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16篇 "思维的钥匙:阅读启迪的力量" 或 "借书成才:教育里的阅读意义"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16篇 "思维的钥匙:阅读启迪的力量" 或 "借书成才:教育里的阅读意义"

《老师,你在听吗?》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读物,作者罗拉•哈根斯与全球各地的老师展开了深入交流,分享了他们身为老师的点点滴滴。本书既殷切呼吁对教育资源与投入的关注,也引领了社会对教师的关注与理解。本文作者深有体会,故而希望与大家分享一些个人读书心得。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16篇

第1篇

“倾听”从字面上理解狭义是指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广义包括文字交流等方式。我们用语言交流思想,抒发情感,表述心声,这就是倾听。其主体是听者,而倾诉的主体者是诉说者。

倾听是一种交流,是一种亲和的态度,是我们了解彼此心灵的悠悠路径。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倾听是一种沟通,是一种必须的技能,是我们老师洞悉孩子内心、了解他们心灵的有效途径;倾听是一种习惯,是一种学习的前提,是幼儿汲取知识的必经之路。幼儿园主要是培养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阶段,特别是倾听的习惯,对幼儿今后的人生都会有很大地影响。读《老师,你在听吗?》,通过生动简要的.实例,让我进一步明确了倾听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支持儿童与儿童之间、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对话;我们必须为儿童创造一个支持早期学习的环境;我们应该在一日活动中为儿童提供对话的机会,提供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去谈论,让他们拥有积极的、真实的对话经历;我们鼓励幼儿进行对话,相信他们、认真倾听他们,对他们的想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了解他们的情况,发展幼儿的学习潜质和学习技能。

倾听是沟通的前提,倾听是理解的基础,倾听是学习的方式,是一个好的开始。幼儿学会倾听,能吸收更多的知识;幼儿学会倾听,能学到更多的本领。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利于幼儿成长。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16篇

第2篇

在这次读书活动中。我阅读了《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一书,这一着作要求教师仔细思考与审视日常教育中的对话是否有效,是否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了真正的影响。我们知道当儿童进入幼儿园后,教师就成为幼儿主要的交往对象,是儿童可以获得依赖、信任、支持和帮助的重要源泉。教师的倾听与支持有助于儿童获得积极地自我价值感与情绪情感。书中向我们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包括科学的儿童观和儿童学习观,把握对话时机,创设对话环境的策略以及促进、收集、解读和应用对话的技能与技巧。

书中第三章《为对话创设正确的环境》中谈到孩子的自发型对话,自发型对话可以在任何时间发生,只要你给孩子时间去谈话。如:来园和离园,及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点心时间和进餐时间都属于最重要的学习时机。为了促进儿童的自发型对话,教师需要为这两项活动安排足够的时间。

当你为幼儿安排了足够的时间去吃饭,而不是匆忙的十分钟,你就给他们和同伴聊天的'机会进餐时间和点心时间变成了一日活动中蕴含丰富学习的时机。不受干扰的游戏和探索时间孩子要参与到互相对话中,他们就需要时间和他人在一起,教师要重视孩子互相谈话的时间,重视孩子和成人谈话的时间。孩子会从自发型谈话中成长,这些对话发生在积木游戏或角色表演时,发生在将不同颜色的珠子分类时,发生在共同阅读时,发生在画画时……

教师要让孩子有时间去进入以上这些情景,为孩子提供更长的不受干扰的时间,孩子需要时间去互相谈论他们的游戏和探索,因为他们谈论的是对他们来说有意义的东西,为了在学习环境中为孩子创设一种对话文化,教师必须努力地去提供这个时间,要在这个时间被无意识缩短时能够注意到这点。

师幼对话、幼幼对话都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我们承认同伴对话对于儿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样,就像丽莎波曼女士说的: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那么“众人智慧促学习”。

第3篇

细读第二章《教育环境中的对话》,让我看到帮助幼儿学习对话的特征,还看到了教育环境中发生的对话时机的类型。其中有一点“记录和解读对话,以揭示儿童的思维”引起了我的共鸣。我们现在每个月的成长档案中,都有孩子的一幅作品的展示,在这幅作品的下面我们会如实记录下孩子创作时的一些想法和对作品的描述。现在通过阅读此书,我发现这样的记录不但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安静倾听孩子打得机会,更重要地是我们可以通过孩子的说话内容去解读孩子的思维。

比如:在一次“我和花儿打电话”的活动中,幼儿学画牵牛花,荧荧小朋友画了几朵特别大的牵牛花,比添画的小朋友大多了,而且朵朵都向下,整个画面实在显得不和谐。在讲评时,我和她进行了以下一段对话:师:你对你的画满意吗?她微笑着点点头,从她的.神情可以看出她的确很满意。

师:你的喇叭花怎么这么大?荧荧:这样可以帮助小朋友挡雨啊,我们在外面玩的时候,如果下雨了,我们就不要急着冲回家了,只要躲在花下就可以了,还有好多小动物也可以来躲雨的啊。师:那你的花怎么总是向下开的啊?荧荧:天上会下很大的雨,牵牛花张大嘴巴,吃了好多好多雨会难受的,向下了,雨滴就会从花上滑下,小花就不难受了,我们也不会淋到雨了。多好的创意啊,通过师幼这段对话,教师和其他幼儿更清楚地了解画面的意义了。

幼儿作画的过程也是幼积极探索的过程,当幼儿把一幅画展示在老师面前时,教师首先要耐心的倾听幼儿对作品的表述,应能看懂、读懂幼儿的作品,学会和孩子进行心灵的对话,会用孩子的眼光和语言解释孩子的作品。当幼儿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幼儿受到鼓励感化时,他的心态才能保持开放,才能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过程中生成新的想象亮点。教师不仅要以个性独特的感受去影响、感染幼儿,还要巧妙地引导其他幼儿学会倾听、参与思考,发现他人思维想象的闪光点。在师幼看似不经意的谈话过程中,才能出现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

第4篇

首次拿到《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师幼对话》这本书时,首先被这本书的书名所吸引,隐隐感觉应该是一本关于尊重、倾听幼儿一级如何科学有效进行师幼互动对话的一本教育丛书,觉得这与一线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是紧密相关,是具有一定实际指导和引领意义的书籍,故而对此十分感兴趣。

果然,当翻开封面,初始品读译者序就令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强烈的期待。《老师,你在听吗?》一书是由美国丽莎·波曼女士,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及学校领导于20xx年推出的一本儿童教育力作。这本书秉持以儿童为中心,以关系为基础的教育理念,主要围绕教师如何创造一种民主对话的`环境,如何支持高质量的交谈,如何鼓励、支持对话的学习和发展以及如何帮助幼儿在有限的语言能力前提下参与对话进行了阐述。这些研究与我而言都是既熟悉又有待更新丰满的学习内容,相信对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是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的。

除此之外,译者序中提到的很多教育现象,亦或者说是教育现状,所概括的许多教育观点同样引起了我强烈的情感共鸣。如序中提到:事实上,倾听与对话发生在每一个教室,每一个教育场景。要求我们仔细思考和审视日常教育中的对话有否有效,是否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产生了真正的影响。又如在书中指出,教师的声音总是教室中最响的。这不仅指教师的声音分贝最高,更说明许多教育环境中谈话是由成人控制的。

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向自己提几个这样的问题:“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说话的时间有多长?孩子们说话的时间总共有多长?老师说的多少句话?孩子们总共又说了多少句话?”通过这几个问题,我们就能明白自己在教育中是否更注意倾听幼儿,是否给孩子更多表达思想、感受、情感的时间和机会?同时本书还概括了缺乏倾听的对话经常具有的一些主要特征,以便大家参考对照,所有的这些都向我们揭示了倾听式、对话式教育的内涵和意义,是值得每一位教育者去反思,去调整,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的。

?老师,你在听吗?》一书就是带领大家一起探讨师幼之间谈话的艺术,一级一起探讨通过对话教育幼儿的好途径,它所蕴含的深刻的民主教育理念和思索,相信同样会感染到你。就让我们追随的作者的教育理念,一起深入的学习下去,相信它同样会带给大家很多的启发和帮助。

第5篇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法国著名小说家巴尔扎克);“教师在最为适当的时候提出适当的问题,这样就有可能推动儿童在较高的水平上进行活动。”(美国教育家拉瓦特里)。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总是精心设计这样那样的问题,让幼儿来回答、解释,并通过他们的回答,了解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情况。然而提问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教学艺术,同样的情境,如果教师提出不同的问题,或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时期提出,幼儿探究的主动性、深度和广度会完全不同。

翻开《老师,你在听吗?》第四章“促进对话”环节中指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书中讲到“提问在引导对话中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一些提问会引出更多有创造性的想法以供分享。最重要的是要明白提问的目的——揭示儿童的`想法,而不是加强教师已有的思想或检验儿童习得了多少知识”。所以我们应学会提问,且要提有价值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封闭性问题只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只能让儿童形成一种固定想法,答案由发问者掌握,不需要人们给出回应。我们应该意识到封闭性问题可能正不知不觉地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或者是让孩子把别人的观点当做自己的,当成人希望儿童以成人方式思考时,教师是在直接教儿童说话。因此,我们应该多提开放性的问题,不是去寻找一个固定正确的答案,而是去揭示儿童的想法。

提问本身是一个师幼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问——幼儿回答——教师反馈,教师的应答恰恰是反映教师与幼儿之间互动的指标之一。我们如何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呢?首先,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回答,进一步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其次,要学会通过追问,使幼儿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修正、补充不正确或不完善的答案。再有,我们可以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概括、汇总,使幼儿获得的已有经验得到整理、提升和系统化,使幼儿能从回答中获得经验分享,并不断积累相关经验。

要提好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不是轻易可以做到的,提问技能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分析,才能有不断进步和完善的机会

第6篇

?老师,你在听吗?》,本书的书名就让我们颇为震撼,是啊,我们有很多的时间和孩子相处在一起,特别是在集体活动中,你一言我一语,大家看似交流地很热烈,但是结果呢?孩子获得是什么?是一个“对”的答案吗?这个“对”的答案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来说,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如何让孩子获得更多,首先我们需要洞悉儿童认识、想法、困惑,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就是认真倾听孩子的对话。对话是我们互相交流认识、想法、感觉和困惑的最有力的工具。然而,我们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用“提问——回答”的模式控制着对话;对话仅仅是从教师指向孩子、再从孩子返回教师;教师内心给孩子的想法做上“对”或“错”的记号;因为不理解孩子而忽视他们的想法;根据自己的计划、进程等,使活动显得尤为仓促等等,在这些情况下,我们也许无法很好地发现孩子是如何看待、认识世界的,更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探索的氛围。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找到了一个是对话更为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在活动中力求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对话的学习环境,它能促使孩子参与到主动建构对世界认识的过程中。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对话的特征:在对话过程中,我们听到最多的应该是学习者即孩子的声音;我们通过谈话活动试图发现孩子的想法;孩子需要时间去思考问题;话题和孩子们的兴趣、探索相关;对话应该用来拓宽孩子的思维。那么怎样做才能让这一切发生呢?

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我们都要为孩子提供对话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孩子与孩子、孩子与老师之间进行对话,并且认真倾听孩子,支持孩子的探索活动,当孩子受到鼓励和支持,他们就会发现自己的`观点是重要的,他们更会愿意在将来的对话中分享他们的想法,因为他们知道别人会倾听自己,他们的想法对于朋友来说是重要的,孩子越多地参与到对话中,他们就得到越多的机会去运用具有真实目的的语言;在对话过程中还可适当进行记录,充分利用对话记录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当孩子说的话被记录下来,它们就不再是暂时性的了,而是变成可以被反复再现的话语了,这让孩子的学习变得可见了,因为通过每次对话的再读和回顾,成人会有更多的发现。

让我们一起认真倾听、解读孩子,使孩子们在一个快乐、自由的氛围中不断成长。

第7篇

?老师,你在听吗?》这本书的书名就让我们颇为震撼,是啊,我们有很多的时间和孩子相处在一起,特别是集体活动中,你一言我一语,大家看似交流地很热烈,但是结果呢?孩子获得的是什么?是一个“对”的答案吗?这个“对”的答案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来说,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如何让孩子获得更多,首先我们需要洞悉儿童认识、想法、困惑,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就是认真倾听孩子的对话。对话是我们互相交流认识、想法、感觉和婚活的最有力的工具。然而,我们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用“提问——回答”的模式控制着对话;对话仅仅是从教师指向孩子、再从孩子返回教师;教师内心给孩子的想法做上“对”或“错”的记号;因为不理解孩子而忽视他们的想法;根据自己的计划、进程等,是活动显得尤为仓促等等,在这些情况下,我们也许无法很好地发现孩子是如何看待、认识世界的,更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探索的氛围。通过本书的阅读,我找到了一个比对话更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在活动中力求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对话的学习环境,它能促使孩子参与到主动建构对世界认识的过程中。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对话的特征:在对话过程中,我们听到最多的应该是学习者即孩子的声音;我们通过谈话活动试图发现孩子的想法;孩子需要时间去思考问题;话题和孩子们的兴趣、探索相关;对话应该用来拓宽孩子的思维。那么怎样做才能让这一切发生呢?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我们都要为孩子提供对话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孩子与孩子、孩子与老师之间进行对话,并且认真倾听孩子,支持孩子的探索活动,当孩子收到鼓励和支持,他们就会发现自己的观点是中哟的,他们更会愿意在将来的对话中分享他们的想法,淫威他们知道别人会倾听自己,他们的想法对于朋友来说是重要的,孩子越多地参与到对话中,他们就得到越多的'机会去运用具有真实目的的语言;在对话过程中还可是党进行记录,充分利用对话记录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当孩子的话被记录下来,折让孩子的学习变得可见了,因为通过对话的再度和回顾,成人会有更多的发现。

让我们在一起倾听、解读孩子,使孩子在一个快乐、自由的氛围中不断成长。正如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态度;播种一种态度,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让孩子们在倾听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第8篇

?老师你在听吗》书中谈到孩子的自发型对话。自发型对话可以在任何时间发生,只要你给孩子时间去谈话,读到这里我深有体会,想到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件小事例。一次在堂课中,发现小a和小b小朋友在悄悄讲话,小a讲的很投入,有时甚至忘记观察老师。小b听的很认真,还不时的微笑表示对小a的话题很感兴趣。课后我将两个孩子叫到身边,问起了课堂中他们聊的话题,小a在介绍自己昨晚新买的恐龙玩具,并邀请小b去他家一起玩。这是孩子们在交流自己的生活趣事,忽然我感到是不是我给孩子这样自由交流的时间太少了呢。每天各个活动安排很紧凑,每个活动都有一定的常规纪律,也许真该找个时间让孩子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真正去自主交流。于是我灵机一动,在课前挤出十分钟给孩子自由交谈,渐渐我发现孩子们上课随意聊天的现象少了,孩子们的关系密切了,交际范围也广了。在这种自由谈话中老师可以是一个观察者与倾听者,尽量不去打扰到孩子们的谈话,孩子们会在这种自发型的谈话中成长。

记录对话意味着持之以恒地倾听、收集对话。录音、录像或者文字记录都是记录对话的方式。当对话被记录下来,它们就变得更为重要。当儿童的话被写下来,它们就不是暂时性的,而是变成可以被反复再现的话语。这让儿童的`学习变得更可见了,因为通过每一次对对话的再读和回顾,成人会有更多的发现。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支持儿童与儿童之间、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对话;我们必须为儿童创造一个支持早期学习的环境;我们应该在一日活动中为儿童提供对话的机会,提供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去谈论,让他们拥有积极的、真实的对话经历;我们鼓励幼儿进行对话,相信他们、认真倾听他们,对他们的想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了解他们的情况,发展幼儿的学习潜质和学习技能。

倾听是沟通的前提,倾听是理解的基础,倾听是学习的方式,是一个好的开始。幼儿学会倾听,能吸收更多的知识;幼儿学会倾听,能学到更多的本领。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利于幼儿成长。

第9篇

?老师,你在听吗?》第七章,让语言发展中的儿童加入对话这一节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小女孩:她叫劳拉,6岁。她拒绝和学校中的任何一个人说话,包括他她的老师、同学。但是她在家绝对是一个爱说话的孩子,她在家里会经常和家人说起学校的事情,而且每天早晨都乐意来学校。在学校的休息或午餐时间,她也会和其他小朋友在教室玩耍。但是在学校她就是不开口说话。

她的老师没有抱怨,采取了“接收现在的劳拉”的策略……突然有一天,劳拉第一次在班级中讲话了。书中是这样描述的.:“我突然瞥见劳拉的小手高高的举在半空中。我是多么兴奋,我努力克制自己,等到正在说话的小朋友发言结束之后,我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转向了劳拉。她给了我一个很简单的回答,接着我们继续我们的教学活动。孩子们似乎也明白这对于劳拉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通过脸上的表情来为劳拉的表现感到高兴,而不是用一种让劳拉不知所措的过分激励的方式。”从那天开始劳拉并没有奇迹般地在学校的任何时间都开口说话,她依旧保持她的安静不语,但是她与同伴之间的互动更加自由自在,并且偶尔会用语言和她的同伴分享她的想法……

我读着读着不由自主地联想起我们班的小c,他长得人高马大,他也是这样一个不爱讲话的孩子,每天早晨来园见到老师、阿姨是他最尴尬的事,因为他很不愿意说“老师早!阿姨早!”他喜欢一个人看书,看书的时候会自言自语,但是一旦有人走近他便不再发声。他很要好,每次老师布置的手工、绘画都力求完美,因为动作慢常常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于是大哭大闹。当他有求于老师的时候,也常常拽着老师的衣服,用手指着某件物品让你猜测,如果你领会错了他的意思,便又是一场疾风暴雨。

大班开学到现在已经快一个月了,这个月里,他没有发过一次脾气,阿姨说小c长大了,进步了。可是恰恰相反我却多了几分担心,因为这一个月里我几乎没听见他的一点声音,哪怕是哭声。我多么希望小c像劳拉那样突然有一天也能高高举起他的小手或是主动跟老师,同伴说话呀!

我能为他做些什么?这是我目前需要明确的事。他喜欢看书,他对汉字认读感兴趣,在这个时候跟他交流汉字也许会更令他舒服、自然。重要的是可能要营造一种对话的氛围。如:亲切的态度、积极地鼓励性的回应以及对他能力所表现出来的信任,能让他渐渐找到安全感,然后慢慢地参与到对话中。

不管这些对于小c来说是否有效,我必须尽力去尝试。我相信:要有耐心,并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能力成为有学习成就的一员;我也相信有付出一定有回报!我静等着花开的美妙瞬间!

第10篇

最近我又阅读了《老师你在听吗?》一书,通过阅读该书,使我对师幼互动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所谓师幼互动,简单的说,是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有时会因注重教学所谓的结果而无法照顾周全,会忽略某些孩子。

“师幼互动,从关注孩子开始”一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陈鹤琴先生在创立“活教育”理论时,提出“教师要活”。

所谓“活”,就是指教师在师幼互动中要具备活的教育思想﹑活的教学手段﹑寻找活的教材,培养活幼儿。

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不管是预成还是生成课,教师大多是设计了大致的教学思路,在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围绕着自己的思路去引导幼儿,不许幼儿“乱说乱动”,表面上是给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条件和机会,实际上是不许超出教师限定的范围去进行探索、发现和创造。

这让我联想到了在班上集中活动的时候,有些幼儿不敢举手回答,有可能不是他们不会回答,而是怕他们的答案不是老师所希望的答案。

我们在师幼互动过程中,重视的大多是常规﹑形式﹑结果,“活教师”的内涵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

师幼互动中教师指向幼儿的行为以纪律约束偏多,幼儿自由活动的余地小,教师过分重视模仿、范例的作用而忽视幼儿独特的自我表现。

幼儿具有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喜欢挑战教师的观点和看法,会不断的向老师追问“为什么”,尤其是他们不知道问题答案的时候。

然而,幼儿的探索行为随时都可以发生,如:我们为什么要多吃蔬菜?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幼儿各种各样的好奇心都是基于他们对事物认知的兴趣,即使有很多问题在教师看来都很简单甚至是荒诞离奇的,教师也应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尝试,使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的体验,并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重组自己的认知结构。

教师不再是以灌输的方式传授“真理”给儿童,不再急于给予孩子、代替孩子,而是有足够的耐心“等待”着孩子在探索中主动学习。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保持一种教育理念:以瑞吉欧的“教师与幼儿抛接球的游戏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

教师必须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并以某种形式推挡回给他们,并且使他们想同我们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游戏。

通过对幼儿探索中的环境、材料以及精心组织设计的提问等途径给予幼儿隐性指导。

积极开展以幼儿为主体的.师幼互动,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师要注重和幼儿之间的情感互动,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互动氛围,为幼儿树立自信心。

以幼儿为主体,主要是从幼儿的兴趣点进行互动学习。

兴趣,是一切活动顺利进行的引导线,特别是幼儿的活动,更应该以兴趣为主。

良好的师幼互动,应该包含着智慧的激发与碰撞、经验的交流、情感的共享,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来自对方的支持。

在这样的互动中,教师身上所负载的社会文化不是以从上至下“倾泻”或灌输的方式传递给幼儿,而是一种哺育,一种滋润。

第11篇

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儿童观是很重要的,儿童是“空白的”,儿童是有能力的,你持有哪种观点会影响你对待儿童的方式,你如何与他们互动,如何向他们提问,如何应对他们的想法以及不断涌现出的对世界的看法。这段话,让我感触很深。

记得一天早餐过后,小朋友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游戏区域玩了起来,孩子们沉浸在游戏的快乐中,秩序是那么井然,让人感到老实似乎多余的。可安静没有持续多久,就开始热闹了起来,孩子插好的刀枪等都派上了用场。李翔装着怪脸,拿着刚插好的剑向刘帅打去,陈维的大炮向唐欣的机器人炸去,张笑飞的刀向刘建强的宝葫芦砍去……活动室里顿时像战场。

我走过去,把散落在地上的插片一个一个地捡起来,他们看到我在捡积木,都不打了,低头捡起积木来。我把捡起来的插片放在小桌上,搬来小椅子,坐下来开始插。孩子们都围了上来问:“老师,你插什么呀?”“机器人,可我不会弄。”“我教你。”刘帅又重新坐下插机器人了,并且认真地教我插着。“给我个红插片,再给我一个红插片,不、不是这种,是梅花的……。”孩子们东找西找才凑齐了插机器人的插片。机器人插好后我拿在手里,说:“这个机器人真不容易插,要是一下子撞坏了多可惜,咱们应该建立自己的基地,保护自己的武器。”

“那我们怎么玩啊?”孩子们问我,我说:“我想通过猜拳,谁赢了谁就可以冲出基地,碰一下输家的武器,同时拆掉他武器的部分,拿到自己的基地,插在自己的武器上,你们说这样好吗?”孩子们欣然同意了我的建议,高兴得玩了起来。游戏过后孩子们都对我说:“老师,今天我们玩得特别开心,以后你还跟我们一起玩吧,你不会的我们教你。”

以往遇到孩子们打闹的情景,我总是采取制止的方式,让孩子们安静下来,但是这样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破坏游戏的情绪。实践证明效果不理想,其实,孩子们插好的.物件就是用来游戏的,而非摆设的。满足孩子们活动与游戏的需求,这是老师的教育职责。放下老师的架子,走到孩子们中间,以一名游戏者的姿态参与孩子们的游戏,自然而然的引导孩子的游戏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不仅可以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而且还可以得到孩子们那颗金子般的童心。

第12篇

有幸翻阅了由丽萨·波曼女士所着的《老师,你在听吗》一书,让人受益颇多。全书共分八个章节,向我们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包括让我们确立科学的儿童观和学习观,学会把握对话时机,掌握创设对话环境的策略,促进、收集、解读、应用对话的技能和技巧等。

本书运用了大量的教学实例,深入浅出,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孩子,分析孩子。翻开导言部分,作者例举了两类未能投入学习的类型:一种是以安东尼为代表的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孩子;一种是以安东布列塔尼为代表的被动学习的孩子。

读完这两个例子,不由让人深思,其实我们的身边不乏这两类的孩子,可我们在的教学工作中却往往忽视了他们。记得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他在幼儿园里各方面表现都很不错:他话不多,在学习活动中有时也能举手发言,而且也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喜欢满活动室乱跑,平时早晨来园后总是静静地坐在小桌子边上画画、捏橡皮泥或者折纸工。对我们所有的`人来说,他的的确确是个‘好孩子’。他不像那些调皮的孩子那样,容易给老师带来麻烦,也不像那些能力弱的孩子那样,经常需要老师的帮助。

所以他尽管是老师眼中的好孩子,却容易被忽视。可当我们私下和孩子的家长了解情况时才发现,原来孩子在家话很多,而且也非常活泼好动,这和他在幼儿园的表现是完完全全两种不同的样子。

正如书中坦言的,对这类孩子而言,“学校似乎不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可以探索世界、满足好奇的地方,而是一个取悦老师、做个‘好孩子’的地方。”通过本书的学习,让我意识到这样的孩子其实是被动学习者,尽管他们有时也会发言,但他们并没有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自然而然体验不到探索学习的乐趣。对于这类的孩子同样需要我们教师的关注,我们必须因材施教,从他们的兴趣点入手设计课程。孩子只有当处在一个令他们感兴趣的学习环境中,他们才能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会学习,主动学习。

第13篇

?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一书中,对教师在师幼互动中的角色定位也做了十分到位的解析,让我们知道如何在与幼儿的对话中进行自我反思,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在学习环境中,试着把过程录下来,过后再来反思自己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语言表达和互动的有效性,从而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今后自己在与幼儿的互动中能够“游刃有余”寻找突破口。

书中提到:时不时地反思一下自己在促动型对话中所承担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其中用录音机或录像机记录下自己与儿童的互动对话,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根据对话记录你可以对自己提出一下几个问题来进行进一步的反思:我问了哪类问题?我是否应用了其他一些策略,如总结和重复?这些问题是否启发了儿童更多的思考?有些问题会局限儿童的思维吗?

提出问题进行反思在一开始会让教师产生些许的恐惧,因为它挑战了教师的权威。其实那是促进自我成长的助推剂,我觉得,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分析自己在与幼儿互动对话中的表现,并全面地解读自己。

首先,解读自己的角色,也就是自己在与幼儿的互动对话中处于一个怎样的地位,我们都知道应该是支持者、参与者、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那么在与幼儿对话时,我们的语言是否真的.起到了这些作用呢,可能还是需要再对自己严格地审视一下的。

其次,要解读所提的问题,而不是针对提问者。只是解读和评论客观的问题,而不针对具体的提问者。问题要客观,并且不能伤害个人情感或侮辱人格。

最后,解读交流的质量,而不是自己的话语。交流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花语的“你来我往”,要确保能理解儿童所说的话,而不仅仅关注自己的语言。师幼间的对话应该是动态的,相互联系的,特别要关注是什么促成了对话,对话的主题是什么,而不仅仅关注儿童对教师问题的回应,这样才能帮助幼儿学会理清思路,进而清楚地表达。

第14篇

教育是雕塑心灵的艺术,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这个世界上最得人缘的,不是会说话的人,而是懂得倾听的.人。”手捧《老师,你在听吗?》,一个“听”字是那么的醒目,不觉让人反思起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听的行为。于是乎翻看书本,仔细阅读,书中用有目的地倾听、倾听儿童的想法、放弃对话控制权、尊重儿童的想法、从一两分钟开始,阐述了我们应学会认真倾听,有效地倾听,只有倾听才能对儿童进行教育。与此,让我深刻体会到被孩子爱戴的老师,大都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真正的倾听,不是简单地听孩子把话说完,而是心与心默默地靠近,是情与情悄悄地交流;是一颗心去感受另一颗心的跳动,一种爱去共鸣另一种爱的真情。

?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只要确确实实做到走进他们的心灵,站在孩子的立场看待问题,给他们表达自己想法、情感的机会,就能有效地促进幼儿主动和谐地发展。

但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通常有这样一种不好的习惯,别人在说话时很少耐心听,常常依据自己的经验和思维方式主观判断对方的用意,因而误解对方的情况时有发生。

因此,教师在倾听时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既听清楚幼儿说的每句话,还要看仔细幼儿的行为,准确理解孩子说话的本意,善于揣摩话外之音。倾听时千万不能戴“有色眼镜”,要蹲下身来,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幼儿的言行,不要轻易打断幼儿的发言,只有这样才能与幼儿产生互动的心灵感应,才能更好地帮助幼儿不断成长。

倾听本身是一种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即使你没有给对方什么指点和帮助,但有了倾听,你便在心灵上给予了他十分丰厚的精神馈赠。倾听,能使孩子从小学会以平等与尊重的心态与人建立联系,能使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更有利于孩子学会独立思考,那就让我们都学会认真倾听吧。

第15篇

?老师你在听吗》这本书主要是关于“对话”与“倾听”的,对话是我们互相交流认识、想法、感觉和困惑的最有力的工具。

书中的导言里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如果我们有两只眼睛,那为什么我们只看到一个东西?”这是一个5岁孩子说的话,孩子对世界有一种天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常常会给我们带来惊喜,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向我们展示了智慧和学习的潜力。我们老师要重视与儿童的对话,倾听儿童的想法,注意对话的技巧。

教师与儿童的对话是为了拓宽儿童的.思考和理解,而不是为了考察儿童的知识或是控制他们的思考和行为。这正是教师教育儿童时的独白和教师儿童对话之间的区别,也是“封闭式”谈话和“开放式”谈话的区别。与儿童对话之前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要带给儿童什么?对话之后想想我们进行的对话是否有效,是否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了真正的影响。

另外除了师幼对话之外,我们还要重视孩子们之间的交流。当儿童拥有机会和同伴交谈的时候,他们会发生非常丰富的社会性学习。有时可听孩子们一本正经的聊着天感觉非常有趣,他们有的是是从大人的谈话中得到的消息,也可能是在电视、电脑里听到的。

在对话中,孩子们的想法在相互碰撞,他们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来引出他们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可以做到这一点,他们乐意在对话中分享他们的想法,因为他们知道对方会倾听自己,他们的想法对朋友来说是重要的。这也是另一种培养孩子倾听的好方法,我们在培养孩子倾听习惯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倾听习惯的养成。

第16篇

在《老师,你在听吗?》第四章中有这样两句话“好的老师是你能够向他提问,并不以此为耻”、“当我们有重要的事情而开班会时,她总是倾听,而且她问的正是我们所想的问题”,这两句话充分说明了教师与幼儿之间对话的重要性。

在第四章中深入地讲解教师如何促进与幼儿的对话,并丰富、激发儿童的思维:

在与幼儿对话的过程中,认真的态度是必须的,只有当教师认真倾听幼儿,才会发现幼儿话语中的教育契机,才会激发幼儿想说的兴趣,让对话更加流畅。那认真倾听主要包含几个方面:有目的地倾听;对话的控制权互相交换;拓展幼儿对话的思绪等。

安静是对话必备的客观环境,如果身处在一个嘈杂的环境中开展对话活动,想必交流的心情也会减少几分。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安静的对话氛围,有利于促进对话活动的开展,同时教师也需要有一份安静的心去对待幼儿,耐心仔细地倾听幼儿所说的话,不要过于急躁,鼓励幼儿大胆地完整地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提问在引导对话中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这是章节中的'一句话。有价值的提问可以让对话变得持久、深入,可以让对话的内容更加具有教育价值。幼儿的对话主题往往是出自于幼儿对于某一件事情的兴趣,因此在对话时教师要围绕这个兴趣点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这个兴趣点更加具有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幼儿更加深入地探索这个兴趣点。

幼儿在对话活动中的语言是比较直白的,教师可以通过示范的作用,帮助幼儿学习一些对话技巧,例如还没有理清思路的时候可以向对方说“请等一等,让我想一想?”同时在对话中也可以丰富幼儿关于关联词语的使用技巧,促进幼儿对话技巧的提高。

“总结对话”这个词对于我来说很新,在书中这样介绍:“总结对话像其他记忆方法一样有用,能提示儿童过去所说过的话。”为什么要让幼儿回忆自己说过的话呢?这是为了帮助幼儿整理和完善自己的说话方式,让幼儿自己说话的思维和方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zow05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