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心得体会 >

2021旅游个人的心得体会范文2000字

2021旅游个人的心得体会范文2000字

人生就是一次充满未知的旅行,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在乎的是看风景的心情,旅行不会因为美丽的风景终止。以下是本站小编和大家分享2021旅游个人的心得体会范文2000字相关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2021旅游个人的心得体会范文2000字


旅游个人的心得体会范文1
 
  4月23日至27日,我有幸在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参加了为期5天的乡村休闲旅游研讨班专题学习,整个研讨采用集中授课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习与互动交流相结合等形式,既重视理性知识、又重视感性强化。五天的学习,使我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这一新兴朝阳产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又进一步拓展了思路,可谓收获颇丰,启示颇多。
 
  五天的培训学习虽然短暂,但学习的内容却非常丰富,信息量非常大,针对性非常强,本着求思求索求用的求学态度,本人全力用心地投入整个培训学习,得到了很多的收获:一是增加了知识,拓宽了视野。通过几位资深教授的生动讲解,使我对乡村休闲旅游的本质内涵、目标定位、发展模式以及新农村建设与之关系等都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二是增长了见识,增强了信心。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先后对长兴城山沟桃源山庄、水口乡顾渚村、柯城七里乡黄土岭村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进行了实地考察,特别是感受了黄土岭村的农家乐发展历程,彻底打消了我对偏远乡镇发展农家乐的疑虑,进一步形成了对发展本镇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共识,坚定了发展信心。三是借鉴了经验,拓宽了思路。在学习和考察中,看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引发了我对本镇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深层次思考,进一步创新了理念;学到了很多关于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先进经验和实际可操作的办法措施,明确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通过此次学习培训,特别是亲眼目睹了所考察之地的乡村休闲旅游业的繁荣发展,使我耳目一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何审时度势,把握先机,先行一步,谋划发展好今后我镇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成为了当前我镇党委、政府亟需研究的重大课题。结合培训学习,本人就探索我镇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作了几点思考:
 
  一、现状分析:
 
  黄沙腰地处乌溪江源头,是西部的绿色生态屏障,有着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而且素有“野人“传说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龙山就坐落于此,可谓占据了“青山、绿水、好空气”的独特优势;保存良好的百年徽式古建筑群 ——李家大屋和李氏宗祠,为黄沙腰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民间“天师舞”、东坞花灯、剪纸艺术等民俗文化和民俗物品收集较全的民俗馆,黄沙腰烤薯、腊肉、高山茶、高山云雾梨等特色农产品以及丰富的农耕文明等资源。这些资源基础,都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目前制约我镇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唯一因素就是交通,从遂昌出发到黄沙腰(中巴车)还长达2.5小时,小车为2小时,而且道路弯多岭高坡长,因为交通条件的落后,现阶段而言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不强。但是随着遂江公路项目一期工程的确定,将打破长期制约西部发展的第一“瓶颈”,彻底改变西部乡镇的交通环境。交通的全面改善,可实现黄沙腰旅游的全面开发,并与江山江郎山风景区和湖山温泉度假区相呼应,到时黄沙腰区块完全有理由成为遂昌大旅游中的腹地,也必将迎来我镇乡村休闲旅游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使得遂昌的旅游线路更加完善。更重要的是,如果交通问题一旦得以解决,通过乡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这一平台引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才能根本上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升级,实现农民真正意义上的转业增收,实现农村经济结构模式质的转变。
 
  二、发展我镇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初步构想:
 
  我镇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思路为:把乡村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作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第一切入点来抓,重点依托我镇自然生态、田园景观、人文建筑、民俗风情以及特色农业生产活动,探索 “吃在农家、住在农家、游在农家、乐在农家”为核心的“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走出一条“以农为本、农中有旅、以旅促农、强农兴旅”的新路子。通过乡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带动,促进自然禀赋、地方人文特色的有效结合,使生态环境得到更好地保护,村容村貌优美舒适,农民素质显著提高;同时通过乡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带动走出传统农业、摆脱传统农业,使之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的经济增长点,真正惠及农民。为此,下步在全盘筹划乡村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重点围绕“推进四项举措,抓好四个结合”的工作措施,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办出特色。
 
  1、推进四项举措。
 
  一是规划先行,合理定位。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和“先发展、后规范,先服务、后管理”的要求,把乡村农家乐休闲旅游规划放到全镇整体发展的大系统去思考定位,充分挖掘资源优势,把自身原有的条件塑造成亮点、卖点,把自然、人文、社会三大资源组合起来,做好编制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规划,规划建设的重点放在具体的乡村旅游点上,明确本地资源结构、优势、特色、重点开发项目、相关配套、环境保护等等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预测、描绘,然后按长、中、近期分步实施。把有条件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然后积极指导和引导具有一定基础和特色的村(点)开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在规划引导、项目引导、政策引导的基础上,做好结合和创新的文章。依托九龙山的生态资源和李家大屋的古建筑文化,着重在黄沙腰村和杨茂源村探索一批农家乐示范点,以点带面,然后辐射全镇。
 
  二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认真研究《遂昌县乡村旅游总体规划》,建立乡村休闲旅游发展领导小组,落实专人负责,把兴办乡村休闲旅游业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切实加强对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工作的领导。
 
  三是引导宣传,形成合力。乡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对于我镇农民而言,还是个陌生而全新的产业,他们还没意识到这一旅游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改善农村面貌等方面带来的实惠和好处。因此,正确的引导和广泛的宣传尤为重要。一方面通过信息栏、标语、座谈、组织实地参观等形式进行宣传引导,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参与性和主体意识,积极培养领军人物。另一方面积极挖掘资源文化特色,加强对外宣传推介,扩大影响,积极营造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的软环境。
 
  四是整合资源,重点扶持。研究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扶持政策,将干部帮扶资金、欠发达奔小康扶贫资金、政府财力等资金进行整合,重点倾斜。鼓励有条件积极性高的村或农民进行农家乐休闲旅游开发,对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的重点企业给予大力扶持,以此拉动村、企业、农民投资旅游业的积极性,促进加快乡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
 
  2、抓好四个结合。
 
  一是把加大生态建设步伐与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相结合。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这个强大推进器,立足于环境保护与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坚持建设与整治并重,保护与节约并举,突出原生态自然环境特色。探索生态公益林建设及管理新机制,严格林木限伐,进一步做好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工作,加强林政管理,积极发展庭院林业,开展生态文明村、生态文明户和生态文明建设标兵等创建活动,促进乡风文明;全面开展生态宣传,弘扬生态文化,增强农民对生态保护的责任感;大力推广应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全力引导农民形成良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观念;深化绿色殡葬,减少青山墓地。以此规划、保护和利用好我镇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保障。
 
  二是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与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相结合。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围绕竹、茶、高山蔬菜、烤薯等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实现由单一的种植结构向综合农业转变,延长产业链,全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实现农业资源向旅游资源的转化。培育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的组织化、规模化和商品化程度。做大做强以东坞为中心的高山生态茶叶基地和以大洞源为中心的高山蔬菜示范基地,做精做深特色农产品烤薯的系列化、多样化加工,为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提供产业支撑,同时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为今后集观光、采摘、参与农事为一体的农家乐旅游打下基础。
 
  三是把村庄整治、示范村创建与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相结合。在实施村庄整治、示范村创建时,着重把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的所需元素与之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在整治“脏、乱、差”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强化整合,重点倾斜,布局好建设好重点村房屋、道路、水、电、通讯、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把农家乐休闲旅游的特色、功能得以体现,尽量突出差异性,坚持个性化发展,以呈现“古、俗、土、淳、秀等特点。这样不但可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庄面貌和品质,还可以通过改善设施条件达到筑巢引凤的效果,进一步拓展旅游的休闲和体验功能。
 
  四是把挖掘特色民俗文化与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相结合。民俗文化是乡村休闲旅游的灵魂和精髓,着力在提高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品位上下工夫,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田园文化、饮食文化等特色文化。保护和利用好黄沙腰村古建筑群,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加大对民俗馆的管理,提升其档次水平;传承保护好“天师舞”、剪纸、花灯等民间非物质遗产,同时将这些文化项目揉合到农家乐休闲旅游中去,突出文化特色的参与性、娱乐性、互动性,做到进入一个村庄,就能了解一方风情,感受一份愉悦,体验一种文化。
 
 旅游个人的心得体会范文2
 
  通常状况下,人们往往把旅游看作一种既有钱又有闲工夫的休闲活动。20多年前,我既缺钱也无闲工夫,即便出差到有名胜古迹的地方,也不敢违纪闲逛。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旅游业兴起,百姓也有些余钱了。在退休后的十多年中,凡是单位组织的,不管春游、秋游,还是长途游、短途游,我几乎场场不落。名山大川使我赏心悦目,胜境古迹使我激动不已。随着山水情、揽胜欲的积淀,竟然在游山玩水、搜奇揽胜中,得以品味山川的奇妙神韵,吸纳名胜的深厚蕴含。其中感悟较深的有三个景点:
 
  中华文化悠久灿烂的泰山。登泰山是我多半生的宿愿。花甲之年最后站立泰山主峰的点--玉皇顶。从顶巅俯视山下,千里华北平原上,唯独泰山通天拔地,凌驾于群山之上。此时此刻对孔夫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论说和诗圣杜甫《望岳》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有了身临其境的体会。
 
  在登山途中,只见古刹名亭、碑刻石雕星罗棋布,把泰山打点成丰富的文物宝库。其中历代帝王的封禅祭祀碑更显珍贵。我徜佯在碑刻间,玩味碑刻的精制造形,鉴赏碑刻的遒劲书法,揣摩碑刻的古雅文字。独显凝重,气势超群的当数《泰山秦刻石》、《无字碑》、《纪泰山铭》摩崖碑。《泰山秦刻石》刻有秦丞相李斯篆书的秦始皇功过铭和秦二世诏书,被称做“天下第一碑”。但成为千古憾事的是如今仅存一片碎石,残留十个字,保存在岱庙中。汉武帝立下的《无字碑》,碑上虽没刻一字,却是以显示武帝自命不凡,盛极一世的骄横之气。《记泰山铭》削壁为碑,高13.3米,宽5.7米,为封禅碑刻之最。唐玄宗亲笔撰书的碑文,字体婉娩雄逸,后人视为研究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
 
  从泰山的封禅祭祀碑中,我看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看到了历史业绩的宏伟壮阔。身在其中似乎感应了泰山的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不由得激起自豪感和自信心。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继往开来,创造新业绩,谱写新篇章,当是泰山对亿万游人的热切呼唤和郑重嘱托。
 
  沧桑三千年居庸关。十多年前,游八达岭过居庸关时,只见路边一座裸露的方形巨石,山岭上的长城坍塌散乱,十分荒凉。去年应友人之邀游览居庸关。下车后,看到的是一座崭新的关城,居庸关旧貌变新颜。我们在山城的街道转了一圈,又登山站在修葺整齐的长城上,纵观碉楼、烽火台和关城全景。那座废弃的方形巨石粉饰一新,横跨在关城的通道上。“天下第一雄关”的巨幅横匾高悬在山谷正中三层楼阁的屋檐下。友人告知,这是按照明代遗址修建的。历,居庸关是座重要的军事关塞。
 
  这番话引起了我追寻历史的兴趣。经过查史书、翻资料,得知居庸关因居庸山而得名。最早但是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峡谷山道。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用来防范东胡的来犯。从汉代开始居庸关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关隘。元代正式在居庸关建立关塞,屯兵防守。那座方形巨石就是当时建成的过街石塔的基石。过街石塔下有门,能够通行,上有三座白塔。明代是居庸关的顶盛时期,重建了新关城,衙署、兵营、民居、商舍等一应俱全,很是繁华。为加强防卫,还在居庸关北口增建了八达岭长城,称“北门锁钥”,在南口修建了城楼,称“南门锁钥”,驻守兵力多达二万以上。清军入驻中原以后,居庸关遭雷击,过街塔的基石成了废弃物。从此,居庸关的军事功能逐渐消失。
 
  世间事物的兴衰变迁大多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推动的。居庸关也不例外。冷兵器时代,山谷小道发展为军事关塞。热兵器时代,有了枪炮,加上北方民族称帝中原,居庸关失却了军事关塞的作用。这天,废弃的遗址所以再现历史的辉煌,重展昔日的风采,是因为社会主义中国正在实现民族复兴,正在促进人类和自然的和谐。
 
  民族风情新变化的大理。电影《五朵金花》中金花的完美形象在大理早已深入人心。导游的白族杨姓姑娘一见面就要我们叫她杨金花。杨金花身穿鲜艳的白族服装,头饰上一缕红色流苏垂到肩头。她说流苏垂肩头表示未婚,垂到耳边表示订婚待嫁,没有流苏的就是结婚的媳妇。还说这种习俗比汉族好,是未婚、已婚一目了然。杨金花纯朴热情、服务周到,普通话也讲得好。导游多次表示,有问题、有困难,必须尽量帮忙解决。她讲起大理的风光、白族的习俗,滔滔不绝,显得很自豪。大理是白族聚居地,南临清澈的洱海,北依常年积雪的苍山。大理古城具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城内清泉水过街串巷,居民家家流水,户户养花。古塔、古碑、古寺庙遍布四周。“上关花、下关风、洱海月、苍山雪”构成了大理独特的自然风光。杨金花还讲了一段历史故事,很是感人。在1300年前,唐玄宗两次发兵二三十万征讨大理古国--南诏,结果几乎全军覆灭,尸体被当地人收葬于一座大冢中。此后每年清明节,白族同胞烧纸钱、祭品,祭祀流落异乡的阴魂。
 
  战争是残酷的,士兵是无辜的。白族同胞的义举显示了宽厚为怀、乐善好施的人道精神。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中也揭露了这场战争的残酷性,此刻这个古城战场早已不复存在,人们看到的是高楼耸立,大路畅通,白族三房一照壁的新型楼式民居一栋之后一栋,一派兴旺景象。往来行人,店铺商贩都神态平和、举止大方,年轻人的服饰也很时尚。我们在购物、问路中同他们交谈时,都很随和、自然。他们满口流畅的普通话让人感到亲切、融洽,毫无地域和民族间的陌生感。
 
  讲古比今,感慨不已。不由得默默吟起“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个民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十多年来,透过旅游休息,确实受益匪浅,不仅仅锻炼了身心,开阔了视野,而且好像走进了天然大课堂,得以放眼江河和山岳,体会民情和风貌,见识历史和现实,感受经济和文化,真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旅游个人的心得体会范文3
 
  为学习借鉴台湾当地发展乡村旅游经验,省旅游局应台湾乡村旅游协会的邀请,组织“乡游台湾”交流团21人,于9月26日至10月3日,赴台湾考察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台湾发达而成熟的乡村旅游经验,对促进我市乡村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台湾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情况
 
  在台湾,乡村旅游一般称为观光农业或休闲农业。目前,台湾乡村旅游发展得如火如荼,共开放乡村旅游点(休闲农场)3700余处,其中,有休闲农场1244家、民宿1856家、休闲农渔园区超过300处、观光果园385处,台湾近几年乡村旅游年接待量达4000多万人次,既丰富了市民的生活,也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得台湾农村的土地大幅度增值,因为有很多游客往来,农产品完全可以地产地销。随着大陆游客赴台个人游的开放,台湾的休闲农场也吸引了众多个人游游客前往参观、体验。据介绍,台湾的休闲农场的最大特点是注重游客的动手体验,游客可以亲手去农场里采摘蔬菜、水果,增加了旅游的趣味性。本次交流团重点考察了头城农尝池上米乡休闲农业区、石棹民宿、阿里山茶区和大湖酒庄等景点,这些景点基本反映了目前台湾乡村旅游现状。
 
  二、台湾乡村旅游发展背景
 
  台湾早期的经济发展战略,也是以农业为基础,依靠农业的积累支持工业发展并带动其他产业腾飞。随着岛内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台湾农业至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出现明显的停滞、萎缩状态,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迅速减少,并面临诸多问题,如农业生产规模过孝农民收入偏低、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等。为了使农业走出困境,提高农民所得,台湾加快推进农业的产业升级、转型,于是以旅游观光、休闲、体验为主要特征的乡村旅游在台湾逐步兴起。
 
  20世纪70年代末,台湾开始出现通过开放成熟期的果园,使之成为既可让游客观赏美景,又能让游客采摘、品尝、购买新鲜水果的观光农园。随后,其他类型的农园如茶园、花园、牧尝渔场相继向游客开放。80年代后期,观光农园向内容更丰富的休闲农业发展。90年代初,由农户提供土地供市民参与耕种的市民农园开始在台北出现。1999年9月21日台湾发生大地震,对乡村民居破坏极大,台湾结合灾后重建工程,采取资金补贴方式,大力发展民宿(农家乐)旅游,这也是台湾发展乡村旅游的分水岭。为了引导乡村旅游健康发展,1983年台湾制定了《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1999年出台《休闲农业发展办法》,2001年出台《民宿旅游管理办法》,使乡村旅游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和程序化。
 
  三、台湾乡村旅游景点种类
 
  目前台湾乡村旅游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是农业公园。指按照共同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农尝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的公园。如大湖酒庄,将草莓园景观的观赏,草莓的采摘、制品如草莓酒、草莓果汁、草莓冰淇淋、草莓大餐等,与草莓有关的品评、写作、绘画、摄影、体验、竞赛以及与季节、庆典等活动融为一体,形成以草莓为主体的系列旅游产品,不仅提高了景区综合竞争力,还成为吸引客源的一大亮点。
 
  二是教育农常是农业多元化发展后衍生出来的体系之一,是兼顾农业生产与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如埔里台一生态教育休闲农园,面积50公顷,园内有庞大的蝴蝶园、昆虫生态园、水上花园餐厅、花屋、光合广尝仙人掌生态区、押花生活馆等休闲观光区、生态区、体验区、民宿区,可供游客在休闲观光、体验中学习了解花卉、苗木、昆虫等相关知识。同时,园区内还配套建设有民宿屋以及大、中、小型会议室,配套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是商务、休闲、度假的好场所。
 
  三是休闲农常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种植区。农场内提供的休闲活动内容,一般包括田园风景观赏、农业体验、童玩活动、自然生态解说、垂钓等。如头城农常头城农场位于宜兰县头城镇更新路,倚山面海,面积约100公顷,其中约有50余公顷是桂竹林,另外还种有马拉巴栗、茶花、龙柏、枫香、山樱等林木,农场内有平溪、桃子林溪以及当地人俗称的“大溪”等三条溪流,农场内以农舍为主体民宅活动区则是农场的大本营,提供住宿餐饮,露营区和鱼池也供游客野营、野炊及垂钓。
 
  四是民宿农庄。民宿是台湾住宿业中的一种,我们内地称为“农家乐”。台湾民宿有独特的性质,比如独特的建设造型和气质、主人的亲和力和精致舒适的房间布置,以及纯粹田园式的居住环境,乡村美味餐点,使其成为旅游吸引力的重要指标。到台湾住民宿,是为了纯粹体验民宿而不是到该地区专门观光。台湾民宿为游客提供了与大自然对话的窗口,使久居都市的人们能够在这里接受大自然环境的洗礼、观察自然景象、倾听蛙鸣鸟唱。
 
  四、台湾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经验
 
  一是政策大力支持。台湾为规范发展休闲农业,专门制定了《休闲农业辅导办法》,经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受优惠政策。
 
  二是布局规划合理。休闲农业是综合利用当地资源,由农业延伸至服务业的新产业。台湾的农业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如彰化、云林、台南、高雄、屏东等。台湾在发展休闲农业方面,一般由当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从而能够更好地发展区域经济。台湾主要规划推动“一乡镇一休闲农业区”的发展模式,并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筹建步行道,与民宿、观光农园结合,进一步推进了农业产业转型旅游业。
 
  三是创新经营管理。首先,由协会或农会统一建设相关网站,方便游客获取信息。台湾的休闲农业网站,主要内容有:新闻发布、景点介绍、游区地图、旅游线路推荐、住宿餐饮服务、留言系统,乃至网上订房、订门票服务等内容。通过这些信息,游客真是可以做到“足不出户,了如指掌”。其次,重视分工合作,强调同一地方的联合。台湾游相当一部分休闲农业已经实现了企业化,或是不同服务领域的分工合作,实现了观光、休闲、体验、教育、住宿、餐饮和娱乐的综合发展。这比起许多所谓的乡村旅游中的小而全,家家户户开展雷同的服务活动,有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第三,产品经营多样化,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相结合。休闲农业能够提供的产品,除了实物的产品,还有奇观、氛围、风景和主题等“情景消费”的产品,这也是休闲农业吸引众多游客眼球之处。
 
  五、几点启示
 
  一是与生态结合,顺势发展。在台湾考察10多个乡村旅游景点,几乎没有发现一处豪华建筑,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较多的都利用现存的农业生产用房、棚舍等相关设施。设施配置兼顾农业生产和旅游需要双重功能,人为造景较少,但却都经过精心设计,给人一种自然、朴质、整洁、卫生、花钱不多的感觉。游人在景点就会产生一种置身于清新、安静、优美环境之中的感受,体会到原生态的乡村环境的震慑力和吸引力,这是乡村旅游生命力的真正所在。我市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应借鉴台湾的发展模式,避免过多的人为造作景观。
 
  二是与农户结合,引导发展。台湾乡村旅游项目一般都有当地农民自己出资建设,很少有外来企业介入。但农民出资建设景点,一般都通过协会、农会及农民合作社组织进行。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拓展农业功能,争取农业叠加效益,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台湾乡村旅游协会理事长、暨南大学休闲管理系主任郑建雄教授认为,无论是乡村体验,还是生态体验,都是台湾发展乡村旅游的主题,但核心是为农业增收、为农民增收服务。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xinde/ro4og0.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