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心得体会 >

精选关于《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范文三篇

精选关于《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范文三篇

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按摩。读书,可以使人情操得到陶冶,梦想得以放飞。那么在读了某些书籍后你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本站小编整理的精选关于《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范文,欢迎参考查阅!

精选关于《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范文三篇
精选关于《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范文

既要轰轰烈烈的爱情,也要相守的婚姻。

“爱情”和“婚姻”是每个人都避不开的话题,可是很多时候,爱情和婚姻似乎被割裂开了。《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医生的婚姻是完美的,阿里萨的爱情是痛苦但却轰轰烈烈的。

不知道是不是你和我一样,总觉得若是阿里萨和医生是一个人,分为一个男子的恋爱期和婚姻时期,轰轰烈烈地爱一场,两个人归于平淡之后是相守一生该是多好。

但这世间这样的似乎太少。

医生的的确确是一个完美的人生伴侣——有地位、有责任、顾家、体面、优雅,是万千女子都想要嫁予的人。所以,费尔明娜也选择嫁给了他,过得也算是幸福的一生,即使晚年的医生有过出轨,即使这让人羡慕的夫妻二人也有过冷战。

阿里萨是极端的,爱情的挫败让他心理变态,做了一系列变态行为,令人厌恶甚至作呕。但他其实又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因为爱得太执着,所以他受到的伤害也更加沉重、更加刻骨铭心——他需要有地方宣泄自己的情绪,他想要从失败的爱情中抽离出来,却最终发现只能越陷越深、所以干脆沉沦。

医生去世之后,阿里萨一如既往地爱着已是暮年的费尔明娜,他们选择远行,“既然都是为了爱,那么也就没有什么不合理不合法的”。

于是,“一瞬间,两人都非常清楚地意识到,这两只苍老的手都不是他们在互相触碰之前所想象的样子。但片刻过后,它们就变成他们想象中的样子”;“他想亲吻她的面颊。她却躲开了,用沙哑而温柔的声音拒绝了他。”

“已经不行了,”她对他说,“我闻起来尽是老太婆的味道”;“这是人发酵后的气味”。

当船返航要到家的时候,“她很清醒地意识到,这并非茴香酒产生的作用,而是对马上就要到家的恐惧。”

于是,他下令船重新折返,并且是“一生一世”,因为“原来是生命,而非死亡,才是没有止境的”。

故事的最后就这样停止了,没有写他们结婚与否。他们的爱情似乎只能在海上漂泊,永远不能着陆。

爱情是这世间最奢侈的物品,并不是人人都能得到。弱者更是永远无法进入爱情的国度。

爱情本应该是婚姻的开始,可很多时候婚姻却成了爱情的开端。人生应真爱过才不遗憾,爱情和婚姻应该是可以同时拥有的。

精选关于《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范文

年老的人拥有死亡,年轻的人拥有爱情,爱情可以拥有很多次,死亡却只有一次。 --川端康成

终于把《霍乱时期的爱情》看完了,可以说《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百年孤独”,这部作品将爱与死主题发挥到极致,这也可以说加西亚·马尔克斯黄金时代的终结。相较于《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告诉读者,只要拥有爱情,人就可以成为自己的主宰,只要爱情存在的地方就有幸福的乌托邦。

首先,在小说中,加西亚·马尔克斯为何要说是霍乱时期的爱情呢?其实霍乱在这本书中有双重的象征,一种象征意味——爱情。作为一种疾病霍乱能致人死命,也能让人懂得生之珍贵,激发出更加顽强的生命力。对于小说主人公之一的阿里萨来说,霍乱与爱情的作用相近。马尔克斯用令人恐惧的霍乱去隐射爱情,似乎告知人们,爱情虽然很甜美,但它折磨起人来,会让人生不如死。但是,不经过这样的生死考验,也无法得到真正的爱情。

其次,我认为从小说的内容上看,马尔克斯似乎要把所有关于爱情的内容都写进《霍乱时期的爱情》,展现了各种爱情现象,堪称一本拉丁美洲乃至世界的爱情大全。

(一)创作背景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同时也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因此不同时代背景造就不同的精神历程。《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在拉丁美洲这个时空背景下,当然了马尔克斯认为拉丁美洲是有着“富有诗意的神奇生活和充满魅力的纷繁世界。”

《霍乱时期的爱情》故事取材于他父母的爱情故事,马尔克斯的父亲对上校的女儿路易莎不断追求,通过电报与心中的情人联系,而上校为阻止两人相恋采取了旅行的方式,这也打断不了两人长达两年的爱情电报。最后,两人终于结合在一起。这段电报员与少女奇特的恋情最终成为马尔克斯的创作素材。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不久父亲的死亡,让他以重新的态度看待老去和死亡,最终成就了《霍乱时期的爱情》这部爱情大全。

(二)写作角度

当马尔克斯写完《百年孤独》,大家都认为这是他辉煌生涯的终结。相反的是,马尔克斯并未停下写作,在获诺贝尔奖后,他进行了一次寻根返乡之旅,与父亲关系的缓和让他憧憬着父辈的爱情,激发了他的写作灵感。在书完成一半时,刚过83岁生日的父亲不幸去世,刚与父亲关系修缮就永远地失去了父爱,父亲的死亡和母亲的丧父之痛苦,使马尔克斯思考着年老和死亡与人生存在的意义。因此,《霍乱时期的爱情》将在得到了一定的创作角度。

基于爱与死的悖论其实是人的生存的悖论。马尔克斯在多年的创作积淀中,在历史和社会的维度中演绎着生命个体的存在,爱与死覆盖人生存的全部,他以大家之笔为生命的存在描绘了独特的画卷。

从叙述顺序上看,马尔克斯有意将故事的自然时序打乱,顺叙、倒叙交错,但是故事的脉络是非常清晰的,读者并不难将故事还原。这样的叙事结构,一方面使得小说情节曲折动人、引入入胜,能在故事层面上抓住读者;另一方面,也让弗洛伦蒂诺与费尔米娜的爱情、乌尔比诺和费尔米娜的婚姻呈现出各自独立的发展轨迹,形成“一明一暗"的近乎于“平行”的格局,从而达到相互映衬、互为补充、引入深思的叙述效果。

(三)跟《百年孤独》对比

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虽然故事的自然时间横跨半个世纪,但人物心理时间却是静止的、停滞不前的,跟《百年孤独》有异曲同工。

《霍乱时期的爱情》其实回答了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悬而未决的问题:“人类为什么会感到孤独?”因此,在马尔克斯看来,“百年孤独"需要“爱情”的慰藉,因此在故事的内容上来看,《霍乱时期的爱情》更像是《百年孤独》的续集。由于马尔克斯文化身份的复杂性,使得他在创作上有意识地运用一种双重的叙述视角。一方面,他是拉美本土文化忠实的儿子;另一方面,长期的旅欧经历和大量的西方作品的熏陶,使他对西方哲学和文艺思潮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和学习。

精选关于《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范文

那时候的爱情,就像是一场霍乱,来得猝不及防,然而当你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它已经消耗殆尽。“悦起无因,遂感心疾”大概就是这样,爱一个人就像是生了一场重病,除了他(她),无药可医。

十五岁的穷小子弗洛伦帝诺爱上了十五岁的富家女子费尔明娜,每天在她必经之路等待,终于引起了她的注意。通过姑姑,他们互传书信,然而当这些小把戏被费尔明娜的父亲看穿时,他像所有的小说里富人对待穷小子一样对待弗洛伦帝诺。他烧了女儿和弗洛伦帝诺来往的书信,和弗洛伦帝诺当面交谈,企图劝他放弃费尔明娜,带着女儿出门旅行。他的这一切做法对于深陷爱情漩涡中的青年男女显然是没有用的,他万万没想到,女儿会在旅行中继续与她的小情人保持联系,并且关系越来越密切。

当他们结束两年的长期旅行回到那个城市,父亲发现女儿仍未忘记那个小子,于是便同意他们的婚约。而当费尔明娜偶然一次遇见弗洛伦帝诺时,她失望了,那个小伙子完全不是她理想中的样子。于是,他们的婚约作罢了。后来,费尔明娜嫁给了有身份有地位的乌尔比诺医生,读后感.弗洛伦帝诺只是默默关注着她,等待着她。当教会为乌尔比诺敲响丧钟时,弗洛伦帝诺抛弃身边年轻的情人,飞奔到费尔明娜身边,再一次向她求婚,这时的他们已进入迟暮之年,他已等了她半个世纪。

我认为整部书不仅仅是想给我们看一个矢志不渝,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它更多的是想表明:爱情就像霍乱,它来的时候,人们会惶恐,不安,会绝望,痛苦。然而庆幸的是,一个人在经历了这一切不好的感受之后,依然具有爱的勇气和能力。恋爱中的人,就像是生了一场重病,一切好的,不好的情绪都由另一半引起,也只有另一半能够化解。就像张爱玲在小说《倾城之恋》中写到:柳源在细雨迷蒙的码头上迎接她,他说她的绿色玻璃雨衣像一只瓶,又注了一句,药瓶。她以为他在那里讽嘲她的孱弱,然而他又附耳加了一句:“你是医我的药”。她红了脸,白了他一眼。

小说的最后,费尔明娜和弗洛伦帝诺在一艘轮船是永生永世地在一起。那时的他们已经八十多岁了,却依旧拥有爱的能力,那迟到了大半个世纪的爱情,让人羡慕不已。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xinde/5z12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