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心得体会 >

关于《理想国》读后感精选

关于《理想国》读后感精选

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那么关于《理想国》读后感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理想国》读后感范文三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理想国》读后感精选

 《理想国》读后感

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它提出一个命题,它给出一个假设,这些根本的有关最古老悠久的意识形态的疑问,使得之后的思想家有了发挥的空间,也为后世带给了无数社会体制的可能性。不管它是一位绝对权威,还是一个极端恶魔,对它的肯定抑或反对构成了我们在思想上赖以前进的基石。

作为西方乃至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一生立著无数,而《理想国》无疑是其中最能表现其政治思想的作品,其中哲学家与王的辩证关系也一向为后人称道。透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就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就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就应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就应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就应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我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而这些所要体现的东西在他的《理想国》开始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他是利用了正义二字逐渐将其拓展并且引申出来的。正义是一种好的表现,然而什么是正义呢,应对这个看似很好理解的词语,柏拉图首先对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正义应是……

克法洛斯认为:“欠债还债就是正义。”(相信读过《查士丁尼法典》的都会很熟悉这一句话,因为这种说法与其第一条极为相似。)或者说,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对于这种正义观,苏格拉底认为,拿了人家的东西归还,这不是正义。因为,我们不能把东西还给疯子,而且“把整个真情实况告诉疯子也是不正义的。”

特拉徐马霍斯认为:“每一种统治者都制定对自我有利的法律。”“他们制定了法律明告大家:凡是对政府有利的对百姓就是正义的;谁不遵守,就有违法之罪,又有不正义之名。”特拉徐马霍斯的这个定义类似于奥斯丁的论断“法律就是主权者的命令”。显然在那里,正义被理解为一种对强者的屈服,为他们的利益服务成了其它人的义务。无论称为“强者”或者是“统治者”,我认为这个词的本意应当指那些在力量上存在优势的人群。他们构成权力是依靠于强力。

以上两种观点,柏拉图都借助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正面的批评。柏拉图没有很确切地提出正义的完整定义,而是透过一个个否定步步逼近真理。我发现,这些否定的方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其归谬法的终点在于缺失智慧或德性就构不成正义。我们能够看到,柏拉图心中的正义包含智慧和德性这两个要素。

我们能够明白诸如“正义是给每个人的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是强者的利益”、“正义是对利和害的一种功利计算”,这些观点都是后世构成和发展的一系列重要的法理学命题,都曾是十分重要的思想。可见,柏拉图的否定并未彻底地驳倒这些观点,尽管书中苏格拉底的一个个对手理屈辞穷。但柏拉图自信论说圆满的前提是以上这些正义观都缺失智慧和德性的要素,而正义应当包含这两者。这种“真理”的认识,显然是某种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后世对这些被否定了的命题的再认识,也是一种观念群变化了的结果。

二、城邦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

苏格拉底与阿里斯同的对话似乎就是一座城邦构成的过程。对粮食、住房、衣物的需要,决定了城邦离不开农夫、瓦匠、纺织工。随着市场的产生,城邦又加入了商人、佣工。吃饱喝足后,为了不成为猪的城邦,还需要奢侈品与艺术品的带给者、医生、法官等等。将这段对话简单化,我们能够发现,柏拉图是想这么说:为了生活,我们需要各种产品,所以生产者是不可少的,而且最重要的是由于人们不可能同时掌握多种技艺,因此一种人最好固定地干一种事。当然,战争也是一种技艺,为了精于此艺,苏格拉底又说“护卫者的工作是最重大的,她就需要有比被众人更多的空闲,需要有更多的知识和最多的训练。这种种安排,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不允许“模仿一切”的人出现,柏拉图明白的说法律不欢迎“扮什么,像什么”的人进入城邦。因为这样,一种人只从事一种生产的状态就会被扰乱。而且,从事生产的人不能从事护卫者的工作,这不但是由于成为护卫者需要理解精心教育,更因为“铜铁当道,国破家亡”。

论述完城邦的正义后,柏拉图开始透过分析法探讨个人的正义。他认为人的灵魂里存在三种品质,即理智、激情和欲望,三者分别是人们在学习、愤怒和满足自然欲望时动用的身体的一部分。理智是“人们用以思考推理的,能够称之为灵魂的理性部分”;欲望是“人们用以感觉爱、饿、渴等等物欲之骚动的,能够称之为心灵的无理性或欲望部分,亦即那种满足和快乐的伙伴”。激情是“我们藉以发怒的那个东西”。就如国家的正义——三个阶层各司其职那样,如果每一个人的三种品质在自身内各起各的作用,那么这个人就是正义的。这三个品质彼此内在的和谐,理智起领导作用,激情和欲望受理智领导,这样的人就具有节制的美德。柏拉图强调,正义的真正内涵不是“外在”的各部分和谐一致,而是“内在”的和谐。一个正义的人就应自我主宰自我,自身内秩序井然。

透过对这几章的阅读,我发现柏拉图的正义观是围绕德性和智慧展开的,并且智慧是指导人们实现德性的知识。可见,正义的核心是智慧,哲学在希腊文中的意思就是“爱智慧”,于是哲学与正义建立起了联系。

《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为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柏拉图所著,书中,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讨论了很多问题,设计出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理想国,人类追求的正义与善是柏拉图理想国的主题。

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是“正义”问题。书读至第四卷,围绕“正义”这个话题苏格拉底已与多人讨论了很多内容,在第一、二卷中苏格拉底与玻勒马霍斯、玻勒马霍斯、格劳孔、阿德曼托斯等人舌战数回合,在第三、四卷中苏格拉底由大到小,先研究城邦的正义,然后再在个别人身上考察正义。

只寥寥四卷内容,苏格拉底展现出的纯熟的辩论技巧让我震撼,参与讨论的各人对于正义的理解让我沉思,他们的睿智体现在他们对社会生活的深切洞察之中,他们很清楚现实是什么样的,但他们和苏格拉底一样,有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他们和苏格拉底一起讨论,试图找到通往正义与善、通往理想国的道路。然而,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却愈发觉得,“正义是什么”的结论似乎已经不重要,在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过程中,众人展现出的智慧的火花已让我受益良多。在现实面前,理想国可能真的只是理想,但是对理想国的讨论和追求却可以让我们明白很多问题,从未使现实更好。在讨论城邦的正义的过程中,苏格拉底还讨论了教育、诗歌等问题,在看到苏格拉底关于审定故事、关于真相、关于谎言等的论述时,心中惊涛骇浪、思绪翻滚,我对这些观点虽在第一时间感到不赞成,但静心思考之后却又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深的体会,对历史和现实有了更深的认识。虽然只看了四卷内容,我已被千年之前古代哲学家的智慧折服,他们对人类社会的深刻洞察让我敬佩,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是如此曲径通幽,让我暗暗称赞,他们所讨论的问题,以及讨论问题的深度是如此禁得起时间的考验,在几千年后仍触及了人类社会最本质的问题,它是如此与时代同步,永不过时。这就是经典吧,这就是经典读物的魅力吧,我如此想。

在第一卷里,苏格拉底主要和两个人讨论了什么是正义,玻勒马霍斯认为“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 而色拉叙马霍斯则认为“正义不是别的,就是强者的利益。”苏格拉底找出了这两种观点的漏洞和不合理之处,反驳了玻勒马霍斯和色拉叙马霍斯的正义观。在色拉叙马霍斯谈及“所以说正义是为强者的利益服务的,而不正义对一个人自己有好处、有利益”,也就是说不正义比正义更有利,更能够在现实社会中如鱼得水时,苏格拉底经过一番论证,指出正义恰恰是心灵的德性,邪恶是心灵的缺陷。所以正义的人快乐、幸福,而快乐、幸福又是人最大的利益,最后总结道,“不正义绝对不会比正义更有利了”。

然而,经过第一卷的讨论,他们还是没有得出“正义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结论。此外,苏格拉底对“不正义绝对不会比正义更有利”的论证过程也不令我信服,正义为什么是心灵的德行呢?苏格拉底没有说。尽管如此,苏格拉底在反驳玻勒马霍斯和色拉叙马霍斯时所用的辩论技巧,以及其中的逻辑思维让我肃然起敬,即使有些时候是诡辩。

第二卷开始,格劳孔和阿德曼托斯接过色拉叙马霍斯的话题,论述种种不正义比正义更加优越的现象。从正义的本质和起源来看,格劳孔认为人性有天生的利己性,因为“人人为恶”会导致社会无法存在下去,所以人们形成社会契约,把“守法践约”当成正义。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人天生有正义的根基,倒是因为这是一种生存策略,才出现了法律和正义。“正义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如果人的行为不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那么人都会选择去作恶而不会去行善。格劳孔感叹道:“不正义的人日子要比正义的人的日子好过多了。”

格劳孔的这番论述,让我想起了人性恶、人是自私的的假定以及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这些观点都认为,如果人不是自私自利的,根本无法生存下来,而既然人生存了下来,就必定是自私自利的。人无论是干好事还是干坏事都是自利的,干好事不是自己内心最本质的愿望,只是因为干好事同时对自己也有利,更极端的观点认为,就算是母亲哺乳孩子,也并不是基于什么高尚的无私的母爱,仅仅是母亲自私自利的想要将自己的基因遗传下去。而人之所以与其他人相处、形成团体、社会,主动遵守一些规则和契约,只是因为一个人想要在自然中生存下去是非常难的,人与人之间需要彼此的协作和分工才能一起活下去并且生活得更好,这样对人自己是有利的,这是主要的,而对整个群体整个社会的利益并不是人如此做的出发点。

阿德曼托斯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他认为,人们赞颂正义,并不是因为正义本身好,而是因为正义带来的名和利。人们谴责不正义者,却用一些因果报应之类的虚妄的东西。正义的人过着艰苦的生活,不正义的人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如果他们想要摆脱神所给的报应,也只需要花点钱,贿赂一下诸神就可以了。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几乎所有人都会倒向不正义的那一边,除了少数无力为恶的人,他们反对恶,是因为他们只能承担恶,不能施与恶。阿德曼托斯请苏格拉底要澄清正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它到底有什么自身就存在的优点和德性。否则世人就会更加认可不正义这种更加实际的生活策略了。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几乎被阿德曼托斯和格劳孔说服了,他们说的就是活生生的现实,不是吗?阿德曼托斯的叙述和格劳孔最后的抱怨让我想起北岛的一句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然而,在反复研读、思考之后,我却不同意他们的观点了。因为,即使人是自私的,人性的本质是恶的这一结论是成立的,但也并不意味着不正义之人的生活就比正义的人的生活过得好。首先,人的本质本身就是善恶交织的,不会有绝对善的人与绝对恶的人,所以正义之人与不正义之人这样的分类就不可能存在;其次,有些时候,我们痛恨作恶,只是因为我们没有机会和能力做恶,所以,也许阿德曼托斯口中的日子过得不好的正义之人在不正义之人的位置上同样会做不正义之人做的不正义的事情;最后,阿德曼托斯说“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几乎所有人都会倒向不正义的那一边”,但是,正如前面所说,人是基于自私自利的要求与人为善、与人合作,也就是说,对个人而言,社会和谐相处是有自私自利的好处的,同时对社会也是有好处的,所以,最终仍然是“人间正道是沧桑”。

但是,不可否认,在某种社会环境下,不正义确实会大行其道,我认为,这是与整个社会的制度和风气有关的,却不是如格劳孔和阿德曼托斯论述的那样,与人性恶联系在一起的。人确实是自私自利的,但是一个良好的社会制度和社会风气能让人基于自私自利去为善、彼此和谐相处大过人基于自私自利为恶、做不正义之事。此外,如果人类社会确如阿德曼托斯所说那样,人类社会还会存在并发展到今天吗?

第二卷的后半部分,苏格拉底将视野放大,他认为要想弄明白人的正义到底是什么,可以先弄明白城邦的正义到底是什么,由大见小。苏格拉底描述了一个

城邦的出现和发展,一个城邦需要不同社会角色的人共同努力,需要社会分工。需要农夫、瓦匠、纺织工人、鞋匠、商人、猎人、艺术家、诗人等等等等。在我看来,苏格拉底在这里表达出的也是社会契约论的思想。

在讨论城邦的正义的过程中,苏格拉底还讨论了教育、诗歌等问题,我以一个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些问题的讨论,立刻就联想起舆论控制、言论自由、教材编写、新闻管制等等问题,便愈发觉得人类社会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某些问题还是这些问题,一点都没有改变,然而几千年前的古代哲学家们就已经在激烈地讨论这些问题了,对他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苏格拉底主张对这些那些用来教育年轻人的史诗进行审查,不能使用坏的故事,比如赫西俄德和荷马以及其他诗人所讲的那些故事,它们最大的问题在于把伟大的神描写的丑陋不堪,这对于教育年轻人十分不利,会引起年轻人效仿恶行;那些描写诸神之间争斗的神话、诗歌、甚至是寓言都绝不能让它们进入城邦,因为苏格拉底认为年轻人缺乏分辨力。苏格拉底主张要谴责那些把伟大的神说得丑恶不堪的史诗,禁止诗人宣称痛苦是由神造成的,不应该将神描写成为能够变化多端,用荒唐的谎言来渎神。此外,不应该渲染对地狱的恐惧,因为这样会使战士们的勇气动摇;不应该渲染英雄的悲哀,因为使战士们懦弱;应该使教育素材中英雄们有节制的美德,也就是说,史诗之中,关于纵欲的描写都应该被删除。

看到这里,我的第一反应是不赞成苏格拉底的观点,但静心思考,却觉得苏格拉底并没有说错。年轻人确实是缺乏判断力的,在人年幼的时候,确实应该更多向他展现社会阳光的一面,而不是阴暗的一面,应该更多告诉他美好的理想,而不是残酷的现实。因为真相往往是残酷的,儿童和年轻人很有可能无法接受它。如果人性真的是恶的,就应该进行善的引导,不能让儿童和年轻人耳濡目染残酷的真相,否则整个社会就会产生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恶。用恰当的方法教育儿童和年轻人,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同时,教育是避免前述那种会造成不正义大行其道的社会制度和社会风气产生的最好的方法。

然而,我认为苏格拉底的观点有一点过火,年轻人缺乏判断力,在对他进行善的引导的同时,更应该授予给他判断力,教他分辨是非,教他明辨善恶,教他独立思考,而不是利用谎言进行蒙蔽,谎言总有被揭穿的一日,儿童和年轻人总会长大,总会在某一天发现这个世界的恶和不正义,而当那一日突然到来,也许

会产生更大的恶。谎言是不能根本解决这个问题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真相和现实是残酷的,但是却可以教给儿童和年轻人面对真相和现实的勇气和理智,可以循序渐进告诉他世界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美好,让他接受残酷的现实和真相,也不让他失去对理想和正义的追求。

总而言之,社会需要善和正义,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对善和正义的追求。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看到了现实,读出了人性本恶,读出了人类组成社会的最初动因,看到了社会上的许多不正义,感受到了现实的残酷和无奈,突然觉得很沮丧。但我也看到了柏拉图对正义、对善、对理想的不懈追求,看到他一直在探寻通往理想国的道路,在理想国的政治体制之下,充满了真、善、美。于是,沮丧过后,我愿意和柏拉图一起,一直相信社会中善和正义的存在,相信理想国的存在,相信虽然人性可能是恶的,但是通过正义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和运行,社会可以是善的,是可以存在更多的正义的,那时,人们的生活会非常幸福。

《理想国》读后感

有句老话说,一千个读者的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的我们,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理想的国度,于是就有了一千个不同的理想国。

走进柏拉图的《理想国》,透过它我恍惚看到了苏格拉底他那承受着所有善与恶的永恒不灭的灵魂,看着他追寻着智慧与正义,走向上的路,从未停下过脚步。也正是透过智者们的经久不息的讨论,借着苏格拉底同格劳孔等人的辩论,以正义为地基,构筑起柏拉图他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

这是一个智慧、勇敢、节制而且正义的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让勇敢节制、心胸宽广、温雅亲和、良好的记性以及智慧敏锐的哲学家来做国王,让他们积极参与政事;选择那些不忘原则的,不易受骗的人做护卫者,而舍弃其余的人;有节制美德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虽然一土所生,彼此都是兄弟,但是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个人与国家是共通的,人的灵魂具有理性、意志和欲望三个部分一样,最理想的国家也应由相应的三个等级组成,把分工看作国家的构成原则。在一个国家中,当护国者、战士和辅助者,这三种人都各司其职,互不干涉,那这个国家就是正义的。一个人的各种内部品质都在起着它应有的作用,做着该做的事情,那么这个人就是正义的。从大的城邦到城邦中的每种人乃至于他们的生活,工作,教育以及其他的一切,在智者们的对话中,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化的国度,他心目中所渴望的一切。

哪怕这样的国度仅仅只是那些先哲们天马行空的思索,这样的国度只是立于云端的的乌托邦,但是它却真真正正地在人们心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大浪淘沙的历史洪流中存留下来,成为不朽的经典。

我同样有我的理想国,在我理想的国度里,我希望一切都是我付出无数汗水,亲手得到的,亲手创造的,纵然有付出的辛苦,但也有收获时候的美好。

我愿成为自己国度的哲学王,成熟睿智地应对我所面对的一切,勇敢地护卫我应当守护的而不忘初心,遵守本分做我应该做的事,用理性和正义构筑起属于我的理想之国。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xinde/1z0g2.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