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心得体会 >

幼儿园研讨课心得体会7篇

幼儿园研讨课心得体会7篇

优秀的心得体会是一种深层次的思考,通过对自身思想和行为的反思,更好地规划未来,心得体会是人生智慧的秘籍,使大家更加深邃的思考和内在的充实,以下是本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幼儿园研讨课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幼儿园研讨课心得体会7篇

幼儿园研讨课心得体会篇1

被通知去听了一场关于科学做好“幼小衔接”的讲座,报着尝试的态度去听,却有了受益匪浅的感悟。教养孩子是一门学问,陪伴孩子更是一种修炼。成长,是双向的!

记得第一次送孩子去幼儿园,我激动地整夜无眠。第一次看她迈入幼儿园大门,我已在远处泣不成声。还记得当初的落寞,还记得当时的承诺。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一直觉得好性格好习惯的培养要比成绩单上的数字重要的多,虽然这与传统观念有些背道而驰,但是幼儿园期间我对孩子的要求就停留到此,尝试过就好。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虽然我的要求没有那么高,但是经过几年的幼儿园生活,孩子“回报”给我的却是太多的惊喜和意外。

而今,即将进入小学,我的观念有了稍微的改变。从之前性格的培养,到了现在自律的加强。我是一个自律性比较差的妈妈,一直以来都是随心所欲的做所有的事情。在锻炼孩子的同时,也在无形中约束着自己。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指导。

关于困难:

讲座中,老师提到幼小衔接过程中要注意三个适应:身体适应、社会适应、学习适应。回家后第一件事就做了一份近期的作息时间表,令我万万没想到是,她把作息表很认真的贴到门上,非常认真的执行。这一点,令我感到万分惭愧。社会适应能力我没有太多的担心,但是细节方面还是需要更好的把控。之前有培养孩子理财的经历,却因忙碌而夭折。讲座结束后,又做了详细的计划并实施。弥补之前的不足,应该以坚持为前提。学习适应是我比较担心的问题,前辈妈妈们都反应说现在小学作业都比较多,现在孩子偶尔写字多了也会嚷着手疼。之前以为是为了逃避书写,后来查阅相关资料才知道,孩子手腕的协调力量与手指协调力量没有得到平衡发展,孩子写字多了是会容易感觉手腕痛手指酸。这种酸痛就是手部肌肉群与手臂肌肉群负荷过大造成的。从幼儿园没有作业过渡到小学的多门学科,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于成长:

讲座中,老师用“修炼”诠释了这个版块,这让我不由想到了曾经看过的一本书《整理好自己,再去做父母》。里面列举了种种问题爸妈。之前看过之后特地拿出这本书和朋友们一起探讨,对号入座,几乎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这或许也是现在家长都存在的一个通病。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学会放慢孩子的速度,用等待、坚守与信任的心来看待孩子,让节奏慢下来,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生活节奏,学会放手,让孩子自由的飞翔,教与养,我们和孩子一起行走在成长的路上。

幼儿园研讨课心得体会篇2

幼小衔接顾名思义,是幼儿园进入小学的第一步,幼小衔接这个重要的转折点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有效的幼小衔接必定是“以儿童为中心”的,引导儿童学会学习、提升问题解决与创新实践能力,使孩子顺利渡过幼儿园到小学生活的过渡期,为孩子的小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鼓励孩子上小学,激发他们的向往之情。

其实一般来说6岁左右的孩子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具备了上小学的条件,他们内心对于小学是非常向往的,他们会羡慕戴着红领巾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哥哥和小姐姐,渴望新的书包,新的铅笔盒,新的衣服,时时刻刻都流露出对小学的`向往之情。

家长在这个时候要特别留意孩子的心理状态,积极鼓励孩子上小学,时常以鼓励的口语激发他们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之情,例如家长可以这样说:“宝宝真棒,宝宝长大了要上小学了!”,让孩子对于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充满期待,也感到光荣和自豪。

家长也可以在有空的时候带孩子到小学的校园里面逛一逛,走一走,让孩子提前感受和熟悉小学的校园和氛围,见到校园里的小学生,也可以趁机教育孩子,激励他们:“以后你也会像小哥哥小姐姐一样,在小学的校园里面认字,数数,学很多知识,你也会跟他们一样聪明一样棒!”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我们都知道,在幼儿园里面孩子过的是一种被照顾着的集体生活,幼儿园的老师整天都跟着,吃饭、穿衣服、系鞋带、上厕所,老师都会看护周到,及时给予帮助。但是进入小学后,则是相对独立地生活,孩子必须有生活自理的能力,自己学会照顾自己,自己系鞋带、穿衣服、上厕所。这时候老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小学也有很多学生守则,学校规章制度,孩子需要自己学会集中注意力,学会自控能力。

作为家长,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不要溺宠孩子,什么事情都替他们打理好,要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穿衣、系鞋带、如厕,自己的玩具学习用品自己收拾好。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家长们也不要急着帮孩子解决,先引导他们,然后让他们想办法去解决。这是培养孩子独立性非常重要的环节,这对于他们以后进入小学甚至是以后的人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家长不能随时随地看护陪伴着孩子。进入小学后,他们需要自己去处理他们遇到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上的问题。

此外,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可以制定一些家庭的小规则和奖罚制度。这对于他们培养自控能力和良好的习惯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培养孩子与人沟通的能力。

相对于幼儿园,小学生活更加独立,自主和多变,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性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对于他顺利、成功地展开新的校园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有效的幼小衔接不仅仅是大班下学期或者这学期内某一个月的目标,而应该是幼儿园三年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时期的目标。培养孩子良好的沟通能力,家长们可以带孩子多出去走走,多和陌生人见面,消除孩子对陌生人的畏怯心理。多让孩子与不同年龄的孩子交往,让孩子既可以跟大哥哥大姐姐沟通,也可以做比自己小的孩子的领导者,增强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在平时生活中,家长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的一些见闻,诱导孩子也学会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心声,分享自己的食物分享自己的玩具。家长还可以让孩子邀请他们的小伙伴到家里做客,让孩子以小主人的身份招待小伙伴。

幼儿园研讨课心得体会篇3

xxxx年4月15日我们乘客车千里迢迢、一路奔波来到了四川成都,参加了有关“快乐玩,有效学—幼儿园游戏与教学研讨会”为期两天的培训活动。在这两天的学习过程中,让我了解了不少、学习了不少、懂得了不少;总之是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通过各位专家的讲座、培训,引发了我在平时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其实,我们的孩子应该回归到游戏中,在游戏中成长、学习。针对我园的教学实际情况,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问题一:对游戏教学化、教学游戏化的认识误区;问题二:游戏是幼儿自己的,应让幼儿回归到游戏中;问题三:正确认识教学与游戏的关系。

一、游戏教学化、教学游戏化的理解及运用

游戏教学化即强调游戏的重要性,提醒我们关注游戏;教学游戏化即避免幼儿园教学的小学化倾向,关注幼儿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发展个性。教学活动中可以运用本体性游戏即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还可以运用手段性游戏即体育游戏、音乐游戏、智力游戏。在教学活动中,游戏可以运用在开始部分,引起幼儿的注意力及兴趣;游戏还可以运用在高潮部分,让幼儿加深体验,帮助幼儿理解;游戏也可以运用在结束部分,让幼儿运用经验,延伸拓展。总之,游戏运用于教学活动的不同环节,其组织策略也不同。

二、游戏与教学的关系及教师应具备的各种能力

游戏与教学对儿童发展的促进:发展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游戏有具特殊的发展价值。游戏与教学对儿童发展的效应:即未来效应与即时效应;潜在效应与显在效应。教学让幼儿直接获得知识技能,游戏让幼儿变得聪明和智慧。游戏的两个特征表现在:一是重过程轻结果,二是转换替代。游戏生成教学—游戏中捕捉教学契机—不中断游戏。这时,教师必须具备三种能力:一是准确解读幼儿游戏行为所蕴含的发展水平;二是判断课程目标与幼儿当前发展的可能性;三是支持幼儿行为意愿前提下的引导机制。

三、当前教师在组织和指导游戏时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1、关于游戏的时间

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幼儿自由游戏时间不够,但没有时间可增加了。这种现象显然是不正常的,因为按照教师的要求玩和按照自己的意愿玩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是不同的。保证一次连续游戏时间,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2、关于区角活动的性质

有了区角活动游戏反而减少了,这是教师普片意识到的问题。为什么区角活动不是游戏呢?因为区角活动中的大量材料都有教师预设了特定的目标,规定了玩法,而幼儿对很多内容并不感兴趣,常常需要教师引导着去选择。教师的困惑是区角活动究竟应当如何定位,它是自发性游戏还是个别化学习?区角活动应该是游戏性的还是个别化学习性的?我的观点应该倡导游戏性的区角活动。

3、关于主题活动与游戏的关系

大部分幼儿园都是以主题的形式来实施课程的。然而,如何通过有内在联系的各类活动来展开主题,可以反映教师对主题活动的不同理解,从而决定游戏在主题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幼儿园开展主题活动的形式差异很大,如果教师把主题活动做成主题背景下的分科教学,那么游戏至多就是服务于某种特定教学目标的手段;如果教师把主题活动做成主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那么具有游戏意义的自主探索和自发表现就会渗透在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如果教师把主题活动做成主题背景下与主题名称相关的系列活动,那么教师就会根据这些活动的需要组织不同形式的游戏;如果教师把主题活动做成主题背景下的环境创设,那么幼儿的美工建构活动就会占据主题活动的主要过程。

无论我们怎么理解游戏,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游戏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开展的活动,因此教师只需为幼儿提供游戏的时间、空间与主题相关的某些材料。在幼儿园课程中体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可以有两种做法,一是模糊教学与游戏的界限,是两者融合互为生成;二是分清游戏与教学的界限,是两者并列,相对独立。

幼儿园研讨课心得体会篇4

今天有幸聆听了薛威老师的专题讲座,使我受益匪浅,现体会如下:

首先,我们要知道创造性游戏它是幼儿主动的、创造性的反映生活的一种游戏。以幼儿生活为原型,是学前期幼儿典型的,特有的游戏。它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薛老师的讲座里还提到了传统游戏和主题创造性游戏区别,传统游戏主题是教师制定的,是成人教出来的经验,是根据教师的意愿调控游戏发展进程的,将幼儿纳入教师有目的的游戏计划中幼儿被动游戏。而主题创造性游戏是幼儿自发生存与教师引导产生,在成人引导下通过幼儿调查、探究、模仿创造在生活中逐渐丰富积累,根据幼儿的需要按幼儿意愿逐渐丰富,幼儿主动游戏师幼共同发展。

其次,我们要知道创造性游戏重点在“创造”,幼儿以自身生活经验为原型,在此基础上,融合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改造和再造,所以说创造性游戏其实是再造的过程。创造性游戏有利于儿童身体健康;有利于全面提高儿童的能力;有利于儿童意志品质的培养;有利于儿童个性的矫正与完善;有利于扩展儿童的视野,增加对社会的了解;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审美心理。

最后通过本次的专题讲座,我对于创造性游戏开展过程中易出现的误区更加清晰,对于如何在创造性游戏中更好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有了新的见解。在今后的游戏中,我会尊重幼儿,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

幼儿园研讨课心得体会篇5

通过本次直播学习,我学习到了很多有关创造性游戏的知识。创造性游戏是幼儿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生活的一种游戏。幼儿园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不同的游戏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材料准备、场地布置与指导策略上也各有不同。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追随幼儿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创设丰富的游戏环境、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最大限度地为幼儿自主游戏提供支持,满足幼儿亲历体验的需要。在幼儿园的創造性游戏活动中,数师应该为每个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游戏材料,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决定想玩什么,怎么玩,和谁玩,并与材料和玩伴积极互动。合理的游戏材料的投放能够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并保持活动的持久性。教师应不断创造与儿童互动的材料,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幼儿游戏的热情,让孩子与材料“对话”。随着儿童年龄、需求和兴趣的变化,考虑材料对儿童年龄的适宜性,为孩子们准备可供探索的游戏材料,以使材料能够满足现阶段的儿童发展的实际需要,促进儿童的发展。为小班的孩子提供同类型的.、数量多的玩具和类似于简易拼图的简单智力玩具;为中班幼儿应准备各种类型的主题玩具及具有一定难度的智力玩具(如雪花插片等);为大班幼儿应准备多样化、复杂化的各种玩具材料及具有一定难度的智力玩具(如棋类等)。

幼儿园研讨课心得体会篇6

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它们之间有着前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同时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习阶段。从5日的研讨会中,我感觉到了小学老师和幼儿园老师之间存在的“代沟”,正是这些“代沟”造成了幼小衔接中的诸多障碍,也致使我们走了许多的弯路。增加幼小之间的联系,吸收先进的教育观念,明确幼小衔接正确的教育方向正是我们现阶段所要急迫解决的问题。

一、幼小形式大不同

幼儿园和小学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有着诸多差异,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幼儿的学习和生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1. 学习形式的差异。幼儿园教育主要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无拘无束的模仿、学习,幼儿在游戏的同时收获知识。而小学教育以学习为主,孩子们要在课堂上认真地、系统地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完成各科作业,并要认真地遵守学校、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相对来说较为枯燥。

2. 课程内容的差异。幼儿园课程是综合性的,将各领域内容有机整合起来,以主题方式呈现。而小学则要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对孩子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各学科分科明确:语文、英语、数学、自然、体育与健身、唱游、美术等,还有各类兴趣活动和探究活动等。区别于幼儿园每班固定配备两名教师,进行五大领域的教学活动,小学则各学科都有专门的教师传授知识。

3. 学习方式的差异。从幼儿园到小学,不但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生活环境也随之改变。在幼儿园,活动室布置得五彩缤纷,桌椅可以移动,游戏材料丰富多样,有各种活动区、各类图书、玩具,可供儿童自主游戏、观察、娱乐,活动的空间较大。而在小学,教室布置比较单调,密密麻麻地排满了桌椅,几乎没有活动的空间。幼儿的自由、活泼、自主的学习环境转换成学科学习、有作业、受教师支配的学习环境。 在幼儿园,教师像母亲一样照顾幼儿的饮食、睡眠、冷暖、卫生等,与幼儿有相当多的个别交流。在小学,教师固然也会去照顾儿童的生活,与他们个别交流,但其主要 精力放在课堂教学、批改作业和班级管理上。

4. 行为要求的差异。在幼儿园,老师们虽然也很重视幼儿行为规范的要求,但纪律的约束度并没有小学那么高。孩子一旦上了小学,他们不仅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还要学习他虽不感兴趣但又必须掌握的知识。因此儿童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必须有较强的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而幼儿园是从尊重孩子角度出发,以孩子兴趣点为重。所以,我们更侧重对幼儿三大能力:自控能力,自理能力, 理解能力的培养,为幼儿跨入小学更能适应小学生活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幼小衔接全方面

何为幼小衔接?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这个过程也就是幼小衔接。在这幼儿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该如何帮助幼儿实现两个阶段的平稳过渡呢?

1.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避免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的片面教育观,拒绝小学化教育倾向。根据幼小行为要求上的差异,教师应该为幼儿适应小学的学习模式而打下坚实基础。幼儿园应当更加侧重学习兴趣,学习和生活能力,以及交往能力的培养。而幼儿自控能力,自理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更能为幼儿跨入小学更能适应小学生活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以语言领域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一些活动中通过引导幼儿听故事、儿歌、看图书等使幼儿喜爱文学作品。同时,引导孩子对这些文学作品大胆提出质疑,激发幼儿积极动脑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提高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不要放弃任何可以帮助幼儿阅读的途径,让孩子之间相互学习,以互相带教的方法一起阅读,增加阅读兴趣。

2. 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态度和情绪状态,直接影响着幼儿入学后适应能力。所以,幼儿园阶段应注意培养幼儿上小学的愿望,激发幼儿对于小学生活的兴趣和向往,从心底里准备好成为一名小学生。从而在主观上有配合做好幼小衔接的愿望和行动。同时幼儿园应当让幼儿有机会获得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可以和小学相互配合,开展参观小学,聆听小学课堂,尝试成为一日小学生等等活动。

3. 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本次研讨会中,我们接收到了许多小学老师的希望,老师们希望幼儿园更多的关注到幼儿的良好倾听的习惯、正确的握笔姿势、养成课前做好课堂准备的好习惯。是的,这些都是幼儿学习所需具备的良好习惯。帮助幼儿养成这些良好习惯,除了平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提点和渗透外,我们还可以在教室中的区域角中创设模拟小课堂的情景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小学学习的知识经验,促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4.帮助家长转变教育理念。许多幼儿的家长教育理念不正确,因担心幼儿在小学跟不上班级学习进度,为孩子报了小学课程的兴趣班。以至于幼儿因在进入小学后重复学习相同的知识内容而对学习丧失了专注力和兴趣,对其一生的学习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许多教师都有被家长要求增加小学学习内容的要求,这时候老师应当进行耐心的解释和疏导,帮助家长转变错误的教育观念。同时,为了解除家长的顾虑,幼儿园可以和小学相衔接,家长和小学教师相衔接,请小学教师为家长朋友开展一次座谈会。帮助家长了解小学的学习环境,解除家长的顾虑。

幼小衔接,需要的是多方面的密切联系,才能让幼儿平稳过渡。虽然,幼儿园和小学的差异巨大,但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让幼儿拥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愿在我们幼小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孩子们能顺利的过渡到小学生活,从而快乐的学习成长!

幼儿园研讨课心得体会篇7

一、因地制宜,为孩子创设良好的运动环境。

幼儿园是孩子生活的小乐园,为让孩子们的生活更精彩,户外活动必须保证。首先,根据幼儿园户外活动形式多样的特点,决定户外活动的设备、器械、材料必须多样化,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满足孩子的实际需要。例如:我们利用废旧纸箱做好了“坦克兵”,孩子们特别喜欢,而且锻炼了幼儿爬的能力。不一会儿大家又将它变成了捉迷藏的好工具,顿时场地上充满了孩子们的欢笑声。看来器械不需要“多”,而是需要“精”,要能做到一物多用,并能充分体会孩子们的主动性,而这些恰恰靠的是老师们的聪明才智和对幼儿的正确引导。

其次,可以适当添置民间游戏的器械。我们为孩子们的户外运动准备了许多的民间自制材料:小木马、铁环、跳竹竿、摘果子等……同时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要,利用废旧物品自制了不同功能的活动器械。如:小班孩子喜欢色彩鲜艳、可爱的玩具材料。我们为他们设计了乌龟壳、阳光隧道等。中、大班孩子好奇心重,喜欢新奇、刺激的游戏活动。我们用报纸制作投掷的子弹、用奶粉罐做了小推车、喝完酸奶的瓶子也派上用场了……

再次,因地制宜,创设有趣的游戏情景。操场的的大树也成了孩子们的游乐设施,大班的孩子比赛攀梯摘果子;还有的挑着水桶、推着独轮车,运送着稻草,忙得不亦乐乎。不管是否真会找到宝藏,也不理谁摘的果子多,这些贴近生活的活动是让孩子享受户外活动的快乐过程。当游戏设施与周围环境相融合时,孩子们会以更自然更放松的状态投入到游戏中。

二、角色扮演,增加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开展户外活动,一般以体育游戏为主,根据天气情况、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动静交替原则,有时也在户外进行一些运动量较小的游戏,如角色游戏。这种游戏类型可以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从而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如:我们开展的运动稻草比赛,在活动前我们给孩子们进行了乔装打扮-——戴上草帽,拿上镰刀,园里的稻草地是他们的目的地,游戏目的是让孩子们练习翻、割、捆、搬、运的动作以及耐心。整个游戏中,孩子们动作有模有样,有的还把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成人的动作也用上了,有的孩子相互寻找伙伴,大家一起来帮忙,孩子对活动形式、过程很感兴趣。通过游戏不仅有助于孩子形成克服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团结友爱和集体荣誉感。

三、因人而异,引导孩子快乐游戏

教师应站在孩子的立场上,透过孩子的行动去把握他们的内心,理解孩子独特的感受方式,同时在整个游戏活动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不仅是引导者而且更重要的是富有童心的游戏伙伴。对于胆小、不爱动的、或动作发展较为缓慢的孩子,应该鼓励或请其他幼儿带动他们一起活动,而不是去孤立他们,对于需要帮助的孩子,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而不是全部包办。

例如:孩子在平衡活动中,我们把梅花桩之间的间隔设计得有宽、有窄,能力强的孩子可以在宽的地方一跨而过,能力差的可以在窄的地方跨过而不会踌躇不前,让每个孩子都能克服自己心里的障碍,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自己也加入了游戏队伍,玩得不亦乐乎。这样不仅让水平高低的孩子各有选择,同时又照顾到不同水平的孩子,起到了班级的均衡发展,达到了活动的最佳效果。

四、自由活动,给孩子更多的探索

在户外自由活动中,老师除了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游戏活动外,还应给孩子一些自由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如组织幼儿自由活动时,可以与其他年龄段其他班级的幼儿一起玩,从而打破了年龄、班级的界限,扩大幼儿之间的接触与交往,使孩子在活动中相互影响,共同进步。老师在孩子们活动时要认真关注孩子的情感、态度、积极性,既要引导又不要干预过多。也可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运动器械,自由结伴,让孩子在快乐,有趣的环境中进行与人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快乐。使儿童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让孩子更好的去实践和探索。同时老师应做好相应的活动记录,并回班及时做好总结工作。

总之,我们应该做个有心人,使孩子从狭小的空间走出来,充分发挥户外体育活动相对自由、自主、轻松愉快等优势,孩子就能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我们在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学会不断反思,以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去引导每一位孩子,和可爱的孩子们同成长,共发展!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xinde/61mgl3.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