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心得体会 >

精编版《乌合之众》实用读后感范文三篇

精编版《乌合之众》实用读后感范文三篇

《乌合之众》是一部研究心理的著作,文章的语言生动流畅非常值得我们阅读学习,那么你会写相关的读后感吗?下面是本站小编整理的精编版《乌合之众》实用读后感范文三篇,供大家参考。

精编版《乌合之众》实用读后感范文三篇

《乌合之众》实用读后感1

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 勒庞,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写下了很多心理学著作,以《乌合之众》最为出名,完成于1895年。

《乌合之众》由四部分组成,包括导言、群体的心理、群体的主张和信念以及不同群体的分类和特点。它对群体行为进行了大量的阐述,精致的描述了集体心态,深刻的剖析了群体的特点。从群体的组成,特征,分类,观念和信仰,到影响群体的一些直接和间接因素并通过群体领袖这个角色来说明领袖是通过什么方式去领导其群体,最后通过犯罪,陪审团,选民和议会这四种群体来说明其特点。层层深入,描述人一旦处于群体中,人的个性会被淹没,群体的无意识会占据主导地位,并影响着人们的判断能力。

书中的关键词——群体其实指的是许多人凑在一起,每个人的个性消失,感情和思想都在关注同一件事情,这许多人就形成了一个群体。从心理学角度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并不是一群人凑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群体。凑在一起的人必须在感情和思想上都关注同一件事情,每个人的个性消失,这群人才形成了一个群体。

大多数人一旦处于群体中,就会变得懒惰起来,不太愿意去自我思考了,因为人们都有一种从众的思想,跟着大众走,犹如抱着“大腿”,觉得应该跟大多数人保持的立场一样,这样才是安全的、正确的,哪怕最后被证明是错的,个体会觉得法不责众,可能觉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他们会想:你看,那么多人都错了,我错了也是挺正常的。在这过程中,一旦你身处群体中,你的那种自我独立思考的意识顿时就变弱了,以至于说压根就消失了,个体变得懒惰了,本来好逸恶劳就是人的本性,而这刚好迎合了你的需要。

如果大部分人都是持着如上态度的话,那么称所在群体是乌合之众的话,那就一点不奇怪了,群体的智力是远远低于个人智力平均值的,因为他们压根看问题就不靠理性,而是靠感情,或者当时的情绪决定的,而这个情绪是很容易受环境影响的,人一旦抓住这个心理现象,就可以很容易操纵全场,达到自己的目的的。

这本书的背景是19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时代,与我们今天的环境还是有所区别的。我们可以联想到文革的大范围的批斗现象,通过无理闹的群体行为批评、打倒他们讨厌的社会人士,造成了一大堆冤假错案,前阵子看《周恩来传》时,在里面也有一定的阐述,当时周恩来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毕竟国家总理,也不能乱动啊。但这过程中,它就是点燃了群众民主之火,却缺少大量合适的各级指挥人员,从而使群众力量走向歧途,变成了不可控的历史灾难。

回到当今时代,它是一个高度网络化的时代,群体的范围又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刚刚发生的社会事件一经发表马上就可以引起一大堆素未谋面的人聚集在一起,看评论,发评论,点赞,转发,马上表明自己的立场,然而,又有多少人在转发之前有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的,还是仅仅根据所谓的点赞数、转发量,亦或是向朋友圈刷一下存在感,表明自己是知道这件事的,生怕别人不知道你知道一样。于是,这过程中,随着社交链的传播,马上会形成一种强大的网络舆论,影响是巨大的。(对当事人、对后来的读者造成影响)

谣言止于智者,这个智者或许仅仅是比其他人多了一份独立思考和自我判断而已,从而阻止了谣言进一步扩散,防止造成更大的危害。

所以回到我们现实生活中,应该避免让自己成为乌合之众中的一员,不要陷入群体的这种陷阱中,遇到事情多问自己为什么,不盲目从众,多保持一点独立、自由精神,维持一个清晰的头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准确判断,也许能避免悲剧。我们应该突破了所谓“乌合之众”的思维,避免自己成长一名“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实用读后感2

《乌合之众》这本书出版于19世纪末期,结合19世纪的时代特点来看,本书所提出的观点是十分新颖且具有震慑力的。即使是现在,在读到部分内容时,也会被作者深刻的观点所吸引。但是,由于本书的出版时间,很多内容已经不适用于现代。作者重新界定了群体的含义。他指出,并不是一群人聚在一起便可以被称作为群体,而是有共同的目标的心理群体,为自己的论述划分了明确的界限。

在本书中,作者主要的观点无非是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对群体进行分类,对其的心理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第一,群体具有无意识、缺乏推理能力、感情至上、缺少责任感、易受到暗示、易被催眠和控制、易出现传染现象、推理能力不足、想象能力泛滥等特点。第二,群体的感情具有冲动、夸张、轻信、单纯、保守、偏执、专横等特点。第三,在群体中,道德观既有放纵个人本能的作用,又有树立行为道德模范的作用。

其次,对领袖的特点及经常采用的方式进行阐述。第一,领袖是某种观念的忠实执行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名望,经常采用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说服群体。第二,领袖在群体中起着领导和决定的作用。多数群体并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做决策的人往往是少数几位领导人物。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书中,作者虽然对群众为什么形成这种心理特点做出了简单的解释,但是,往往出现逻辑不通顺的现象。由此可见,作者的观点十分简单,采用的是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来说服读者。


《乌合之众》实用读后感3


这是个浮躁且功利的时代,世界失去信仰。没有人站出来说什么,因为所有人都把利益放在第一位变得理所当然。导演拍电影的第一要义不是传递思想和声音而是为赚足大众眼球,且为此不择手段,而致哗众取宠者比比皆是。明星,商人或者说是我们自己,都是在为了更好的经济状态而奋斗,理所应当。

可这真是最好的自我,最好的社会吗?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于心、于形、于己、于人,现在的我们需要反思,需要社会的思潮来真正的推动我们前行,需要一股灵魂来将我们厚重的身躯托起,让眼光透过眼前那看似美好而虚幻的粉红迷雾,看到更值得我们前进和奋斗的未来。

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领城,不能强制人们接受。最重要的是人们自觉接受和广泛认同,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着重的是让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全面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绝对的正确的,耐得起时间琢磨的,有利于群众的好观念。所以,我们应该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如现代媒体,其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影响力大,公信度高, 运用现代传播的新闻舆论力量,就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到千家万户,普及到每个社会成员,使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内化于心,从而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通过新闻传播潜移默化的教育,使人们认识到,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有其核心价值观,这是一个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社会秩序得以維持的基本精神框架。如果没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凝聚,没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追求,就会导致人心涣散,精神滑坡,社会动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国家的主心骨,是价值考量的定星盘,是社会前进的推进器,是和谐社会的润滑剂,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乌合之众》中说“群众从未渴求过真理,他们对不合口味的证据视而不见。假如谬误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误。”群众追求的不是真理,而是 真理背后所带来的无限可能性。主流媒体的宣传,不能留于表面,而要从灵魂出探索。思想需要抽丝剥茧,媒体的公职也要提升才能担当得起引发思潮的责任。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社会主流媒体的意识形态往往就能左右人们的思想状态,媒体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任务比以往更加艰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世界范围思想文化和不同价值观的交流、交融、交锋日趋激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呈现多元、多变、多样态势。思想迷失、信念动摇者有之;观念扭由、德堕落者有之;追逐金钱、者靡颜度者有之;有腐朽、没落思想的滋生蔓延,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沉渣泛起。个别人甚至被膨胀的私欲吞噬了良知和人性,出现了凶犯盗车杀婴、医生拐卖婴儿,法官集体嫖妓、教师猥亵女童等挑战道德底线的极端事件。当然,这些问题的解决,要靠行政、法治、政策、制度等综合手段,但主流奥论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新闻舆论虽不是一种强制力量,但新闻传播中蕴含道德力量,能对人们的心灵产生潛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法律、制度是规范人们道德、价值观的“硬约束力”,那么,主流舆论的感化引领是一种“软约束力”。大量的道德。价值观问题不能靠强制力量来解决,而要靠说理、靠教化、靠舆论进行春风化雨般的疏导与引领。为此,媒体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报道力度,深人找出讲解24个字的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同时,要弘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鞭挞社会上落后、丑恶、腐朽的道德行为,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自信自强、理性平和,昂扬向上的社会心态,引起广泛的社会思潮。

价值取向纷繁复杂,人心浮躁散乱,这个社会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绳,于心至于行,在众声喧哗中彰显主流价值,在交融交锋中凸显中国精神,不断增强人们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xinde/kxxonx.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