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心得体会 >

对巨婴国的读后感7篇

对巨婴国的读后感7篇

一篇优秀的读后感是能够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的,在饱阅书籍后,相信大家都会及时写好一篇读后感,以下是本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对巨婴国的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对巨婴国的读后感7篇

对巨婴国的读后感篇1

已经读完一段时间了,我也向许多人推荐过这本书,因为,它把中国人剖析得太深刻了,把中国社会的病根找出来了,以致不被社会所容。真理往往是超前的,相信随着中国社会的成长,民众的觉醒,有一天,它将会作为经典得与传承。

我是被“孝顺”文化所伤害的,而且伤得很深,以致现在只能刮骨疗伤,其中的痛苦,不是一般人可以体会得到的。“孝顺”文化,本来就是一个皇权文化,是社会奴性的根本。为什么老子一定是对的?为什么一定要有尊卑之分?为什么不能像一对朋友一样?为什么不能真诚的互相对待?亲情本来就是以爱作为基础的,没有爱,亲情只剩下皮囊,表面功夫,怎么样都是假仁假义,唯利是图。这样的亲情,没有正能量的传递,只能相爱相杀。中国人内敛,但是,并不是没有爱。只是,“巨婴”社会,是一个不成熟的社会。如果不能觉醒,那么,“巨婴”就会传承下去,代代相传。这个也是隔代教育的悲剧。老一辈,在没有民主的权力的倾轧下,已经奴性化,他们已经完全是一个“巨婴”,这个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而,作为父母的新一代,我们要抛弃“孝顺”,释放爱的力量,引导子女追求生命的本质,释放自己的能量,这样,整个社会将完全改变。一个成熟的社会,是一个理性的,是一个尊重他人自由和权利,而不会如婴儿一样,没有道理可言。我经常看见一些家长放纵自己的孩子影响他人或侵犯他人,却认为,成年人,应该让着小孩。其实,这些家长是使用作为小孩的权力。如果,他们手头有点权力,那么,也一样会放大这个权力的使用。其实,他们是很悲哀的。在单位,顺从上头,在家里顺从老一辈,而压抑自己的能量释放。当然,这样安稳,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拼搏,一句话,就是舒服。这个是不成熟的表现。就好像一个“巨婴”,吃饱了睡,睡醒了吃,玩。一旦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就只会哭闹。要不,就压抑住自己的需求。真的很形象。

我希望可以从我开始,对子女的教育可以完全释放他们的能量,让他们追求生命的快乐。而我,也要成长,不能再作为一个“巨婴”,要释放自己的能量,追求生命的质量。喝茶,读书,锻炼,已经是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在再增加一个写作,能够让我记录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生活,我想,这个是多么美妙的事情。为什么不做呢?生命的本质,就应该是快乐,健康,自然。追求自己所爱,让正能量散发出去。虽然,很累,但是,却很快乐。也是给泺泺做榜样吧。就同泺泺说的,爸爸看书,我就不用看了。但是,我相信作为学霸的后代,智商超群的她,只要追求自己的快乐,她一定也会散发出自己的正能量的,并获得比爸爸更大的快乐。加油,我们一起成长,虽然你不在我身边。

一天一千字,的确不容易做到。而我,作为作文落后者,只能每天提前写作。笨鸟先飞,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对巨婴国的读后感篇2

每当悲伤难过的时候,最大的的乐趣之一就是读书了,听过了太多关于读书的意义,有让心灵饱满的,有让自己高贵的,有让别人感到羡慕的,有为了让自己更好的思考的,总之,读书是没有错的。用《巨婴国》的开场白说,让日常阅读成为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而对我来说,阅读让我生活的像个斗牛士,虽然我只是个癞蛤蟆。每一次的点滴的感悟都会慢慢成为看似黑暗生活的明灯。

这本书我买来已经足足三个月了,睡觉之前总读上两篇。也是有史以为读的时间最久的一本书了吧。有很多朋友问这是什么书,怎么感觉写的这么不一样。因为里面的观点直击了国人性,更准确的说,道出了中国国民性的某些真实。武志红作者,也是第一次被我记得牢牢的,因为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些人,他们的思想是独到的。让你读到,就觉得,啊,原来真的如此。这本书虽然归入心里学的范畴,可是写的却是朴实无华的,案例和分析相结合,简单易懂的。都是鲜活的身边的例子,我们所不理解的很多看似离谱的新闻背后的原因。

这本书里,描述的内容很多,关于好人,关于麻烦,关于懂事,关于界限,关于全能自恋,关于依赖,甚至关于中国女人脾气那么大,关于婴儿的呵护期,关于妈宝男,关于缺失的公公,关于投入和接受等等。很多很多,因为有500页之多。而我也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来一点而已。

1)关于孝顺

孝的本义就是顺。上面是老,下面是子,二者是共生的。子要顺着父母的意思。也就是这个孝字。作为人来说,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正是因为这个孝字,我们将关系的不平等视为了必然,而这个却是不平等关系的源头。书里是反对孝顺的,说白了,是父母的控制欲。对父母好,本身是没有错的,可是你放眼望去,现在成群扎堆的妈宝男,还有很多绝望而自杀的孩子,已经是很多社会现象,你经常会看到一个故事下面留言的共鸣,才明白很多现象只是慢慢呈现了出来而已。孩子,花一样的心灵和世界,从小应该教他有一个独立的灵魂,这个比什么都重要。因为有独立灵魂的人,才是活出自我的人,一个活出自己的人,势必也是有爱的,也是会爱自己的父母的。更会爱身边的人的。

2)关于婚姻择偶标准

越来越成熟的我们,做出婚姻选择的标准,不是情欲与激情,更非爱与恋,而是安全感,女人对男人要求的安全感和男人对女人要求的安全感,结果是,婚姻相对稳定,但缺乏感情。现在社会爱情概念更加深入人心,如果小说和电影没有爱情故事,那么它根本不好意思放下去。

而中国的爱情故事基本都是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陆游唐婉,许仙白娘子而拆散这些爱情力量的,都是来自家庭。《平凡的世界》也是如此,家庭的原因,一对对恋人走不到一起。而定海神针的家庭关系,在中国式家庭轮回中,这个根基并不牢靠。

没有感情的滋养,女人强势,想去控制丈夫,而丈夫觉得,小时候已经被母亲牢牢抓在手心,在这样的控制下,更想急于逃走的。逃走的方式有很多种,工作,爱好,或者其他女人。为何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当早日的激情过去,平凡的生活,是对两个人心里发展水平的极大考验,可是作为不成熟的孩子,同时又被父母牵绊太多,婚姻也就越来越沉重。

等有了孩子,妻子终于发现,孩子极大程度上弥补了内心的空洞,于是开始抓孩子,并且最好是个儿子,这样抓的更紧。在这样的控制当中长大,可想而知,男孩长大对情欲抗拒的表达,女孩则不知情为何滋味。然后开始他们的重复轮回——夫妻缺少爱。公公永远是这个家可有可无的。除非他的生命宽广,精彩。否则他在家里就是一个零存在。不要说,这个太夸张,却是普遍一样的。

莫言写的只是中国的一些真实故事,可是竟然被认为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可是现实真的让人很心寒。而我发现身边很多夫妻关系好的,都是男人积极投入到对孩子的重视当中的,把妻子孩子当成骨头一样来疼的。当一个个家庭失去健康的时候,可想这个社会?

每当想到此处,我的心是凉的。改变又从哪里开始,教育读书,因为一个人灵魂伸展开来的时候,即使错了,也有重新来过的机会。真的希望日光之下,爱情不再是奢饰品,而是可以一生可以互相扶持,共同前进的帆和船。我非常喜欢犹太哲学家马丁*布格说的一句话:假如你自己不以积极的爱去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揭示生命的意义,那么对你来说,生存依然是没有意思的。

3)关于麻烦

书里说到,没有麻烦就没有关系。很多人怕麻烦别人,,他觉得伸向别人的手,是不受欢迎的,所以叫麻烦别人。有这种麻烦哲学的人,难以发出对关系的渴望,所以势必会退到孤独之中。

鲁米说:伸开双臂,如果你想被拥抱的话。我是非常作者坐着这个观点的,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自己就写过一片文章关系。和武老师的关点是不谋而合的。读书有时候让我觉得,原来我不孤单,还有朋友,他们的观点和我是一样的。因为自己本来是一个迟钝的人,所以经常麻烦朋友,也因此有很多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

人际关系确实很复杂的,饱满的关系,必然是有爱恨情仇的,关系真正建立起来的时候,爱与恨就产生了。热情流动之后,你会体验到,人与人之前的热情,那种流动的感觉是多么的美好。谁付出,谁对谁错,都没那么重要了。因为在有交流的关系中,你的感情是饱满的。

书里还有很多很多深刻的观点,是值得一看的。虽然批判的很犀利,可是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呈现出来的,还有那些没有呈现出来的例子。给自己一个独到的视野,更重要的是,更加清楚明白自己以后的追求。关于教育也给自己提了一个很深的醒,那就是绽放孩子的激情。

对巨婴国的读后感篇3

首先看到这个概念的时候就充满疑问,这个概念说的是我们平时说的妈宝男吗?然后书中提到的巨婴却不仅仅如此,这里所谓的婴儿是指“没法面对失控的,失控会引起他们巨大的无助感”的,这样的心理理应只出现在婴儿身上,因为这个时期的婴儿分不清你我,他与母亲是共生的,认为俩人为一体,然而当这种心理出现在婴儿之外的人身上时,那么便是所谓的巨婴,这是一种病态的共生。

本书中有很多关于中国当下很多我们难以理解的现象做出了他思考中的解释,如中国式好人和这样状态下巨婴家庭。所谓中国式好人他们看起来对人很好,但情感是冷漠的,缺乏热情,并且总伴随着孤独,就像是活在一个孤岛上。不知道看到这样话有多少人会共鸣,而我却在不同地方看到过类似的表达。而这样的中国式好人是如何形成的呢?这样看看我们中国的大环境书中总结到,这两个词“全能自恋性本我”“绝对禁止性超我”。所谓全能自恋性本我即,我是神,世界应完全按照我的意愿去转,绝对禁止性超我即,你的一切自发行为,都是不对的。听过“听话”一词吗?没能比这个从小听到大的词更传神的传达这大环境了。

以小见大,我们没办法完整的观察整个国家,而如此环境下的家庭是如何的呢?教育专家孙瑞雪说:“中国式家长,他们不懂该如何爱孩子,却认为一切举动都是出于爱,都是教育。”这里的爱我觉得换为理解更为妥当,爱很容易,而理解却很难,然而却不断有爱你的人做出让你难以理解的事情,这才是最深的伤害。

中国式家庭,我听到过很多人用这个词来形容他们的婚姻搭伙过日子。在很多中国家庭中,有着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家庭中,最亲密的应该是夫妻关系,但是如果夫妻关系中,妻子对丈夫失望了,这会让妻子在家庭中找丈夫的替代品,而有着血缘关系的儿子极有可能替代丈夫成为最亲密的人。中国传统中的母系观念中,最高权力的掌控通常是某位女性,而这位女性的掌权是依附在以为男性身上的。在传统中,“孝”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三纲五常的领导都是建立在“孝”的基础上的,皇帝要孝顺,这样的表率才能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制度得以维持。而现在这样依托于子女的而非丈夫的关系,似乎依然这这个21世纪的国内得以蔓延。这样情况下的,出现了很多很有中国特色的人物妈宝男,

虽然本书有些问题与观点还可以更深入,作者提出的那些问题都是很值得思考与考究的,但是有些内容却似乎脱离了他能提供的数据支持,说服力降低很多。作为一本科普读物在没有数据与调研前提下的夸夸其谈无疑是败笔。

对巨婴国的读后感篇4

“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心理学家武志红的这个观点,旗帜鲜明地印在《巨婴国》红绿配色的书封上;而书中的配图,是以“闭眼咧嘴笑”的人物形象成名的艺术家岳敏君的作品——一个个都笑得像婴儿,却分明是大人。

“岳敏君的作品,主角都是像被抽掉了脊梁骨的人,抽巴的人生,凝缩在抽巴的身体中。很多人反感他的画,但你走在大街上,满眼望去都是这样的图景。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没超过6个月。”武志红言之凿凿。

“中国人的情感模式都是在找妈”“用表面完整来逃避破碎心灵——逼婚的深层逻辑”“卓越强迫症:不优秀,不配活”……这些让时人焦虑的话题,在武志红看来,都能以“巨婴”理论解释。

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武志红。采访结束后,记者也不禁想扳着手指数一数,我几岁了?

“一个人有生理年龄,也有心理年龄,一个民族,也可以说有一个集体心理年龄。国内的精神分析学界有一个基本共识: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没有超过一岁。而我还有一个更激进的判断——没有超过6个月。这样的成年人,是巨婴;这样的国家,是巨婴国。”武志红说。

1995年,还在北京大学念心理学时,武志红立下一个颇为宏大的心愿:一定要搞明白,人到底是怎么回事;2010年前后,他对“孝道”“中国式好人”的分析自成一家;2012年12月14日——他清楚地记得这个日子,他去电影院看了《一九四二》,电影临近结尾,那个肥头大耳的军需官懒洋洋地躺在床上,等着小女孩来伺候,“天哪,这不就是个巨婴吗!”武志红心里喊了一句,这种感性的认识把此前理性的思考都串联到了一起。

共生、全能自恋、偏执分裂,这是武志红总结的巨婴的三大心理特征。6个月前的婴儿觉得,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甚至和世界都是一体的,“这种共生心理,就是集体主义的源头”;婴儿觉得,他一动念头,世界就该围着他转,“这是婴儿和巨婴最核心的心理,在任何一个共同体内,巨婴们都在争夺唯一说了算的话语权”。

而共生和全能自恋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共生绞杀”:我必须和你共生在一起,我不能独自生存,而你必须听我的。“这在一切中国式关系中都可以看到,比如孝顺:父母不能独自生活,必须和孩子生活在一起,而孩子必须听父母的。”武志红说。

小婴儿眼中的世界非黑即白,活在极端对立的两种感觉中:一旦被照顾得很好,全能自恋得到充分满足,他就会有神一般的感觉;一旦没有被照顾好,他就陷入彻底无助,同时也会生出暴怒。由此引申,武志红在做咨询时发现,国人多有“卓越强迫症”,“一个集美貌、学历和富有家庭于一身的女孩甚至对我说,无才华,都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

也有人觉得,巨婴的理论过于惊世骇俗,但武志红觉得,其实很多人在用不同的方式阐释同一个问题。“比如,我在书中用了很多岳敏君的画作为插图,他画的就是巨婴;孙隆基写《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分析中国人的国民性”。

武志红说:“我将我的发现、我的感觉分享出来,至此我的工作就已完成,至于读者如何看待,那是读者的事情,不是我能掌控的了。”

“《巨婴国》是在解读中国人的国民性,我们社会多数人是巨婴——包括我在内。中国社会的绝大多数现象都可以用巨婴理论去解释。”武志红说。

比如,催婚——典型的共生。学者孙隆基在其著作《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写道:在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一个人是不完整的,他甚至不能构成存在的单元,他们会被排斥在家族体系之外,或者被忽视得厉害,必须结婚生子构成了一个完整家庭,才会构成一个被尊重的独立单元。

武志红说:“共生,是逼婚、催婚、急着结婚等类似问题的原因。这是一个全社会都焦虑的话题——你怎么还没有结婚生子成立家庭?你不正常吗?”

结婚生子还有一个好处,可以貌似活得像个正常人,以逃避内在的不完整。武志红讲了一个故事,一户人家的儿子得了精神分裂症,父母想到的一个解决办法是,给他盖一处房子,再娶个媳妇。“这种可怕的逻辑,就是用‘我的孩子还能成家’的表面完整,去掩盖儿子精神已经彻底破碎的真正事实”。

比如,买房——缺乏安全感,而安全感是婴儿必须要获得的。武志红说:“关于安全感,国人容易有单一的物质化界定,比如,车子、房子。没有房子就不能结婚,所以有这样的说法——丈母娘推动了中国的房价。并且,国人也总是在劝那些在婚姻关系中没有爱情的人,‘别贪心,不可能得到一切’。”比如,路怒,就是典型的偏执分裂。

2013年7月,北京大兴,一名男子在停车时和推着婴儿车的妇女发生口角,男子竟然抓起婴儿活活摔死在地;微博上流传一个视频,一名男子不知何故将车停在红绿灯前,占了两个车道,不仅如此,男子还冲下车挨个辱骂后面的车主,并猛踹这些车——“这都是自恋型暴怒,我是神,你不听我的,我让你去死。”

甚至连《甄嬛传》《芈月传》等宫斗题材电视剧的收视热潮,都能用巨婴理论解释。“皇帝,就是全能自恋被充分满足的人,他一发号施令,整个世界就要围着他的意志运转。中国的男人多有一个皇帝梦,而中国女人则多有皇太后梦——通过控制儿皇帝来控制世界。影视中的乾隆戏受欢迎,因为在讲皇帝梦,而《甄嬛传》《芈月传》则是在讲皇太后梦”。

“在我们的文化中,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名人,都极容易是巨婴。再重复一句:我也不例外。”武志红说。当“几零后”成为区分人群的标签,可在武志红看来,一代一代人的巨婴程度几乎不相上下,所不同的仅仅是“50后到70后还是假成人、真巨婴;80后到00后则从内到外都是巨婴,不然哪来这么多‘宝宝’的流行语”。

武志红说:“巨婴最重要的心理特点是共生与全能自恋,结合在一起构成共生绞杀。所以和巨婴相处的核心,就是该如何面对这份共生绞杀。”

第一个关键是懂得界限,即,你是你我是我,特别是,每个人要为自己的感受负责,即便是在最亲密的关系,如父(母)子、夫妻之间,也是如此。第二个关键是懂得你不一定非得听谁的,甚至在关键的时候,可以愤怒地还击对方,将入侵自己的对方推开。第三个关键是与你珍惜的巨婴建立起饱满的关系,当你们有了深刻的深度链接后,共生和全能自恋,就会消退大半。

武志红提醒,不要想着帮巨婴长大,这样你就太自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所以,如果你和一个巨婴关系很近,就要首先尊重他是巨婴的事实,理解并接纳他的合理性。

“走出或孤独或自我的状态,与另一个生命或社会建立起有充分链接的关系,一旦实现了这一点,意味着各种问题都得到了改善。”武志红说,成年人之所以是巨婴,一个原因是,希望能有机会,再退行到婴儿状态,被好好满足。既然如此,何不直接拥抱认可自己现在的状态。做你自己、让爱活出来,这是武志红给巨婴——也给他自己的答案。

对巨婴国的读后感篇5

这一段时间一直再看一本书《巨婴国》, 今天才算把这本书看完了。 其中的一些概念和案例简直让人触目惊心。

爆竹是用来驱魔避邪的,这个春节烟花爆竹被禁放了。清静的节日里,武志红的《巨婴国》倒是像爆竹一样,振聋发聩,给人不一般的震撼和冲击。

说是冲击,也是期盼已久的了。此前在武志红的微信公众号上已了解了他的一些文章和风格,罗胖也有一期节目里推荐介绍过这本书,隐隐觉得这本书将要展开的对中国人的剖析与自己已有的认识是契合的,所以很是期待。该书对中国人的剖析是到位的,并有更大的延伸解读空间和张力,估计会有更好的后续作品来进一步解毒中国人的人性和陋习。

书中提到了心理发育的三个阶段:

口欲期:这个阶段一般是婴儿刚出生到6个月的阶段。 主要表现是所有的快感都集中在嘴巴上, 嘴巴就是他能够感知到的世界的中心。在这个阶段婴儿的心理主要表现得就是全能自恋, 在那个阶段的婴儿心中,自己就是这个宇宙的中心。 只要自己想要什么,通过哭声一表达就马上会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出现在眼前。 所以自己是全能的神,是这个世界的中心。 世界只有自己。

肛欲期:在这个阶段一般是婴儿出生6个月到3岁的阶段,快感的中心发生了转移,主要集中在肛门周围。 这个时期的心理特征主要是能够理解并且接纳有别人的存在。 此时已经有了我和你的概念。 但是还没有形成"他"。也就是说在他们的心中已经可以理解到世界上还有其他存在,自己不是世界的唯一。 但是此时他们还是和妈妈有共生感, 我就是你,你就是我。 但同时又能把别人和妈妈区分开。 把他们划分为"你们"。

俄狄浦斯期: 在这一阶段一般是3岁之后, 快感中心再次发生转移,主要集中在性器官上。在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仇父恋母情节。 开始能意识到异性的吸引, 并且对同性的竞争者有着仇视心理。 到了这一阶段,心理发育基本成熟。 这个时候开始有了"他" 这个概念, 自我诞生。 在心中开始走向独立,也可以容纳你我之外的"他"存在。

但是我们绝大部分中国人都处在第一个阶段。 即口欲期, 在我们自己的潜意识中,我们都是无所不能的神。 只要我们的欲望没有被满足,我发出去的能量没有被别人接纳并且积极正面返回给我,我就会产生一种感觉。 一种我的全能神的感觉被攻击的破碎了。 我已经不完整了, 我就会产生一种攻击性, 要么向外攻击你,要么向内攻击自己。

比方说这个在我身上就有很好的例子, 当我对别人说话的时候,别人对我说的话没有回应(也有可能是没听见) 此时的我的就会暴怒,会产生一种可怕的攻击性。 甚至会想到把对方杀死。 但是因为有道德的压制,所以这股子毁灭的攻击性一般都不会向外,而是转而向内攻击自己。 "你怎么这么没用,说的话对方都不理你","你为什么要和他说话,你还是死了算了" 。我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的有过这种体验。 但是对方可能是更本没有听见你在说什么。

但是那在我们潜意识看来,我就是神。 你敢对神不尊敬, 那我就要灭了你。 好,我灭不了你。 我就灭了我自己。这就是我那时的心理活动。

巨婴的主要表现就是全能自恋,我是神,你们都要听我的。 要不然都去死。 他们不会容忍自己有一点失控, 因为这样会破坏自己的感觉。 那种全能神的感觉。

巨婴在我们人际关系中也很普遍, 要么你听我的, 要么我灭了你。 所以巨婴们不会容忍有任何反对的声音, 这就是对我全能感的自我的挑战。 一旦你挑战成功了,我就崩溃了。 所以在才会出现皇帝这个全能神般的产物, 这就是巨婴们的集体幻想。 我是皇帝,是全能的神。 所有忤逆我的人都要死。

我是一个巨婴,在自己的生活中,经常会因为一件很小的失控事件而产生一种毁灭一切的感觉。 比如在读书时考试成绩不理想, 在和别人社交的时候别人没有按照自己的心意去行动。 被老板批评这些事情都会让我崩溃, 因为在我的潜意识中我自己应该是无所不能的神。 我发出的任何微小的声音都因该被听到并且按照自己的心意运作。 否则自己的全能感破灭, 我不再是神。我就会化而为魔, 要不然就灭了别人,要不然灭了自己。

写到这里,我响起了自己小时候的可笑经历。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经常会无端挑衅别人。 而且特别傻的就拦着一个陌生的同学问上一句"你拽不拽"? 这个词的挑衅味道十分明显。 但是我那时的心理很奇怪, 我问这一句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全能感。 如果对方回答是"是" 那么我势必会攻击他。 因为我是全能的神,他的回答不是我想要的。 所以我得攻击性就会出来, 要么攻击他,要么攻击自己。 但是如果他的回答是"否",那我的全能感就得到满足,就可以坚定自己是全能神的心态了。

巨婴对自己的幻想是神,当神的自我感觉被打破时就会化而为魔。 但是在神魔之间还有"人"的存在, "人" 可以更加客观的对待整个世界, 他们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把自己和别人的界限严格的划出来。 所有人都不可以越过这条线。 这就是心理发育成熟的体现。 但是"人" 往往很孤立。 因为周围都是巨婴, 巨婴要的就是你服从他,残害自己。

看看那些美国大片,我们之所以觉得精彩。 那是因为主角们都是一个真实的"人" 敢于直面自己的内心, 敢于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是父母的或其他人的, 敢于面对一切。 他们也会有恐惧,但是绝对不会被恐惧所驱使。 他们可以直面恐惧而不是逃避。 因为最大的恐惧就是恐惧本身。

鲁迅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描绘的就是脱离了神或者魔而成为了"人"的境地吧。

但是我们整个社会其实施行的就是一个巨婴政策, 我们的家庭从小教育我们要"乖"要"听话", 家长就成了神,而我们的自我被不断否定。 我们是能够被他们所掌控的,一旦我们做出什么他们不能够掌控的事情,他们那脆弱的全能感就会破碎,自我就会瓦解。 所以我们从小必须"听话"才能维持他们的全能感,我们小时候就像是胶水一样,通过控制我们才能去勉强粘住他们那支离破碎的自我。

巨婴的关键就是想着成为神,而不是成为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上独一无二的珍宝。 只有当我们真正认识到我们的内心才是我们行动的指导,我们才能够慢慢从巨婴长大成人。 王阳明的心学说的其实也就是这个, 一切皆在我心,不假外物。 我心中什么东西都有了,不需要向外去要回应。

中国人都爱面子, 但是面子这个词已经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面子就是外表的东西,外表的东西都是虚的, 虚的东西都是靠不住的。 我们要面子是为了维系我们的全能自恋感, 我们要用我们的所有资源去支撑自己的这种全能感。 因为我们的内在的自我很虚,很脆弱。 所以我们必须要靠着外部的反馈去维持自己很好的假象。 那样的我们看起来很完美,很全能。 但毕竟那不是真实的自己, 一旦外界的反馈消失或者负面。 脆弱的自我将会分崩离析,支离破碎。

真正的有效办法是屏蔽那些外在的东西,用自己的注意力感知内心的渴望。 通过自己内心的声音去滋养自己。 形成真正的自信力,而不是靠着外物得来的"他信力"

或许我们对自己有千般不情愿,万般不满意。 但是我们还是要试着去把最真实的自己展现 出来。我们要意识到那才是真正的自己,独一无二。 《 巨婴国》中,我对一句话印象深刻:我们要更好的做自己,而不是做更好的自己。

对巨婴国的读后感篇6

我断断续续坚持看了很久,终于看完了。在整个的阅读过程中,我对这本书、对作者所表达观点的态度是认可、存疑、否定、赞同的交织和变换,兜兜转转、落落起起。

开始看时,最大的感觉就是:太啰嗦了!同样的话要翻来覆去、覆去翻来没完没了的重复,这可能也是我对心理学作品了解较少的缘故。同时也对作者例举的实例和只凭臆测得出的结论(因为书中多以是“我猜想”、“我认为”、“我猜测”、“我感到”这样的方式得出的结论)不太认同,这也可能与我对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不了解有关。

不过对于作者反复表达的一些观点我很认同,比如:所有好的事情都是很多踏实的细节积累的结果,要投入精力在做的事情中、努力与之建立链接;每一个人都应有独立的内心,努力活出真实饱满的自己;对周遭的人和事发放爱和正能量;接纳自己、包括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然后带着爱投入正向的努力来完善……。书中有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有个女孩发现自己实在没有别人聪明,完成什么事情都要花费别人三倍的时间和气力,为此很沮丧,幸好她找到了解决的办法,那就是“那我就什么事都花三倍气力去做好了”,这真心励志!(另外还有作者关于孝道和集体主义的观点、虽认同但过于敏感就不评价了)。

总之这本书是作者对自己12年心理咨询生涯以及由此深化对自身认识的心路历程,也是我对自我进行认识的启蒙(我觉得可以这么说)。

对巨婴国的读后感篇7

中国的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乃至心理学工作者,多半都有这样的体会:从学理的角度看,心理学知识说的头头是道;从科研角度看,心理学研究好像也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是,一旦将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就会发现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换言之,心理学知识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有较大的距离。

在大学时读心理学的书籍,总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将心理学理论本土化,这是心理学界的一大难题,任重而道远。

今天,我开始做《巨婴国》的读书笔记,这本书的作者是武志红,国内的一名心理咨询师。书中的见解颇为震撼,最起码不是心理学中的一些老生常谈。心理学在植入中国后水土不服,国内一些优秀心理咨询师可以稍许缓解这一病症。他们一边学习着心理学中的正宗理论,一边接触着国内数以万计的真实故事。他们口中的心理学术语,会给人一种亲切感。

我觉得,武志红干的事情,就是在一些心理学的理论前面加上“中国式”三字。

他是一位拓荒者,可他也很谦虚,明白自己到底在干什么。

他说:“作为一名咨询师,我没有治疗理论上的野心,并不太想发明什么新的疗法、有中国特色的疗法,我只想弄明白,中国特色的家庭和中国特色的爱情,是怎么回事。”

心理咨询这一领域的理论基础有三,精神分析学占据了一席之地,武志红属于这一派系。之前我反复研读过精神分析学的一些理论书籍,总是铩羽而归。这一次,希望能从武志红的文章中,看到解读精神分析学的接地气的诠释。

标签: 读后感 巨婴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xinde/mggdl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