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传统文化知识学习心得6篇 传统文化学习体验:缘起历史,传承生命

传统文化知识学习心得6篇 传统文化学习体验:缘起历史,传承生命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在了解历史和文化,更是在寻找传统精神的价值和智慧。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表达我们自己,也更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

传统文化知识学习心得6篇 传统文化学习体验:缘起历史,传承生命

第1篇

翻开历史的尘封,时间的车轴早已行进了许久,悠久的岁月,悠久的历史,悠久的中华已存在千年,回想在千年的岁月长河里,炎黄子孙以他们无穷的智慧,共同创造了不朽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化如同奔流不息的大河,在广阔的神州大地上,流经千年的岁月,中华文化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以奋斗铸就辉煌。然而,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们的传统文化却受到巨大的冲击,在网络文化泛滥的波及中,我们的传统文化却被推进了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文化命途堪忧!

清明扫墓,这是怀着对祖先的崇敬,中秋赏月;这是寄托着对亲人的思念……当圣诞的钟声敲响时,许许多多的人都沉浸在这西方的欢乐中,他们忘记了古老的中国似乎也有这样的新春祝福;当情人节在中国兴起的时候,他们似乎忘了在七夕的夜空下,牛郎和织女那千年的等待,他们忘的是悠久的中华文化。

琴棋书画,这些中华文化辉煌的见证,可是如今又有多少人了解这文化的瑰宝呢?虽然如今在校园里掀起了一场“艺术热”,学习美术和音乐的人很多,但是学美术的并非是中国画,却是西方的素描;学音乐学的并非是中国的古典乐,而是西方的流行音乐,难道他们忘了中国画的神韵之美了吗?难道他们不懂得中华文化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吗?

汉字,这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与其相伴而生的便是书法,但是随着手机、电脑的普及,我们的书写能力便慢慢地退步了,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写出古人那样刚劲、潇洒的书法呢?恐怕当需要手写时,看到的只是一个个蹩脚的符号,中国汉字的那种形体之美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但又有多少人在意过呢?现今写错字,提笔忘字更是常有发生,作为一个中国人,连我们自己的文字都无法书写自如,这又能怪谁呢?一切都只不过是我们自己不注意罢了。

央视曾播出《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它所讲述的是中国传统的美食文化,这让我们更深地了解了中华文化,然而在西方“快餐文化”的冲击之下,人们似乎渐渐地忘了真正的美食文化,就此而言,他们忘的不仅仅是美食文化,更是包含美食文化的传统中华文化。

当西方掀起一场“汉语热”时,当“孔子学院”在世界兴起时,当中国国学走向世界时,作为华夏儿女的我们却对国学漠然视之,只觉得国学难懂、难学,便放弃学习的信念,留下的只有于丹等国学大师在那里孤独地呼唤,这是我们炎黄子孙应该做的吗?从不曾想到,许多人已经将祖先的历史忘得一干二净了,他们难道真的忘了屈子在汩罗江边深情呼唤,忘了子美在浣花溪畔忧国忧民,忘了东坡在赤壁之下豪情壮志,忘了这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了吗?

中华文化正一步一步地被我们推向历史的长河中,朋友们,都快点清醒吧!保护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文化净土,莫要让中华文化湮没于历史之中,因为中华文化正是辉煌的时刻,它所需要的是我们对其传承与弘扬。

传统文化知识学习心得6篇 传统文化学习体验:缘起历史,传承生命 第2张

第2篇

我的外婆家在江苏,属于江淮一带,爷爷奶奶家在辽宁沈阳,两地的传统习俗有些不同。

昨天周六,一大早,外公外婆就买回来大包小包许多食材,今天什么节日?我有点好奇,明天冬至,就是大冬,俗话说squo;大冬大似年,北方饺子南方汤圆squo;,北方过年大年三十包饺子,我们江淮是包汤圆,所以我们今晚包饺子吃,明天早上吃汤圆!哦,耶!我开心地欢呼起来,我们家真好,南方北方的习俗都有呢!外婆,我来帮忙,我们早点包饺子和汤圆啊!呵呵,看你这个小馋猫急的!妈妈笑道。饺子皮我揉,这个我拿手,爸爸自告奋勇道,汤圆的豆沙馅儿还是我来!外公得意地自夸道,这自制的豆沙馅儿,可是买不到的好吃哦!呵呵……

下午,写完作业,我突然闻到了很香甜的味道,来到厨房一看,果然是外公把豆沙熬好了,好香啊!我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一旁在和饺子馅的爸爸乐了,饺子馅你也来一口吧!那是生的,我才不上当呢!我也来包!

一切准备就绪,外公外婆包汤圆,爸爸妈妈包饺子,我两边忙着,外婆,其实,这南方北方的饺子和汤圆其实根本是一样的,你看,都是把馅儿包到皮儿里,只是南方用米粉,北方用面粉!嗯,总结的准确,外公赞扬道,寓意也都是希望一家人团团圆圆,把幸福和祝福随着馅儿包进去,外婆跟着总结道。嗨,你怎么把饺子馅儿包到汤圆里去了!妈妈惊呼道,我低头一看,包错了,这样也好,你们看电视上,菜汤圆的做法也很多,今天这是我为大家做的菜汤圆哦,哈哈,不错,再包几个菜的吧!外公高兴地笑道。一家人都哈哈大笑起来。暖暖的亲情,洋溢在温暖的屋子里,洋溢在我们每个人心中。

我觉得很幸运,我常常可以感受到南北方两种传统文化。虽然南北方传统文化有些不同的地方,但是对家的爱,对家人的爱,都是一样的。传统文化让我们家更加和谐欢乐!

第3篇

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比如剪纸、过春节、放风筝等等。

春节是小朋友们最喜爱的节日,也是最吉祥的日子,到了那时,广场上就会热闹非凡,我想知道为什么会这么热闹,于是就查了资料,我终于明白了: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我还找到了关于春节的小故事:古时候,有一种怪兽叫“年”,它头上长触角,凶猛异常,每次到春节的时候,就要到村里吃人,但是有一次来了一位老人,他说有办法赶走“年”,然后,他利用火、响声和红色赶走了“年”,从那以后,每到春节,人们就会放鞭炮,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贴上对联,“年”再也不敢来了。

春节也有很多的风俗习惯,比如:腊月二十三:祭灶,差不多家家的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的神位;腊月二十四:扫尘,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都统统扫出门;腊月二十五: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的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幅来年;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洗掉不好的运气;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放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我的老家一到春节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有人在舞台上表演,也有人舞龙舞狮子等很多节目。

贴对联是一个重要的活动,先把对联涂上胶水,再贴在门上,左边一个,右边一个,上面还有一个横批,不管是被丢弃的房子正在住着的房子都要贴上对联,我老家的对联几乎都是我和爸爸贴的。

经过对春节的了解,我还知道好多的事情,以后我会带来更丰富、更好玩的事情与大家分享。

第4篇

我爱书法,不仅爱它的结构,还爱它的外形,意境。甲骨文,金文……这些象形文字的演变,是一种希望,是中华文明永久传承的希望;是一种寄托,寄托着中国人对祖国的热爱;更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积极向上的精神。

我喜欢他们的结构。我有时看到花体的英文,会对它甚是喜爱,那用钢笔巧妙拼凑的美丽曲线,实在令人对其赞叹不已。但是,这些英文始终是由一个个字母构成,单看一个字时,只会因为其形式的优美而喜爱,不会想到更深远的意境。而汉字却不同了,看以前的古文时,就算从未接触,也可以根据其意境将其含义猜个八九不离十。那是一种汉字中的意境,意境中的诗,诗中的山水画。看看用毛笔写的“一”字吧,要是仔细看看“书圣”王羲之的“一”,你就会发现那不同寻常的美。毛笔轻轻一顿,收笔一提,就造就了如此美丽的汉字。它的结构单一它的结构单一,就是简简单单的一横为何给人一种用千言万语都无法描绘出来的感觉呢?似乎无法将其强硬地安在一个形容词之上。这就是中国书法,这就是它的强大魅力!

我还爱它们的外形,意境。你看,那简简单单的笔画,是那么优雅,细腻,又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般的壮阔。简单的汉字在书法家们灵活的笔下行云流水,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似一汪清泉从山涧流下,没有丝毫拖泥带水。当我用眼睛仔细的欣赏这字时,仿佛被这小小的字带到了一个奇异而美丽的地方,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一般闲适;有“更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般的不舍;还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般的孤寂……一个小小的汉字,竟有如此深远的意境。这,就是中国书法,这就是中国书法的强大魅力!

现代化的风謿洗去了糟粕,但也在侵蚀着中华文化的精华。朋友,也许你已经很少写字,更不用说写毛笔字了,也许你经常用手敲击着骨干的键盘,目不转睛地盯着荧光屏,不妨去看看名家的书法,再亲手临摹一下,你一定会重新热爱汉字”体会到中国书法的魅力。让我们从新拾起蒙尘的笔,一同书写中华文明的美丽画卷吧!

第5篇

在两天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过程中,使我受益良多,也有一些感想体会。首先家和万事兴,富而不乐,贵而不安。人生最难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这些都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判断力、智慧以及不断的学习,所以人要时时地停下脚步来思考,方向是不是正确,不能在“忙、盲、茫”中度过。在我们的人生中,处处都充满了抉择,从择食、择言、择业、择偶、择友等各方面,都需要我们要有判断力,要有智慧,而这些都归于我们是否学明白了,不能因为我们自己退却的心,消极的心,坏习气而打败自己,福田靠心耕,量大才能福大,大舍才会有大得。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五伦八德:夫义妇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而其中,百善孝为首,我们就应该以身作则,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

人生当中有很多挑战,改坏习惯的过程是不断上进的,但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总会有很多波折的曲线上升。另外“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很有道理,当我们遇到了挫折或困难,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总是怪别人,怨天尤人。在我们平常处事行事的过程中,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各自择,天心地宁;各相择,天翻地覆”,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的话;少说讽刺的话,多说真诚的话;少说命令的话,多说尊重的话;少说批评的话多说鼓励的话。家里的每个人,都做好了,那这个家自然兴盛,自然和谐。

其次百善孝为先,什么是孝?如何行孝?有父母去奉养,有亲爹、亲娘可以叫,是一种人生的幸福,不能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后悔事。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故天经地义乃为孝。并且我们中国人的孝并非愚孝,舜的故事告诉我们孝敬父母,不能让父母难受,伤心,“大杖则走,小杖则受”的心灵才是对父母真正的孝顺。

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今之孝者,立身行道,而扬名于后世。

还有礼在人际关系中的运用“鞠躬”之礼,并非在于形式,而真正的是关乎行礼之人的内心是否恭谦,鞠躬之礼就是要告诉自己应该常处下,用来降服自己的傲慢之心。

有礼之人,礼可以成为他生命中的助力,而无礼的人,则是阻力。“礼者,敬而已矣”,有礼之人,为人真诚,可以得到长辈的帮助和提携,因为人际关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你对他不友善,他也不会对你好,“而凡人之所以为人也,礼仪也”。

弟子规就是人生的交通规则,学弟子规的每一句,是学它每一句话后面的存心。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更需要努力逐步改掉坏习气,培养好习惯。

第6篇

党的xx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并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全面正确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阐发和传承,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是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复兴的重要基础,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战略举措。

文化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即所谓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则多指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内容,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学艺术、道德观念等,也就是所谓的精神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进而也改造人自身的活动。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一方面,文化不过是“人化”,即人按照“人”的需要和理想改变人以外的世界,以满足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一块天然的岩石不具备文化意蕴,但经过人工打磨成为一件石器或艺术品,便注入了人的价值观念和劳动技能,从而进入“文化”范畴。因此,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社,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另一方面,文化又是“化人”,即人按照“人”的需要、价值和理想优化、美化和完善自身,把人的品质、思想和行为方式等提升到优雅、完美和高尚的程度。人是“文化的动物”,正如西方哲学家卡西尔说“人是符号的动物”。人改造自然,创造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等符号系统,使人生活在符号的意义世界中;人创造自己特有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包括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社会结构(伦理、政治、法律)、价值观念;人创造人特有的精神世界,极大地拓展了“人”的理念。所以,人是生活在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之中的,是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的。物质生活并不能保证人的幸福,因为幸福是一种精神感受。人的幸福感、归属感来自于精神文化生活。

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对人的品德的教养。《周易·贲卦·象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段话里的“天文”,即天道自然规律;“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都能遵从文明礼仪,规范行为,塑造人格,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所谓传统,指的是世代相传的文化习俗。传统具有历时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它是人们历经千百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选择和积淀下来的经验和观念,又是一种反应了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规律、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为大多数人沿用的文化模式。一般认为,传统是“过去时代留下的文化”,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因为传统不是静态的积淀物,而是动态的价值取向。传统是保留在现代人记忆、话语和行动当中,对现在仍然起作用的那一部分过去。也就是说,传统是一种精神观念传承的过程,是肇始于过去、表现于现在、直达未来的一种精神趋势和存在。一种文化现象一旦成为传统,必定是在社会组织及人的心理结构中有着强大生命力和潜在影响力的东西。这些业已积淀为人的普遍心理和生理素质的因素,时刻在规范、支配着人们未来的思想、行为。传统是现代开拓和成长的因素,是现代发展的一种资源。

一个民族要有传统。传统构成了我们的文化记忆,使我们获得了有别于他人的特殊品质。传统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得以生长的根脉,它把我们和本民族久远的历史连接起来,使我们感受到自己是一棵有根的大树上长出来的枝叶,而不是现代化潮流之下的浮萍。保护我们的传统,就是保护我们的未来。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涵括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其他各种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的文化体系,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家园。

在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农业文化是基础,它决定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塑造着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身。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古代社会东部为农业区,西北部主要是游牧区,由此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并存又相互补充。东部的农耕经济占优势,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农为本”、“重农轻商”,从而形成了辉煌的农业文明。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道家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儒家讲究刚健、有为、进取的入世精神,道家则偏重于柔顺、无为、潜隐的出世精神。它们相互对立,又相互吸收融合,共同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佛教文化在东汉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佛教以人生为苦,把追求人生的解脱作为最高理想,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影响和改造着中国的学术思想、道德观念、艺术审美、风俗习惯等。经过转化的佛教文化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一起成为中国文化的三个重要源流。

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四个方面的突出特征:一是延续性。在世界文明史上,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与中国被尊为“四大文明古国”,然而前三个古代文明或因异族入侵而中绝,或因部族冲突而衰落消亡,文化出现了大幅断层,有些文字至今不能识别。唯有中国传统文化虽历经磨难,却能数千年一脉相承,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延续性。二是统一性。中国传统文化是汇聚了中国区域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即使在内忧外患的危急关头,在政治纷乱、国家分裂的情况下,它仍能保持完整和统一。这一特征在世界任何民族文化中都极为罕见。三是伦理性。中国人以家族为社会生活的中心,血亲意识构成社会意识的轴心,宗法式的伦理道德长久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整个传统文化体系呈现出一种伦理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精神。第四是实用性。中国的学术文化、科技文化、物态文化、精神文化都可以称为“经世致用之学”,都是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它像流淌在人们生命肌体内的一条难断的血脉,能把人们的心灵联结在一起;它像一台播种机,能在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中孕育创造的力量。在人类历史上,不少曾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落败的民族,靠着顽强的文化生命力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那些拥有璀璨文化并充分展示了文化力量的民族和国家,必将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留下绚丽的一笔。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愈加凸显。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qgnzre.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