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心得体会 >

写作课心得体会8篇

写作课心得体会8篇

写心得体会是大家一次次心灵的洗礼,是对自我认知和发展的深入剖析,写心得体会是为了能够总结我们学到的知识,本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写作课心得体会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写作课心得体会8篇

写作课心得体会篇1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了击剑。那是我四年级的那一天。击剑俱乐部在我们学校正式成立了。经过多次筛选,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从那以后,我开始和另外二十四个学生一起刻苦训练。在一年多的击剑训练中,因为训练的强度而气馁,因为教练的严厉而难过。但是,我现在想成为一名剑客,希望将来能攻下击剑赛场的想法,源于我今年暑假参加的河南省“体育彩票杯”击剑锦标赛。

本届击剑锦标赛,7月26日是个人赛,7月27日是团体赛。其中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的是独唱比赛。激动之下,早上六点就醒了。匆匆吃完早餐,拿着击剑器材和饮料补充能量,踏上了比赛。

时光飞逝,开幕式和少儿男子比赛如箭在弦。当主持人念道:“张逸轩,请在2号剑道等候!”我的心脏开始不由自主地快速跳动。我在心里默默给自己打气:加油!你当然可以做到!

轮到我玩了,本来就紧张的心情伴随着强烈的心跳,让我又兴奋起来。第一局,对手和我年龄身高一样。我无组织的进攻让对方不停的点亮单灯,增加额外点数。最后,她以五比三击败了我。但是我的情绪波动不是太大,因为还有四场比赛要打。第二局,还是输了。不知道是什么味道,突然想到的。只觉得鼻子酸酸的,眼睛里迸出泪来。当我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流下来时,张学梅老师走了过来。她对我说,“,郭教练不是说过吗?这个比赛只是为了体验比赛的氛围,向别人学习。你的一些对手练了四五年击剑,输了很正常。”她拍拍我的肩膀说:“奕譞,我很看好你!”听完张先生的话,我的心一下子珍妮弗了很多。我重新调整自己的情绪,再次站在剑道上,准备战斗。这一次,我不担心进攻。我一点一点摸索对手的进攻方式和防守弱点。我静下心来仔细分析。然而短短几秒钟,我就发现了对手的几个弱点。找到之后,就不再那么小心了。我的脚步很快,在对方措手不及的时候,我像饿狼一样扑向她的肩膀。后续每一剑都是稳扎稳打,准确而凶猛,最后以五比一的大比分赢得比赛。张学梅老师说我这次打得很好。我坚信“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虽然我勇敢地进攻,但我没有忘记冷静下来,观察对手的弱点。下一局我又赢了一局。最后我以两盘获胜进入单败。

这是我第一次冷静下来,观察分析对手,不用担心,克服比赛落后时的沮丧。我对这场比赛非常兴奋,我觉得比赢得任何其他比赛都更有成就感。

大家可能会觉得击剑关乎速度和力量。我以前也这么认为。但是经过这次比赛,我意识到击剑不仅仅是速度和力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有像泰山一样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冷静平和面对失败的能力。

击剑有自己的优缺点。这项运动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健康的身体,还有面对失败冷静思考的能力。希望以后能成为剑客!希望自己能一直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无数的胜利和失败!

写作课心得体会篇2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孟秀丽

5月8日,著名作家、散文家周蓬桦应“万科·琴岛文学季”名家讲座之邀,做了“新的视角,新的意象”主题讲座,从“为什么要强调散文的新、散文的新视角和新元素、通向由小到大之路”三个方面,以自己独有建树的剖白式讲谈,以及宝贵的实战性创作技巧和心得,与广大文学创作者、爱好者进行分享和交流,奉上了一堂干货满满的学术盛宴。

散文写作需要“新的视角 新的意象”

周蓬桦首先分析了当前散文的“生态”——我国纯发表散文的阵地实在太少,仅有《散文》《美文》《散文百家》《随笔》几种;而能发散文的综合类期刊,如《人民文学》《十月》《收获》等杂志,每期仅有五六位作者的篇幅。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名刊把大量的篇幅都给了小说。即便是诗歌,都有专门杂志,都比散文要多——散文处于非常狭小的生存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强调散文的新,这是时代和散文的生态、命运所决定的。”

那么,散文应该怎样求新呢?什么样的散文才是好散文?周蓬桦表示,他心目中的好散文具备三个元素:思想、语言表达、整体信息量,“这三个元素缺一不可。“周蓬桦的散文追求小说的可读性、哲学的通透性、以及语言的诗性:“独特的视角,非凡的叙述,细腻的感受,开阔的眼界,温润的灵魂。”

除要避免同质化和克隆化以外,周蓬桦认为,散文写作还要避开矫情化的表达,“酸叽叽炫耀的、卖弄的文字,老干体的,表达是腐朽老旧的观念,洋洋自得。这类散文无法让抵达生命的真相,陶醉于世俗生活的价值尺度的认知,而不能揭示事物最本质的部分。”故而要求有新的视角和新的元素。周蓬桦认为,应从思维层面告别旧的书写模式和套路,换一个新视角来观照当今世界。

针对当前文坛那些“云山雾罩”式的散文,周蓬桦表示,自己不写这样的散文,“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太复杂了,每个人都仿佛置身于一片原始森林,迷雾重重,时常辩不清方向。那么这时候,需要有思想有见地的人用散文的形式表达出来他的态度和看法。让某个读者在突然间找到共鸣与知音。不再孤独。”周蓬桦认为,诗歌是有权利朦胧的,也有高端的小说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这类作品要充分调动智能才能读懂。而散文“最好是面对,坦诚亮出观点,亮出心扉,一二三地把事情讲明白比较好”。周蓬桦建议:“与其云山雾罩,不如老老实实地写一篇经过静思后的文本,来自生命感受的文本。”

立足于“坦诚面对”“生命感受”的主张和追求,周蓬桦表示,自己极其推崇那些散发着生命张力和高扬生命热情的散文,“因为这类文字是用高热量高能量燃烧来写就的,具备真实、残酷甚至野蛮的力量。比如你写出人生的艰辛,疼痛与忍耐,给读者提供了自己的经验。或者写不轻易被发现的温暖的一角。都是有价值的。”

周蓬桦以自己获得丰子恺散文奖作品举例,说明我们需要刀刀见血的散文。《竹的命运之书》开头部分:

“要么尖锐,要么顽固;要么温驯,要么狂放;要么抵抗,要么顺从;要么锋利,要么破碎……总之,一根笋的诞生不是那么简单。首先,泥土决定了笋的品质——在春天,冰冻刚刚结束,大地尚处于板结期;乍暖还寒,天空有零星的雨和飞鸟出现,而成千上万的植物种子却在地下萌动发芽,经历着破土的熬煎。我要说,这时候土地的内部是多么温热!它不同于地表的僵硬,而是像母亲受孕一样承受着子宫剧烈的活动——它顺应地球的转动而日益膨胀、壮大,直至突然发生爆裂。应该说明的是,这堪称巨大的爆裂之声往往在夜间发生,沉睡的人们是听不到的,连同河岸边的茅屋和牛栏也听不到。还有隐藏在水中的鱼,岸上的虫子,村子里的打更夫,跳大神的巫婆,击鼓的大汉和吹埙的送葬师。

如果用一把利刃小心翼翼地切开一块温热的泥土,会看到一枝嫩黄的幼芽,它拥有尖锐的头颅,斗士的身躯,百折不挠的意志,注定不甘于埋没于泥土之下,神灵赋予它向上的冲力和能量。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过一句名言:性格决定命运。

而一枝笋的命运在瞬间注定,让它的一生由无数个不确定元素和要件组合而成:它要时刻警惕人类餐桌的毁灭性猎食,在飒飒奏鸣的风中长大,要么成为一把剑、一把锋利的匕首,要么做一件安静的器皿,少女般温润如玉。总之,固执中的吸收,坚守中的迂回,断裂后的复原,伤口上的结痂,跌倒后的爬行,失败后的出发,太阳下的哭泣,长夜里的希冀……这是一部笋的命运之书。”

“切开西瓜的方式有多种,我们需要一拳头击开这只西瓜,看到事物的内部组织结构。”周蓬桦以这样的比喻,说明他写作的独特(新)视角与表达(意象),而这样的书写——书写独特的发现——自是成功的,奖项便是实证。

如何去书写独特的发现?怎样学习写好的散文?周蓬桦认为,向经典学习是一条捷径。他建议学习最前卫的文本,如茨维塔耶娃的《我和普希金》,梭罗的《瓦尔登湖》。周蓬桦认为,《瓦尔登湖》最大的贡献在于摆脱了平面化的风景描写,道出了强大自由的思想。

用个人化的眼光“通向由小到大之路”

最后,周蓬桦阐释了自己对“通向由小到大之路”的见解,即“用个人化的眼光,书写大众未曾发现的东西。走一条被遗漏的、细腻的路数”。周蓬桦写散文喜欢写小事物,比如一滴露珠、一张纸条、一截木桩……他总是尽最大可能去传达个人化的信息。

周蓬桦认为,小事物好把握,而且,“我们每个人接触到的,最直接的是小事物。每天起床,一杯水,一杯牛奶,一只鸡蛋做早餐,坐在一把椅子上。”小的事物具体可见,而常常我们视而不见。“从这些小事物着手,更能贴近生活,比如我每天看到的阳光透过窗棂,照耀着某一页书。我每天散步,看到的是花丛中忙碌的蚂蚁和一只蜘蛛。那么,静静地观察它们,就会有对世间万物的顿悟。

当然,“小处着手”也不是书写琐碎的日常。周蓬桦表示,写小事物并非到小为止,而是由小到大,直至接通宇宙万物。“让你的一切想法,都是静思后的结果,而非世俗流行、人云亦云。”接下来,周蓬桦以自己的作品《每一棵树都不容易》为例进行了讲解——

“遇到雷雨的天气,又有一株树被雷电击中——迷蒙的雨雾中,电光一闪,乌云逃散,只听得“喀嚓”一声,这株树便被腰斩,断为两截,树身露出残忍的内瓤,以及粗暴损毁的纹理,碎裂的残片。你完全可以想象,如果是某种动物倒地,此刻它的心肝、肠子、胃摆在地上,血腥四溢。而此刻,空气中散发一股焦糊味——树被雷劈后全身起了火,哔哔剥剥地燃烧起来,树皮被火舌舔光,直到剩下半截光秃的树干。尽管,我没看到树燃烧时的情景,但能想象到整个过程所隐含的炙热与疼痛。

在森林里,这种现象虽然常见,我却感觉天地不仁,简直不可理喻,认为树太无辜,这样的事本不该发生。你想,一株好不容易长成模样的树,因为一场雨的到来,无来由地被伐倒在地上,自此成了林中废柴。仿佛这场前后只有几分钟的雨是专门为惩罚它而下的,而一株树究竟犯了什么错?百思不解。我一时摸不清自然界的因果和奥秘,只能妄加猜测,结论是这样的事来自上天的巧合而已,或者源于雷电本身的一次疏忽大意。

这意味着林中的任何一株树,都有可能贪上这桩事,而这株被劈中的树是替众树挡了一灾——瞬间,它变得无私、坚忍而伟大。但接下来需要面对的现实是,它太年轻了,今后的路怎么走,是活着还是死去,都令人纠结和忧虑。如果还打算活下来,就要克制住生长的欲望,至此不能和身边的树一样借助云朵的天梯直上九宵,眼吧吧直勾勾地望着原本一起出苗的伙伴蹭蹭地往上蹿,直到树梢高得把星群揽在怀里,把月亮当帽子戴在头上。

由于天下的树不能像别的生物那样可以自由走动,它注定只能向上生长,或者让身体日益茁壮,留下一圈圈年轮。这是树类的游戏法则。否则呢,在森林里,它会变成一株让同伴们耻笑和鄙视的树。

更为残酷的命运在等着它——因为这场突发的变故,致使它从此失去树冠,失去了在风中骄傲歌唱的叶子,失去了自由思维的头颅,甚至于失去了作为一株树的形象,变成一株似树非树的物种。

这意味着不管它多么努力,却终生不能长出繁茂的枝柯,也永远无法招来山雀、喜鹊和乌鸫前来作窝。深夜,冰凉的月光下,我听到一只不明就理的啄木鸟,用尖锐的喙,无情地啄食它空洞、颤栗、痉挛和悲伤的心房。”

如例文所述,在长白山,周蓬桦是这样“设身处地感受一棵树”,既是对他“以小见大”主张的例证,又切实在文本层面突破窠臼显现出独特的视角和意象,这是周蓬桦自己实战性创作经验和技巧的分享。

自省与启蒙,用学习给散文打开窗口

从事散文创作多年,周蓬桦深刻认识到散文家必须具有自省能力,“当你自我感觉特别良好的时候,说明你不能往前走了。当你写出一个作品后朋友们都说好,你却并不十分满意时,说明你还大有潜力可挖。”周蓬桦介绍说,他极少看到很有思想,有才华而又谦卑的人。一个人稍有一点才华,就极容易膨胀、傲慢,要么冷漠。“我曾经看到某个很火的小说家接受采访,他说自己看自己以前的作品,感觉特别好,不相信是他写的。我当即判断,他创作的高峰过去了。”故而,散文家必需常常自省,才不至于思维僵化顽固,自以为是。“幼年时我们做错了会有人纠偏。成年后如果想继续成长,则全靠自省的力量。”

“当前时代,高科技、加速度、快节奏,人们刷抖音、吃快餐、看商业娱乐片……物质相对丰富与精神饥荒构成深刻矛盾,看似进入了一个高科技网络时代,但很多人偏激狭隘,极端自私,排斥新事物,或斤斤计较,心眼很小,心理有许多问题。有些人判断事物丧失基本的逻辑。”周蓬桦表示,此时,散文的启蒙作用依然存在,尤其是逻辑启蒙。“它可以向世人提供最丰富的信息,最有用的思想,最来劲的叙事。张扬博大的胸怀,大海般的包容能力。”

周蓬桦介绍说,美国哲学家马思洛有一个试验:世界上只有3300百分之一的人是极高健康人格的人。“也就是说,我们生活中有太多的人精神健康有待提升,包括我本人。”周蓬桦自省之余也在探问:富人和土豪越来越多,但最缺乏的是什么?“是文化巨匠,没有哲学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评论家,没有文学巨人,像鲁迅托尔斯泰那样的。我们甚至缺乏有文化包容力的人。说假话,精致利已主义,大街上满眼的从众者,勒庞《乌合之众》所描述的那样。”

秉持文学的初心,深耕文坛数十载,周蓬桦仍葆有清醒的头脑、谦逊的态度,他坚定地认为:一个散文家,要有博古通今的学问,散文写作必修课是永远以学生的心态向世间万物学习。“包括哲学、历史、宗教、美学、逻辑学等等,知识面越广阔越好。知识不是智慧,但它能够转化升级为智慧。”周蓬桦对散文写作者提出强烈建议:除了形象思维、感性思维、悲悯情怀之外,还要加入哲学思维,科学思维,精密逻辑。“它们让人清醒,能清晰地认识世界,认识到生命的卑微、短暂与渺小。”

在周蓬桦眼中,写作是让人上瘾的,学习也是。当你弄懂了一门学问,就给散文打开了一扇窗口。“始终保持接纳新事物的敏锐和超强嗅觉,使自己的观念保持前卫和先锋性。”散文作家之所以写作,是为了能够和读者一道,过上经过省察的有智慧的生活。“我想说的是,在人世间,在时空中,除了日月星辰,没有什么是不朽的。但希望我们写下的文字,让速朽的时刻来得晚一点。”最后,周蓬桦向文友们发出倡议:无需太多的争论和发愿,只要我们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起来!

写作课心得体会篇3

坦率的讲,在没有接触应用文写作这门课前,自己对应用文的只是一知半解,心里想着老师可能要教我们写作文。从小到大,本人对于写作文这样的作业可以说一见头就疼。但是,学校规定每位同学都必须要修一门选修课,于是,我硬着头皮来上第一堂应用文写作课。上完了第一次课后,自己长长舒了一口气:没有料到,老师讲的如此好,真是一种享受!

首先,老师的讲课不是满堂灌,而是特别讲究上课艺术,幽默风趣又博学又有思想,这是应该是吸引我继续来上课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还有,我还发现应用文并非我起初理解的那样,它的应用具有广泛性,与我理想的事业关系密切,是我事业里程碑中必修的一门课。说的严重一点,不会写应用文,以后在社会上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可能寸步难行,于是,自己开始重视上这门课,一次都不准备错过。

曾经记得,老师第一堂课就跟我们这样循循善诱的讲:“应用文写作,就犹如一个人的字,一个人字的好坏,就会给其他人不一样的印象,字体写得好的人,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职业生涯中都可以助你一臂之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是扎到穴位上啦,老师这一席话正好扎到我的”死穴“。因为字和文章都写得不好正是本人之不足,可是,我却并没有因此而更讨厌应用文写作这门课,我应该正视自己的缺点,应用文刚好能补我之短,它能使我不断地改进自己,提升自我。每天都有进步一点点,从此成为自己上应用文写作这门课最开心的事情,因为这预示着我离成功一步一步的在靠近了。

应用文主旨单一,集中,明确,材料多样,真实,有力,结构合理、严谨、固定,语言准确、简明、平易、庄重。要怎样才能写好应用文呢?我就按照老师所给的三点:首先,要熟悉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第二,要了解业务,熟悉情况;第三,阅读文件,善于借鉴,勤于实践。这样,写起应用文来便可得心应手。

文无定法。我觉得应用文写作是“死板”而不乏“灵活”的写作。它虽然有一定的格式和要求,不比得文学创作,个人可以有较大的发挥空间,但是我们学应用文也不能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像做填空题那样写出来的应用文,毫无感情可言。应用文不需要辞藻华丽、韵味隽永,它讲究一个“实”字,是“看似无情却有情”。这也是我逐渐喜欢上应用文的原因之一。

这学期,自己上了应用文写作课之后,我表面上最大的收获是:再也不怕写作文和写字了,经过勤学苦练,自己的文章比过去大有进步,字体变得秀气多了。事实上,我最大的收获是:在课堂上跟随老师的思维,不断领悟各种人生道理,自己的思维得到了升华,我的人生也在跟着改变。文如其人,非常感谢大学老师给我上了人生中如此重要的一课!自己以后要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文。

写作课心得体会篇4

最近,部机关支部为了提高全体机关干部写作水平,组织安排了两场写作讲座。对我而言,真是受益匪浅。现将心得汇报如下:

一、写作要注重集选材料。

在写作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搜集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丰富的信息和资料储备,写出来的材料就会空洞无物,缺乏生命力。所以,积累素材,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是摆在从事文字材料人员面前的一个重大任务,而且是必须要做到的一点。

二、写作要领会领导意图。

公文写作有很强的目的性,要做好公文写作,就必须深刻领会领导意图。换句话说,就是要站在领导的高度看问题、想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领会领导意图,就无法正确的把握写作的思路。所以,当领导需要我们写材料时,就要重点揣摩领导的意图。要做到这一点,我想平时一定要注意领导讲话的风格,思考问题的思路等等。

三、要勤于写作。

业精于勤荒于嬉。如果不经常写作、练笔,就等于纸上谈兵,毫无长进。对我们宣传部来说,每天都能够接到各式各样的材料写作任务。例如:近年来,部机关高度重视信息 1

报送工作,可以说这就是我们练笔的好机会。信息对语言有着严格的要求,必须做到层次分明,内容简练,要逐字逐词斟酌,要做到多一字则多,少一字则内容不完整。

四、写作时要准确把握各类公文的作用。

两次讲座都重点讲了公文写作中常见的问题,只有正确掌握常见公文类型的用途,才能保障工作顺利进行,各环节运转畅通。例如:请示、报告、函,都是常见的公文,可是很少有人细致的琢磨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请示和报告的区别就是事前——请示,事后——报告。而函和请示不同之处就是,它要用在不相隶属单位之间。

以上就是我在参加写作讲座时的心得,有不足的地方请领导指正。我会不断的努力,尽量达到领导满意的效果。

写作课心得体会篇5

1月21日至23日,我有幸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公文写作培训班。此次培训使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此次培训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要有明晰的效果意识

公文是一种应用性文章,是让人看、让人听,要对实际工作起指导、推动作用的。在起草公文时,写作目的至关重要,它决定着公文的行文方向、结构设置、内容组织和语言表述。起草公文,必须有明晰的效果意识,就是说你按领导指示起草一篇公文,对这篇公文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整体效果,主标题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分标题给人留下什么印象,每段内容给人留下什么印象,都要有明晰的效果预期。我的体会是,有明晰的效果预期未必能写成好公文,因为写好公文还需要其他重要条件,但没有明晰的效果预期,必然写不出好公文。

在起草公文时,根据所要达到的效果,去决定是否需要设置主标题,设置什么样的主标题;去决定是否需要开场白,需要什么样的开场白;去决定是否需要分标题,确定什么样的分标题;去决定每一段落写什么,写到什么程度;去决定叙述风格、用语习惯,从而让公文管用而不是无用,让受众爱听而不是反感。要根据“需要写什么”去写,而不能根据“会写什么”去写,尤其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想到哪写到哪。起草一篇公文,总得给人留下一点什么,或者主题选定上有特色,或者工作举措上有创意,或者理论阐释上有新高度,或者用词用语上有新亮色。全部达到上述目标当然很难,而且有时时间也不允许,但至少要达到其中的一两个,否则,所起草的公文味同嚼蜡,写了等于没写。

二、 要有深厚的思维修炼意识

写公文、抓工作,关键靠思维。我认为,一篇好的公文必须做到“与众不同”,而不能“与众雷同”。从一定意义上说,成功就是“与众不同”。你想的、说的,跟别人完全一样,说不说、讲不讲还有什么意义?公文作品是智慧的结晶,要做到与众不同,必须以深厚的思维能力作支撑。

三、要有明确的材料积累和组织意识

起草公文还有一个材料组织的问题。有的人认为组织材料是临到用时才需要做的工作,其实不然,临时抱佛脚是难于成就一篇好公文的,材料组织工作既需要平时的积累,又需要临时的“创造性”运用。

四、 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述意识

公文要有一个好的表述习惯,这是说服受众、引领工作、发挥效用的重要条件。什么是好的表述?就是要有说服力,要有观点、有典型、有数据、有事实、有分析、有对策、有目标、有效果。归纳起来说,公文起草者需要养成三种基本表述习惯:

一是深刻地表述。要善于站在大的政治背景、时代背景、专业背景下思考问题、揣摩事物、研究工作,要能看到新事物不同凡响的意义,搜索到符合大局要求、反映时代特征、体现专业特点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具体举措等,靠这些形成正确的深刻的思想观点。

二是精确地表述。马克思说过:“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科学探索中数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研究手段和重要环节。公文起草要想做到完善,数学方法同样不可或缺。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自主、理性日益成为新的社会特征。再靠过去那样的“命令+口号”式的公文,已无法达到鼓舞群众、推动事业的目的了。而要靠事实说话、靠真理说话,就要增强分析性、增强具体性;要能对工作现状进行精确化描述,对存在问题进行精准性分析,对工作部署进行精细化安排,对工作成效进行精当化总结。要努力改变公文起草过于抽象、粗糙、笼统的弊病。

写作课心得体会篇6

应用文写作课程结束了,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应用文几大主要文种的写法和写作要求有了较为清晰的理解,虽然短短的九周不足以把所有的文种都讲解得全面透彻,但某老师以他广博的学识和生动的讲解给这门本来沉闷乏味的课程注入了清新的空气,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了写作的技巧,感受到了写作的乐趣。这门课程让我认识到了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不论是作为必要的交流工具还是作为专业学习必须掌握的技能,应用文写作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并对我们的生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很庆幸能在毕业前夕系统地学习这样一门实用型课程,它将使我受用终身。现就我对该课程的学习和对应用文写作的理解做出如下总结。

首先,就其性质而言,应用文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在处理公私事务、沟通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有着直接价值和惯用格式的实用性文章,因此它不同于我们平常所熟悉的文学作品,并不是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的。应用文与社会生活、日常工作密切相关,具有实用性、规范性、真实性、针对性和时效性等诸多一般文学作品所不具备的特征。正如某老师所说,应用文有它自身的一套独特的话语体系。

其次,应用文种类繁多,根据作者、写作目的和适用范围的不同,应用文可分为公务文书和私人文书两大类。我们这学期学习的是公务文书,公务文书还可细分为政务类文书、事务类文书和专用类文书等,而老师着重讲解了行政公文中的通知、通报、报告和请示等与我们今后的实际工作结合紧密的文种以及日常事务文书中的总结的写作方法。考虑到我们的专业性、毕业班的实际情况和部分学生的发展需要,老师在后期还给我们讲解了稽核报告、毕业论文和申论的基本写法,可以说老师抓住重点,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我们教授了最实用的应用文写作知识。

第三,一篇完整的应用文,是由特定的内容和形式构成的。其内容包括主题和材料,形式包括结构和语言等要素。

主题是指作者的主张、见解,它是在作者下笔前就存在的,和文学作品主题的多样性相比,应用文的主题应是明确的、单一的、集中的。作为实用性的文体,应用文主题的功能就是回答“干什么”的问题。以文学作品为比较对象,应用文主题的突出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即意在笔先;主旨鲜明;意蕴单纯;求实重用。而其中实用性是应用文主题的最本质特征,应用文写作多不是作者有感而发,而是客观需要,是被动写作行为。

材料是用以支撑主题的一系列事实或论据,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统帅和灵魂,决定着文章思想的深度,那么材料则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是文章的血肉和基石。材料的搜集也是有学问的,必须力求全面,既要掌握直接材料,又要掌握间接材料;既要了解现实材料,又要了解历史材料;既要掌握点上材料,又要掌握面上材料;既要重视正面材料,又要重视反面材料。取舍有度才能达到恰当表现主题的目的。

应用文的结构相对比较稳定和规范,以保证其严谨性、严密性和严肃性,它被形象地比喻为文章的骨骼。应用文的第四大要素是语言,它构成写作者思维的载体,并直接形成文章的全貌,其重要性如同身体的肌理,其基本要求是:明确、平实、简洁、得体。

对应用文以上内容的掌握是应用文写作的基础,虽然内容本身比较抽象,但老师讲解深入浅出,时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幽默的授课风格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课堂气氛活跃,枯燥的写作课堂变得生气盎然。我们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接受了很多其他课堂上所不能学到的知识。

再次,通过对写作课程的学习,我认识到了“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重要性。要写出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平时必须勤于思考,勤于练笔,应用文写作也是如此。为了及时检验学习的效果并做出反馈,某老师每次都是利用课堂时间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当场写作,现学现用,并及时就学生写作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予以点评,这既巩固了课堂所学,又让学生学以致用,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大家一起交流写作心得,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乐在其中。

总之,经过这一学期对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学习,我有很大的收获,除了对这个文体不同文种的写作方法的学习和理解,还有一些无形的收获,那就是培养了我们的写作意识,使我们对写作有了的进一步认识。这对我们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在写作中存在的某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今后在写作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

第一,我对写作的理解还是比较片面的、粗浅的。我们一般可能认为写作就是指文学作品的写作,平时接触的也多是此类,实际上应用文在生活中的地位同样不容轻视。由于平时疏于对这一文体的关注和学习,初学应用文写作课程会觉得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致。

第二,平时没有养成坚持写作的习惯,在接受写作任务时方感到力不从心,绞尽脑汁也还是无从下笔。大脑就像是一台机器,必须保持不断运转才能维持其应有状态,发挥应有效用。长期不练笔,大脑和手都会生疏,等到需要派上用场时才发现自己根本不能胜任。

写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要肯下苦功,坚持写作,才会达到预期的目标。应用文写作课程结束了,但我们对应用文写作的研习并没有结束,甚至可以说刚刚开始,因为未来的工作岗位决定我们将长期和这一文体打交道,那才是真正考验我们真才实学的时候。从现在起,我们就要把应用文写作放在它应有的高度,尤其是会计专业类文书的写作,必须熟练掌握。我想,通过我的不断努力一定可以学好这个文体,写好这个文体,用好这个文体。最后对给我们带来欢声笑语,并无私地教授我们应用文写作的某老师表示诚挚的感谢。

写作课心得体会篇7

根据组织科的统一安排,7月27日至7月30日,我有幸参加为期4天的青年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此次培训教学内容上的精心编排,现场实地教学的周密部署,授课教师们的言传身教,无一不体现出组织上对我镇年轻干部的高度重视和培养我们的良苦用心。通过参加本次培训学习,我在思想上和认识上都有较大的收获,下面谈一下具体的几点体会:

1、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克服学习上的懒惰性。

由于平常工作事务繁杂,自己老是借口忙而放松学习,即使学习了,也只是面上的学习,这实际上是学习上懒惰的表现,是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够的问题。通过此次培训,使我感受到了在新形势和任务面前加强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必须广学博览,尽可能地获得各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以适应工作的需要,特别是要积极主动地接受新理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

2、从零碎学习向系统学习转变,克服学习上的随意性。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知识和新信息层出不穷,需要学习的方面和内容很多,涉及面很广,如果在学习上心血来潮,杂乱无章的话,就很可能导致什么都想学,什么都学不好的结果。因此,必须在学习上结合本职工作,坚持不懈地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有目的搞好系统学习,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学习和工作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目的。

3、从理论学习向结合工作转变,增强学习上的指导性。此次学习不仅使我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还使自己的知识面得到了进一步拓宽,并对我今后的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几位老师的授课内容,与我们目前所从事的工作紧密联系,通过言传身教,深入浅出的给我们分析了从严治党的要求、基层干部决策力以及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等方面的知识,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通过此次培训,让我充分认识到在充实理论知识的同时一定要与自身的本职工作联系,用新的创新思维的方法开展工作,对解决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产生的问题是必不可少。

通过此次培训,使我的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充实,不仅使我提高了理论水平,找到了自身差距,明确了努力方向,更教会我深入思考。在今后的生活中要更加用心学习、细心思考,工作中立足本职、勤奋学习,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组织的培养,用踏实工作来答谢领导的信任,用不懈努力来争取更大的进步。

写作课心得体会篇8

古人曾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不待解说,自晓其义”必突出一个“读”字,读的面要广,读的人数要多,读的时间要多,要读得落地有声,书声琅琅才是语文课的主要特点之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要求学生循序渐进地读书,在学生粗读课文初步感知其大意之后,着重抓好“读通课文”的训练,让学生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感染,让每一堂语文课都书声琅琅,学生长期浸染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既悟情又悟法,将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如何让学生能够带着自己的情感去朗读课文呢?

一、注重体验,自读自悟

阅读教学就是通过观察语言现象,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体验语言文字的情感。当代的阅读教学的学习活动不仅着眼于如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注重使学习者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的体验,积累有益的经验,实现经验的再创造。有体验的读,就是引向自“悟”,发展个性;就是摈弃繁琐的分析,注重整体感悟。如教学《火烧云》中的一段:“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我引导学生注意阅读的体验,指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哪一个字用的好?为什么?有的认为“红”字用得特别好,有的认为是“火”字,有的认为是“烧”字。学生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议,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是“烧”字。接着学生大胆发表了各自的意见:“烧”字让我们感觉颜色特别美;“烧”字让我们看出火烧云在变化;“烧”字让我们有天空的云从西到东移动的感觉;……这种自悟自得的阅读体验,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阅读时依托语言文字的形象,加入自我的经验认识和想像,唤起活生生的形象,体验到文章蕴涵的人类文化的精华、人文价值以获取美好的感受。

二、传情达意,情感共鸣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而这种“即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只有通过深入的传情达意的阅读体验才能获得。即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中优美的形象、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以及用词造句的色彩、语言节奏的强弱、情调和风格特色等进行欣赏。“传情达意”的读要求读者流入作品,驰骋想像,与作者产生共鸣。通过欣赏,获得审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净化。因此,我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传情达意的深读课文,沉浸其中,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把握文章主旨,感悟做人之道;同时抓住典型语言信息(如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并积累语言。或低声读,细吟慢读,领会所读作品的内容,在低诵中细细揣摩作者传情达意的文字技巧和表现方法;或高声读,通过高声诵读传达出作品的内在情感和蕴意;或模仿角色读,即在阅读人物对话的课文时,引导学生模仿文中人物的角色,揣摩各种人物的语气、语调、心态和神情,使自己进入角色,高声、反复朗诵台词,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阅读教学中,面对一篇课文,我一般从文章的整体着眼,从那些牵一发而动全局的词句切入,指导朗读。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我直接切入文章的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问学生:“你认为这句话的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哪些词应该重读?”学生试读之后纷纷举手回答:“应用赞美的语气”、“应用自豪的语气”、“‘杰出’和‘爱国’这两个词语应重读。”于是我请同学们读此句,重读“杰出”和“爱国”,读出自豪和赞美的语气。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掌握了朗读的技巧,同时也理解了文章的中心,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每一篇文章都伴随作者深厚的感情,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课文中的感情因素,通过传情达意的读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领悟文章中心,深刻体会到作者的心灵深处,并且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使他们的语感得以培养,心灵得以美化,情操得以陶冶。传情达意的读,要指导学生做到字字不含糊,停顿、重读和语调的把握有分寸,这样传情达意的读,读起来才会抑扬顿挫分明,就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联系生活,激励学习

语文,是听说读写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语文知识与人们交际的需要密切地联系着。所以,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也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使其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特别是读写听说活动,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食甘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如教授《落花生》一课,我针对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选材难这个问题,自始至终围绕作文选材进行讲读,使学生认识平时留心观察和勤于积累是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一堂课讲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阅读教学离不开读。只有通过读才能推敲、揣摩、品味语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感受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在阅读课上,一个好的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使师生的情感与文章蕴涵的情感相吻合,当喜则喜,该怒则怒,师生一道激动、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闲,让阅读“情意”浓浓,充满着和谐、合作的氛围。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xinde/2xd8kw.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