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心得体会 >

最新读柴静《看见》读后感

最新读柴静《看见》读后感

当看完柴静《看见》这本书,是不是都有不少感想呢!那么都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应该怎么写好?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读柴静《看见》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参阅。

最新读柴静《看见》读后感

最新读柴静《看见》读后感1

柴静说:要想“看见”,就是要从蒙昧中睁开眼睛。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蒙昧就是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人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看见》是央视一套专题节目“看见”主持人柴静的自传。在这本书里,作者并没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描绘的只是平时的新闻报道。柴静说: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误、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那个温热的跳动的就是活着》这章中,描述的是2003年的非典时期的故事。在着名作家毕淑敏的《花冠病毒》中也见识到非典时期的情况。病毒四处乱串,整个中国人心惶惶,病毒在无情的吞噬着人们的肉体,人们每天活在似乎无穷无尽的噩耗之中。尽管如此,中国人不甘放弃,顽强地同病毒抵抗着。医生没日没夜地抢救病毒患者,冒着生命顶在抗战病毒的第一线。柴静作为记者也深入到病毒传染重地,在病菌环绕,沉闷的,带着死亡气氛的病房中穿梭,如果是没有很大勇气的凡人是不可能做到的!有这些勇敢的记者卫我们报道那些险情感人事迹,我们中国人在困难面前不退缩,顽强抵抗,团结一致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们中国人战胜了病毒!

还有印象最深刻的一章是《山西,山西》。山西是我国煤炭大省,最初开发煤炭,人们尝到了甜头,接下来便无所顾虑的开采冶炼。因为开发煤炭,的确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山西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山西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柴静在文中描写山西的状况:天像个烧了很长时间的锅一样盖在城市上空,一眼望去,不是灰,也不是黑,是焦黄色。村里各条路上全是煤渣,路边庄稼地都被焦油染硬了,寸草不生,在只有焦黑的世界上,孩子的红棉袄是唯一的亮色。从屋里往外看,只能看到焦化厂火苗赤红,风一刮,忽忽流窜。河里差不多断流了,只有一点水,味儿也挺大。二十四根桥柱地下已经没什么水可言,一块一块稠黑泥浆结成板块,枯水期还粘着一层厚厚的纸浆。河滩上的枣树上长满病菌一样的白点子,已经不结枣了,后来树都砍了……这不仅是山西的问题,也是全世界人类的共同问题——环境问题。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不顾环境的好坏,什么先污染后治理扯淡方案!如果人类继续一昧为了自己的自私自利而去无所顾虑的破坏环境,那么最后尝到大自然给予的恶果也只能是人类自己!做尽坏事是会有报应的,只是迟早的问题!

其中书中有一张插图最让我感动!一个小男孩双手抱着一只小猴子趴在他身上睡觉,用被子裹着自己和小猴子,小猴子还用可爱的小爪子抚着男孩的脸蛋儿,两位表情十分安详。一整个场景看起来很有爱,让人一瞬间有落泪的冲动。实在很难得!现在的人们不知到底怎么了,新闻屡次爆出有关脚踩小猫等一些伤害小动物的变态、散失人性的行为的新闻。不只是我们人类才有生命,动物也是有生命的,某些人似乎已经忘记了这点。为了满足自己变态的心理,就要无情地去伤害其他动物甚至残忍到剥夺它们的生命权利,我不明白某些人类有什么权利这样做,他们只不过是比其他动物的智商高胜一筹而已,凭什么这样肆意妄为?!!!这种人即使千刀万剐都不为过!

不管是环境还是其他动物,我们人类都应与其和谐相处,只有这样,世界才会越变越好,未来才更加光明!

最新读柴静《看见》读后感2

有时候在想,我为什么要看书呢。是充实自我还是填补寂寞,是师长之命还是心甘情愿,后来我才发现,看不同的书时心境与缘由皆是截然不同的。当我刚脱身于考题的苦海,偶有闲心的翻开这本《看见》之时,由非典到最后的卢安克,正如柴静所言,真实的万钧之力撼动了我。而看书,是为了让这些我狭窄的视线外的真实,惊醒我所习惯的生活。

关于惊醒这件事,也是柴静在这本书里所贯彻的。看过夜色温柔的人都知道,柴静嘛,典型的文艺女青年,动人又煽情的文艺腔,最是适合她不过了。从前找作文素材也觉得她写的好,是舞文弄墨的好,如今也觉得她写的好,是有厚度的好,接地气的好。其实柴静的文风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依旧细腻温婉,变化在于,她将主观的情感作为了情怀揉进了真实的“看见”里,看见并惊醒了过去一味滥情的自己。

书里有句话我记得很清楚,是陈虻对柴静说的,你有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吗?所有人面对着同一个世界,看见的世界确是不同的。《夜色温柔》看见的是蔚蓝的天空,朵朵的白云,都是新鲜生命的气息,而《看见》看见的却是实实在在一步步踏在土地上的人,有的狼狈不堪,有的成功得志,归根结底,在踏踏实实地认识自己的同类,与生活打滚。

谈完了书,最后便来谈谈自己。

我看见了些什么呢?低落时恰巧落泪的天空,烦躁时仿佛也紧皱双眉、面露愠色的一张张面孔,顺心时格外动人的花草—与其说是看见的,倒不如说是心里所见的。感性无疑是顽固的自带滤镜,眼里所见都因感性染上了鲜明的色彩,却也被加上了思想的镣铐。“不赞美,不责难,甚至也不惋惜,但求了解与认识而已。”这句话让我消化了很久,也让我重新直视了我心中习以为常的“诚实”,将人自动分门别类的“诚实”。在读柴静唤起理性的历程里,也为自己的感性敲响了一声钟,在书里也得到一些我不习惯的理性。

许多人都说看完这本书后涕泪交加,我倒是没有落泪,可能也是因阅历太浅的缘故,无所共鸣。但这本书给我的,也正像卢安克给柴静的,也许不是那种会掉眼泪的感动,而是让我呆坐在夜里,想“我现在过的这是什么生活”的撼动,这让我有了清空脑子里的所有,将空间再次完完全全的留给这本书的举动。

看惯了鸡汤,试试不一样的撼动。

最新读柴静《看见》读后感3

《看见》里面有很多话都让人印象深刻,比如:你总是太投入了,热爱就会夸张,感情就会变形,就没有办法真实的认识事物了。这是陈虹对柴静说的,仿佛也是对我说的。我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不了解我的人会认为我很冷漠,是一个经济学上所讲的理性人,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其实,他们不了解,我心理的那片天空很蓝,它喜欢阳光,喜欢温暖,热爱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太冷漠的人我会远离,因为内心承受不了冰冷的东西。

书中还有一句“人的一生,有的是将来,永远有下一拨人,下一个地方,不一样的生活”。我此刻还是很念旧,恐怕自己会一向这样下去,舍不得的东西太多,那些青春年华,那些灿烂的回忆,尽管模模糊糊地在脑子里游荡,但是就是存在,有人说,存在即合理,但它会影响我向前迈进的步伐,因为我会回头张望,脚步沉沉地,迈不出去,但是,总有一天,我会忘记那些,勇敢地向前走,只是那个日子就应快了吧。

花了两天时间把《看见》看完,正像她自己说的那样,她没有刻意地选取标志性事件,只是选取了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情,仅此而已。正式因为这样,我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记者,这位主持人,因为她的一份简单。在《看见》中,我看见了柴静,看见了我自己。她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女人,在别人看来或许会有些许孤傲,其实,我和她一样,我们只是将独立看得很很重要,不喜欢依靠,喜欢背起包就走的洒脱与豪迈。性格上的另外一些地方,说不清楚确切的点在哪里,反正我是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坦白说,《看见》这本书的开头部分并没有吸引到我,她的一些陈述让我感到别扭,也以前闪过一丝放下阅读的念头,但是庆幸的是我读完了,感受颇丰。柴静的主要工作是采访,这就要求她务必去接触一些具体的人物,具体而细微的事情,那些事情或琐碎,或热门,或悲痛,请允许我用这个词来形容汶川地震。柴静的每一次采访,每一个报道,即使她是简单记录,字里行间我依旧能够感受到她天生对细微事物有着深刻的体会,她把人看透,把事情看透。

标签: 读后感 柴静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xinde/v0ln4.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