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学前班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5篇 "小宝贝学钱数——学前班人民币认知教案"

学前班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5篇 "小宝贝学钱数——学前班人民币认知教案"

本篇教案适用于学前班级,旨在通过教学活动使宝宝们认识人民币,学习法币的基本价值和使用方法,掌握基本的货币概念和运用能力,为日后的数学学习以及生活实践奠定基础。

学前班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5篇

第1篇

教学内容:第二册教材46、47、48页“认识人民币”第一课时。

教学理念: 同伴教育,数学来源于生活,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设计意图: 《认识人民币》是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而展开的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味“十进制”。本节课是单元的起始课,是学习人民币计算的基础,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而人民币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正确使用人民币是现实生活对学生提出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把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确定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按照人民币的票面面值点清钱数,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实际,应把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关系确定为教学难点,因为学生没有乘除法做基础,进行单位换算要靠抽象的推理来完成.为此确定了本课的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介绍,来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形象的感知一些比较直观的特征,从而逐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相互学习、观察等诸多能力。

2、通过书包的价格,超市买东西,换钱这三种方式来让学生体会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商品交换中的重要作用。

3、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学生相互间的帮助主动探究1元=10角。

4、适时渗透思品教育,从而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学具(真币、模拟人民币)、小黑板、储蓄罐。

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引入,通过观察超市购物的画面,让学生了解人民币的作用,进而引入新课,认识人民币.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估计学生的起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处理教材.通过学生说一说, 认一认, 试一试等活动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活动中进一步认识人民币如:说一说同桌间互相说说用一元钱能做什么?10元呢,100呢?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认一认: 互相说出相应面值的人民币,并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体会1元=10角,使学生对如何辨识人民币有了自己的方法,初步体会到了人民币间的进率。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试一试: 在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基础上,通过购物找零练习,练习币值的简单相加,初步体验付款方式的多样化,为学生进一步认识1元=10角、和模拟购物活动奠定基础. 初次感受到同一单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思维的灵活性。

在找零练习后设计了买东西的环节,让学生根据图上的物品,自由购物,算一算一共要多少钱,师生小结,学生由此反思整个学习过程,多面小结,提升成功的意义,满足学生成功欲望。 将拓展人民币相关知识作为弹性内容,主要由课件演示和教师讲解,意在拓展学生视野。

学前班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5篇

第2篇

1. 认识面值10以内以元为计量单位的人民币,并能说出它们的单位名称。

2. 初步了解并尝试人民币面值换算的方法,并知道有不同的面值面价。

重点:认识面值为(10元、5元、2元、1元)的人民币。

1、桌子(当货架)、各类商品、各类水果、蔬菜、玩具车、玩具卡片(带有标价)。

2、游戏“小小储蓄员”,初步了解并尝试人民币面值换算的方法,并知道不同的面价面值。

教师依次出示2元、5元、10元的人民币,引导幼儿用桌子上盘中的人民币(幼儿操作盘中有若1元、2元、5元的人民币)进行正确兑换。

3、游戏“儿童超市”购物初步培养孩子的逻辑推理和等价物品的交换。

导语:今天“儿童超市”开业,里面有许多的东西,你们一会到“儿童超市”购物好吗?那老师要提个要求:

人们通常用钱来买东西,比如我们穿的衣服、裤子,吃的菜等等;钱虽然不能代表一切,但是生活中如果没有钱,我们都难以生活下去。

2、让家长带孩子一起购物,并提供独立购买简单物品的能力。

课后通过孩子不断地练习,进一步了解到人民币的用处,同时体会合理消费的重要性。

第3篇

新的课程改革提出:数学知识中要加强社会内容,加强社会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使人人要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节要在课堂上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和创造性,因此,改变了教材呈现的形式进行教学。

一、 从学生生活出发,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导入部分,直接引入,通过学生的叙述来了解学生对人民币的掌握,以便进行下一步教学。换钱游戏,通过学生操作,让学生掌握人民币的关系。最后通过鸭鸭的卖商品,让学生体验人民币与生活的联系。

三、 重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最后让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一是看大家掌握的情况,而是培养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

1、知识目标:学生认识人民币,了解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和计算。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判断、推理的能力。

3、德育目标: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知识为实际生活服务,对学生爱护进行人民币的教育。

教学准备:鸭鸭图、人民币贴图、实物贴图:1分、2分、5分、1角、2角、五角、1元硬币等。

1、 介绍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人民币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但亲自使用人民币的机会并不多,课前学生向家长或到社会上去了解有关人民币的知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导入新课。)

导语:我们到商店去购物时,一般要用到人民币,(板书:人民币)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我们要爱护人民币。

设问:同学们知道有哪些面值的人民币吗?(根据学生的叙述贴出人民币贴图。)

2、 分类(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渗透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激发学生动手的欲望和求知的欲望。)

引导:这么多的钱放在一起,多不整齐,请小朋友按规律分一分,好吗?

小结:人民币按形式分类,可分为纸币和硬币;按单位分,可分为元、角、分。下面就一起研究元、角、分。

导语:我们先来研究角和分的关系。角和分有什么关系呢?请小朋友动手摆一摆,如果碰到困难了,可以请教同桌或者请教老师,好吗?

(通过数一数,使学生了解角和分之间的关系和进率。知道1角=10分)

师:有几个1分、2分获5分组成1角?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

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我们全班找了10种不同的方法,说明了还是集体的力量大。

(由于学生对角和分的关系和进率理解比较片面的,所以安排了用“5分、2分、1分各若干个组成10分”这个练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知识,更深刻体会1角=10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导语:我们知道了1角=10分,猜一猜1元=角。(板书:)

(抓住元与角、角与分之间都是十进制的关系,通过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掌握元与角之间的关系和进率。)

师:(一边叙述,一边贴商品图)鸭鸭开了一家水果蔬菜商店。它卖了一个萝卜6角,一个西瓜8元、一个苹果4角、一个胡萝卜7分。

(用游戏的形式进行练习,把学到的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同学们自己搭配选择,不仅进行了知识方面的练习,培养了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买一瓶矿泉水要1元4角,如果给售货员2元钱,应找回多少钱?

师:同学们为鸭鸭解决了这么多题,鸭鸭真高兴。鸭鸭要回家了,你不想对鸭鸭说些什么吗?还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

师:今天这节课,你感觉自己怎样?别人怎样?请分组完成评价表。

为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和新教材特点,渗透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用简短的语言直接导入新课,通过学生叙述来了解学生对人民币的掌握程度,这个环节实施起来比较顺利。二是通过鸭鸭买商品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合作与交流、生生互动,在轻松、愉快中学会了如何使用人民币。小组活动时,如何使小组讨论落实到实处。二是,如何调动个别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4篇

影响学生学习新知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奥苏伯尔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我们在小学一年级4个班中对学生做了“认识人民币”、“兑换人民币”、“支付人民币”的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认识人民币的比例为96.5%,兑换人民币的正确率为83%,参加过10元以下购物付款的比例则为64%,可见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将本课设计成“招考营业员”、“我是小顾客”、“物物交换”、“用物兑币”等几项活动,进行了本课教学——

1.收集“商品”:让学生自带一些玩具、学习用品或生活用品,并制作出价格标签挂在商品上。

2.布置“商店”:将课桌布置为柜台,按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分别放好。

1.多媒体展示各种面值人民币,让大家认一认,说一说。

2.多媒体显示1角、2角、5角的人民币,并提问应该怎样以此兑换1元的人民币?

3.多媒体显示面值为1元、2元、5元人民币,并提问应该怎样以此兑换10元的人民币?

(可采取小组活动,每人填写出1份列出兑换方式的表格,然后大家共同检查对错。)

教师:现在大家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购物,营业员要根据商品的价格和顾客付的钱数计算出需要找回多少钱。在活动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和其他同学商量、讨论。注意运用礼貌用语。

(“顾客”开始自主购物,教师在旁做适当的帮助和提示。)

教师:我看到大家都已经购买了一些物品,你们现在能相互交换自己所购的物品吗?要注意在价格不同时需要贴补差价。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到我们班的“消费者协会”来寻求帮助!

生2:好呀!我刚好需要铅笔。刚才我买的橡皮是2角钱一块,找你3角,对吗?

生7(恍然大悟):2元里有4个5角,就可以换4支铅笔。

教师:现在大家可以到营业员哪儿去,把手中的商品换成人民币。看看换回的人民币和原有的人民币相符吗?如不相符,检查一下是哪个环节出了差错。

(学生开始活动,并在换币后核对钱币是否出错,如出错,进一步思考是哪儿出了问题。)

教师小结: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购物,在实际购物中会有很多的数学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有很多的数学知识,同学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啊!

新课程提出,学习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堂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得到“经历、体验”。从本节课的教学可知,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储备了“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我们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法,注重“用教材”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实现教学的发展功效和育人的本质功能。教师合理地改造教材,重组学习内容的呈现顺序和方式,通过5个连续的活动,创设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情境,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目标意识,形成学习的意向,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的主体参与。

卢梭认为,要让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和发展,就必须教他们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新课程改革也视学习为“做”的过程、“经验”的过程,凸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特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经过付币、贴币、兑币的实践活动,当发现付出的钱币与兑现的钱币相等时,他们就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增加成功感。假如有所差错,他们就会自己查找原因。如此设计,不仅注重学生认知上的需求,更重视学生学习情感上的满足,使学生心中充满激动与挑战,获得内心的充实和满足。

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需要执教者的创造加工,将教材内容变成有关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变成发展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内容,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使人类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履历情境”。这,才是我们在当前设计教学时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第5篇

这是叙事性案例研究——《认识人民币》的第三阶段(新行为阶段)由邹晓桃老师执教的一节课。邹老师在前两次教学的基础上,经过全组成员的讨论研究,反思上节课的教学环节实行怎样,进行改进,以求新理念的落实。这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反思活动的整个过程,我认为有如下特点:

教学一开始,教师出示小朋友到商店购物的情境,学生马上联想到要用钱,产生学习动机,并初步体会人民币的作用。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后,又创设买价值6角的本子和价值1元的笔的问题情境,通过合作交流,体验不同的付款方法,学生有强烈的尝试欲望。在学习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后,老师创设1元钱能买哪些东西的购物情境,学生的学习情绪到了高潮,人人参与简单的购物活动,充分体验如何取币、付币、找币,体验1元钱的价值,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怎样区分不同的人民币,能怎样付款。这些都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让学生在分类中自主认识。充分利用学生购物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拿一拿自己最喜欢的人民币,并通过相互间的交流,认识面值在1元以内的各种人民币。教师尊重学生的意愿,引导学生观察图象、汉字、拼音、数字、颜色等特征,初步知道认识人民币的方法,由直观到抽象,建立数学模型。通过付款活动,买6角的本子、1元的笔,学生的思维被充分的激发,自主探索出了多种付币方法,并理解了1元=10角,为进一步认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和模拟购物活动奠定基础,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领会不同的付款方式的共同点,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3、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买东西要付钱,1元以内的人民币可以买些什么,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怎样付2元4角钱快,使学生领会在购物中会根据实际情况而决定付款方式,既注重了算法多样化,又体现算法优化。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学习,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x75k3z.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