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心得体会 >

最新关于《罪与罚》读后感范文三篇

最新关于《罪与罚》读后感范文三篇

《罪与罚》是一部发人深省的优秀作品,贫穷与犯罪存在着什么样的必然联系吗?相信看完《罪与罚》之后你会有答案的,下面是本站小编整理的最新关于《罪与罚》读后感范文三篇,供大家参考。

最新关于《罪与罚》读后感范文三篇
《罪与罚》读后感范文1

面对不可逃避的苦难,作者一直在写作中苦苦寻找救赎的方法。我们来看看作者在这部《罪与罚》中的寻找过程:在一开始,主人公是个怀疑主义者,甚至对大众的信仰,都持怀疑的态度;他自己更是一个无神论者。这就注定了他和大多数人都没有共同语言,只能游离于人群之外。他有自己的理想、包袱,但都只是一些理论:他把人分成两类;第一类是被统治者,也就是普通人;他们负责在数量上保存人类。第二类是统治者,是手握权利、可以杀人的人;他们负责推动着历史前进。为了证实一下自己到底是哪种人,他杀了人。(这只是作者给自己提出的一种假设)经过事后的事实和无数次的内心挣扎证明:他自己也是一名普通人,根本没有能力改变和拯救别人;但索妮娅是个例外。(索妮娅是苦难的代表)他曾对索妮娅说:我们要自己肩负起受苦受难的重担。但他和索妮娅有一点不同;索妮娅是有信仰的,无论多大的苦难,她都可以忍受;而主人公是没有信仰的,他在独自承担自己的苦难;并且还经常嘲笑索妮娅的信仰。

后来他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服刑,索妮娅也陪他一同去了。在监狱里,他从不觉得自己有罪,继续保持着自己的高傲,这使得他周围的犯人都不喜欢他,把他当成异类对待。索妮娅经常会来探望他,可每次他都以冷漠的态度对待她。他在监狱里痛苦的活着,觉得未来是没有希望和毫无意义的,有的只能是苦难和牺牲。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到故事的最后,事情发生了变换:有一天,他突然感到自己和自己的信念其实都是十分虚伪,他逐渐地学会了转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当最后他和索妮娅拥抱在一起哭泣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已经重获了新生。是什么让他重获新生的呢?是爱,是信仰。苦难依旧存在,我们依旧渺小、无力,但因为有了信仰与爱,我们就变得能够承担苦难了:除了承担以外,我们还要爱它。尼采说过:“爱命运”。你可以不喜欢它,但你要爱它。其实索妮娅一直在等待这一天的到来,并且坚信这一天终将到来。(他们终于拥有了共同的信仰)在这里,索妮娅既是拯救者,又是被拯救者;既是苦难,又是救赎;在苦难之中完成了救赎。

作者在这里这样写到:他们想要说话,可是谁也说不出来。他们都热泪盈眶。他们俩都面色苍白,两人都很瘦;但是在这两张仍然带有病容的、苍白的脸上已经闪烁着获得新生的未来的曙光。爱情使他们获得了新生,这一个人的心包含有另一颗心的无穷无尽的生活源泉。

他们决定等待和忍耐。他们还得等待七年;而在那个时候到来之前,还有多少难以忍受的痛苦和无穷无尽的幸福啊!然而他获得了新生,他也知道这一点,已经获得新生的他以全身心充分感觉到了这一点,而她——她只是为了使他活下去而活着!

当我轻轻地合上这本《罪与罚》的时候,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这一个月的时间,它带给我的是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深深的思索。现在就要和它道别了,心中难免有些伤感。其实它不会离开我,那些深刻的思想已经成为了我的一部分。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经死去;但他的思想却永远活着。这部用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巨大的悲悯情怀完成的《罪与罚》,也不会死去;它会静静地躺在图书馆里,等待着下一个读者把它打开;每一次打开,都会是一次重生。

《罪与罚》读后感范文2

《罪与罚》是一部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它的发表标志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风格的成熟。

小说以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惩罚为主线,广泛地描写了俄国城市贫民走投无路的悲惨境遇和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作者笔下的京城彼得堡是一派暗无天日的景象:草市场上聚集着眼睛被打得发青的妓女,污浊的河水中挣扎着投河自尽的女工,穷困潦倒的小公务员被马车撞倒在街头,发疯的女人带着孩子沿街乞讨……与此同时,高利贷老太婆瞪大着凶狠的眼睛,要榨干穷人的最后一滴血汗,满身铜臭的市侩不惜用诱骗、诬陷的手段残害“小人物”,以达到利己的目的,而荒淫无度的贵族地主为满足自己的兽欲,不断干出令人发指的勾当……作者怀着真切的同情和满腔的激愤,将19世纪60年代沙俄京城的黑暗、赤贫、绝望和污浊一起无情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然而,作者作出的上述揭露和批判仅仅是从伦理道德观念和宗教思想出发的。作者认为一切以暴力抗恶的作法都不足取,因为人无法逃避内心的惩罚,在毁灭他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身。作者还力图把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行为归结为抛弃了对上帝的信仰所致。用索尼娅的话来说,是因为“您离开了上帝,上帝惩罚了您,把您交给了魔鬼!”作者为拉斯柯尔尼科夫安排的一条“新生”之路,实际上就是一条与黑暗现实妥协的道路,也就是所谓“索尼娅的道路”。作者把索尼娅看作人类苦难的象征,并在她身上体现了虔信上帝,承受不幸,通过痛苦净化灵魂的思想,作为一个黑暗社会的牺牲品,一个受压迫最深的女性,索尼娅的形象有着不可低估的典型意义,但是作为一个理想人物,这一形象却显得十分苍白。显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宣扬的这些宗教思想,与整部作品所显示的强大批判力量是不相协调的:这里充分表现出作者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罪与罚》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小说比较全面地显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刻画人的心灵深处的奥秘”的特点。作者始终让人物处在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通过人物悲剧性的内心冲突揭示人物性格,同时作者对幻觉、梦魇和变态心理的刻画也极为出色。小说中,由于作者着力拓宽人物的心理结构,情节结构相对地处于从属地位。尽管作品中马尔美拉陀夫一家的遭遇令人同情,凶杀事件扣人心弦,但它们都只是“一份犯罪的心理报告”的组成部分。正因为这样,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才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和深度展现在读者面前。此外,这部小说场面转换快,场景推移迅速,主要情节过程只用了几天时间,在浓缩的时空中容纳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小说的时代色彩和政论色彩十分鲜明。

《罪与罚》读后感范文3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就大概知道了情节内容,大大影响了阅读体验。所一对于一些没看过的名著,最好不要去看简介解析之类的,那样会影响自己对于一些东西的思考。

这是我第一次看这种,主角算不上是好人的书吧。甚至是坏人,但也并不是那么的坏。读者在阅读小说时或传记之类时,会下意识地喜欢主人公,站在主人公的角度思考问题,觉得一切都是那么合理。这是好是坏呢?

情节非常紧凑,似乎是陀氏的特点。让人看上了瘾,只花了一周不到就看完了。也确实没有什么环境描写之类的。陀氏一直在描写人,而且不着重于外貌,而是心理。对于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心理描写甚至让人觉得陀氏真的杀过人。

我不太懂得这种书该怎么写书评。只能简要地写写我对小说中的人物的理解。罗季昂·罗曼诺维奇·拉斯柯尔尼科夫(罗佳),本书的主人公。于痛苦中思考出关于伟大的人与平凡的人的区别:平凡的人循规蹈矩、受人支配、犯法需要受到严厉的制裁;伟大的人则不受一切法律的约束,他们是权力的拥有者,是支配者,为了某一伟大的目的,可以牺牲那些平凡的人。

拉斯科尔尼科夫眼中,拿破仑就是伟大的人的典范,为了达成目的,拿破仑可以说是不择手段。罗佳有一次这么想到:如果是拿破仑处于他的境地--想要通往伟大事业,眼前却有障碍,会不会杀了那个老太婆?他的答案是:会的!甚至连工具都不需要用,毫不犹豫地直接掐死她,即便面对鲜血,也能毫不犹豫地跨过去。

罗佳的理论基本成立,但是有一个问题,他并没有真正地解决,即如何区分伟大的人与平凡的人,并且他为此感到困扰。他慢慢地开始觉得自己是伟大的人,可以理智并且冷漠地面对鲜血。

所以他要去杀人,用结果去判断,这就是他杀人的全部理由。所谓的贫穷、为母亲妹妹着想,都不过是假的。但是有一点我感到奇怪,既然要判断,为什么不选择普通人,而要去选择那个邪恶的老太婆呢?是希望通过老太婆的卑鄙来减轻自己杀人的痛苦吗?亦或者是以最小的、在他眼中甚至微乎其微的代价来证明自己的判断?这一点似乎有点道理,毕竟罗佳并不是一个凶残的人,相反,他是一个很善良的人。

正是因为这样一个理论,他选择去杀人。在下定决心之前,不对,他可以说根本没有真正地下定决心。第一章中一次次的巧合催使着他去实施这一切。他在门外纠结时,敲门时想溜走时。即便是面对老太婆时,他也无数次地想要逃跑,想要到此结束,一切都没发生。但是当绝无仅有的机会出现在他的眼前,他动手了。他的理智被吞噬,门都没有关,就去翻找财物,结果丽莎维塔进了门。

有声音?不,我听错了吧。

不对!!真的有人!

在这个时刻,他是多么地紧张。出门后,没有对话,只是惊恐地对视,对于一个凶手来说,再杀一个人的痛苦远不能与第一次杀人相比。不仅仅是法律上的,更应当是心理上的麻木。但是我觉得罗佳一直在回避他杀了丽莎维塔这件事,此后基本也没怎么谈这个问题。相反的,一直在为自己辩护,杀老太婆是无罪的。

他出门的那段心理描写简直入神,两个人在门外守着,一步一步地发现房间中发生了某些事情。当时一门之隔的拉斯科尔尼科夫是多么地紧张。但之后机缘巧合,还是让他逃了出来。

他的神智开始错乱,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冷静,他发病,他癫狂,他呓语,不知出于什么心态。一次次地把自己推向警察的眼前,作为读者的我,看得都非常糟心。上天给了他那么完美的隐蔽,他却要自己去把注意力吸引过来,这凶手真的是笨极了。他的种.种失态,证实了他并不是一个伟大的人,只是一个平凡的人。

杀人后,最痛苦的是孤独。仿佛与整个世界都有了隔阂,即便是母亲、妹妹以及最好的朋友,都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相处。与他们的相处使罗佳暴躁。索尼娅是一个胆小、悲哀但是纯洁的女人,拉斯科尔尼科夫选择了她作为倾诉的对象。索尼娅,一听到这件惊悚的事,想到的是“您受了多少的苦呐”,这句话给我的感触很深。但是实际上,我对与这个女人并没有太多的好感,她善良到软弱,对上帝有着病态的信仰,但上帝何时帮助过她呢?但兴许这就是纯正的信仰吧。

杀人后,思考问题的方法也会改变。当罗佳考虑到斯维德里盖洛夫可能会威胁到他的妹妹时,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杀了他!当时就让我觉得毛骨悚然。

拉斯科尔尼科夫还是一个非常聪慧的人,一看到母亲的信,他就知晓的卢任的真面目,这一点让我很惭愧,我自己也有一个毛病,就是容易相信别人的话,没有透过现象去思考本质的问题。

罗佳最后去自首的时候,“还有时间,才进门而已,还得上楼梯,还有一段距离”,这段描写是多么的真实,但却又很少有人去这么描写,陀氏实在令人害怕。最后那个官员跟罗佳闲扯了很多,一定程度上让罗佳不想自首,特别是斯维德里盖洛夫自杀这个消息,甚至让罗佳几乎已经放弃了自首这个想法,因为再也没有罪证了,他走出了警察局。迎面遇上了索尼娅,索尼娅那真挚的眼神????让他回头,勇敢地说出了“我杀了人!”这对罗佳来说,应该是种解脱吧。

索菲娅·谢苗诺夫娜·马尔梅拉多娃本书女主角,一个妓女,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生活所迫,而是为了养活继母一家人。她有着改变他人的力量,但是我并不清楚那是什么,虔诚的宗教信仰?她的伟大在于?切身感受到他人的痛苦。说来惭愧,我没读懂这个人

谢苗·扎合雷奇这人有病,嗜酒真的可以到达那种病态的地步吗?为了喝酒,什么都不管了。他尊敬他的妻子,爱他的孩子,却又不顾他们的死活跑出去喝酒喝了几天几夜。在醉酒时倾诉他是多么地爱妻子。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如此病态的心理?是我又轻信了他的话语,还是他本来就是如此呢?最后死的时候是多么得窝囊,连下葬的钱家里都没有。葬礼的事顺带还拖累死了自己的妻子。突然感觉他跟生活中的许多人都非常像,甚至是我自己。每当去荒废时间时,总是在拷问自己,却又不去努力。

卡捷琳娜·伊凡诺夫娜本书描写最成功的人?或者说病态?贫穷压垮了她。“省长的女儿,在高贵的人面前跳过舞蹈”但是全家却只有一套衣服,每天夜里洗衣服,为了白天能有衣服穿?对于谢苗,她应该只有憎恶吧,憎恶到已经不记得他的真实面目。最后发疯的那一段,带着几个孩子上街发疯,呓语。一个有高贵出身的人落到这般田地,自己肯定受不了。她对于索尼娅是怎样的感情呢?她应当是全书中第一个指出索尼娅是世界上最真诚的人,她高贵的灵魂使她尊敬索尼娅,但是骨感的现实又让她曾经鞭打索尼娅。当卢任污蔑索尼娅时,她勇敢地跳出来辩论到底是为了什么呢?说来可笑,她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索尼娅的家中,竟是去世的时候。临死前,她说到他不需要上帝的宽恕,因为她并没有过错,上帝见证了她的苦难ps:那时候的人的生命是多么不堪一击呀

斯维德里盖洛夫我完全没有看懂的一个人,似乎有恋童癖?因此资助了谢苗的几个孩子?他是全书中不多的有钱人,但是我对他却完全讨厌不起来,我甚至喜欢他,因为他真诚,爱得深刻。当杜妮亚的子弹划过了他的脸颊,他毫不畏惧,但是杜妮亚的那句“永远不会爱你”使他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念。他绝对是可以强暴杜妮亚的,但是他并没有。浪子终究爱上了一个人,但这个人却不喜欢他。他还给了他的未婚妻一万五千卢布,看不懂,可能真是喜欢吧。我预料到他会自杀,但不清楚为什么要费那么大周折,有什么寓意呢?还有,“美国”于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卢任,我差点都忘了。一个卑鄙无耻的小人,但是我却不是特别讨厌他,说来惭愧,因为他跟我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些类似的。有时候理智上我明明知道我没有任何资格去者同情别人,所以我待人接物并不傲慢,甚至很谦逊。但正是这谦逊暴露了我真实的想法,当看到一些残疾人或者不幸的人,哦不,我不该这么说,我又是在以我的标准去评判别人,认为别人可怜,然后施以自己的同情。其实呢?我有什么资格这么做?我同情服务员,外卖或者快递小哥,但是我自己又算个什么呢?跟他们平等交流的时候,做出一副尊敬的态度的时候,我潜意识里觉得有些骄傲,但现在来看看,简直令人羞耻。

尼柯吉姆,算是神探吧。看透了拉斯科尔尼科夫的一切,敏锐的洞察力,缜密的思维。病态的演技,让人害怕。最后我还以为他真的排除了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嫌疑,结果画风一变,一下子又让罗佳无处可逃。对了,他所谓的证据到底是什么呢?兴许只是故弄玄虚吧。

总而言之,这本书值得一看,里面有很多人物都刻画得非常传神。陀思妥耶夫斯基描写人物内心的功力,在古往今来的作家里,绝对属于最顶尖的。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xinde/xppnop.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