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心得体会 >

关于《文化苦旅》读后感优秀范文

关于《文化苦旅》读后感优秀范文

一部优秀的作品可以给人带来许多启发,我们可以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感悟,那么相关的读后感该如何写呢?以下是本站小编和大家分享的关于《文化苦旅》读后感优秀范文,以供参考。

关于《文化苦旅》读后感优秀范文
关于《文化苦旅》读后感优秀范文

“文化苦旅”,望文生义,自然是一个“旅”字贯穿全书。但这部书又不是简单的山水游记。“原因是,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深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的感动,无端的喟叹。”我想,这便是文化二字的分量。而一个“苦”字应该说可是全书的主旨。作者并不在乎旅途劳累之苦。这个“苦”乃是对全民族意识的苦苦思索,对人生至高理想的苦苦追寻,读中华民族文明复兴的苦苦祈盼。“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我以为,最能体现作者一个“苦”字的文章是《道士塔》在作者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为了蝇头小利就可以把大车大车的经书、绘画运往两方的土道士。也看到了一群眼睁睁看着国宝流失却不闻不问的道台,藩台。“偌大的中国,竟存在不下几卷经文。”“我好恨”。作者恨的不是王道士,也不是哪个藩台,在中国,这样愚昧、麻木的国民又何止千万?王道士不卖,李道士照样要卖,张藩台不管,赵藩台更不会管。“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面对如此国民,作者怎能不苦?百年之后,王道士早已化为灰烬,莫高窟的历史文献也在大英博物馆的玻璃窗里沉睡了多年。尽管我们再也不会让一个蒙昧的道士去看管我们祖先的遗产,可他们似乎还活在我们身边,盲日庸俗的国人似乎也还不少,也许文明离我们还很远哪!我们期待着中华民族真正崛起的那一天。

再谈到“文化”二字,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书中的一篇文章《柳侯祠》。柳宗元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学巨匠,但他命运多劫,两次遭贬,又客死他乡。然而正是由于他官运不济,被贬永州,才使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可此时的柳宗元仍时皇宫内的青砖绿瓦一片痴情,因为他是中国文人,他是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他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又迷惘着自己的价值。永州归还给他一颗比较完事的灵魂,但灵魂的薄壳外还隐伏着无数诱惑。”而此时,命运和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柳公满心欢喜的返回京城,而等待他的却是更加荒凉,更为边远的柳州。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人的悲哀。

我又想起了批评余秋雨的文章,说它的词藻华而不实,说他的文章软弱无力。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真实的,也没有必要去探个究竟。因为文学本身就有它的两面性。真正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余秋雨的书,在他的书中看到了文化,看到了历史,看到了世界,看到了人生。我想,这就够了。

关于《文化苦旅》读后感优秀范文

看到书籍列表的时候,我就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文化苦旅》。这本书我看过几次,还是在高三那样紧张的时候。静静的午休时刻,室友们都已入睡,我就小心翼翼的翻阅着这本书。高三是我读课外书读的最多的一段时间,而这本书正是改变我三观的书之一。所以我选择了它,所以我又从自己的一堆书籍中找到了它,所以我又在时隔一年之后翻开了它。我依旧很喜欢余秋雨先生如此形容它,对他来说,它是久未归家的浪子,被外人指指点点、恶意重伤,但是终究回归,成为了他的骄傲;对我来说,它是枯燥乏味的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是人生迷茫时的一座静立的路灯。

《文化苦旅》中有对大家的追忆与推崇,巴金一生的酸甜苦辣,年少成名的风光,壮年收获爱情的美满,中年受文革迫害的苦楚与酸涩,老年致力于建设文革博物馆与对自身的反思。世纪老人一别,不知何时再遇如此敦厚之人。谢晋导演,在导演界无人不知,他导演出的电影可令人啼笑皆非,可发人深思。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儿子英年早逝,二儿子痴痴傻傻。可无论自身的处境多艰难,依旧一心为大家带来好的影视作品。这是人格的崇高,是对自己职业的尊重,对大众的负责,亦是对生活崎岖的不屈与乐观。既是文化之旅,必然少不了各类文化景观,威尼斯水城美虽美,却又如带刺的玫瑰,犯罪率也居高不下。山西的领导人曾万分感谢余秋雨先生,且为其树立了一块碑。为什么?因为他旅居于此,倡导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当地的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他也曾去过湿冷的北欧,漂浮与北海之上,遥想当年航海家的魄力与勇气,感受蔚蓝深海辽阔无垠的神秘与魅力;去过小国荷兰,观赏国花郁金香,一簇簇的花朵丛生,张扬一个国家的活力,但是花期很短,但荷兰人为了留住郁金香,将其制成枯花。我留不住你的青春,留住你的芬芳。一次文化之旅,荣为苦旅,只因不为享乐。

对于文化,我只能感受,难以感悟。底蕴不足,不敢妄下断语。我更感兴趣的是对人物事迹的叙述,对文革的批判。历史书上的文革记录,为国家留足了颜面,为人民留足了颜面。但是,事实就是事实难以掩盖。一人之恶为恶,众人之恶不为恶?

关于《文化苦旅》读后感优秀范文

拜“伟大”的阅读课所赐,终于读完了《文化苦旅》。初读时,总觉得,纵然余秋雨先生认为写书“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然而作为一名读者,细品他笔下那字词句段,心间却升腾起轻松潇洒之感,并无所谓“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沉浸江南小镇“大隐隐于市”的淡泊安定与自然;流连令一众大诗人大文豪心心念念的隐居圣地天柱山;享受那柔雅的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苏州。只看那温文尔雅的景,却也仅此而已。

然而当从近乎机械的学习中解放出来时,却神使鬼差地跑了趟书店,捧回了属于自己的《文化苦旅》。

再捧起它,认认真真逐字逐句地品阅那些原本感觉轻松无比、让人卸下一身铅华的文章时,却不由得陷入了那些略显沉重的历史与无尽的思考中去。

走过敦煌,进了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一个死了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在这里,完全被“历史的洪流消融”。在这朝圣者众多的圣地,却偏偏出了个王道士。从此,它蒙了辱,中华民族蒙了辱,但却正是王道士才使莫高窟文化大放异彩。中国文化何其多,却偏偏忽视了这座文化宝库,何其悲哀!

重读《文化苦旅》,感悟着实不少,却不能一一详述,只是:读《文化苦旅》,洗礼灵魂;寻千年文化,感悟古今。

标签: 读后感 范文 苦旅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xinde/kxk21x.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