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心得体会 >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范文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范文

只有专业的知识和有趣的课堂,才是赢得学生信任,那么相关的读后感该如何写呢?以下是本站小编和大家分享的关于《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范文,以供参考。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范文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范文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

其中第一条就是:“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可能作者是要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每一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性格,孩子们是有差异的。在工作中我们都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叹:“同一个老师教的,同一个教室里坐着,学习的成绩却是天地之差”。而作者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差异,更是用了儿童提水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因为我们都知道儿童的身高、体重、力气等都不一样,还有性别的不同,肯定是提水的结果就不同了。如果非要让体弱瘦小的人和身强力壮的人提水一样多不可,那可能就会适得其反,导致体弱瘦小的人会元气大伤,到第二天就什么也干不了了。因为差异性的存在,学习出现不同的结果也就不难理解了。

面对着这样的差异,我们在教学中就不能再“一视同仁”了。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情很感兴趣,他们就会努力的想把这件事情做好。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想办法将学习和他们的兴趣联系起来,去积发他们学习的潜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还要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及时的进行鼓励。作为平凡的人,我们都有这样那样的优点,也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就是所谓的“人无完人”。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对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尤其是对于学困生来说更是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之处,及时鼓励,让他们利用自己的长处来为集体服务,让他们感觉到他们也是很重要的,并非一无是处,老师和集体还是非常重视自己的,虽然成绩上不如人,但是在其它方面还是很优秀的。当这些学生从内心感受到被老师和集体信任时,他们的信心就会重建起来,学习的激情也会燃烧起来,相信不久以后,他们的成绩会有很大的提升。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范文

曾经断断续续的读过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育教学的一些文章,那时都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似的浏览,如今,当我再一次静静的重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内心不尽感慨万千,受益匪浅。教书很容易,教好书却很不容易,要把教书当作事业做,教好书育好人,就必须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有智慧,善思考,做教育的有心人。

一、感悟

《给教师的建议》共收录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每条建议述说的都是我们亲身经历或身边的事情,每个问题都能敲击我们的头脑,引起共鸣。然而,当我们遇到这些事情发生时,总会让其擦肩而过,不留任何痕迹,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总会绕道而行了。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留心身边的教育琐事,没有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知难而退,或者是无意用心去教书育人。

记得自己刚走上讲台的那一刻,胸怀憧憬与梦想,满怀激情与期望,对于新鲜的工作,面对稚嫩的脸庞,曾一度构想过很多美丽的梦,什么扎根农村教好书?什么虚心求教,当一辈子孩子王?后来在与众多名师、名家的接触中,常怀“见贤思齐”之心,立志勤耕教苑,梦想成名成家。可是,时间如白驹过隙,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当银丝悄悄爬上鬓角时,庸碌的我还仍然站在原点。回想自己走过的教育历程,对照苏霍姆林斯做教育的足迹,不禁感觉到:安逸的生活,淡忘了自己曾经的理想;繁琐的应酬,耗费了自己大好年华;细小的绊脚石,阻断了自己美好的追求。既没有潜下心来教好书,又没有静下心来育好人,更没有耐得住寂寞的教育情操。所以,今天的我仍然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只是一介教书匠。

二、思考

从事教育工作近三十年,经历丰富,经验却贫乏,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的事情,自己也曾遇到过很多,却从未有他那么深刻的认识与思考,更没有教育家那种对于教育的执着精神和对学生的关注情怀。有人把做教育比作绣花,一针一线都必须细致细心,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关注学生的智力开发,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他的第52条建议《为什么学生感到越学越难了呢?》作了详细分析和精辟论述,我反复读了两遍,头脑中产生强烈碰撞,我们都知道:当前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生普遍厌学,可是多数老师用责怪的眼光看待社会问题,用厌弃的心态看待学生存在的问题,有谁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替学生考虑过呢?“如果我们要减轻学生(譬如八年级)的学习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所阅读的东西,比他要求记住的东西多两倍。在九年级和十年级,学生所阅读的东西,则应当比要求保持在记忆里的东西多4至5倍。”(见《给教师的建议》)我们语文老师这样作了吗?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更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把教学目标定位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教学目标决定教育观,新的教育观念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拓宽学生阅读空间,加大阅读信息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有效落实常规教学环节时,适当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如:建立教室图书广角,给学生推荐精品美文,举办读书演讲活动,开展诵读古诗文竞赛,编写手抄报,走进名人名著等等,诸如类似语文活动,都是为了储备学生阅读信息量,激活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阅读习惯和思维能力的,也是我们作教师的分内职责。当然,在开展这些教学活动时,要求老师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素材积累,在日常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用心去完善每一次教学活动的安排与过程,活动结束后要有总结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在93条建议《关于和谐的教育的一些想法》中语重心长的说:“我们,尊敬的教育者们,时刻都不要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没有做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为了孩子们的幸福,也为了千家万户的幸福,我愿坚守三尺讲台,教幸福的学生,成就快乐的自我,做教育的有心人。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范文

最近我看了《给老师的建议》这本书,作者是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翻译得很好,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我们不得不佩服大师的伟大,他怎有如此多的思想,他怎有如此妙的建议,他怎有如此深的见地?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感想。

首先,我觉得我们的思想好落后,苏联在一九四几年就有那么好的教育理念,对学生权利的尊重。我记得自己上学时,对老师必恭必敬,对老师说的话也是惟命是从,不敢有半点不敬和怀疑。可现在的学生却不同,他们和老师有说有笑,有时,老师不对的地方他们敢当面挑刺,和老师说话也总以一种同辈人的语气,似乎老师在他们眼里算不了什么。一开始有点接受不了学生的这种态度,但读了此书,受到启发:虽然学生是未成年人,认识问题有不可克服的局限,但发扬民主却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凡事多与学生商量,多与学生沟通,在商量中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在商量中实现学生的主体价值。需要特别注意对话的平等,民主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共识和基本追求。

再次,从此书中我发现自己作为班主任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育转化的一些错误态度和做法。学习困难的学生指的是:前一样东西还没弄懂,后一样东西就该要学了;刚学完这一样,另一样又忘记了。我认为要减轻这些孩子的学习负担,只要把教材上的基本内容掌握好就可以了,不要读其他的什么东西,以免分心。但当我读完了《给教师的建议》后,就深深感到这种意见是错误的,这种对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学习越感到困难,他的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就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读中提出问题,读中感悟。学习的问题不仅在阅读中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与借助了阅读发展了孩子的智力。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就越活跃。这也是教师对后进生个别因材施教的重要实践工作。

苏霍姆林斯基明确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同时,我深深体会到: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不读书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多读书、勤思考,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吸取营养,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的尴尬境地,才能充实我们的大脑,提高我们的素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那就是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

总之,在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而且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教育丰碑。他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给学生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热情。老师们,让我们一起努力把!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善于思考的人,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xinde/5668m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