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心得体会 >

2022有关《中国文脉》的读后感范文三篇

2022有关《中国文脉》的读后感范文三篇

要切记,读书可是我们取得知识的重要的手段之一哦,你有看完书写读后感的习惯吗?赶紧拿笔把你看书后的感悟写下来吧,下面是本站小编整理的2022有关《中国文脉》的读后感范文三篇,以供参考。

2022有关《中国文脉》的读后感范文三篇
《中国文脉》的读后感1

余秋雨评价唐朝诗坛:“一群男子,一路辛苦,成了民族迈向美的天域的里程碑。他们,都是中国文脉的高贵主宰。”唐朝时中华民族最大的骄傲,那心境平和,气韵高华的大唐文明成就了这个民族的气质与高贵,使从此以往的中国人血液里都流淌着一种剥离不去的诗情画意,或孤傲,或华贵,或清冽天真,却也都弥足珍贵。

我们很欣喜地发现诗人这一特殊群体以其特有的敏感记录着历史不一样的审美格式。李白笔下对山水性灵的惊讶,他如不系之舟,奔忙追赶着充满陌生的美好,他自由舒展的灵魂,构筑了中华文明中最飘逸最性情的成分,也充溢着令人向往的盛唐气象,这样的浩荡,山川共仰。杜甫的生命却交织在苦难与飘零的漩涡中,而他最动人的博爱悯人也恰如其分地从这荒泽泥沼中绵绵不绝地滋生出来,面对风雨飘摇的凄楚与不堪,他报以眼泪、悲悯和随之即来的笔墨,他绵亘着荒乱时代为数不多的善良与大美。王维则沾染着略显贵族的安静的诗意,像余秋雨所说“连忧伤都是浩荡的,连曲折都是透彻的,连私情都是干爽的,连隐语都是靓丽的”,他的美,是平易却也是深邃的。而提及他们三人,不仅因为他们的文字造诣几乎占去唐诗的大半灵气,而且他们的命运都经历了相同的拐点——安史之乱。这场逼得唐玄宗落荒出逃,唐王朝元气大损的浩劫动乱,险些断送这三个稀世大诗人的生命,因而我们不得不审视一个共同命题:政脉与文脉的重叠与交错。

余秋雨并未在书中详述政治对文化的操纵,想来是因为在写这些文字时正处于敏感动荡期,他本人也因为政治问题而不得已躲入深山小屋中,才慢慢梳理起中国文脉的。但我们能清晰地感知,纵然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不能限制住文化发展的进程,就像连魏晋那样荒谬无度的乱世也出了许多风姿超群的名士,但政治权利却总是在其存在的状态中凌驾于文学领域之上,因而开放自由的政治格局缠绕着的是文化的汩汩涌动的欣欣向荣,而愚昧僵硬的统治下文脉大多只能委屈地苟活,这样的敏感脆弱,我想应不是文学的悲哀,而是文学的高贵。

我们仍就祈愿,在当下,能依然延续着中国文脉的生命潜流,这样盛大的脉络将成为民族进程的天际中最灿烂的云霓。

《中国文脉》的读后感2

余秋雨一贯的文风,流畅大气且旁征博引,但也能看到余秋雨式的夸张(恰似文中他自己对康有为的评价)和偏袒主观了。看到后来也觉得虎头蛇尾了。若说十万进士这篇旧文勉强与文脉有关,最后一篇感觉已是脉络之外了。是明清至现代文脉确已式微,还是作者没有耐心着笔墨呢。王国维和陈寅格都只一带而过,对鲁迅的评价也是尚可。中间有旧文,魏晋绝响很多年前看过,重看一次,依旧心神往之。文中有明显偏爱之人,屈原,老子、庄子,墨子、曹操、嵇康、阮籍、司马迁,李杜,耶律楚材等等等等。笔墨众多。对道家和佛家也不吝赞美。倒是孔子,千古之师,感觉肯定的有些勉强,但那段半生出走,大概也是被明朝之后扭曲的儒家政治给气到没脾气了。读完此书,迫切想要去读一读老子,墨子和曹操,看不看的懂另说,里面的故事真的是深深打动我了。

《中国文脉》的读后感3

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我读过的一本好书《中国文脉》。这本书我反复读,只想全文都能背诵下来,方才觉得不负此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余秋雨,余老师把自古以来能代表当代历史时期的文学大家纳入“中国文脉”,梳理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道景观。跟随他来到了连绵起伏的中国文学山峰,感受到一种令人血脉奔腾的文学气象,明白了我们民族的文化之根如此深厚。自古以来,在不同时期,不同境遇下,总能造就一些经天纬地之才。

单就文学而言,他们涵纳百川风光,吞吐时代最强音,回声异常嘹亮。余老师把这些光华组合成中国文学之画卷,是我们中华之幸事。我想,咱们的孩子们如果有一天也能读读这本书,他们一定会融会贯通地爱上中国文学。

读完余老师的《中国文脉》一书,我长时间沉浸在一种感动和震撼之中。书中从中国文字的起源开始,从《诗经》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战国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到汉赋及“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从源到流,一气呵成。为我们细细梳理了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奉上了一道文化大餐。

余老师说:“减而见筋,减而显神,减而得脉”。在博而精的文学基础和底蕴之上,他目光如炬,深遂地穿越漫长而悠远的历史,进行了大胆而独到地取舍。把中国文学三千年的发展史中,可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穿越时空成为不朽的经典列数出来,有理有据地阐述他对于这些名家的人物特点和作品的点评,尤为珍贵。可见余老师为此花费了不少的心血。更令人佩服的是,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还可以看到余老师作为一个当代学者对中国文化的忧虑和期待。

余老师的担忧正是中国之现状,不是庸人自扰,更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消亡,发自内心的忧虑。中国近现代文学成果寥落,偌大的中国没有出过一个近似于王阳明的哲学家,也没有出过一个近似于曹雪芹的小说家。对中国当前文化的衰微,余老师发过这样的感叹:“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称鹏。”是啊!国之悲哀!近代中国文学强有力的脉搏不见了,震撼人心的作品少之又少。作为家长,我们怎么做才能让我们的孩子真正爱上阅读,迷上经典,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画出更精美的文学画卷呢?

其实,这也是余老师创作《中国文脉》的初衷。如果说成年人阅读经典是给思想补漏,青少年阅读经典就是给精神筑底。余老师多么希望把“文脉”接通到年青人的身上,让他们能重建自己的文化人格,以文化继承者、传播者的责任与担当,来延续中国文脉,重新推进中国文脉走向辉煌。我们必须从世俗的烦躁和喧嚣中挣脱出来,摆脱文化的功利性目的的困扰,静心阅读。凡是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关羽戎马倥偬,在军旅间隙,他爱读《春秋》,一遍不够,十遍、百遍都不够,若要探寻其义薄云天的性情渊源何自,这部经典无疑提供了最佳线索。我们有责任培育每一个华夏子孙来做一个浮华洗净的苦读者、一个踽踽独行的求索者、一个中国文脉的传承者。

读完这本书,现在脑海中似乎也能将名家名篇用丝线穿起来一段段了。但是,也让我明白自己的缺失,那么多的经典我还没有拜读过,因此我的新书单已经列出来。读吧!趁着春光正好!因为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孩子们,阅读经典,可以拓宽我们灵魂的广度和宽度,能让我们在跌宕起伏的生活中拥有处变不惊的内心。让我们一起传承中国文脉,延续千年书香吧!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xinde/x4rgk.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