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心得体会 >

参访救助儿童会心得体会

参访救助儿童会心得体会

参访救助儿童会心得体会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本站小编收集整理的参访救助儿童会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参访救助儿童会心得体会

陆陆续续,参与了多次参访,每次当老师在群里问及收获时,于我个人而言,更多是从“调研技术”层面上总结,如“访谈节奏的把控”,“寒暄闲聊的重要性”等等,但当自己亲身接触到了所谓的“弱势群体”,与他们共同工作和生活一段时间后,再次去参访救助儿童会新疆项目团队时,感触却是如此深刻与强烈。

从小到大,我并没有长时间与近距离接触到“弱势群体”,所以,哪怕自己学习“社会工作”,但对“社会工作”的理解,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和理论。这种理解总是模模糊糊中“隔着一层玻璃”,看似玻璃后面的东西我都能看见,我都知晓,可是中间又确实隔着一层玻璃,是有嫌隙的,是有过多主观臆想的。

在这次参访救儿会新疆项目团队前,我真正与弱势群体相处了一段时间,再听到被访者张老师在访谈中常提及“多去想想对方需要的是什么”这句话时,一下子就击中了我,便觉得说得特别好,与我们所学的“助人自助”是如此契合。而我自身,在实际接触“弱势群体”之前,对于社会工作专业中的核心价值观“助人自助”的理解,只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点而已。不过现在,在实际接触到“弱势群体”与他们交往相处的过程中,便真的能体会到“助人自助”这4个字更为深刻的含义,这4个字它可能意味着是开启了服务对象崭新的人生的新希望。对于服务对象而言,不同的助人理念,可能导致未来的人生道路也许截然不同。所以,“助人自助”这4个字的内涵是复杂的和意义是沉重的。

回想我们做研究亦或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时,经常会忽视双方之间的“权力”转变和“权利”关系,就像张老师所说的“多去想想对方需要的是什么”。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真正的存在价值是帮助有困难的群体解决困境,帮助他们生活的更好,使他们觉得他们的人生有希望,每天能开心地生活,而不是自我感动。我们根本不必做一些服务对象本不需要的事情来成就自我,满足自我感动和需求。甚至在服务过程中一些处理事情的方式,可能满足了社工自己,或是社工机构本身的利益,但往往会伤害或者二次伤害了服务对象的自尊、自主性和能动性,所以在与服务对象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时刻反思我与服务对象之间的负责关系,反思自己的行为或者帮助是否真正解决了服务对象的困难,满足了服务对象的需求,还是只是为了满足自我成就感?我们的活动以及言行有没有伤害到服务对象?换位思考,多从服务对象角度来考虑,他们到底需要什么,而不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去界定或解读“服务对象的需求”。

诚然,我目前依旧还不知自身能为服务对象做些什么,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很棘手,我自身能力也有限。不过,在接触与参访的过程中,我也确实产生了一种要帮助服务对象,或者说是帮助“参访对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希望他们的人生能够通过我或多或少的帮助变得更好。这种感觉之前从未产生过。通过这一次次的参访与实际接触,两者之间的理解和认知相互加深,我对“社会工作”的内涵和价值有了更进一步地理解。“社会工作”再也不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在我的心中和脑中有了更加具体化“模样”,我想这就是属于我自己的“社工之路”吧。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xinde/4v0pmq.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