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心得体会 >

启诞生读后感8篇

启诞生读后感8篇

读后感指读完一本书后把内心的感觉通过文字撰写出来的文字载体,一篇优秀的读后感是需要有自己对于书中情节的理解的,本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启诞生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启诞生读后感8篇

启诞生读后感篇1

此时,记忆中,脑海里出现这样一个场景:

一个背着旅行包的旅者独自穿行在不知是什么地方的地方,前往不知是何处的何处,走过的路弯弯曲曲,歪歪斜斜,镜头中的他突然转变了方向,走向一条无人会在意的小道,这条小道满是蚊蝇与垃圾,腐烂刺鼻的味道就要刺穿人的心肺一般,然而他依旧沉醉在自己的梦中,幻想着自己是与世隔绝的世外人,他甚至以45度角对着阳光微笑,享受着美好的他开始了奔跑,而此时魔鬼在一边等待着一个结局——他坠入前方无底的深渊。魔鬼在癫狂中庆祝着这个悲剧诞生的时刻,他也在高速坠落中呐喊出死亡的悲壮诗歌,他却在最后一刻说了一句:永恒的美来了。

这是在我苦苦冥思我应该怎样表述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时,在脑海中忽然出现的一个场景,就是这个场景让我内心不再纠结,就是这个场景表达了我对这本书浅显的理解,或许下面我的阐释很笨拙,很混乱,但我只想用一种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对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对文本的细节理解:

一、尼采的悲剧意识

在文中第三节的开始部分,尼采向我们提起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国王弥达斯曾在森林里长久地追捕狄奥尼索斯的同伴——聪明的西勒尼,却没有捉到。后来西勒尼终于落到他手上了,国王就问他:对于人来说,什么是最妙的东西呢?这个魔鬼僵在那儿,默不知声;到最后,在国王的强迫下,他终于尖声大笑起来,道出了下面这番话:“可怜的短命鬼,无常忧苦之子呵,你为何强迫我说些你不要听到的话呢?那的东西是你压根得不到的,那就是:不要生下来,不要存在,要成为虚无。而对你来说次等美妙的事体便是——快快死掉。

在文中,其实尼采并没有直接说明,他真正想要提出的是:最悲惨的事情便是活着。尼采的触角深深嵌入到古希腊的神话故事中,而且有很多观点也是从古希腊神话中找到根源,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奠定了尼采的悲剧根基。因为这是他的处女作,而早期受到的叔本华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弥漫着一种悲剧的氛围,甚至有些让人窒息,不过尼采的一些观点跟叔本华又不完全统一,比如尼采认为,叔本华的哲学最后导致了对人生意义的否定,这是他所不能客忍的,在他看来,纵然人生本来没有任何意义,我们也要赋予它一种意义,叔本华的悲剧是一种完全的悲观主义,而尼采在继承叔本华悲剧人生的同时,进一步提出我们应该在悲剧中寻找出路,应该从悲剧中寻到有意义的事情,他渴望找到可以让他得以超脱的东西作为后盾。

二、尼采的探寻

尼采个人的悲惨与孤独生活经历也使得他去寻求一种方式来解脱,在不断的寻找中,他想到了古希腊人的生活。

在第七节中他提到“深沉的希腊人,能够承受至柔至重至痛之痛苦的希腊人,就以这种合唱歌队来安慰自己,希腊人能果敢地直视所谓世界历史的恐怖浩劫,同样敢于直观自然的残暴,并且陷入一种渴望以佛教方式否定意志的危险之中。是艺术挽救了希腊人,而且通过艺术,生命为了自身挽救了希腊人”,尼采相信古希腊人必然有一种不同与常人的方式,才可以获得这样的快乐,因此尼采开始了他的追寻,并最终形成了他的悲剧哲学。

三、尼采的悲剧哲学

阿波罗:作为古希腊神话中的闪耀着,发光者,光明之神,在悲剧的诞生中构成一种美的假象。狄奥尼索斯:作为酒神,表示着和解,消隐,归闭,代表着一种迷醉的状态,其二者成为尼采悲剧诞生的主角。

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是尼采艺术化哲学的内涵。日神精神带给人日光的温暖,让人们在光明中为生存找到了意义,由此推演出外观与表面是艺术的真正本质,相对于本质,实在来说,外观反而是对人更有意义的,而所有的艺术,其使命就是使人们无瑕关注黑暗中的魔鬼,于是,即使悲剧是必然的,无意义是世界的真理,人们仍然要生活下去,而艺术的谎言赋予了生命悲剧一层屏障,借此,人们在表象的满足中继续旅行。所谓酒神精神,归根到底使人们站在宇宙的高度俯视这个世界,俯视个体生命。在酒神的沉醉中,人们忘记了一切,人生是悲剧的,超脱出来就有了一种悲剧性的陶醉。

依据自己的生命哲学,尼采把包括悲剧在内的艺术作为一种生命现象来理解。在他看来,美学不只是艺术哲学,也是一门艺术生理学。肯定生命并肯定生命的追求强力的本能,是贯穿《悲剧的诞生》全书的基本思想。他给希腊神话中两位神——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俄倪索斯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使之成为建造他自己悲剧理论的基石。

在尼采那里,日神和酒神被视为生命力表现的两种形式。他们所代表的日神的“梦幻”和酒神的“醉狂”,既是两种彼此对立的生理现象,也是两种基本的心理经验。这便是日神的恬静、节制、理性、道德、和谐、幻想与酒神的变动、放纵、直觉、本能、疯狂、残酷。由此便产生了两种内在本质和目的都不同的独立的艺术境界:阿波罗的梦幻世界和狄俄尼索斯的醉狂世界。由前者产生了雕刻、绘画等造型艺术和诗史,由后者产生了舞蹈和音乐。

这显然不是悲剧或各个门类艺术真正意义上的起源。尼采其实在试图从人的自然性来确认生存的目的和意义,并希望解决人生价值取向问题。在他(其实是叔本华的观点),意志是生命的本源,宇宙是借助于时间和空间不断创造出生命个体的永恒。基于此,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认为,希腊悲剧的永久魅力在于其间的人类童年时代原始生命意志冲动及灵与肉的和谐发展,这本身就是生命本能的创造物。这其实也就同他之后“上帝死了”的呐喊不期而遇了。因为他认为正是宗教导致了人性的分裂。他对神,对上帝的批判的目的其实说到底还是基于他的哲学初衷,即为了建立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世界。

在古希腊时代,戏剧是文化的中心,也是社会生活与社会意识的中心。他们以戏剧艺术为媒介来表达人类童年时期对人类命运阵地的领悟。悲剧同其他艺术一样,不可能有任何先于存在的本质。经过尼采“日神与酒神”的论述,艺术不再是外在于人生命的东西,而是对人的灵魂和生命状态的观察与反思,是人类生命存在自觉自为状态的体现。

在第八节中尼采提到“我们就必须把希腊悲剧理解为总是一再地在一个阿波罗形象世界里爆发出来的狄奥尼索斯合唱歌队。这段话也阐释了尼采的观点,悲剧中的两个元素:阿波罗元素,狄奥尼索斯元素。这两种元素的完美交合让我们找到了一种存在方式,他借用一种形而上的生命意志来解救我们,是我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与美好。

总的说来,日神精神是审美人生观,酒神精神是悲剧人生观,二者共同构成尼采的悲剧哲学。

四、尼采对艺术的执??

悲的活生生的世界,它是永恒的残酷的生成变化,所以人生是无意义的,悲观主义是真理;但是真理并非比艺术更有价值,正是我们有了艺术的形而上的慰藉,我们才不至于毁灭于真理。

“真理是丑的。我们有了艺术,依靠它我们就不致毁于真理。”

?悲剧的诞生》大部分说的是艺术形而上学观点,也就是尼采独特的美学理论。叔本华认为,世界是盲目的意志,人生是这意志的现象,二者均无意义。尼采针对这个进行了他对叔本华的批判,他承认世界和人生本无意义,但他不甘心悲观厌世,为了肯定世界和人生,人类便会诉诸艺术。他的艺术形而上学理论建立就是在日神和酒神这两个概念之上,日神和酒神就是人类的救世主。在艺术上,尼采又对柏拉图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他认为,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并不存在,存在的是我们生活于其中,悲剧为什么能再展示个体的痛苦之同时,又给观众以一种难于言说的快感呢?叔本华认为是观众被悲剧感染了,感到生命的虚幻而得到了一种听天由命感。尼采不这么认为,他说:“一种形而上的慰藉使我们暂时逃脱世态变迁的纷扰。我们在短促的瞬间真的成为原始生灵本身,感觉到它的不可遏止的生存欲望和生存快乐。”

启诞生读后感篇2

缪朗山译的《悲剧的诞生》,这是读的第一本尼采的书,《悲剧的诞生》读后感500字。大大出乎意料。不知道一个如此著名的哲学家,写得竟然是一本关于美学的书籍。虽然说得是希腊悲剧的诞生,却讲得是希腊悲剧的精神,并希望以这种精神作为生活的原动力。

已经很久不考虑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了。首先是脑子不够用,其次是年轻时代仅有的几次苦思冥想,也都会领我到一种虚无的苦痛与彷徨中去。现在,每当觉得生活毫无意义时,反倒习惯性的用电视,这种更无意义的事情来填补不知如何是好的时间,然后再重新站起来,投入到无穷尽的琐事中去。

倒是前几天看的童明先生在论述木心风格的意义时,简短介绍的从尼采引申而来的希腊悲剧精神的解释,让我觉得得到一点安慰:“所谓悲剧意义,是深知人与自然比微不足道,很不和谐,却在这样的基础上坚持:人因为有生命有创造力可以和自然一样伟大,人因为这种伟大而美。这种生命意志的咏唱、陶醉、起舞形成的人的尊严,就是悲剧艺术的境界。”

同样,童明认为:“尼采哲学无疑是现代的、世界性的美学思维最重要的索引。”

那么,对于尼采的理解,也不是仅仅看看这一本书就可以的,不是仅仅看一遍就能做到的。还有必要继续看下去。

也许应该在看尼采的书时,放着瓦格纳的歌剧唱片?

启诞生读后感篇3

我们生活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已经了解了不少科学技术成就,你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才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本组课文将这重让我们感受在每次成功中不可成缺的精神。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讲述了谢皮罗教授发现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经过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发现这与地球的自转有关;波耳义将紫罗兰放入水中冲洗,紫罗兰的花瓣变成了红色,波耳义通过这个现象,发现了石蕊试纸;奥地利医生,发现儿子睡觉时,眼珠忽然转动起来,这与儿子刚才在做梦有关。他又经过反复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在睡觉时,人眼珠子转动说明了他在做梦。课文在拟题上有很大的特点:课文题目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就有写到,这个课题是课文的主要观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题,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本文的写法也十分奇特,采用具体事例论证,突出主题思想的妙法,本文作者先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用三个具体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使读者从事例获得认识,理解观点。同时使文章的说理更深刻透彻。文章写到的三个事例都是多么有趣的生活现象啊!他们都各有各的相同点。

启诞生读后感篇4

尼采的第一本书,看完不禁感叹,他确实是一位天才。这份才不仅仅是哲学上的造诣,还有他文学上的造诣。他的文字洋溢着狂热的味道,扑面而来。字里行间包含着专属于他的纯真,尽管此时的他已经认清世界在形而上的悲剧结局,可是他毫不老道,鞭辟入里却又疯狂忘我。

世界在形而上的悲剧结局是必然的,这一点他与叔本华的想法是一致的。但是与后者不同的是,他认为我们还可以有所追求,他认为我们还能在世界上找寻到美的存在,并为之度过不凡的一生。

在本书中他介绍了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日神精神则象征着,人类发现美,并认识到自己是宇宙美的一个原子,在缘起缘灭中参与宇宙这宏大的剧目,把自己的生命看成轻盈的一抹色彩,直面真实,直面结局,直面虚无,反而摆脱了俗世的种种枷锁,在精神上高度愉悦,从而无畏死亡。

酒神精神则象征着,人类发现美,并认识到自己是宇宙美的一个原子,在缘起缘灭中参与宇宙这宏大的剧目,把自己的生命看成轻盈的一抹色彩,直面真实,直面结局,直面虚无,反而摆脱了俗世的种种枷锁,在精神上高度愉悦,从而无畏死亡。

在这次阅读中,带给我最大反思的是,尼采对于苏格拉底式的求学派的否定。科学不能够解决人生的虚无,科学的边界清晰可见,它不会是人类的出路。是啊,自诩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我们,到底是在改变什么命运,它改变了我们的外观,我们衣冠楚楚,它改变了我们的历史,现在的我们在科技爆炸中忙碌,愈来愈加重了对于知识的焦虑,因为知识和阶级挂钩。我们始终不幸福,也始终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我们无法找到能打破形而上的意义虚无,因为我们始终不能跨越造物主,成为造物主。“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正如老子所言。

启诞生读后感篇5

一颗硬科幻的种子,终于抛在了中国电影这块土地上,抛在了《流浪地球》这部电影的土地上。它发芽了,长得很绿,很壮。这是一部希望与绝望交织的电影,这两个元素也是其中最感人的地方。

当人们发现太阳即将爆炸时,是什么促使他们团结一致?是希望。当发动机因为木星引力的增强而失效时,绝望,使人们放弃了地球及上面的人们。但又是希望使王磊等人将“火石”毫不犹豫地送往杭州;而当他们发现杭州地下城没了时,王磊放弃了,是因为绝望。刘启却执意要赶往发动机控制中心,因为他相信地球不会就这样毁掉,它一定还有希望!最后终于找到了脱离木星引力的方法,却没有一个人肯帮助他们,他们宁可坐以待毙,宁可自杀,也不想帮助刘启,这又是为什么?是绝望又一次占据了人们的心。但是刘启的救援队,空间站的刘培强,他们没有放弃,他们还是充满了希望!牺牲小我算得了什么?他们牺牲了一个又一个人,点燃了空间站,一次又一次呼叫救援队……

终于,希望的曙光普照了人们,他们又一次集合起来!

最后,成功了!地球成功了!希望成功了!……

人生只通往一条路,那条路是困难;困难也只通往一条路,那条路是绝望。但是,绝望路上有许许多多希望的小星星,撒满大地。你是选择将他们捡起,还是继续向前走呢?拾起它们,你就会通向成功,别忘了,你的身后有无数人在看着你。有希望,就有成功的可能。就像电影里所说的:“希望是我们这个年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希望是我们唯一回家的方向。”

“无论最终的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决定选择希望。”

去看看吧,让这颗种子,茁壮成长。

启诞生读后感篇6

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发表时,古典语文学界对之十分失望,而瓦格纳则称赞不已,自此他们开始了亲密的交往。但是随着尼采的思想越发具有批判性,瓦格纳却最终信奉了基督教之后,他们的友谊终于终结了。

在尼采看来,基督教是一种伪道德,是一种坏良心的体现,同情弱者、抑制生命力的张扬,是一种奴隶道德,这是尼采所无法容忍的。1897年尼采离开了巴塞尔,辞去了大学教授的职务,漫游生活由之开始。也许德国人在骨子里就是漫游者,就像德国伟大诗人歌德在诗中对漫游者的歌咏一样,他们如何才能找到安息之所?在长达十年的漫游中,尼采完成了他一生中多部重要著作,读后感《《悲剧的诞生》读后感500字》。

尼采对于那“理性主义者”苏格拉底的看法本身就是充满矛盾的,这是由于艺术(它总是幻觉的艺术)面对自己的“视角性的”特性、而认识则想要作为普遍的并且把那些个人的视角作为幻觉而拒绝,艺术的现实解读和理性的现实解读间的冲突因而就变得公开化。,尼采把那敌视艺术的辩证家苏格拉底有时是看成一个消灭那人生活所需并且使人有生命力的基本价值――幻觉的人,有时又看作是一个批判地有足够的理智和勇气去看穿那陈旧的价值并且因此而对那些阻碍人的人格展开的习俗进行清算。

看来尼采是在这之后才对认识中的这种双义性有一个明确的概观;而那在艺术的幻觉世界中的双义的东西则更早就被尼采感觉到了,部分地无疑受了叔本华和瓦格纳的影响,部分地也许是通过他自己对于艺术的经验和作为艺术家的经验。

启诞生读后感篇7

有时候觉得自己实在太笨了,读了一本书,只是差不多懂了,但对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就完全不知道,马克思一定会认为这是脱离实际的吧,对我来说活学活用真是很难很难…

很佩服能把知识尤其是哲学贯彻于人生的人,毕竟大多人只是靠着工具理性和直觉在生活。贯彻知识与哲学于生存,一定需要很大的勇气,还有对精神的深知和信任。年轻少不更事的人来说,还有可能吧…可能只是简单却自以为是的哲学,等步入现实后(或…个性原则崩溃…)呢?等哲学真正显露出它的复杂和玄妙呢?我们就像20世纪那群迷惘的人那样,选择“我信,因为荒谬”了吗?

17世纪的人生如梦,18世纪的理性光辉,19世纪的浪漫主义,20世纪就步入荒诞了吗?21世纪呢?哲学越来越不愿意让我们轻盈地快乐起来了。

回来写读书笔记,前两章还是相当地浅显易懂。

第一章。介绍了阿波罗和狄奥尼索斯精神,就是梦神和酒神精神,两者由希腊意志(“意志”估计是从叔本华那儿借用的),结合成为阿提刻悲剧艺术。

梦境在造型艺术(包括史诗)上起作用,它直接呈现现象的乐趣。梦境由“生存的底层”转化而来,其固存于人的性质就由于此,也因此,其愉悦必然性在于画景的反映。但是即使在幻景达到极致,也可以感受其若明若灭,正如最明澈之人会觉得生活若明若灭(估计因为醉境在召唤吧)。

梦境于阿波罗的掌管下,是完满的,但是它存在界限,即个性原则(叔本华所谓“幻maja”):苦海中人所寄身的一叶慈舟,在苦难中赖此独处的静观而活。个性原则与静观是梦境的最高境界,是至美至乐的,也是梦不可逾越的边界。

个性原则崩溃时(毕竟它不是真相,是幻),人在惶恐之外却产生心灵深处的狂喜,这就是酒神性的显露,随个性原则的摧毁和狂喜醉态产生,“万物与我为一”。嗯,醉境状态的描写十分宏大淋漓,实在缩写不出来了。

第二章。梦境与醉境是原始的无人力斧凿的创造力,悲剧艺术家被视为在醉境中受到梦境感召,则“为一”的过程呈现为象征性的梦景图画。

尼采(以后就简称尼了)相信从希腊人自然主义的艺术倾向可以看出他们比任何一个民族更受梦神的影响,阿波罗的约束使希腊的酒神祭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淫欲节会,性灵的放浪形骸在梦神艺术下赋予了艺术性。酒神祭音乐这种醉境艺术使象征艺术达到极致,于是“幻”开始破裂,个性原则融入普遍存在,个体必须为感受到的新的存在——无垠的本质寻求新的象征(例如音乐),于是人进入忘我境界,才能达到如此的象征能力。

三。就是这一章让我后悔西美考试第一题答成那样――!原来希腊哲学的自然主义倾向很来之不易。

首先的问题是:奥林匹斯众神作为希腊文化的光辉画卷,却远非庄严神圣(主要是因为那些风流韵事…),那么这种无顾善恶的恣情快乐从何而来?而且古希腊的民间智慧表现为西列诺斯的可怕警句,是惧生的。

正因为在希腊人看来,生存可怖可惧,于是为了生存,只能依靠假象的救济,即奥林匹斯神境。因此,阿波罗可看作整个神界之父。

最后是“素朴”的概念,即自然主义倾向(但不完全同于醉境下的物我合一),艺术家与诗人之所以敢于拥抱可怖的自然,是因为梦神的幻象生成美之意境。奥林匹斯神界就是人世的美化(马克思不也认为“神”这种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么,不过尼ms认为希腊人是故意的)。荷马的史诗,即是梦神幻想的绝对胜利,是宏大神界幻想的高峰。

四。人所经验的实在与一般的世界的存在,都是“真正的存在和太一”相对应的快乐假象,也是对它的救济。因此梦可以看作假象的假象,甚至是原始假象快感之高度满足(其救济的功能很强大)。拉斐尔的《耶稣变容》即描绘了这二次的形变:痛苦的人们是对永劫、苦难的第一次反映,在此基础上升起了新的假象,其美妙足以成为一种救济。

太一的假象,假象的假象,解释了奥林匹斯神界与西列诺斯警句的共存。由于梦景掩盖了痛苦,太一得以实现;相对地梦神认为痛苦的世界是必要的,让他有理由存在。

个性原则是梦神文化的重要标志,衍生为适度原则(马哲…),这在第九章写得详细一些,包括不同世界的界线,人的界限。

酒神祭唤醒了希腊人心中的酒神因素,呼唤着过度与化一,但它也揭露出一切美梦惨淡的根基,然后,梦神与酒神的对抗就开始了,之后的时期根据他们的力量作用可以划分为(我估计)荷马时期,抒情诗产生时期,最后是多里斯时期,虽则它是梦神文化主导,但悲剧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埃斯库罗斯,索福克乐斯,最后是悲剧被苏格拉底灭杀时期的欧里庇德斯。

启诞生读后感篇8

希望是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宝贵的东西;希望是我们回家的方向。这个春节,有多少人人被电影《流浪地球》深深震撼。有多少人被这句有关希望的比喻深深触动心弦。

影片主要讲述了,太阳迅速老化,很快就会吞没地球。人类空前团结,在死亡的漩涡中拼命挣扎,为了生的希望建造了一万座行星发动机。将用两千五百年的时间,带着“家”在外太空中流浪。在穿越木星的过程中,受到阻碍最终克服困难的故事。

看完之后,我的思绪仍沉浸在整个影片里。无论是救援队拼尽全力的救援,还是刘培强舍己为人的家国情怀,都使我热泪盈眶。人们对希望的无限追求使我感叹,为了希望,地球上的救援队不惜献出生命保护火石;为了希望外太空中的刘培强冒着生命危险砸开总控室的大门;为了希望,刘启一行人拼尽全力,点燃行星发动机;为了希望刘培强带着空间站弃车保帅。

整部影片不就是人们对希望的追求吗?从远古开始人类就开始追逐生的希望。面对恶劣的生存条件,先祖们用石头、木棍打造出了一个崭新的文明。后来人们开始耕种,为了有希望存活下去,大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培育庄稼。后来到了工业革命,人类为了希望,制造出火车、机器。就连面对世界大战,人类仍然没有放弃希望,齐心协力建造新家园。整个人类简史不也是对希望的追求吗?希望使我们这个时代更加美好。

面对野兽,面对灾害,面对污染,面对战争,面对死亡,我们选择希望。

标签: 读后感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xinde/563l8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