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心得体会 >

1500字的读后感优质5篇

1500字的读后感优质5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还可以主动思考和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有助于锻炼批判性思维,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提高文学鉴赏水平,本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1500字的读后感优质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1500字的读后感优质5篇

1500字的读后感篇1

剧中故事线条繁复交织,众生百态构成了上世纪70、80年代中国乡土社会的万花筒。其中主要人物是双水村的贫苦农民孙氏兄弟,哥哥孙少安的现实主义人生与弟弟孙少平的理想主义人生,是剧情发展的主要脉络。

哲学家荣格说,文化的最终沉淀是人格。孙少安、孙少平都是乡土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农民,他们身上集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优良的人格品性,明理、重义、友善、孝悌、勤奋、进取。所不同者,弟弟读书较多,不安于禁锢在本乡本土,因此无论乡村的境况如何,贫穷也好,安稳也罢,他都希望走出双水村,去往城市体验新的生活,即便那种生活是陌生的、艰难的,甚至是屈辱的,他的心中都装着一个不同于现状的“世界”。

从剧中,可看见同样的“平凡”和两样的“世界”,“平凡”都是人们在生活面前的无力而顽强、无奈而坚韧,都是彼此在爱情、亲情、友情面前的真挚和辛酸、悲喜和折磨;而“世界”呢?一个是哥哥孙少安的现实世界,一个是弟弟孙少平的梦想世界——其实那不是他的世界,而是城里人的世界,所谓另一个世界。为着成全自己的世界,他们都经受着平凡的鞭打驱策,结果,哥哥逐渐走向了富裕的生活,而弟弟却一直困顿于现实的窘迫。

兄弟俩一样的慷慨乐助,一样的重情重义,而相对于哥哥孙少安,弟弟孙少平与同他相爱的女同学田晓霞,还多了一份对于文学、理想的热爱,多了一重精神追求。然而,最终,田晓霞为施救落水者而遇难,孙少平因此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这时,一个与现实主义作品完全不搭的浪漫的、科幻般的场景出现了,“外星人”出现了。孙少平与外星人的对话,也许是整个剧情的“眼”,探讨了这个经历了无数苦难却又缺乏宗教信仰和终极关怀的民族,有关生命意义的话题。

为什么弟弟孙少平,他的梦想与现实总是那般水火不容?他的带着理想色彩的世界为什么如此脆弱?电视编导讲述的虽是哥俩及其周遭人们的故事,但我确信,电视剧其实是对乡村社会和农民整体生存意义的关怀,通过史诗般的宏大巨制,意图呈现中国一个特定阶段的民情世风,揭示人们的思想情感、道德品格以及相关的命运浮沉。

孙氏兄弟及其双水村村民的道德大体还原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色,既有孙氏兄弟所代表的优良品质,也有众多村民身上的文化劣根。随着集体主义在农村的瓦解,“贪婪”这一被充分释放出来的原罪动力使得原先的愚蠢者变得聪明了,懒惰者变得勤快了,忠厚者变得狡猾了,懦弱者变得胆大了,这种变化也改善了他们的吃穿用度。总体而言,反映了国家社会在这一历史时期的进步,但人们普遍的道德流变以及层出不穷的新问题仍然在考问着这个社会。昔日的人民公社制度下,不乏满嘴高义的偷奸耍滑者,今天的商品经济大潮中,又多是公然唯利是图的营营苟苟之人。如何防范伪君子,少出真小人?这显然是一道道德命题。

这部电视剧或可以启发我们的思考——坚守着孙少平式的对于理想追求的其尤无悔,保持着孙少安式的对待生活的脚踏实地,将两个世界打通为一个世界,即便生活依然平凡、沉重,也是更加美好的世界。

道德的培育,需要一种不断向上拉拽的力量,它来自榜样的引领,也来自法治的托举。所谓传统道德,大致是这样造成的,一是教化,一是刑罚。实施教化的是士大夫阶层,主导刑罚的是统治阶级。士大夫研读经典,继而言传身教,他们不仅是经典的解读者,也是践行者和传播者,他们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实践,树立起道德示范标杆。一般而言,如果失去了士大夫始终如一的道德感召,那么普通民众经由物质刺激而扩张膨胀的物欲往往导致道德沦落。士大夫阶层是保证一个社会的道德越过底线崩塌下去的防火墙之一,另外一堵防火墙在现代社会是法治,在传统社会就是刑罚。

在平凡的人生中,给予我们温暖的总是隆礼崇德的人间真情,而制造生命创伤的,常常来自人性中难以测度的鬼怪精灵。建设一个物质丰裕而精神繁茂的世界,正是平凡人生的意义所在。

1500字的读后感篇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一篇,作为儒家思想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提出的“三纲”、“八目”等重要观点可被称作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若是超脱出一个学术流派来看,《大学》中简单明确的观点与古今多数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也都有相通。

而“大学之道”,究竟存于何方、归于何处,是一个最基本、却也最难回答的问题。《大学》一篇之所以能流传甚广,也就在于它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个不意在学术而意在整个社会的解答。这一解答融入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体系,也融入了整个社会的血脉,以一种文化而非答卷的形式,传承至今。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大学》中举例说:“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其实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不能否认,由于先天的具有或是后天的教育,最基本的品德其实就已经在人的心中存在。因此,使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合乎品质,需要的是“唤醒”。

这一“唤醒”看似容易,却往往要面对一堵堵沉睡的墙。在耐心被耗尽之后,对民众的道德教育就沦为了简单易行却基本无效的幼稚化教育。“幼稚化教育”的出发点绝非愚民,而是要启迪民众。但其致命之处就在于,把社会大众当做“零基础”的愚民进行教育。

在当下,面对“道德滑坡”这一类愈发猛烈的抨击和指责,很多人也想起了道德教育并付诸实施,却始终收效甚微。道德滑坡导致了道德教育轰轰烈烈,而道德水准却又并无想象中的触底反弹,使得道德教育陷入窘境,而不得不更加迫切、甚至运动化地进行。但其实,民众从不缺乏道德知识,而只是不想运用。一遍又一遍地灌输重复的知识,只能是短暂刺激,从来都不是长久之计。似乎我们该去重拾起《大学》中所说的“明明德”,吹散掩盖美德的阴霾,使其发散光芒,而非等被照亮。

大学之道,在亲民。

?大学》引《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所谓“亲民”,通作“新民”,即使人自新。

“新”是变革,“新”是发展,“新”是从过去到现在,“新”从现在到将来。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中所说的“新”却并非是与“旧”相对,甚至是与“旧”相合。“新”的本质是不断调整而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无论道德上、物质上,人与社会总是会出现种种矛盾。在特定的历史情形下,我们会将其归于时代的变迁使得人的角色出现了错位。因为个体总是太渺小,经受不住环境一丝一毫的改变。但从一个普遍性的意义上说,绝大多数时间和地点,世界运行得是如此完美、一如既往,但却不能消除人和社会之间的碰撞——是人在变,而非世界在变。也许有某一个瞬间,你与世界、社会是如此契合,可这种状态却无法维持。风吹草动都会使得你于不经意间与那一点错离,而只好通过不断的修正错折往返。

新,归根到底是对“正确”的动态保持。或许正确的标准没有改变;或许世界未变,人却对自己有了新的定位,或许世界变了,人却不为所动。无论变与不变,每一次自新都是一次新的挑战,结果由个人和社会共同承担。

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是大学之道的最终追求,并且有具体的蓝图。《大学》中描绘道:“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有些令人惊讶的是,大学之道的目标没有设定为人人的道德标准都向“君子”看齐,而是很大度地给出了如此宽泛的标准。

这种包容的理想目标,对现今社会所追求的和谐共生非常有借鉴意义。多元的追求与发展,并不是我们迈向一致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过渡,而是我们应追求的目标本身。道德标准的高低之间存在角度的差别,只要在最低界限之上,就都应当是以平等的地位存在的。在一个成熟的社会中,不同价值标准之间的共处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之上,而非“忍让”。后者所带有的对优劣的判别,会使得不公正的取向产生。

所谓“至善”,“至”在社会秩序井然,“至”在个人的选择得到充分尊重,“至”在一切都拥有最丰富的可能性。“善”的标准可能太过虚无、难以设想,但可以肯定的是,社会的善与每个成员的善之间有着必然联系,前者只不过是对后者的概括。而对每个个体来说,善是需要通过自己的探索、思考、选择来完成的,而不能由他人或社会代劳。这样的选择过程,既是为了满足个体,同样也是在为社会未来的发展提供对不同可能性的尝试机会。

大学之道,在求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对个人修养而言也好,对社会发展而言也好,恐怕都没有终极答案。《大学》一文对此的探索得出了一定的结论,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所认可。但我以为,《大学》更大的意义在于探索本身。

从古到今,无论个人、集团、社会,都会经历许多痛苦与灾难。但他们探求“大学之道”的步伐却从未被打击、失败阻挡。思考者们、践行者们,都怀抱着让个人、社会变得更好的不灭希望,用自己认为合理的方式,不断探索着。

他们是寻路者。

也许他们从未得出完美的答案,却也一步步地以双手之力推动社会与其中每个个体的前行。也许他们得出的结论相悖,也许他们采用的方法相反,但他们对世界的热爱与执着,将后人和身后的世界改变成了如今的模样。

寻路直至今日。我们都对完满的人格、美丽的世界有着同样热切的憧憬,我们也在寻路。也许你对《大学》的作者提出的道路十分赞同,也许你的心中有另一条前行之路,也许你的看法模糊不清、难下决断。每个寻路者都投射出一点星光,因为你曾为人与社会的前行贡献出哪怕最微薄的力量。

没有哪一颗星能够照亮整片夜空,但所有的星却能联结起一个宇宙;没有哪一个寻路者能够为最理想的未来给出一劳永逸的答案,但所有的寻路者却将脚印踏满了追寻历程中的每一寸。

1500字的读后感篇3

巴金老先生的《家》是一部影响深远的文学著作,我读了这本书后也感受颇深。

巴金的《家》反映的是五四时期一个四世同堂大家庭高家的家族史,描写的是高家由盛转衰的家族史。而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三个女人的悲剧史。巴金自己也曾说:“我要写一部来作为一代青年的呼吁,我要为过去无数无名牺牲者‘喊冤’”,“代那许多做了不必要牺牲的年轻女人叫出一声‘冤枉’,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控诉’”。于是这部《家》应运而生了。《家》描写的是瑞珏、梅和鸣凤三个女性的悲剧。瑞珏出生在官宦之家,知书达礼,温柔贤淑。长大后嫁给了门当户对的觉新。她不知道觉新娶她时其实心里装了一个梅,觉新深爱的人是梅。她一心一意的侍奉丈夫、侍奉长辈,她待人和蔼可亲,深受所有人的喜爱,并且她还为高家添了位男丁。她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贤妻良母,她很爱觉新。她知道觉新爱梅花,她也爱上了梅花。因此,为觉新采梅, 插梅, 画梅,成为她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当她得知觉新是因为想念梅喜欢梅而喜欢梅花时, 不仅没有怪他们, 反而非常同情梅的遭遇, 并且感到很自责,她认为是自己拆散了他们的幸福。她真诚地同情梅, 关心梅。梅也被她感动,两人最后竟结成了姐妹。丈夫觉新也被瑞珏所感动,决定忘掉过去,好好地爱她。原本以为瑞珏会跟觉新幸福快乐地度过后半生。谁曾想到,为了避“血光之灾” , 陈姨太要瑞珏要到城外生产, 她虽不情愿, 但也没有怨言, 反过来还安慰自责的丈夫。因为恶劣的环境,瑞珏难产而亡。瑞珏恰似一朵当季盛开的鲜花, 但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刀霜剑雨无情地毁灭掉

梅是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出生在富贵人家,与表哥觉新青梅竹马,本该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可是,却因为双方家长在牌桌上的一点小矛盾把他们拆散了。觉新被要求娶了李家小姐,梅被迫嫁给赵家。虽说梅心里是千万个不愿意,可母命不可违。婚姻生活维持了一年,赵家少爷病逝了,年纪轻轻地她就当起了寡妇。丈夫去世后,在夫家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婆婆总是恶语相向,梅身心俱疲,便跟母亲回家过着“那尼姑庵式的生活”。这时候,她对觉新还是念念忘怀、朝思暮想。她辛酸地跟琴诉苦,她觉得她的一生只是让命运在摆布,自己不能做一点主。因而她的泪只有往肚里吞,没有一点勇气去反抗。她感到自己虽然活在世上,也只不过是个空壳而已,她的灵魂她的理想她的一切早已消逝的无影无踪了,她现在就好比一个行尸走肉。纵使这一切都与她的母亲有关,但她却从没埋怨过她母亲。看到觉新跟瑞珏一起幸福恩爱也并没有埋怨觉新。她总是自己偷偷独自抹泪。她想忘掉一切,重新开始。但是上天似乎总喜欢跟她开玩笑,一场军阀混战,她们母女不得不到高家避难。在高家花园里,她与觉新再次邂逅了,这无疑是在她的伤口上撒一把盐。最终,敌不过命运的捉弄,梅郁郁寡欢地离开了人世。她就好比那枯萎的花朵,一步步走向凋零。

鸣凤是一位美丽善良的少女,她年仅17,就已经在高公馆当了7年的丫鬟。她没有梅跟瑞珏那样好的家庭,她年幼丧母,随后,便被父亲卖到了高家。当同龄人还在父母怀里撒娇时,她已承担起本不该她那个年纪所该承担的重任,不但如此还会被人欺凌。面对生活的不幸,她无力反抗,只得逆来顺受。但她却没有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她乐观、聪明、纯洁。高家三少爷觉慧不知不觉中被她的天真烂漫、可爱无暇所吸引,对她心生爱意起来。通过跟觉慧的接触,她也发现自己心中有了觉慧的位置。然而,她跟觉慧终究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一个少爷,一个丫头;一个主人,一个婢女。主仆恋自古以来就是爱情史上无法逾越的鸿沟。纵使觉慧心中充满了叛逆意识,但是,这种爱情注定了是要毁灭的,这种爱情也注定是一种悲剧。就在鸣凤决定向觉慧表明心迹时,高老太爷决定把她送给冯乐山当小老婆。鸣凤知道自己深爱着觉慧,她不想违背自己的内心,为了保持她爱情的纯洁性,为了维护她的尊严,她选择了投湖自尽。鸣凤就好比那含苞待放的花朵未及绽放,就被那无情的霜雪所摧毁。

三位美丽动人的女子,三朵娇艳动人的花朵,都被这无情的风霜所摧毁。这个世界真是黑暗的。

1500字的读后感篇4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社会在发展,技术在进步,古时作为文人专属的书籍也越来越多地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在茫茫书海中,有一类书在畅销书排行榜中傲视群雄、经久不衰,那就是励志书,而励志书籍里影响力最大的当属心灵鸡汤派系了,无论国外的海伦·凯勒、杰克·坎菲尔、戴尔·卡内基、理查德·怀斯曼,国内的于丹、余秋雨、林语堂等大师,还是鸡汤新秀张德芬、冯仑、俞敏洪,他们的作品无不让人看一眼欲罢不能、尝一口神清气爽,对于饱经沧桑、信仰凋零的现代人,这是一碗迫不及待喝下去温养心灵的鸡汤。作为国外鸡汤书籍老牌翘楚,《羊皮卷》更是让人读罢之后恨不能分分钟变身超人,去实现世界无限的可能性。可以说,作为一部典型的鸡汤励志作品,《羊皮卷》具备了一部鸡汤著作的基本素养,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但是,如果我们掩卷沉思或是试图将其中真理付诸实践,也许会发现作为一部典型的励志鸡汤文,它除了具有心灵鸡汤的应有的优点,也具有心灵鸡汤不可避免的缺陷——鸡汤味美,汤勺自备。

心灵鸡汤能做到经久不衰,让人欲罢不能,是因为它的的确确说出了一部分的真理,具有它积极的意义。典型如《羊皮卷》,它包含了每一部成功的心灵鸡汤必备的真理——相信自己就会成功。

“相信自己就会成功”是一条朴素的真理,它有着真实不虚的强大疗效,它有着坚实的科学依据——皮格马利翁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受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故事的影响,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他们从学校中抽取了一部分学生,并对学校老师宣称,根据他们的一项科学测试,名单上的这部分学生具有很高的学习天赋和潜力,只是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学生名单只是他们随机抽取的几个人,有趣的是,在年末测试中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确实比其他同学高很多,而且比之前,大部分都有了很大提高。罗森塔尔研究后认为,教师由于认为学生是天才,所以倾注了更多的关注,并在未意识到的情况下,以各种潜意识的举动向学生传达了“你很优秀”这个积极期待,学生接受了“自己很优秀”这个观点而倍加努力,取得了优秀成绩。这种“你心中相信什么、期待什么,就会得到什么”的心理学效应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现象。心灵鸡汤中“相信你自己,坚持下去就会成功”,正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普及版本,它不仅真实有效地影响了大多数人的生活,更击中了我们时代病的病根。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际竞争愈演愈烈,挫折的增多、信仰的迷茫,使人们迫切需要一剂强心针来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 来鼓舞自己。心灵鸡汤无疑恰到好处弥补了大多数人心中那部分空缺,因此心灵鸡汤确实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凡事过犹不及,《羊皮卷》这类心灵鸡汤的缺点就在于,它过分强调了相信自己的重要性,它鼓动性十足,鸡汤味道很好,但是却没有给我们一把汤勺。

韩寒在电影《后会无期》中说“听过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无疑戳中了心灵鸡汤的软肋——每个人都听了很多的道理,读过很多的心灵鸡汤,为什么挫败感越来越普遍?如果鸡汤确实有用,我们为什么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想其中一条原因是汤勺需自备,心灵鸡汤缺乏与每个人的亲身经验的结合,改造自己除了痛下苦心、幡然醒悟,还需要持久的行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听别人说的道理,都是基于别人的人生经验产生的道理,都是别人的经验;但是每个人所面对的情境本来就不相同,因此,同样的道理未必对每个人都行得通。如果我们没有在实践中印证、升华这些道理,这些道理就都是别人的道理。

假如你掌握了运动的力学原理,你是否因此就能成为一名运动健将呢?你参透了一本心灵鸡汤,是否就一定能赢得人生的成功呢?答案显然都是否定的。心灵鸡汤是总纲、概论,其中有太多的内容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是纸上谈兵,需要我们用实践来验证和补完,需要我们用人生实践的汤勺来舀出一勺能喝到的鸡汤,喝到嘴里的鸡汤才真正的鸡汤,闻到鼻子里的鸡汤作用十分有限。

具体到我们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梦”,千千万万个丰富多彩的中国梦共同组成了我们全民族的中国梦。实现全民族的中国梦,我们需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我们坚守党的路线和原则。但要实现我们每个人小小的“中国梦”,没有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路,所以,我们要勇敢寻找自己的道路,不断在实践和行动中开拓自己的道路。

1500字的读后感篇5

小说《边城》故事很美,美的惊心动魄,却终未拥有。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这官路靠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说从这淡淡的意境中露出她原始纯粹的裙裾,尽情而含蓄的漾出一只蒙胧悠远,哀伤无尾的调子。它缓缓漾出,淌入人们的本质世界,如一缕柔美的青丝交揉着内心最圣洁的角落。

故事发生在湘西,一个遥远,与世无争的地方,一个人性闪耀的梦幻天堂!

青翠的竹林深处,升腾起一股自然之气。雾霭微薄,天空澄澈如眸,似山川溪流般温情恬静。溪上清凉的晓风,使竹林晃荡,如激起千层绿的涟漪,直逼人的眼。独特的吊角楼,精致的笼灯,一幅宁静致远的诗意图卷。“吱呀——”一声,木窗被开启,勤劳的当地人民开始了一天的序曲。湘西,如晨雾里水中的仙子,清新脱俗,不染尘世分毫。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翠翠在这儿成长,触目为青山绿水,眸子清明如水晶。身边的小黄狗亦如翠翠般可爱真诚。可亲可敬的爷爷挺直了一辈子腰板,支撑着渡船,如一株风雨中的苇草,颤动却坚稳。

三年,端午,大老天保,二老傩送,翠翠,命中注定的相遇……

天保与傩送,同时喜欢上翠翠。也许二老先种下了情愫,小女孩青春羞涩的悸动,使翠翠时不时的出神。爷爷问:“想什么?”翠翠先是沉默,接着说:“我想的很远……”

随着时间的推移,翠翠出落成一个健康美丽的姑娘,也有心事了。爷爷有意无意的说些新娘子的话题,翠翠,只是脸红。

十五六岁,年少懵懂的年岁,在这及格年青人的心路上撒下了青春的萌动。

大老走的是车路,聘人说媒。二老走的是水路,隔岸对唱。大老没有得到回应,二老也没有得到回应。可没得到回应并不意味着没有回应啊。翠翠在梦中听到一种歌声,又软又缠绵。她说她像跟了这声音到处飞!多真切的回应,却跨不过那条窄窄的碧溪,攀向二老的心口。

我想走马路唱歌那夜是天保与傩送真实的为爱努力吧。大老真诚执着,不愿二老为其代唱,他要保持自己最真的一面给翠翠,丝毫不许做作。但听到二老竹雀般的歌声时,他认输了,不,他不认输,他只是心裂了。两颗纯净如水晶的心,一颗已碎。第二天,大老对爷爷说:“你把宝贝孙女送给竹雀吧。”他心里隐痛着,但他深知二老喜欢翠翠,翠翠也中意二老。

翠翠与二老没有过多的交流,最真切的也就是那个端午吧。

“悖时砍脑壳的!”

“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

“鱼咬了我也不管你的事。”

这几句充满童稚的话,便让翠翠失了神,让二老坚定的对大老说:“她的心里必定有人了。”“我命里或许只许我撑个渡船。”信任与纯真如碧溪溪水一样澄碧,透明。让人难以甚至不敢触碰,仿佛一碰便会染上污浊,毁坏这洁净的灵气。

碧溪上,渡船来来往往,却依然平静依旧。正如人心般温暖柔和。有人说,感情总让人忧愁。大老天保为成全弟弟与翠翠,下河淹死了。二老傩送,愧疚万分,离家远走。两个善良耿直的青年,就如此的定下了翠翠的命。可怜的翠翠,只能无法抗拒的接受命运的宣判。

一夜大雨,挟以吓人的雷声。下醒了翠翠怯懦的心,也打落了爷爷的生命。爷爷,一个爱翠翠至深的人,而过分的爱却如一鼓股暗流,默然的推动了翠翠的命。迟疑与木讷,善良与自卑,一切在冥冥之中,使翠翠的幸福悄然远走。爷爷是爱翠翠的,他老了,不能,决不能让翠翠的母亲的故事重演。他已无能为力再酿一汪眼泪像哭翠翠母亲一样哭翠翠。他无法在再背负任何东西了,他累了。

小说《边城》,一个发生在美丽边缘的故事。凄美动人,无华丽的辞藻,无绞缠的情景,有的只是催人落泪的人性真实感。人们认为小说《边城》是悲的,是悲剧。但我坚决的说:“不!”悲剧是把美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但小说《边城》升华了,美已注入人们的内心,沉淀成一颗天然永恒的珍珠。

翠翠,一个无知无欲的女孩,就这样与幸福擦肩而过。她的命运会如那坍圮的白塔重又修复吗?无人回答。从此,翠翠与渡船在流动如泪的碧溪上,孤独而执着的守望着……万千错综的情感有时像一绺纠结的发缕,需人来解。翠翠的命谁来解?大概,一定只有傩送吧。呼唤归来,呼唤人性本质。什么时候解,无人可知,正如那无结局的结尾: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xinde/kld8x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