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人居环境百日攻坚战工作简报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简报2篇 百日“新生态”攻坚:人居环境再升级!

人居环境百日攻坚战工作简报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简报2篇 百日“新生态”攻坚:人居环境再升级!

本文为一份关于人居环境百日攻坚战的工作简报,着重介绍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的进展情况。该行动旨在通过加强环境监管、清理整治违法建设和治理重点区域等措施,推动城市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

人居环境百日攻坚战工作简报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简报2篇 百日“新生态”攻坚:人居环境再升级!

第1篇

2010年以来,四平市委、市政府打响了一场农村环境整治的攻坚战。通过集中整治,全市所有乡(镇)所在地、80%以上行政村环境面貌发生了明显改变,初步形成了以“一核三带”节点镇、沿线村为骨架、县(市)区域内重点线路周边村屯为支撑的农村环境面貌新格局。

释放信号,聚集力量。2010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把“三区一建”作为农村工作的总抓手,“一建”就是人居环境建设;2011年,又提出三年城乡环境面貌大改观;2012年,四平市委书记刘喜杰在市第六次党代会上提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行动计划。”市委、市政府对下大力气抓好农村人居环境的态度十分坚决,各县(市)区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分管领导靠前指挥,层层释放工作信号,以“五清、十建、两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全面铺开。

要求“一核三带”节点镇、沿线村和县(市)区域内重点线路周边村屯必须全面完成整治和建设任务;其他乡(镇)、村屯至少有70%达到规定标准。为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全市共培育了10个新型社区和大村庄,并启动了“四平市首届美丽乡村”评比活动,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带入长效发展阶段。

?四平日报》和四平电视台推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专题报道,配合督查宣传先进、曝光问题;市新农村办公室编发专题简报,推广环境整治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各县(市)区、乡(镇)分别通过新闻媒体、工作简报、宣传标语、流动宣传车等形式宣传人居环境建设工作,全市上下形成了开展环境整治,建设美好家园的浓郁氛围。

挂牌整改,立时显效。成立了由市农委牵头、两办督查室、新闻媒体共同参与的督查组,全方位地深入到各县(市)区开展督查工作,采取了张挂“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单位”牌匾、下达整改通知书的方式督导工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曝光跟踪,不容反弹。市“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行动计划”推进办公室每半月调度一次县(市)区行动情况,报市委、市政府督察室下发督察通报。使搞突击检查后就反弹的现象逐渐减少,各地不断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拉网督察,不留死角。市委、市政府联合督察组坚持每半月展开一次督察,全面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确保环境整治工作的有效推进。督察组先后组织三次大规模的督察行动,督察范围覆盖全市所辖78个乡(镇),逐个乡(镇)录像评比,排出名次。既保证了工作的全面开展,又督察出了你追我赶、想事干事的氛围。

注重规划,分步推进。制定了环境整治分两步走的战略,即2012年为集中整治年,以整治为目标,全面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2013年为质量提升年,以“一核三带”为重点,打造4个样板镇群、10条环境优良线路。使“一核三带”成为新农村样板先导区、优美环境展示区,农业精品项目集中堆放区,农民增收致富的引领区。

按照不同的条件和基础,确立了“一核三带”节点镇、沿线村、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县(市)区域内重点线路周边村屯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重点。全面开展“五清、十建、两化”;其他乡(镇)、村屯重点开展“五清”。坚持成线、连片集中整治和建设,点成线、线成面,形成带状效应。

统筹协调,联建帮扶。组织开展了“千名干部包千村”、“一村一企联建帮扶”活动,各级领导亲自带队到所包村进行对接、调研和帮扶,其中省级领导现场办公21人次、市级领导31人次、县级领导411人次。市本级83个驻村指导员快速完成对接,包保部门和企业到所帮扶村制定帮扶方案,协调项目和资金,实现帮扶目标。

人居环境百日攻坚战工作简报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简报2篇 百日“新生态”攻坚:人居环境再升级! 第2张

第2篇

吉林市以“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任何时候不能淡漠农村”等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整市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总体安排部署,以“六清”为突破口,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1378个行政村实现了干净起来,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大幅提升,广大农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农村正在建设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和城里人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的生态乐园。

一、抓住关键点,全面开展“六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整治过程中,面对出现的诸多难题,我们抓住关键点,找准切入点,逐项破解,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良好开局。

一是抓好规划先行。按照省政府总体要求,我市相关部门正在编制或修订《吉林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吉林市农村垃圾治理专项规划》、《吉林市农村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绿色村庄规划》、《河道治理规划》等规划。统筹安排和布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道路建设工程、污水垃圾处理工程以及水、路、房、电等基础设施,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各项规划与乡镇、县市规划的协调衔接,按照规划实施农村各项建设。

二是抓好垃圾清运。为实现垃圾日产日清,我们采取不同方式,分类管理。对附近有填埋场的村,实行“户分类、村收集并就地处理”的方式;对转运距离较远的村庄,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并处理”或者“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市)处理”等方式。指导行政村聘用保洁队伍,配备清运设备,或者通过购买服务及时组织垃圾清运。同时提倡建筑垃圾就地减量化填埋,可回收利用垃圾分拣销售,不可回收垃圾清运填埋,农药瓶等有毒有害垃圾要按规定转运到指定垃圾厂统一处理。目前,全市已有1244个村配备了转运车或购买服务;有1350个村聘用保洁员4708人。

三是抓好侵占公共空间整治。近年来,在村集体公共建设用地上私搭乱建现象呈上升趋势,不仅影响了村容整洁,而且导致村里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无地可用,柴草垛无法实现统一堆放,村社路没有了边沟和路肩,绿化美化无法实施。为此,在工作中,我们把私搭乱建、侵占公共空间做为整治重点,结合农村土地确权,切实把农村公共用地清理出来,为垃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柴草垛统一堆放留下了充足空间。

四是抓好教育引导。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分靠他律,七分靠自律。自整治工作启动以来,我们坚持宣传与整治同步,教育与管理并行,采取新闻媒体、网络平台、宣传车、简报、宣传单、标语、公告栏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让农民充分认识到自己才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最大的受益者和主导者。广大农民群众从开始的被动,到后来的主动,从最初的不理解到全程积极参与,用群众的力量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形成了“美丽乡村是我家,建设需要靠大家”的良好氛围。

经过两年运行,我们在工作推动、经费保障、督促检查和网络化管理等方面探索建立了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工作推动机制。为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市建立了“市级主导、县级主责、乡级主抓,村社主干”的四级联动机制。制定了《吉林市以“六清”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方案》,层层落实领导包保和部门包保责任,细化了“清、栽、管、护”、“刷、档、埋、拆”目标任务及具体措施。特别强调要充分发挥乡村两级作用,乡镇书记镇长作为作第一责任人,亲自部署组织督察。村级注重发挥村“两委”牵头、村干部带头作用。县市区要落实主体责任,加强组织,强化领导。

二是探索经费保障机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也是最大的瓶颈制约。我们探索出了市级政府奖补、县级政府主投、乡级政府补贴、村集体补助、农户适度出资出劳的经费保障机制,有效整合了农村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农村道路、植树绿化等涉农资金,打捆使用,集中投入,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2015至2017年,从1000万元到3000万元,我市在财政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每年递增1000万元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奖补,带动全市累计投入整治资金近5亿元,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三是用好督查考核机制。制定了《吉林市以“六清”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考核办法》,由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和市新农村办组成联合督导组,采取日常督查、调研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办法,对各县(市、区)环境整治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同时,开展拉练式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平时检查相结合,根据考核成绩,确定一、二类县(市、区),兑现市级奖补资金,以此调动各县(市)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整治工作顺利进行。

四是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在卫生环境整治上推行网格化管理,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角、分片包管、全面覆盖。把每一家农户做为最小的网格单位,落实“三包三责”,即:包门前卫生、栽花、除草;负责公共路面清扫、路肩维护、道路两边栽花除草。在此基础上,每个村划分若干片区,由村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担任片长,具体负责对所辖片区环境卫生工作的督导、检查和落实工作,全面建立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长效管理机制。目前,已有1341个村落实了“三包三责”制度,覆盖面达到97.3%。

工作中,我们运用创新思维,大胆尝试,探索环境整治全新模式,在整治方式、整治内容、整治范围三个方面实现了扩展。

一是在整治方式上,引入社会资本。2016年,我们首次通过ppp模式,将社会资本引入农村,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垃圾收运w系。将垃圾收集池改为地埋式环保桶,然后统一密闭压缩式运输到垃圾处理厂进行处理。这一方式,和国际垃圾收运体系接轨,符合垃圾投放集中密闭化、运输密闭压缩化、处理无害化、利用资源化的.要求。引入社会资本,也一定程度缓解了财政压力。目前,我市桦甸市已经正式投入运营,其他纳入计划的县(市、区)正在建设或者组织合同签订,6月底前全部投入运营。

二是在整治内容上,实行综合整治。为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提档升级,我们在确保全市所有村屯彻底干净起来基础上,实施了重点片区打造、农村公路建设、村屯绿化美化、农村改厕、农村暖房子改造、秸秆综合利用、乡镇政府所在地环境整治、镇区线路改造九大行动,农村环境从干净起来向美起来,发生了质的转变。两年来,我们突出建点连线、以线促点、串线扩面的推进模式,重点建设了永吉县口前镇西阳片区、舒兰市西部美丽乡村示范带、磐石市“两点三线”片区、蛟河市榆江片区、桦甸市常山镇片区、船营区搜登站片区、昌邑区左家片区、龙潭区乌拉街片区、丰满区二道小环片区9个示范片区。2016年,全市共修建农村道路442公里,绿化美化农村公路里程3105公里、栽植树木159万棵、种植花草4019万株,完成农村改厕1万户。今年,我们计划在丰满区二道小环片区实施临街院落综合改造工程,谋划建设路面改造、绿化美化、农村暖房子等综合改造项目23项,计划投资5800万元。

三是在整治范围上,开展乡镇政府所在地环境整治。城市建设这几年突飞猛进,早已干净了起来。经过“六清”专项整治,我市农村的环境也逐步得到改善。而连接城市和农村的乡镇政府所在地环境一直没有多大改观,成为环境整治的薄弱环节。为此,我们又加大了乡镇政府所在地环境改善力度,从卫生治理、秩序规范、设施维管、绿美亮化、临街建筑、文化渲染六个方面实现了全面提升。

通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我们改掉的是陋习、根治的是顽疾、改变的是环境、塑造的是形象、凝聚的是人心,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pp4vz4.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