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燃灯校长张桂梅心得体会6篇 燃灯校长张桂梅:光明之路的启示和追求

燃灯校长张桂梅心得体会6篇 燃灯校长张桂梅:光明之路的启示和追求

燃灯校长张桂梅是教育界的标杆人物,她以扎实的学识、精湛的教学技能和卓越的领导能力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在多年的工作中,张校长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心得体会,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燃灯校长张桂梅心得体会6篇 燃灯校长张桂梅:光明之路的启示和追求

第1篇

巾帼之志不可夺,弱肩也能担道义。2007年,张桂梅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赴京参会,当听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时,她眼睛里跳动着热切的火苗。作为党代表,“不仅是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为了实现办一所不收费的女子高中、把山里的女孩子都找来读书的梦想,张桂梅积极探索,努力办好教育,在党和老百姓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从无到有,办负责任的教育。负责任是办教育的前提,哪里是痛点,哪里就是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山区女孩完成基本义务教育后无法继续求学,怎么办?张桂梅决定筹建一所免费女子高中,让每个山区孩子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对于办学之初的艰难,张桂梅记忆犹新:资金短缺、招生困难、条件简陋,没有围墙、宿舍、厕所,也没有保安。为此,她拖着病体四处筹集经费,有人怀疑,认为她是“骗子”,想着自己的委屈,她也曾放声大哭过……但为了山区孩子,她都选择默默承受,继续奔走不断呼吁,决心毫不动摇。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9月1日,通过张桂梅的不懈努力,在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心支持下,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终于建成并正式开学!只要是女孩,只要还想上学,女高都向她们敞开怀抱。张桂梅下定决心:“家长们既然信任我们,把孩子送到女子高中来,那我们一定教好孩子,给她们未来。”

从有到好,办有质量的教育。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女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山里孩子学习基础差,要想出成绩,不严、不狠、不拼,怎么行?为此,张桂梅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工作制度。在张桂梅看来,她的“狠”能帮助孩子们突破成长的坚冰,培养吃苦耐劳精神,让学生经得起风吹雨打。她注重因材施教,探索民族山区学生教育规律,总结出“三点三路教学法”:钻研教材时抛开细枝末节,舍弃贪多求全,突出解决好授课的重点、难点和特点;编写教案、开展教学时,弄清作者的思路,设计自己的教路,指引学生的学路。

山里的女孩,一样能考上好大学。建校10多年来,在没有入校门槛的情况下,高考本科上线率最高达到99%,综合上线率一直保持100%,帮助1804名贫困山区女孩圆了大学梦。她们,曾经是贫困生、辍学生、落榜生,如今考入了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知名学府,继续读研、读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闪闪发光。

为师为母,办有温度的教育。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张桂梅是校长,是老师,也是母亲;不仅管学习,还要管生活、管心理。她把“家”安在学生宿舍,每天5点多起床、晚上12点后才休息,拿着小喇叭催促学生起床、吃饭、做操,陪伴学生晨读、上课、自习。她的床旁边还有一张床,留给需要特别照顾的孩子。她是严厉的老师,也是和困难学生抱头痛哭的温暖妈妈,胸怀最真挚的母爱。女高没有专职的心理医生,老师们说:“张桂梅校长就是心理医生。”2001年3月起,张桂梅一边在华坪县民族中学当老师,一边兼任华坪县儿童福利院的院长,给孩子洗衣洗澡、收拾大小便、买玩具,把孤儿院变为儿童乐园。

爱是教育的底色,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女高,多数学生叫张桂梅“张老师”、“老妈”、“老太婆”,真挚而依恋。相对于传授知识,女高师生对张桂梅的爱和责任,感受更加真切。张桂梅与孩子们成为一家人,妈妈能做到的、她做到了,妈妈不能做到的、她也做到了。在学生心里,她是最伟大的老师,是最优秀的妈妈!

燃灯校长张桂梅心得体会6篇 燃灯校长张桂梅:光明之路的启示和追求 第2张

第2篇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共产党员为党的事业而奋斗,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念,为的就是一种理想。“燃灯校长”张桂梅,就是这样的人,让华坪女子高中的师生们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里有光,让理想信念迸发出改天换地的强大力量,为山区女孩追梦人生铺起了一条光明大道。

这是拔掉穷根的坚定信念。华坪县地处金沙江腹地,山区面积占97%,2/3以上的大山在海拔1500米以上,散居着傈僳族、纳西族、彝族等民族。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过上好日子,是山里人世世代代的梦想、心心念念的追求。

山里人穷,穷在意识落后、文化落后。与教育和贫困打了半辈子交道,张桂梅最懂山里孩子的渴望,最懂这片山。1996年8月,张桂梅到华坪县中心学校任教,“女生比例很低”、“很多女孩读着读着不见了”的现象,引起她的极大不安。通过不断的家访她发现,在家务农、外出打工或早早嫁人,是大多数当地女孩的共同命运。面对山区教育的“锥心之痛”,张桂梅认为,“女孩的教育问题解决不好,就会陷入贫困女孩—贫困母亲—贫困下一代的恶性循环,所以救一个就是救三代!”水激则石鸣,人激则志宏。“我把那些姑娘一个个往回捞,哪怕我自己出钱,也一定让她们读书!”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张桂梅孜孜不倦地播种教育脱贫、创造美好新生活的希望,并将这一希望撒向云岭山乡。

张桂梅始终秉持着对教育事业的痴心和执着,创造了贫困山区教育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基层教育工作的责任和担当,用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干事品格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撑起了一片蓝天。图为2016年5月21日,张桂梅在课堂讲述自编的故事,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这是拿命来拼的坚定信念。越是在艰苦的地方,信仰越容易生长;越是经风雨的考验,信仰越历久弥坚。幼年丧母,青年丧父,中年丧夫,还身患骨瘤、肺纤维化、小脑萎缩等20多种疾病,经历了数次病危抢救。张桂梅忘我工作的同时,忍受着常人无法承受的心灵伤痛和身体病痛。连续的命运重击,怎么挺过来?靠坚定的信念!困难没有将张桂梅打倒,反而成了她燃烧自己的柴火。

理想就在岗位上,信仰就在行动中。1997年4月,张桂梅被查出身患肿瘤。没钱治病,举目无亲。她决定瞒着病情,把初三毕业班带到毕业,这一拖就是3个多月。后来,学校了解到她带病教学,送她去医院做手术,当时取出来的肿瘤重达2公斤,非常危险。“我是老师,讲台就是我的生命,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她的事迹传开后,华坪县各级干部、老百姓主动给她捐款,一位到县城开第七次妇代会的代表也捐出仅有的5元回家路费,这样的善举,极大地温暖了她的心,给她以新的生命力。人在难处最知暖。“华坪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想为华坪做些事。”从此,张桂梅的人生就与山区教育事业深深融合一起,燃烧自己、照亮学生,她用拼命精神,换来了贫困山区女孩人生命运的转折。

这是教育报国的坚定信念。贫困山区教育起步晚、资源少、底子薄。有好心人劝导她:“张老师,女孩辍学问题在贫困山区具有普遍性,各级党委政府会逐步解决的。”张桂梅却回应说:“我们等得起,可孩子们的成长等不起,她们可都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山区的希望,女高早办一天,就能少让一批山区女孩辍学,就能多为山区发展点燃一分希望啊!”张桂梅只是一名乡村教师,但她在教育工作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她的心中有强烈的家国情怀。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尤其贫困地区学生的受教育水平全面提高,离不开无数个像张桂梅一样的优秀人民教师的努力奋斗。从边疆到内地,从乡村到城市,从高山到海岛,涌现出张丽莉、李保国、黄大年、张桂梅等一大批优秀人民教师,一棒接一棒,一代接一代,提高人民教育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为筑牢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做出贡献。

第3篇

“世上只有妈妈好”,她选择了做大山女孩的“张妈妈”。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更加持续和谐地发展。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社会问题要及时关注、及时聚焦,更要在发展中解决。面对大山里孩子们的迷茫、焦虑和难过,张桂梅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与她们交心交流,开导她们再次走入课堂,更加积极乐观地憧憬未来。“张妈妈”用行动再一次诠释了该如何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正因为张桂梅对孩子们全心全意的爱,才有孩子们心中永远的“张妈妈”。这再一次告诉我们对待群众要不掺任何私心杂念,因为你在群众心里,不仅是党员干部,更代表着党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对党越是忠诚,对群众就越是无私,越能自始至终把服务做到群众的心坎里。只有这样,群众才能真正把你当亲人。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她选择了让自己苦、让自己穷,因为孩子们的成长就是她唯一的财富。“她没有房子、没有财产,十几年来一直住学生宿舍”,这就是张桂梅。“要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她把自己贡献给了党和人民最需要、最光荣的。

事业,为孩子们插上了飞出大山的“翅膀”,践行着与时代同频共振,相向而行,充分彰显了党员的时代自觉。我们要学习张桂梅同志身上这种“无我”的境界,更加融入时代发展,始终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树牢正确政绩观,不断汇聚民心民力。更加聚焦发展的关键领域、发展的'短板,尤其是卡脖子的地方,带领人民群众攻坚克难,全力以赴地向着更美好的生活前进,把群众的满意和幸福作为我们唯一的“财富”。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她选择了“燃烧”自己。

照亮了更多人朝着“大山”前进的脚步。63岁的她身患20多种疾病,但她仍咬牙坚持每天陪伴学生晨读、上课、自习。“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张桂梅为学生们传授了大道。许多学生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归大山,选择去最艰苦的岗位。人与历史长河相比,不过是一瞬,唯有精神永恒,永远在人们心里捂着。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更要认真思考,我们应该给后人留下什么,最大的财富莫过于不断激励人心向上向善的精神。以赤子之心,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这才是党员干部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路径。人生虽短,但一旦践行着这样的精神,就能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永远树立被怀念、铭记的丰碑,鼓舞着更多的人努力奋斗。

时代楷模不仅充分体现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这背后更有对党的绝对忠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对价值的积极实现。在我们身边,“时代楷模”正闪耀着光辉,启迪我们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第4篇

张桂梅同志自工作以来,一直致力于工作,无私奉献,深深扎根于边境国家贫困地区,致力于高尚的教学和教育事业。她患有各种疾病,但经常超负荷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痛苦,始终坚持在三英尺的平台上。凭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认真研究,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和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开展素质教育,总结出一套适合民族贫困地区教育特点的方法。她没有孩子,过着节俭的生活。她拿出大部分工资来帮助贫困学生,为没有学费的学生支付学费,带生病的学生去看医生,在寒冷的天气里给他们买被子,把母亲的爱献给学生和孤儿。她不仅关心生活中的学生,而且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健康的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细致地照顾他们。

在观看张桂梅同志事迹的视频时,我的眼睛总是湿润的:当她每天在寒假和暑假走这么远的山路,只是为了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告诉父母和孩子成绩很好,只要她被华坪女子高中录取,她就可以免费上学;当她晚上在手脚关节涂上治疗风湿病的药酒,躺在办公室冰冷坚硬的椅子上;当她面对镜头时,她唯一的愿望是我想再活两年,送这些孩子上大学,我的心非常震惊。作为一名教师,很难达到张桂梅同志的无私道德品质和高尚奉献精神境界。

我们应该学习张桂梅同志帮助穷人,爱无限的精神。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和我周围的许多人都参加了这场扶贫斗争。早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我就有幸参加了一次慈善活动,为贫困山村的穷人献上爱。我对贫困有了初步的直观感受,我的心萌生了我应该为此做些什么的真实感受;毕业后,我来了村教书,一晃眼,十五年过去了。身体力行的投入到了脱贫攻坚的工作中,将“所想”变为了“所做”,不仅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还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到了扶贫工作。但我所做的一切,和张桂梅同志比起来,却显得相形见绌了。所以,我们都应以张桂梅同志“扶弱济困、大爱无疆”的精神为指引,再接再厉,努力奋进,让更多的困难群众过上好日子,因为我们都知道,消除贫困,需要有你有我也有他。

第5篇

张桂梅坚守滇西贫困地区40多年,放弃优越的工作条件,毅然投身深度贫困山区教育扶贫主战场,攻坚克难,执着奋斗,为当地教育发展和脱贫攻坚作出重要贡献。她矢志不渝,克服种种困难,努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建成针对贫困山区家庭困难女孩的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使1600多名贫困家庭学生圆梦大学,托举起贫困家庭脱贫发展的希望与信心。

去年10月24日,刚从医院出院的张桂梅回到华坪女子高中。拖着疲惫的身体巡查完教室后,她接到了在丽江读书的“儿子”王龙朗的电话。王龙朗委屈地向张桂梅倾诉在异地求学遇到的困难,张桂梅安抚好“儿子”后,便给福利院的工作人员李雅兰打电话,请她帮协调解决,并叮嘱李雅兰一定要多关心“弟弟”王龙朗的生活,不能让他在外受委屈。

李雅兰和王龙朗一样,都是华坪县儿童福利院的孩子。李雅兰告诉记者,2001年,从她来到福利院的第一天起,“妈妈”张桂梅就倾尽全力照顾她和弟弟妹妹们的生活,教他们读书识字和健康的生活习惯。19年过去了,她和弟弟妹妹们长大了,妈妈却老了,但妈妈对他们的照顾和爱护却越来越多了。

今年63岁的张桂梅出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1972年跟着姐姐来到云南参与“三线建设”。20世纪80年代后期,她认识了自己的爱人,从中甸到大理追随他当了老师,伉俪双飞令人羡慕。不料1995年,丈夫查出患了胃癌晚期,她花光所有积蓄,依然没能挽留住丈夫的生命。

为了缓解悲痛,张桂梅决定离开伤心地,申请调动工作,最终选择了从未去过的华坪县任教。

到华坪后,张桂梅拼命用上课来化解心理创伤。学校里,有的孩子只打饭、不吃菜,有的为了省钱两三个月都不回一次家,有的床上垫的是包装箱的硬纸壳……眼前的情景深深刺痛着张桂梅,她开始缩减伙食费,省下钱来接济孩子。

由于工作出色,对孩子充满爱心,2001年,华坪县儿童福利院找到张桂梅,希望她能担任福利院的负责人。张桂梅想都没想就一口答应了下来,成为了54个孩子的妈妈。

“每个孩子背后都有一个不幸的故事,每个孩子心里都揣着一块冰。”说起儿童福利院孩子们的身世,张桂梅一脸难过,“所以我要加倍对这些孩子好,让他们找到光明、温暖和希望”。

有一年中秋节,华坪县法院的工作人员找到张桂梅,告诉她“儿童之家”的几个小男孩把法院围墙的铁栅栏偷了。张桂梅回到福利院,严厉地批评了孩子。在她的追问下,孩子们委屈地说把偷了的铁栅栏拿去卖了买月饼了。张桂梅含泪对孩子们说:“妈妈最近工作太忙,忘了到中秋节要给你们买月饼,这是妈妈不对,可你们乱拿别人的东西是违法的,以后再也不能这样做了。”当晚,福利院食堂桌上摆满了月饼和水果。

“我直到现在还记得那个中秋节的场景。”福利院孩子张惠华说,院长对我们兄弟姐妹一直都很严厉,但从那天起,我们就把院长当成了自己的妈妈。

在张桂梅的关爱和悉心教导下,张惠华成了儿童福利院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孩子,还考上了华坪县石龙坝镇的公务员,在基层一线担任扶贫工作队员,帮助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像张桂梅一样为贫困山区做贡献。

“妈妈收养的孩子已经有136个,像我这样从华坪儿童福利院出来的,有50多个走上了工作岗位。”张惠华说,每逢过年过节我们都会回来看望无家无子的妈妈,因为我们心里明白,是妈妈用无私的爱改变了我们的人生,教会我们怎样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6篇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张桂梅始终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矢志不渝、执着追求,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落实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

为师者高风亮节,动之以情,付之以爱。张桂梅18岁从东北家乡来到云南后,当地领导和群众在她身患重病时伸出援手,给了她“第二次生命”,让她坚定了以教育扶贫回报山乡、用爱心传递温暖的志向。在教育方法上,她注重因材施教,摸索出民族贫困山区学生教育的规律,把育人作为教育的前提和目标。在她眼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关爱,从来不用“贫困”二字形容自己的学生,而是称他们是“大山里的孩儿”。正是秉承着一颗单纯而真诚的仁爱之心,张桂梅长期扎根红土高原,为山区孩子放飞梦想,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支撑着我的,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让我直面这片热土时,心中无愧。”年幼时就已“渗入红色基因”的张桂梅,始终坚持树人先树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思想政治建设和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立校之本,用红色教育为师生铸魂塑形。她创建的学校,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党建统领教学,革命传统立校,红色文化育人”的特色教学模式,确立了“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办学宗旨,“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做党的好女儿”成为校园里铿锵有力的呼号,诵读革命故事、传唱爱国歌曲、开办法治讲座、弘扬传统文化、组织理论学习成为塑造师德师魂的日常功课。师生们在举手投足、潜移默化中感受革命精神、爱国情操和红色基因,不断激发对党忠诚、报效祖国、艰苦奋斗的信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坚持不懈用理想和信念“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是成就张桂梅传奇的源头活水,是“让教育走得更深更远”的强劲动力。

向张桂梅同志学习,我们就要学习她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学习她情系群众、一心为民的真挚情怀,学习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学习她坚毅执着、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把自身前途命运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将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洪流之中,以家国为己任,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rqe6n2.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