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3篇 “乘法口诀背过了,心理也健康了”— 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3篇 “乘法口诀背过了,心理也健康了”— 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和解题技巧,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应对挫折和压力等方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能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3篇 “乘法口诀背过了,心理也健康了”— 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第1篇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因素。在教学中,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他们的情感,锻炼他们的意志,发展他们的个性,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愉快的情绪而变得感知敏锐,想象丰富,思维活跃,从而达到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目的。

良好课堂学习心理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教师要更新观念,重审师生关系,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即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状态下学习,带领学生向既定目标前进。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要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出发,运用好激励性语言,在对教材的学习、理解、分析之中,帮助学生揭示心育内容,感受心育滋润,接近心育目标。

1.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学生尊重和敬仰教师,可以形成积极向上,愉快、活跃、和谐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因此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以适应学生日益扩大的信息面、学生的独立性和日益增强的成人感的需要。如微笑地走进教室,微笑地上课。当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提出问题有困难时,老师适时地微笑可以减轻或者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时时用自己的良好形象和诚信感化学生,给全班学生以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

2.建立适当合理的学习期望。教育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积极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则会妨碍学生的进步。对于学生学习的期望,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只有当教师采取的方法合适,对学生的学习期望合理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因此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赞扬学生在学习上取得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在课堂教学中特别要避免使用“你听我说”“我告诉你”之类的命令式、灌输式的语言,坚持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说话,例如“请你继续讲”“你的分析是不是这样”“请听听我的想法”“我想作一点补充”“如果这样说是不是更全面”等。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这样的语言表述,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也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因此我们应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顺利地解决。实际上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适合心理辅导的内容和素材,而且学习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教育的情境。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践,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挖掘本学科心育内容。例如:教师通过选择典型课文,开发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象能力;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感悟,对所营造出的教学情境的深入体会,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通过课文对人物语言、动作、品格的描写,受到人文内涵的熏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只要教师细心挖掘、善加利用,那么,在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中,在一个个生动例子的研读中,一定能挖掘出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丰富内容,收到心育的实效。

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重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抓住各种教育契机反复渗透、耐心诱导和细心培养。可结合多媒体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设计“激发——探索——总结——探索”的教学结构,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的活动。教师要多尝试进行开放的课堂教学,这样的课不仅可以给学生以乐趣,更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着眼于心理素质教育来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真正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3篇 “乘法口诀背过了,心理也健康了”— 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第2张

第2篇

一、在中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我们的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时代,它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个高科技的时代,需要人们具有独立获取、运用新知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需要人们具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奋发进取的精神;这是一个交往频繁的时代,需要人们具有与人合作的意识,团结的意识和民主平等的意识;这是一个生存困难的时代,需要人们学会生存,对社会有责任感,对他人有信任感,对自己有接纳感。由此可见,未来社会对人的心理健康有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教育既不能让社会取消竞争,也不能退回到田园生活的时代,我们只能面对现实,帮助中学生以安宁平静的心态来迎接和适应这种高科技,高效率,高竞争的社会浪潮。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学生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去适应生活,以及如何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或技术,帮助中学生战胜自己的某些弱点,进而战胜竞争中的困难,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实施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基本途径也应在课堂教学。并且,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比起择时择地的专门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明显优势,这表现在:首先,各科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和教师占据时空最多的场所,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掌握、智能的培养和心理的发展,绝大部分是在这一特定时空中完成的。如果忽略了这一时空,就等于放弃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场所。其次,各科教学本身就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这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教材。再次,学科渗透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教育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既然在中学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如此必要性,那么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如何做到合理有效渗透呢?下面就我在教学中的经验和体会谈几点看法。

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的良好发展,教师的不良心理行为容易使学生对教师产生质疑,即教师自身就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以一颗赤诚的爱心来面对所有的学生;以一颗宽容的心悦纳每一位学生;以一颗善良的心关爱每一位学生;以一颗赏识的心鼓励每一位学生;以一个智慧的头脑来引领每一位学生;以一个健康的心理来感染每一位学生,教师要真正在“教书、育人”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提升。

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但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把握好度,否则,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因为渗透不是简单地去寻找教学内容中有无一些心理学知识,牵强附会地与心理健康教育挂钩,也不是停止具体的教学过程来单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而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师德风范和人格魅力,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来实现。

化学学科集知识性、科学性、工具性于一体,有着丰富的教学内容;化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诸多优势,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各种资源,采取多种有效途径,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我们可以: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的情绪状态能使人的机体活动和智力活动发生重大变化。愉快、轻松的心境能使人头脑清醒,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解能力。相反,压抑的心情会使人大脑思维混乱,学习效率低下。即学生的学习既是认识性学习,也是情感性的学习。冷漠无情的教学压力下的教学,只会导致学生机械性学习,并把学习当作苦差事从而导致厌学。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好自己的情感,善于把自己的情感通过言语、表情、动作传播给学生。以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态对待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位学生,不断给学生鼓励。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思维深广度和趣味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认识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在热情和融洽中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课堂成为让学生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过程,从而促使其心理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班杜拉说:“很多社会学习都是通过观察他人的实际表现及其带来的相应后果而获得的。”也就是说,学生的认知是在与社会交往过程中不断建构的。因此,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化学史上一些典型的事例和典型人物为素材,激励学生学习。例如,在讲“元素周期表”时,可向学生补充介绍放射性元素镭的发现。居里夫人和他的丈夫在实验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坚持不懈,利用手工加热的方法,从八吨沥青残渣中分离结晶出0.1g镭盐。讲到有关“甘油”的知识时,可以联想到炸药,介绍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历程,在几个亲人相继丧命的情况下,化悲痛为刻苦工作的动力,发明了安全性较好的甘油炸药。这些人物的感人事例肯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坚强的性格以及对科学、对事业的执着精神也会深深地影响学生,激励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新课程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探究。教师应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采取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包括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元认知学习等等。比如改革学生实验,增加小组探究性实验,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实验小组,小组成员交流探讨,共同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分工协作,动手实验,还可以进行小组之间的竞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动手实验,很多实验并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学生多次实验得到的结果也许都不太理想,教师应鼓励他们不断地思考、探索,当实验最终获得成功,学生将在成功的喜悦中体会到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精神的重要性。如果实验失败,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其进行会诊与改进,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完成实验的过程其实也是磨练学生意志的过程。而且在学生实验中,由于实验动机一致,同一实验小组的同学如能取长补短、操作协调,定能取得好的实验结果。相反,如果组内各人都孤僻、自卑、胆怯,或各人都爱表现自己而轻视对方,实验小组人际关系不和谐等,就难以取得好的实验结果。在教学中应注意对后面一种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他们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逐渐形成一种团队合作意识和良性竞争意识,这是立足于未来社会所必须的良好品质。

评价学生也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一个途径。教师应从能力、知识、学习态度、情绪表现与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中学生正是自尊心最强的时期,大都存在着爱表扬怕批评的强烈心理。一句由衷的赞美可使挫败的孩子悬崖勒马,使表现不错的孩子更加积极上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激励目标,运用激励语言,采用激励方式,形成激励氛围。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句话都要向学生表达一份爱、一份期望和鼓励。对于学习开小差的学生要用眼神去暗示他要精神集中地投入学习。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评价和鼓励,即使学生答的不对,也要让他非常体面地坐下。让学生每天都得到一定的成功,使之在成功中体验欢乐、得到满足、提高自信心,进而获得奋进向上的动力。自信心是成功的前提,是保持最佳状态的基本保证,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心理品质。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多给学生舞台去展现他们的优点。教师还要能够看到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对于在课堂发言、作业、课外活动、各种创新设计等言行中,只要有闪光点,就要及时发现,并予以充分肯定和表扬,这会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帮学生树立自信,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以上是我在一线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当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靠某个教师或者某个学科的教师的能力是无法完成好的。这就需要学校领导的充分重视,学生家长的积极配合以及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我们培养的学生一定能成为符合二十一世纪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第3篇

从语文教学来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学科渗透的一种方式。可是,由于语文这门学科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应积极主动地配合班主任及学校政教的工作。

首先是课堂学习心理方面,这主要是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来考虑的,它主要包括课堂气氛的营造、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习惯的培养等。

为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笔者较为注重创建民主、平等、友善的师生关系,及时肯定和表扬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热情启发和耐心等待暂时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从爱护的角度指正回答错误的学生,尽可能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同时,教师犯了错也应及时承认,不能搞“权威”,要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被尊重和期待的,从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此,笔者经常采取以下两种措施:一是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感受到被教师重视的愉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二是教师带着感情上课,用生动的语言和表情等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给学生,将学生潜在的感情挖掘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蕴含着积极向上的正面因素,如为人处世的方式、生命的意义、做人的道理等。因此,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内容,并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对班主任和学校政教工作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根据笔者多年的从教经验,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有明显的年级特征。如初一学生在人际关系和适应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初二学生在处理问题时容易出现过激的行为,初三学生在考试、分数、名次等方面容易出现心理失衡的现象。而科任教师对学生直接讲道理,效果往往不理想。因而,笔者经常借助课本中的一些正面事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学生自我领悟、自我认识,进而自我改正。

学生进入初二后,自身的不足日益显现,成绩上的差距逐渐拉大,分数、名次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部分学生难以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他们渴望成功,却往往失败,容易产生挫折感及心理失衡。笔者向学生推荐了余秋雨的散文《为自己减刑》,让学生明白,不要把竞争对手当作自己的监狱,不要把别人的每项成果当成自己无法忍受的酷刑,只有打开心灵的枷锁,才能清醒地认识自我,才能自由、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学生到了初三,分数、名次、父母的期望、学校的严格管理等方面的压力明显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也达到了顶峰。在整个学年中,有将近半个学期是在复习学过的知识,因而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初三学生既有沉重的精神压力,又要面对枯燥乏味的学习内容和技能训练,所以心理状态特别不稳定,如何缓解心理压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向学生介绍了余秋雨的散文《苏东坡突围》,向学生讲述了才大志高的苏东坡为何屡遭迫害却依旧能豁达长寿,写出惊世之作的故事,带给了学生一些有益的启示。

教师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不能像班主任那样对学生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直接做思想工作的机会较少,所以充分利用教学环境,结合教材中的一些积极因素,从另一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导方式。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较新的学问,它的内涵丰富,需要教师长期探索与实践,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路子,开创出新的教学局面。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qgl5v5.html
专题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