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心得体会 >

读四书的读后感8篇

读四书的读后感8篇

读后感一般都是在读完一本书后而写作的,只有保持清晰的思路,我们才能写出优秀的读后感,下面是本站小编为您分享的读四书的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四书的读后感8篇

读四书的读后感篇1

通过老板对我们讲的课,我深刻的认识到礼仪在生活中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认识到我以前是那样的无知,没来公司工作之前,我在家里总是好吃懒做,经常和父母吵架,而我却从来没有从心里去理解过他们。

读中学的时候,父母每星期给我的生活费只够我正常开销的,而我看到其他同学每天都有那么多零花钱去买自己想玩的东西,他们开心的神情无时不触动着我的心灵,我开始感到自悲,甚至有些孤僻,学习成绩更是排在差生的位置,回到家中也不和父母说话,认为这一切的错是他们造成的,他们没有能力,更没有什么地位,做他们的儿子,我真的很没面子,这想啊想,怨恨不断的增大,父母看我有些不对劲,就主动关心我,而我更是火冒三丈,认为他们是虚情假决的。跟他们大吵了一架,就离开了家里。想着靠自己去改变这不公的命运,挣更多的钱。我要像其他人一样,拥有金钱和快乐。

那天我和父母吵架之后,就偷了他们500元钱来到武汉,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城市里,我更加觉得自己没有做错。我要去找工作。经过一天的奔波,后来我就看到公司急招保安,又看到这里身穿军装的保安那样威武的气质,就决定在这里工作。

经过几个月的工作和学习,我开始慢慢的反省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明白他们是多么的不容易。后来老板又跟我们讲了《四书五经》里面的知识,使我更加的懊悔,以前心中的怨恨消失得无影无踪。

现在我要不断激励自己,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在工作中锻炼成一个真正的标兵。

读四书的读后感篇2

按照市局“全员读书、学以致用”主题实践活动的安排,在工作之余,重点对《四书五经》之大学进行了细致阅读,收获和感想非常多。现将所思所想转化为文字,集结如下:

如今大多数读书之人都听说过“四书五经”,但能随口说出者恐怕不多,能研读并领悟其中之道理者则更少。“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学子的必修之课,求取功名利禄的阶梯,是儒家文化的经典,从古至今两千多年,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根源。《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中的《大学》,可以说是古代的教学大纲。古代从八岁入学,学习一些语文数学和生活常识等基础知识,十五岁入大学,就是大人之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并非今天的小学和大学的概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阐明了大学的宗旨和目的,就是在于与时倶进,不断学习,弃旧图新,培养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怎样才能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呢?《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暂可不说治国平天下,但格物、至知、诚意、正心,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基,修身、齐家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其中核心在于格物和修身,就是学习知识和修养品德。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本有末,有始有终,有其自身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格物,就是认识、研究事物的规律、特性、本质和道理。我们所面临的是生活和工作,生活有生活的规律,工作有工作的法则。要掌握生活的规律和工作的法则,只有靠学习,潜心研究,认真琢磨,掌握其中道理和内在本质,顺应其发展规律,才能享受生活,驾驭工作。

由此可见,古代学习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世界的观点是一致的,与我党倡导的实事求是、深入调查研究的学风是相统一的。市局党组号召广大干部职工读好书,写心得,就是要大家学习更多的知识,认识更多的道理,提高自己的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人非生而知之者,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才能。“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说明古代修身重于学习,品德重于才能。修身就是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一个人要具备什么样的道德品质?不同的历史时代对人们的要求有所不同。我国古代尊崇“忠、孝、诚、信,礼、仪、廉、耻,今天我们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继承了中国传统美德,又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精神。

怎样修养个人品德?要从为人处事做起,理解、宽容、尊重、互助,只要做到了,就是公德无量,可以成佛。和声细语,微笑待人,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与人为善,并非软弱无能的表现,而是宽容大度,广施仁爱,积德行善之举。这是一个普通人应该具有的基本品德。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写道:共产党员要在改造社会的革命实践中自觉改造自己,提高自己革命的品质和能力;要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党的纪律和作风、科学知识等各方面的修养;最基本的责任就是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推动共产主义事业不断前进;要有最伟大的理想、最伟大的奋斗目标,又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最切实的实际工作;个人利益要服从党的利益,把个人利益溶化在党的利益之中,克己奉公,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要用正确的态度,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在原则问题上分清是非,克服错误思想。这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具有的基本品德。综观历史,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观显贵,大多数人遵纪守法,严于律己,修身守道,也有的人放纵自己,唯我独尊,道德败坏。但最终还是”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失盗者遗臭万年,得道者名垂清史。

?大学》是两千多年前古代儒家先贤的观点,包括宋代教育家朱熹在内的历代学者,仁人智士,帝王将相,均对其倍加推崇。孙中山先生说:”我们现在要能够齐家、治国,不受外国的压迫,根本上便要从修身起,把中国固有知识一贯的道理先恢复起来,然后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地位才都可以恢复。“对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的理论仍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指导我们去学习、工作和生活。

读四书的读后感篇3

这次假期,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论语》要我读。刚开始我只是读着玩。可是越往里读我就越觉得受益匪浅。

?论语》的第一篇是讲怎样学习做一位好人的,开头一句话是我们从小就背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读这一句话时我很不明白,这一句话是讲学习并时常温习,是件快乐的事。可他跟做好人有什么关系呢?再看看前言。咦!前言上的一句话“学习好的不一定是好人,而好人一定学习好。”是啊,学习好是做好人的基本准则。

?论语》上还有一句话是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自己每天要多次检查反省自己。当我读到这句话时我不禁非常羞愧,已经放假快一个月了,可我整天玩想着放假了就可以放松了,从来没有想着学习,每次妈妈让我学习时我也并没有学进去,只是给妈妈学的,做做样子。其实现在想想我还不是自欺欺人,骗住自己了。从今天开始,我一定照这句话去做不在骗自己了。学习是给自己学的。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都说《论语》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了《论语》之后我更能体会这句话了。并且《论语》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能自欺欺人。都要想想这样做对不对。这《论语》真是一颗灵丹妙药啊!

读四书的读后感篇4

小时候十分顽皮,常常被父亲以《三字经》中“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隋”来教训。面对父亲的说教,我总是嗤之以鼻。因为,在我看来只有老师言辞才具有说服力,父亲那唱戏一般的腔调我才不理他呢。有一次,父亲瞪着眼睛训我,我甚至顶撞了他。

讨厌《三字经》的同时,我却热衷于另一种说教版本《四书五经》。每当听到长辈们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来向晚辈们炫耀的时候,我暗自下决心:长大后我一定要学《四书五经》。没想到的是,这一想法直到四十岁的今天才得以实现。《四书五经》的确是很经典的言论,《大学》的宗旨是修炼品行。“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身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在,中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读罢,让人大彻大悟。一个身怀远大抱负的人,亦应该从“致知、诚意、正身、修身、齐家”做起,最后才可以“治国”。个人问题没有处理好,“小家”治理不好,这对将来治理“大家”会有一定的困难。

至于《中庸》,虽然这仅仅是儒家为统治阶级关于治理天下,管理国家的说教,如“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即便是普通百姓,我们也不能“刚愎自用”。

很多人都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都出自《论语》。而读《论语》和《孟子》及《五经》的感受有待后续。

读四书的读后感篇5

中华文明的结果,华夏先哲的智慧,国学之经典,文化之瑰宝。你的语言千锤百练,字字流金,你就是美丽的国学文化。

我还是一个小学生,你走进了我的视野。当我翻开第一页时,我就深深地被你吸引,你让我废寝忘食,让我不知饥渴寒暑;读完你时,你又让我意犹未尽,让我冒昧地闯进了中华文化的意境,体会到国学的韵魅。你还使我修身养性,增智广识,立德立志。那句“自天子以至于遮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让我在为人修养上受益匪浅,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告诉我要举一反三的道理,还有那“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等语言让我感受到中华古诗词的精妙绝伦,源远流长。

“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你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治国、修身,德的根本,更是千百年来生生不息,千古长流的中国美学的渊源。你提到的“欲治其家,先修其身”,“富不能淫,贫不能移”,让我感受到你的大气磅礴,又产生一种温润飞扬的感觉,更让我更透彻地了解了中华文化瑰宝的美丽。

我最爱的《四书我经》,你不仅让我感觉到美丽的中国美学,还让我在课堂上风风光光了一把。记得有一次,一道难题难住了班级全班同学,那是让我们说出一句《诗经》中的名字,看着大家束手无策,老师随便点了一个名字,竟点到了我,我若有所思,忽然灵光乍现,你“提醒”了我,我脱口而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没想到同学们向我以热烈的掌声……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你让我拥抱了中华文化的广博与美丽,把每一天的生活过成诗!我要真心感谢你!

读四书的读后感篇6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乃孔子与曾子的问答之词,百善孝为先,《孝经》的通篇理论便是孝道,但是这个“孝”并不只是对父母的奉养,而有更深刻的含义。

在《孝经》中,孔子认为,对国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光宗耀祖的,才是大孝。在书中,孔子描述了不同等级的人应该向父母履行的各种不同的孝道,表现出了明显的等级观念。然而,孔子说的孝并不是对父母的一味顺从,而是当父母行为不正时勇于提出,这与后来封建社会的愚孝是不同的。

?孝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历史、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在《孝经》中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这句话的大意就是天子不但不以自己为尊,还要尊其父,不但不以自己为先还要先其兄。对待兄弟们都以理对待。这也就是孔子的理论不同于其他的地方吧。

?孝经》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它还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学校为我们推荐《孝经》这本书,就是想让我们对自己的父母多一些理解,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时候才后悔。其实,父母比想象中要更加爱你,只是方式会有些特殊,我们都要理解父母,记住一个字—孝!

读四书的读后感篇7

我读了“四书五经”中的《大学》这样一部古典佳作,对于我这样的未入道的初学者真是有些举步维艰,第一次实在不知所曰,只读到一半,就把它扔到一边,不再去理会它。直到这两天再次拿起,坚决读完了才让我惊叹连连。短短两千多字,就概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深深地被触动。

这《大学》原是《礼记》中的第42篇,是我国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它相传是由孔子门上生,曾参作于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及其治国天下的关系。南宋学者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大学》并不是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中的“大学”,而是指大学问,有关政治,哲理的高深而广博的学问。“为初学入德之门也”一章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三纲八目”告诫世人要严于律己,修养品德。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就是说从天子到百姓,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无论从哪个层面解释《大学》都告诉我们要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八目”中我认为修身是最根本的一条!人与人有不同的品行是因为成长的环境所致,我们崇尚的是做一个有道德,品行,修养的君子。首先要正心,诚意,修身才能达到做君子的基础。但当今社会风气日益败坏,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达到君子这个基础呢?许多人都被利益诱惑,失去诚信,失去品行,生活中就有许多被利益所迷惑从而拋掉道德,品行,诚信的实例!

我国奶粉知名品牌《三鹿》就为了达到国家标准违规给奶粉加入了三聚氰胺,严重的伤害了婴幼儿的健康!还有许多卖菜卖肉的商贩为了让菜肉不变质,能卖得更好。通常加入了大量的防腐剂,添加剂。而这些化学品往往会危害人体健康!这些人都是道德败坏,品性沒有得到修养的结果!

人人都要以修养品德为根本。物有本末,本末倒置终不会有好结果。一定要修好自身素养,如果根无修好,那一切就扰乱了。所以现在的我要努力学习,完善自已,做到内外兼修,心正不邪!这是我对读《大学》里面浅显的认识,对修身感悟。很多道理还是不太明白,仅写出初读感受!

读四书的读后感篇8

我读《四书五经》,阅读时间20xx年10月4日至11月6日。我花了一个月多的时间啃了这部合著,中华文化的经典岂是一个月就能读完的?只能囫囵吞枣地读一遍,谈谈自己的大体感受。

我读这部合著的缘起在于今年6月参加省中青年作家培训班时,学者穆涛的讲课,他说,要想使散文写深写厚,就要多读读唐以前的作品,尤其是四书五经。我就是希望自己的文章要写得再深一些,要写得再厚一些,于是在四书五经里淘金。这是否有点功利性的味道呢?

?大学》主要传递“入德之门”,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个人、家庭、社会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和谐社会自然水到渠成。

?中庸》讲述了个人、国家行为处事的准则,“适中而止”,中庸并非只当中间派,要做到“恰如其分”。其实,就是要找到双方共赢或多方共赢的切合点,这个切合点就是适中的位置。在当下,人与人之间交往,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其实再扩大一点,个人与企业,个人与国家,企业与国家之间的联系,要做到多方共赢的切合点,和谐社会自然也会水到渠成。

?论语》就像一枚枚珍珠体现了孔子思想的精髓,从为政、伦理、个人品行、为学等多方面体现了“仁义礼智信”的原生态。而忠与恕就像贯穿珍珠的项链,让孔子的思想看似散乱,实则结构紧凑相连。

?孟子》是对孔子思想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化,孟子关于仁政、王道、民本、民为贵、君为轻,君王需勇于担当,要为老百姓创业提供必要条件,要让老百姓富起来,才会更好地教化民众,而民众有权决定君主的权力与地位更是具有民主思想的光芒。但是,我似乎窥探出孟子思想的“霸王条款”,他极力排斥杨朱、墨子等的“谬论”,认为杨派一切为了自己,这是目无君主;墨子主张兼爱,一视同仁,这是目无父母,这些无异于禽兽。然而杨派、墨子思想也有其可取之处。后来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思想,我们是否可以从杨墨等人那儿找到源头呢?似乎可以这样说,孟子有点唯我独尊的味道,这似乎为后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供了借口与伏笔,而这种一家独霸或“一言堂”的作风成为封建专制的特产,在明清时期发展到令整个民族窒息的地步,至今依然影响着今天的中国。

?诗经》号称为中国文化的源头,然而,人们现在也只记得其中的几首或几句,诸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尚书》记载了上古时期我国贤君尧舜禹及名臣皋陶、益稷等的嘉言懿行。

?易经》富含哲理,包容宇宙万物的基本规律。“简易”、“不易”、“变易”,这个“易”似乎就是宇宙变化与不变的基本规律,似乎有马哲、毛选“实事求是”中关于“是”的相通之处。但是,关于64卦的传道,我似乎如云里雾里,不得甚解。这是以后需要慢慢精读的地方。

?春秋》简述了鲁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处于“春秋”阶段242年鲁国的编年史。文字简洁,以事实说话,让人明白是非,知善恶,守正义,但是,如果你硬要功利性地从中找几句“醒世恒言”似乎还没有。

?礼记》,似乎就是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的正宗源头,儒家思想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制度、思想观念要合乎情理,所谓“礼节民心”、“天地之序”。关于《学记》、《乐记》似乎有文理相通之处。比如,“穷本知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礼乐负天地之情,达神明之德,降兴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体,领父子君臣之节。”意思是说,探究人的内心而了解其感情的变化,这是乐的情理,彰明真诚、舍弃虚伪,这是礼的功用。礼乐依循天地运行的规律,通达神明的德性,感召天地神灵,使自然万物遵守其固定的依序,并理顺父子、君臣的名分。这样的乐?理似乎与文理有相通之处。

标签: 读后感 四书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xinde/qgorqn.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