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心得体会 >

热门版《千年一叹》读后感范文三篇

热门版《千年一叹》读后感范文三篇

读完《千年一叹》你会明白中华文明一直延续至今的理由,这是一部充满生活气息的作品,值得一看,可别忘记写最重要的读后感哦,下面是本站小编整理的热门版《千年一叹》读后感范文三篇,以供参考。

热门版《千年一叹》读后感范文三篇

《千年一叹》读后感1

        闲暇之余,便有了找本书看的想法了,翻翻书橱,余秋雨的《千年一叹》忽的跃然眼前,本就喜欢阅读些文史方面的资料或书籍,而这本《千年一叹》也恰恰是述说着欧洲和西亚的一些史事,也就有了兴趣,好吧,就是它了。

《千年一叹》是本散文集,主要是收录余秋雨随着凤凰卫视一行记者和主持人,遍访希腊、埃及、伊拉克、伊朗等一些文明古国途中,或者是到了该国之后所见所感而编撰成的文集。看着集中的文章,感受着期间的文字,仿佛自己也随着余秋雨的脚步,漫游着这些国家,他所感受到,所触动到的事物,就在我的眼前一般。余秋雨一路游访的国家,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文化不断的积淀,交融、统一;而历经悠久沧桑历史的国度,现如今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余秋雨抱着这样的疑问踏上了寻访之路,而我同样带着那么一丝好奇,在书中寻找着答案。

文明是什么呢?人类思想的具体体现?人类灵魂的寄托?抑或是人类努力着要在这时间、空间都无边无际的宇宙中,留下自己的印记呢?会不会犹如孩童在沙滩边堆起的那绚丽无比的沙城堡一样呢?海浪一过,遍地虚无。在书中,余秋雨毫无掩饰的表露出对哪些历史古国的失望,希腊的平淡,埃及的变迁,两河流域的没落,以及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几乎泯灭,还有就是那个地方无穷无尽的贫穷。余秋雨说,当他看到在巴基斯坦的.路边,数不清、看不尽的赤脚在乞讨,那泥砌的房屋。在印度,看到恒河里一幕幕的惨状。他无法释怀,这里竟然就是和中国齐名的文明古国,这里就是玄奘历尽千辛万苦去取经之地……文明、岁月用着残忍的手段破灭着辉煌,纵容着凋零。而这一切又都是那么的必然。千年之下,尤可一叹。

《千年一叹》读后感2


静静的夜里,一盏灯,一杯茶,最适合安静的读一本书。 余秋雨的作品总有一种沧桑感,能够带你去往遥远的过去。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是满满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繁华的景象,如余秋雨先生在书中所写:执笔于最恐怖地区,问道于数万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文明遗言。跋涉四万公里,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尔,一路走过;跨越千年时光,”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探寻中东古文明。

余秋雨先生在书中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引导着我们进入往昔时空,观看一个个曾经辉煌的文明不同程度衰落,反思着我们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缘由:“与贫困和混乱相比,我们一定会拥有富裕和秩序,但更重要的,是美丽的安适,也就是哲人们向往的“诗意地居息”。”“把文明和自然一起放在面前,我们只选自然。世人都在熙熙攘攘地比赛什么?要讲文明之道.惟一的道就是自然。这就是说,中国文化在最高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

我想,生活也应是如此:简单、自然,而能快乐。

《千年一叹》读后感3

本书大概讲得是余秋雨等人探索除中国以外的几大古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过程。从希腊开始,途经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最后由尼泊尔回到中国。

知道中华文明是古文明之一,却一直不知道中华文明是历经历史长河,却一直保留下来的唯一文明。这一刻,不同于余秋雨老先生的惊讶,我的感觉是震撼。究竟多么强悍的民族才能留下这一方净土呢?不得不说,我确实自豪。

纵观中国历史,内战、饥荒、天灾、人祸,可以写成满满的血泪史。又忽然意识到,把这些载入史册的也恰恰是中华文明的文字——这种几千年来从不曾遗失的东西。忘记是谁说的了,说:"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消灭承载它的语言;要消灭这种语言,首先先从他们的学校里下手。"即使朝代更替,即使战乱灾祸,文字却是代代传承,从不间断。这样想,或许可以理解中华文明为什么在“盛极必衰”历史浪潮中屹立不倒了。

行人从希腊开始走,到珠峰边下结束,途中“经过世界上最危险的地区”。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十分舒畅,没有厌烦的感觉,其一原因是我见识短浅,其二是因为我很喜欢去了解。而他也绕开了一般旅行的观赏模式,而是选择一些有历史文化沉淀的地方,希腊随路的导游也说“都是没人去的地方”,所以这其实是一次世界范围的“文明苦旅”,而且因为地区的特殊,这份“苦”也从沉郁的无奈变成了“一声千年的长叹”。

让我印象最深的果然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不枉他多次强调来当卖点了。中东跟西亚,孕育了无数的文明,从千年前就开始争斗,“一个文明打败另一方,在地里撒上荆棘跟盐,让那里成为不毛之地”,文明又不断重建,不断革新,“一直向地下挖去,总能挖出属于不同时期的文明遗址”,就是这样一个悲哀的地方,现在仍是纷争不断的地区。这看起来像个“文明诅咒”,人们为了自己有幸得到的文明而忘我战斗,每一方都没有错,与之相对的是,每一方都错了。进入中东后,他们一行人每次跨过一个国家的边境线都显得十分惊险,小心地擦掉每一个阿拉伯文字,将全球通讯系统关闭,将写好的草稿用洗衣袋小心地保存,因为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当作间谍而被捕。这是邻国之间的关系。国境线在地图上是抽象的,在土地上则由人类驻守。最有代表性的要数“三八线”,朝鲜跟韩国同为一个民族,被同一种文明孕育,却被一条过于完美的直线一分为二,这是对战争活生生的讽刺。而中东的国境线则是有着“文明”这条更抽象却更让人为之执念的线。中东西亚因为这些线而变得混乱,耶路撒冷就是最好的例子。很多宗教的“圣地”,无数人为之哭泣,不断被占领、被淹没,却仍让人趋之若鹜,代价就是眼泪与鲜血。这些地区因为持久的争斗,文化并没有像“得益于珠峰的中华文化”传承的如此神奇,多数变得破败,他们的生活也开始“破败不堪”。虽然多数都有着令人乍舌的资源,却因为财团以及国际势力的介入,而没让多数人民获益,他们只能在无尽的风沙里成为焦点,经常在各国温暖的客厅被提及。

印象比较深的一块是在印度,作为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浓厚的信仰,恒河就是代表,无数人希望在死后皈依,而死后飘入恒河就是一种有历史渊源的途径。看起来应该寄居神灵的圣河,一定是无比清澈,让人心如止水吧。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印度的经济水平并不乐观,贫困的人特别多,而这些人经历了一生坎坷后到了老无所依的时候,最能安慰他们的选择就是飘入恒河,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种景观,无数的老人像乞丐一样住在恒河边,等待着神灵的指引,整条河看起来也变得狰狞。这是一种无奈的状况,他们可能还有别的选择,但是这种选择对他们而言是最好的,我们并没有给他们温暖的可以留恋人间的生活,又如何去质疑他们的“信仰”呢。

整个中东西亚之行,充满无奈与悲伤,此为“殇”,而这种压得人喘不过来气的“殇”并没有停止争斗,争斗还在继续,我们都是不称职的见证者。野花并不能告诉我们人们为何争斗,但是和平并不是妄想,交融并不是一定不行,所以我们能看见希望,祖先们跨越千年的叹息,也一定会传达到人们的心里。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xinde/d2dw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