的理想中不自觉地把学生排斥于心灵之外,在一种沉重的精神负荷下艰难地行进,走不出心灵的那片沼泽地。

走进镇西,你会深深地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愿我们能像李镇西老师那样,“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揣一颗爱心上路,追寻心灵世界的云霞虹霓。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最新关于优秀《爱心与教育》读后感范文

《爱心与教育》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本书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后进生。李老师说:爱,当然不等于教育;但教育,永远不可能离开爱!这是他十几年从教生涯凝聚成的一句“名言”,是他对于爱与教育的理性的思考的结晶,翻阅厚厚一本《爱心与教育》,每一章、每一页、每一句无不是对这话的生动阐释。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李镇西老师不论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李老师的爱无不渗透其中。他到底有怎样的魔力,缘何让学生们对他终生难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还是独特的个性?这是值得让我认真思索的问题。是啊,一个专业知识扎实,人格魅力不同寻常的老师也许会吸引学生,让学生去敬畏他,喜欢他,但能够达到李镇西老师这样跟学生成为一生的知己的老师却为数不多。当一位老师开始真正爱自己的学生的时候,他就会凭借这种深深的爱,去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甚至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心血。正如他所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忠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爱学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善于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抓住每一个机会,教会学生如何去爱世界,爱国家,爱校,爱家,爱父母,爱自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在一个充满仁爱的大环境里,我们的班级才会更加团结,学校才会更加繁荣,家庭才会更加和睦,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才不会让那些正直善良的孩子走上邪路。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李镇西大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以李老师为榜样,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去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真正做到“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youxiuzuowen/e5lml3.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