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①5篇 虚实交织:追溯中国艺术表现的奥秘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①5篇 虚实交织:追溯中国艺术表现的奥秘

本文将探讨中国艺术中虚与实的表现方式。虚与实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概念,它们在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对于虚实表达的分析和解读,希望能够揭示中国艺术独特的审美观和意义。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①5篇 虚实交织:追溯中国艺术表现的奥秘

第1篇

3通过扩展,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知识潜移能力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孕育出了魅力无穷的灿烂文明。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多少代有传唱至今;那一幅幅黑白相间的宣传画,主多少人望画息心,那一出出字正腔圆的戏曲,让多少人迷恋忘情。是什么样的魔力,把他们吸引提如如醉?是怎么样的一根魔杖,把他们指领得心魂难收?是艺术。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艺术技巧的文章。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扫清理解上的障碍。

(3)考虑几段引文各是围绕什么民开描摹,进而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明确:引赵执信《谈龙录》中的一段引文是说明,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创作就是从一鳞一爪里显示全体。

引笪重光《画筌》中的话是为说明,中国绘画和中国舞台艺术处理空间的方式。

一(1—6)提出文章观点,即“全”和“粹”、“虚”和“实”辩证地统一、结合,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二(7—12)说明中国绘画、戏剧中的空间表现方法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三(13—14)阐述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受和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出来展示虚灵的空间的。

(2)第9段中的“中国绘画处理空间表现方法”,具体指的是什么?

(3)第9段的“也主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一句中,作者为什么会说“让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都注意到哪些方面?

全文就中国艺术表现中的虚和实的关系,广征博引,以具体的事例和引文来阐述,从抽象到到具体,层次清楚,深入浅出地论述了艺术是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的关系。

1.作者在谈虚和实的关系时,运用了很多实例来说明,其实艺术是相通的。试结合具体的实例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明确:这两首诗都是从实处落笔,凭虚处传神。王之焕《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实景,历历如在眼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由实见虚,把景物与心胸打成一片,从视野的开阔,可以想见抱负与气度的远大。人们从这两句诗中还可以悟到站得高才看得远的生活哲理。贾岛《寻隐者不遇》,四句皆实,而过访不遇害之情跌宕变化,“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不仅写出隐者的品格,抒发了未见其人的怅惘之情和敬慕之意,而且从中还可以引申出某种哲理性的意蕴:人们在探寻真理或者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受到某种困惑,即直觉地感到所探寻和追求的事物就在眼前,却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发现大中型得到。这也是由实见虚,虚实结合。

1.诗的上联非常含蓄,暗示了很多内容,请谈谈你的理解。

2此联恰当地处理了“全“与“粹”的关系,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这篇文章从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等方面,旁征博引,将事例与引文材料融会贯通在一起,阐述了艺术中虚实相生的特征。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领悟文章的内涵,运用作者授给我们的艺术之“渔”,钓得受用不尽的甘美之“鱼”。

本文是一篇文艺论文,主要从绘画与戏曲的角度谈了虚与实的关系,请你写一篇小文章,从诗歌角度谈谈这一问题。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①5篇 虚实交织:追溯中国艺术表现的奥秘 第2张

第2篇

一、了解我国古代艺术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课文里有两段引文十分重要。作者通过引述并分析《谈龙录》里一段话阐明全和粹、虚和实的辩证统一关系,确立了基本观点。引用《画筌》中的一段话是为了说明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处理空间的一般表现方法,舞蹈精神是中国艺术的共同特点。教学中应围绕这两段话,讲清重要的概念,把握作者的观点。

既粹且全,虚实相生,舞蹈精神,这些观点是全文精粹。引导学生运用这些观点,透视课文举出的绘画、戏曲、舞蹈、建筑等种种艺术现象,并且进一步观察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在文学中的运用,搞好迁移训练。

在教学中可把握课文精要,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①哂:dhěn,讥笑。②第:只,仅。③位置相戾:虚实不分,互相干扰。戾,lì乖张,不讲情理,这里是不守规矩的意思。④赘疣:比喻多余而无用的东西。⑤虚实相生:虚和实互相补充,互相衬托。

1.口头翻译课文引用的《谈龙录》、《画筌》里的两段话。

典型化——对生活和自然加以提炼,去粗取精,提高,集中,达到全和粹辩证地结合、统一。(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加以综合,从典型化的过程、目标两方面组织答案。)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虚”——画面中的空景、神境(或“艺术空白”)。

舞蹈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的艺术特征。

(1)洪升、王士稹、赵执信讨论诗歌的艺术性以画龙为例分别提出了怎样的看法?

提示:洪升求全不求粹,认为做诗如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一鳞一爪都不能忽略。

王土稹求粹不求全,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或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根本看不到全体,所以只要画出精粹部分就可以了,不必求完整。

赵执信主张既粹且全,以粹概全,就是说,心目中先有完整的龙才去画龙的一鳞一爪,而画一鳞一爪也正是要反映龙的全体。

(2)本文作者通过对洪、王、赵主人观点的评述提出了怎样的看法?

提示:作者认为洪升重视全面忽略了粹是自然主义;王士祺看重一鳞一爪而忽视全体是形式主义;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作者赞成赵执信的观点,提出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

4.深人讨论问题,把握文章的精粹。 课文提出,“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这是大大的误解。”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欣赏艺术的体会,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提示:首先,王、赵的看法是片面的。课文指出,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但是,那种绘制全龙、须眉毕现的雕塑绘画一定就是自然主义因而不足取吗?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对课文的观点补充、修正。例如下述说法:

绘制全龙功不可没。世界上本没有龙。龙是画家、雕塑家想像的产物。艺术创作中先有了完整的龙的形象,画家、雕塑家才能从龙的全体出发画出龙的一鳞一爪,才能通过一鳞一爪反映龙的全体。观赏者心目中也要有龙的完整形象,在看了画上的一鳞一爪之后,全龙才能在想像中再现出来。

以具有象征作用和概括力量的一鳞一爪表现全龙是以粹概全;以全龙表现神话世界也是以粹概全。对于整个神话世界来说,全龙成了精粹的“一鳞一爪”。所以绘制全龙不能一概否定。

小说《祝福》较为完整地讲述了祥林嫂的一生,《荷花淀》则截取了生活中几个最精彩的片断,生动地表现了白洋淀妇女纯美的心灵和成长的过程。就完整性问题,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作简要评述。

完整性相对而言。《祝福》写了祥林嫂一生的几个片断,无论是在卫家山、贺家懊,还是鲁镇,都经过“去粗取精”,凡是与“礼教吃人”无关的内容都舍弃了。所余的都是典型性极强、足以概括祥林嫂一生悲剧命运的精彩情节。《荷花淀》虽只截取了白洋淀妇女战斗生活的一两个片断,也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两篇小说都是全与粹、虚与实完美结合的优秀作品。

提纲应包括:中国传统艺术空间处理的方式和优点;中国传统艺术共同的艺术特点;各门艺术的具体特点和实例。

中国传统艺术空间处理的方式和优点——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好处——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中国传统艺术的共同特点——舞蹈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

绘画:在空虚的背景上突出、集中地表现人物(或景物)的行动姿态,删略背景的刻画。如八大山入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齐白石画一根枯枝横出,站立一只鸟;别无所有,令人感到环绕这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

戏曲:舞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如《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

舞蹈: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例如以“趟马”的动作表现在某一种情境下人策马疾行。

建筑:如拿舞蹈的姿式表示建筑物飞舞生动的神韵,展示虚灵的空间。

1.笪重光《画筌》的一段话,既适用于绘画,也适用于中国传统艺术。课文引用这段话是为了说明中国传统艺术空间处理的普遍原则,即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2.分析各门艺术的特点要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可用板书形式突出这一特点:┌───┬─────┬───────┐

课上讨论:运用“中国艺术以舞蹈动作表现空间”的观点简析下列各例: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林冲“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人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只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3.“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药》)

1.诗中实景是“孤帆远影”的“舞蹈动作”,碧空尽处和天际长江是虚灵的空景,扬州三月的烟花则只存在于想像之中了。

2.利用人物动作暗示环境。花枪挑酒葫芦写手冷,暗示风雪严寒天气;石头靠门,写风雷大。

3、借看客的姿势暗示夏瑜示众的场面。这是小说中实与虚、露与藏、明与暗的完美结合。

艺术表现的空白和不确定性召唤想像力的再创造,从而形成兴味或余味。

空白可以定义为:艺术家再现现实对象整体时有意造成的艺术形象结构上的虚空。

艺术中的空白主要有三种形态:第一种是“不全”造成的空白,即艺术形象再现某一具象时没有再现对象的整体面貌,而是选择某一局部或细节代替它的整体,或者有意隐蔽某些部分或细节,前者日残,后者日藏。比如中国的山水画常取一角、半边,或取断山、截峰,或取独木、孤舟,画面上有意留下大片空白,这就是残缺或空白。

第二种是省略造成的空白,即艺术形象再现生活对象并不要求面面俱到,纤毫毕现,而是有详有略,有细有粗。那些简略的部分,没有再现出来的部分就构成艺术形象的空白。比如齐白石画虾,早期画了十只虾足,后来减少为八只,晚年时只画了五只虾足。齐白石画虾没有画水,本来活着的虾只能生活在水中,画活虾就要画水,但齐白石把水省略掉,画面上用大片的空白代替水。当然,省略也是一种“不全”,但“不全”构成的空白与省略构成的空白是不一样的。“不全”构成的空白是形象结构的不完整留下的虚无空间,如断臂维纳斯塑像的断臂;而省略构成的空白则是艺术形象完整结构中无形的部分。前者可以说是形象的片面性,后者可以说是形象的抽象性。

第三种是停顿造成的空白,即联系中断造成的空白。比如戏剧演出中的哑场,小说里的叙述中断,音乐中的休止和空拍子,绘画中形象之间联系的虚空,等等。

以上所说的三种类型的空白,就是艺术“空白”的基本形态。它们分别是结构的空白(即残),这是一种“无”;抽象的空白(即略),这是一种“虚”;连接的空白(即断),这是一种“空”。它们共同构成艺术形象的虚无的空间。

除了艺术形象的空白构成表现性外,艺术形象的不确定性也构成表现性。所谓艺术形象的不确定性指的是艺术形象没有明确固定的指称、内涵、意义、边界、属性、外延等。艺术形象的不确定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境界的不确定,即指称、边界的模糊;二是意义的不确定,即内涵意义的模糊。 a ,这是一种模糊境界, b ,这是形象的不确定。另一种是意义的不确定, c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就是意义的不确定。

形象的不确定性实质是上是意义的空白,也可归入艺术的空白之中。所以艺术的空艺术的空白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形象的空白,一种是意义的空白,古文化所谓象虚和意虚,就相当于这两种空白。

艺术形象的空白和不确定性具有一种召唤性,能为欣赏者提供一个巨大的想像空间或意义空域,从而激发欣赏者永无止境的想像力和理解力的再创造活动,这在感觉效应上就是所谓“余味无穷”。

2.第三段“画面上有意留下大片空白,这就是残缺或空白”这句话中,两个“空白”含义不同。请做出具体解释。

3.“不全”造成的空白和省略造成的空白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4.把下面三个句子分别放回第七段中a、b、c这三个位置上。

①比如《红楼梦》的主题意义,就是“影射说”、“忏悔说”、“自传说”、“人生痛苦 说”、“政治言情说”、“四大家族兴亡说”、“爱情说”、“阶级斗争历史说”等多种。

②李白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中提供一种幽深绵邈的没有 边界的意境,给人一种惆怅莫名的感受。

③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描绘东家之子之美:“增之一分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5、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完成下面图表,在横线和括号中填人恰当的词语。

1.①艺术家再现现实对象整体时有意造成的艺术形象结构上的虚空。②艺术形象没有明确固定的指称、内涵、意义、边界、属性、外延等。③艺术形象再现某一具体对象时没有再现对象的整体面貌,而是选择某一局部或细节代替它的整体。④艺术形象再现某一具体对象时没有再现对象的整体面貌,有意隐蔽某些部分或细节。

2.①指画面上什么图像也没有的地方。②艺术的空白。

3.前者艺术形象的结构是不完整的,后者艺术形象的结构是完整的。

5.①形象 ②意义 ③意虚 ④结构 ⑤抽象 ⑥连接 ⑦境界 ⑧意义 ⑨残 ⑩断 ⑩无 ⑩虚 ⑩空

第3篇

1把握课文的写作思路、行文脉络,由荀子的话谈起,述及绘画、舞蹈,条分缕析,思路,脉络极为清晰的特点。

2学习从全文总体上把握内容,融会贯通的阅读方法。

3从文中诸多引文和述及的作家作品中,感受民族文化的辉煌。

文中涉及各种门类的艺术,学生恐难一一明白,但不管怎样,好的作品总给人留下足够大的空间——虚,以虚来衬实,使作品更坚实更厚重,这是不管哪一门艺术所共通的。对换“虚”“实”的理解是讲授难点。

导入:教师讲述以下内容,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

某著名国画家应邀去国外开画展,取得了轰动性的效应。在媒体的强列请求下,画家在一次招待会上挥毫献艺。只见他铺开宣纸,泡蘸浓墨,顷刻间,一块巨石上,一只苍鹰傲视远方。大家连称奇绝。此时也有人提出异议:原来中国画这么好画。画家对这位记者说:是的,画起来不难,但学起来不易。我已经学了“五千年”了。大家一片惊呼!同学们听懂了画家的回答吗?

可随机提问学生,让他们就画家的回答谈自己的见解。最后由教师归纳如下:这位画家的回答十分巧妙,饱含着对民族艺术的骄傲和自豪。它的“五千年”是虚的,人不可能活那么长,学那么长,但“五千年”又是实的,它是文明历史的积淀,深含着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学生默读课文,同时找出作者行文的脉络,找出文章里面和注释当中涉及到的文学常识。

由荀子的话引出艺术中虚和实的话题 eg;引《谈龙录》点明艺术的最高成就是虚实统eg;由此及彼,述及绘画、舞台艺术、书法、建筑都有此特征eg;“虚实相生”的表达形式,是一份宝贵的独创的艺术遗产。

对于《谈龙录》中的引文,分析三者的艺术理论观点:

提问学生有关文学常识的内容:如“司寇”“新城”指谁?这是一种什么称呼?阎立本是什么人?重要作品有什么?“八大山人”,张旭分别是什么人?

以上当堂提问,巩固文学常识内容,又可检查学生默读成果。

1“虚实相生”是我国独创的艺术创作观点,当引以为荣。

以“虚——无限想象的艺术空间”为主题,开展一堂能力训练的探究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美的鉴赏能力,写作能力。而这一切都是在阅读第6课课文之后完成,所以,不啻于又培养、锻炼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布置预习——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在课下搜集资料,以做为自己的评论对象。所搜集资料可以是一幅国画,一幅书法,一件小型雕塑的原件或大型雕塑或建筑的照片,一首诗歌,舞台演出的文字资料或影像资料……根据所选资源,运用虚实相生的艺术特征,加以鉴赏,何处实,何处虚,好处何在。将上述思考内容或列成提纲,或形成详细文字材料。

课堂讨论——学生带着自己所搜集的材料在课堂上展示,并宣读自己的鉴赏文章。

(1)理论准备。了解写作理论中实中存虚、以虚带实、化虚为实、虚实映带的基本思想。

(2)材料搜集。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寻找运用虚实写作手法的语言材料。如汉乐府《上邪》,唐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盂浩然的《春晓》、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宋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三国演义》第五回关羽“温酒斩华雄”,《红楼梦》第四十二回中的“宝钗论画”、第九十八回中的“绛珠魂归离恨天”等。

(3)分析综合。以理论为指导,以材料为依据,分析作品中的虚实手法属于哪种情况,并分析它的好处。

(1)张继缅《文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朱恩彬、周波主编《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3)齐大卫编著《美学引论新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5)刘励操编著《写作方法100例》,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6)朱伯石主编《现代写作学》,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7)修龙恩《散文创作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5年版。

(9)童庆炳《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第4篇

这篇课文运用大量的材料阐明中国绘画、书法、戏剧、舞蹈、建筑在表现空间方面的共同特征。仔细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精髓。

先秦哲学家荀子写过一篇文章,叫《劝学》。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他说:“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②”。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③”。“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萃”。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

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④;只讲“粹”而不→

①选自《文艺报》1961年第5期,有改动。宗白华(1897—1986),中国现代美学家。江苏常熟人。主要著作有《美学散步》,译有康德的《判断力批判》。

②〔洗尽尘滓,独存孤迥(jiǒng)〕清初画家恽南田(1633—1690)的话。意思是去粗存精。孤迥,孤立、孤单,这里指少。

③〔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这是《孟子·尽心下》中的话。意思是,充满(美好的品德)就叫做“美”;充满而且光辉地表现出来就叫做“大”。

④〔自然主义〕文艺创作的一种倾向。着重描写现实生活的个别现象和琐碎细节,追求事物的外在真实,忽视对生活现象的分析、概括,忽视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方面。

→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①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在两千年前所正确地指出的。

清初文人赵执信②在他的《谈龙录》里有一段话很生动地形象化地说明这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他说:

钱塘洪思③,久于新城④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洪思重视“全”而忽略了“粹”,王渔洋依据他的神韵说⑤看重一爪一鳞而忽视了“全体”;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一爪里。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形式主义的。→

①〔形式主义〕文艺创作中的一种错误倾向,它忽视内容,片面强调表现形式。

②〔赵执信(1662—1744)〕清代益都(现在山东寿光)人,字伸符,号秋谷、饴山。康熙进士。

③〔洪昉思(1645—1704)〕名,字昉思,号稗畦。清初戏曲作家。钱塘(现在浙江杭州)人。著有传奇《长生殿》。

④〔新城〕指王渔洋(1634—1711),名士(祯),字子贞,号阮亭、渔洋山人。清代文学家。新城(现在山东桓台)人。官至刑部尚书,清时俗称大司寇,著有《带经堂集》《渔洋诗话》《池北偶谈》等。

⑤〔神韵说〕强调“兴会神到”,追求“得意忘言”,主张以清淡闲远的风神韵致为诗歌的最高境界。

→但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这是大大的误解。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像赵执信所要求的,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很早就掌握了这虚实相结合的手法。例如近年出土的晚周帛画凤夔①人物、汉石刻人物画、东晋顾恺之②《女史箴图》、唐阎立本③《步辇图》、宋李公麟④《免胄图》、元颜辉⑤《钟馗出猎图》、明徐渭⑥《驴背吟诗》,这些赫赫名迹都是很好的例子。我们见到一片空虚的背景上突出地集中地表现人物行动姿态,删略了背景的刻画,正像中国舞台上的表演一样。(汉画上正有不少舞蹈和戏剧表演)

关于中国绘画处理空间表现方法的问题,清初画家笪重光⑦在他的一篇《画筌》(这是中国绘画美学里的一部杰作)里说得很好,而这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这段话扼要地说出中国画里处理空间的方法,也叫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是有独创性的,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而这种艺术表演方式又是和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用少量的道具桌椅等)。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⑧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境,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这个“真境逼”是在现实主义的意义里的,不是自然主义里所谓逼真。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真”“神”“美”在这里是一体。→

①〔晚周帛画凤夔(kuí)〕晚周,东周。帛画,画在丝织品上的画。凤,凤凰。夔,古代传说中一种像龙的独脚兽。

②〔顾恺之(约345—406)〕东晋画家。晋陵无锡(现在江苏无锡)人,字长康,小字虎头。官至散骑常侍。他的“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对中国画发展有重大影响。

③〔阎立本(?—673)〕唐代画家。雍州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工书法,尤精肖像,善于刻画人物性格。

④〔李公麟(1049—1109)〕北宋画家。庐州舒城(今属安徽)人,字伯时。擅画人物鞍马及历史故事画,用“白描”,对后世影响很大。

⑤〔颜辉〕元吉州庐陵(现在江西吉安)人,字秋月。善画道教传说中的鬼神、人物。

⑥〔徐渭(1521—1593)〕明代文学家、画家。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字文清,更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等。才能、兴趣极广,诗文、书画、音乐、戏曲无不擅长。著有《四声猿》《南词叙录》《徐文长集》等。

⑦〔笪(dá)重光〕清代句容(今属江苏)人,字在辛,号江上外史。顺治进士,曾任御史。工书画。

⑧〔程式〕戏剧术语,指经过艺术夸张、提炼加工而定型的格式化、规范化的表演动作。

→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八大山人①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我最近看到故宫陈列的齐白石画册里的一幅画上,画一根枯枝横出,站立一只鸟,别无所有,但用笔的神妙,令人感到环绕这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真是一片“神境”。→

①〔八大山人(约1626—约1705)〕即朱耷(dā),清初画家。南昌(现属江西)人。八大山人是他的别号。擅长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练,形象夸张,也画山水,意境冷寂。

→中国传统的艺术很早就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民族的独特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式,使真和美、内容和形式高度地统一起来。反映这艺术发展的美学思想是独创的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结合艺术的实践来深入地理解和汲取,为我们从新的生活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提供借鉴和营养资料。

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种特殊的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里面都是贯穿着舞蹈精神(也就是音乐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唐朝大书法家张旭①观看公孙大娘剑器舞而悟书法,吴道子②画壁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而舞蹈也是中国戏剧艺术的根基。中国舞台动作在两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一种富有高度节奏感和舞蹈化的基本风格,这种风格既是美的,同时又能表现生活的真实,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炼而又极典型的姿式,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例如“趟马③”这个动作,可以使人看出有一匹马在跑,同时又能叫人觉得是人骑在马上,是在什么情境下骑着的。如果一个演员在趟马时“心中无马”,光在那里卖弄武艺,卖弄技巧,那他的动作就是程式主义的了。——我们的舞台动作,确是能通过高度的艺术真实,表现出生活的真实的。也证明这是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的,经过广大人民运用他们的智慧,积累而成的优秀的民族表现形式。如果想一下子取消这种动作,代之以纯现实的,甚至是自然主义的做工,那就是取消民族传统,取消戏曲。

中国艺术上这种善于运用舞蹈形式,这种辩证地结合着虚和实的独特的创造手法,也贯穿在各种艺术里面。大而至于建筑,小而至于印章,都是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来处理的,而表现出飞舞生动的气韵。《诗经·斯干④》那首诗里就是拿舞的姿式来赞美周宣王的宫室,说它“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 斯飞⑤”。

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来的虚灵的空间,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而造成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它和西洋从埃及以来所承受的几何学的空间感有不同之处。研究我们古典遗产里的特殊贡献,可以有助于人类的美学探讨和艺术理解的进展。

①〔张旭〕唐代书法家。吴(现在江苏苏州)人。精通楷书,草书最为知名。与李白诗歌、裴旻(mín)剑舞,时称“三绝”。

②〔吴道子〕唐代画家。阳翟(现在河南禹县)人。善画佛道人物,也工山水。所绘人物,尤为当时所重。有“画圣”之称。

③〔趟马〕戏曲表演程式动作。通过成套的、连续的舞蹈动作,表现策马疾行。一般都是单人趟马,也有双人趟马的。

④〔斯干〕《诗经·小雅》篇名。这是一首祝颂周天子宫室落成的诗。斯,此。干,通“涧”,这里指渭水。

⑤〔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 (huī)斯飞〕这几句是说宫殿建筑得雄伟壮观。翼,建筑物的飞檐。“如矢斯棘”,是说宫殿四隅有棱角,像箭头一样。棘,棱角。“如鸟斯革”,是说栋宇宏伟如鸟类举翅。革,鸟的羽翼。,五彩的山鸡。飞,指屋檐上翘,如鸟飞。

一 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在表现空间方面有什么共同特征?作者把这些艺术中的哪些材料融会贯通起来,阐述这个共同特征的?

二 说说下列引文的含义,并说明它们在阐释课文观点方面的作用。

3钱塘洪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4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三 课文指出,中国绘画处理空间的表现方式,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试看《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意境,在处理空间的表现方式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第5篇

理解虚实的关系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阅读准备

①哂:dhěn,讥笑。②第:只,仅。③位置相戾:虚实不分,互相干扰。戾,lì乖张,不讲情理,这里是不守规矩的意思。④赘疣:比喻多余而无用的东西。⑤虚实相生:虚和实互相补充,互相衬托。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孕育出了魅力无穷的灿烂文明。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多少代有传唱至今;那一幅幅黑白相间的宣传画,主多少人望画息心,那一出出字正腔圆的戏曲,让多少人迷恋忘情。是什么样的魔力,把他们吸引提如如醉?是怎么样的一根魔杖,把他们指领得心魂难收?是艺术。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艺术技巧的文章。

生答,教师明确:课文标题就是本文的论述重点: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国艺术包括哪些方面呢?——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

1、 提出文章观点:全粹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2、 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里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3、 主要说明书法、建筑等多种艺术里的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

生答,教师明确:“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如果说得更详细一点,可用16字概括:“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下面我们一同来分析全文。

1、艺术需要表现美,文章开头哪句话,点明了这一点?

明确:“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下面进行了具体解释,既要丰富、全面地表现生活,又要集中、典型、普遍地表现生活,丰富、全面中就有了“实”,集中、典型、普遍中就有了“虚”,两者互相矛盾,却能辩证统一!只有虚实结合了,才能避免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所以古人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2、赵执信的《谈龙录》中,三人对诗的看法分别是什么?

(1)口头翻译课文引用的《谈龙录》、《画筌》里的两段话。

典型化——对生活和自然加以提炼,去粗取精,提高,集中,达到全和粹辩证地结合、统一。(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加以综合,从典型化的过程、目标两方面组织答案。)

现实主义——以粹概全,全和粹辩证地结合、统一。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实”——画面中的实景、真境。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虚”——画面中的空景、神境(或“艺术空白”)。

舞蹈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的艺术特征。

作者(赵执信)“完整”、“精粹”缺一不可,应诗写出一鳞半爪而不支离破碎,这就是虚实结合!

(3)本文作者通过对洪、王、赵主人观点的评述提出了怎样的看法?

提示:作者认为洪升重视全面忽略了粹是自然主义;王士祺看重一鳞一爪而忽视全体是形式主义;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作者赞成赵执信的观点,提出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

(4)深人讨论问题,把握文章的精粹。 课文提出,“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这是大大的误解。”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欣赏艺术的体会,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提示:首先,王、赵的看法是片面的。课文指出,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但是,那种绘制全龙、须眉毕现的雕塑绘画一定就是自然主义因而不足取吗?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对课文的观点补充、修正。例如下述说法:

绘制全龙功不可没。世界上本没有龙。龙是画家、雕塑家想像的产物。艺术创作中先有了完整的龙的形象,画家、雕塑家才能从龙的全体出发画出龙的一鳞一爪,才能通过一鳞一爪反映龙的全体。观赏者心目中也要有龙的完整形象,在看了画上的一鳞一爪之后,全龙才能在想像中再现出来。

以具有象征作用和概括力量的一鳞一爪表现全龙是以粹概全;以全龙表现神话世界也是以粹概全。对于整个神话世界来说,全龙成了精粹的“一鳞一爪”。所以绘制全龙不能一概否定。

拓展:一花一天堂,一沙一世界,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正是通过有形的“实”来推知无形的“虚”,从而创造更广阔的意境,表现更丰富的生活!

3、作者选取了哪两种中国艺术进一步阐述虚实相生的手法?

那副著名的《深山藏古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画面只有崇山峻岭、山路蜿蜒,一个小和尚在山下河边打水┅┅古寺“虚”掉了,但并不等于没有,不然小和尚从哪里来,又到何处去,自然从古寺来,再回古寺去,这也是“实中藏虚”。

比如齐白石画虾,早期画了十只虾足,后来减少为八只,晚年时只画了五只虾足。齐白石画虾没有画水,本来活着的虾只能生活在水中,画活虾就要画水,但齐白石把水省略掉,画面上用大片的空白代替水。

戏曲中也是如此,“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常见的。演员通过极少的道具营造出极丰富的意境,给人极大的空间感。比如舞台上老船翁一支浆和摇曳的舞姿能让人感受到荡漾起伏的江水,站在荷花筐里的演员通过摇动的腰肢和左右晃动的手臂,更给人以荷花随风摇摆的美感。

4、建筑、书法也是如此 ,天坛的图片,旷野中的亭子。

教师简单分析:天坛是皇家祭祀场所,天坛面对着虚空的天穹,似乎也能感受帝王一统天下的气魄;亭子本身并不是画,但与广阔的天地共同融为一幅大画,王羲之的《兰亭序》中18个“之”字写法各异,虚许实实,表现出王羲之飘逸洒脱的精神风度。

小说《祝福》较为完整地讲述了祥林嫂的一生,《荷花淀》则截取了生活中几个最精彩的片断,生动地表现了白洋淀妇女纯美的心灵和成长的过程。就完整性问题,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作简要评述。

完整性相对而言。《祝福》写了祥林嫂一生的几个片断,无论是在卫家山、贺家懊,还是鲁镇,都经过“去粗取精”,凡是与“礼教吃人”无关的内容都舍弃了。所余的都是典型性极强、足以概括祥林嫂一生悲剧命运的精彩情节。《荷花淀》虽只截取了白洋淀妇女战斗生活的一两个片断,也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两篇小说都是全与粹、虚与实完美结合的优秀作品。

其实,诗歌里面的“虚实结合”也是很多的,在诗歌里面,“实”是指“写景”,“虚”是指“抒情”,纯粹的写景和抒情都是没有生气的,所以诗歌历来重视“虚实相生”的方法,“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同学们能举出这样的里子吗?

师生共同分析诗句:大家看杜甫的这两句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虚实相生没有?

通过春天的花鸟景物,表达作者在战乱年代的惊恐心理和恨别情绪,形象而又深刻,看似写景,实则抒情。这是“化虚为实”。

作者把无形的“愁”化为有形的“一江春水”,把自己因亡国而引发的多而不绝的愁绪渲染得淋漓尽致。这是“化实为虚”。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明确:“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虽然没有写隐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贾岛本人悠远恬淡的心境,还可以引申出人生的哲理:人在追求理想和真理时,明明近在眼前,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发现或得到。这由实见虚,虚实结合。

王之焕《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实景,历历如在眼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由实见虚,把景物与心胸打成一片,从视野的开阔,可以想见抱负与气度的远大。人们从这两句诗中还可以悟到站得高才看得远的生活哲理。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教学反思:艺术创作的原理都是共同的,本文讲解较为抽象的艺术创作原则时,举例要不拘一格,重视把抽象的原理给讲形象化,生活化,平面化。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qoxwkn.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