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中班语言快乐的春节教案6篇 "发现快乐的春节:中班语言课程教案"

中班语言快乐的春节教案6篇 "发现快乐的春节:中班语言课程教案"

本篇文章为您介绍一份中班语言快乐的春节教案,该教案包含多种有趣的活动,帮助幼儿通过对春节的了解和参与,掌握丰富的语言表达,增强交际能力。教案内容涵盖春节文化、习俗、传统美食和手工制作等方面,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气氛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班语言快乐的春节教案6篇

第1篇

1、了解春节习俗,知道春节是我国特有的古老传统节日之一。

2、能够对色彩鲜明的中国画感兴趣,喜欢年画中所表现的喜庆热烈的气氛。

重点:了解中国的春节习俗,喜欢中国画所表现的喜庆热烈的气氛。

难点:能够吐字清楚,感情真挚的表演,爱好民族音乐。

2、经验准备:收集各种不同特色的年画,红纸包,请家长帮助孩子用压岁钱做件有意义的事情。

1、教师:春节是中国人的年,在农村,人们很喜欢在墙上或门上贴热闹的年画来庆祝。小朋友见过年画吗?说说你见过的年画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小朋友看年画有什么感觉?它表现了一种什么气氛?

1、教师:小朋友看老师带来的年画上有谁?手里拿的是什么?(如手里拿着鱼,表示年年有鱼等)

2、教师:画上还有许多图章,刻印着什么字?表示什么?(如丰、年、鱼福等,都是祝福的话)

1、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年画的不同色彩,并说出几种主要着色。

1、引导幼儿知道年画多是农村过年时贴在墙上,增加过年喜庆气氛的一种画。

中班语言快乐的春节教案6篇

第2篇

2、能用较连贯的语言完整地讲述事件的主要情节和内容。

1、寒假前布置任务,请家长配合,引导幼儿留意春节时的快乐事情。

引导幼儿讨论:人们在春节的时候都喜欢做哪些事情?

幼儿回忆:家人或亲戚朋友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其表情是什么样的?想想他们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

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准备讲一件自己在春节里最快乐的事给大家听。鼓励幼儿把有意思的事情告诉给老师和小朋友。

请幼儿独立发言,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快乐事,注意引导幼儿讲述要有头有尾,是其他小朋友听明白,共同体验春节活动的快乐。

组织幼儿阅读画册,请幼儿仔细观察画面,看图猜想他们的快乐事是什么,然后说说他们的快乐事和自己的快乐事有什么不同。

请幼儿说说理由,如:他的快乐事很有趣,他讲的很好等。

在日常生活中,激发幼儿谈话的兴趣,引导幼儿开展小组自由谈话活动。

家园共育:请家长配合,鼓励孩子将自己喜欢的事主动讲给家长听。

第3篇

1、了解有关春节的文化、历史,欣赏不同地区不同习俗,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热爱生活、体会美好生活的情趣。

2、尝试着采用多种材料和工具来制作春节的小礼物,表达自己美好心愿。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

3、将记忆中的春节的美好景象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画面要体现出春节的喜庆气氛和热闹场面。

5、通过讨论,激发过节日的情感,知道要愉快、合理地过节。

了解有关春节的历史、、文化习俗,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

把学生带到事先布置好的教室里,请学生们欣赏陈列在教室里和他们自己带来的工艺品,观看有关春节喜庆的场面,各地不同习俗的录像。

2、你准备这样去表现它才能表达出节日美好、、欢乐喜庆场面?

(二)庆个别学生示范其他同学看书、欣赏其他同学的美术作品。

第4篇

1、知道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以及春节的具体时间,初步了解春节的渊源和习俗,能背诵王安石的《元日》诗。

2、在“拓展活动”“看一看”环节学习有序观察,在“说一说”环节体会有感情地表达。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以及春节的具体时间

让学生知道春节时我国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以及春节的具体时间,初步了解春节的渊源和习俗。

在《千家诗》中,我们学过一首诗《元日》,谁能给大家朗诵一下?指名背诵,全班齐背诵。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伴着这首诗,让我们走进春节,了解春节。

1学生通过小组学习知道,春节在正月初一,在古代称为“元日”“元旦”,俗称“过年”

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和故事,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现在,让我们仍然回到春节那快乐祥和的日子里。在我们的记忆里,春节期间,除了课文里介绍的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相互拜年,还有许多风俗习惯和庆祝活动。

第5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思路、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阅读,能找出描述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3、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知道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

同学们,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它象征团结、兴旺,是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

下面请听一首歌谣: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喇叭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读了这首儿歌,你有什么感受?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题目就叫: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

参考内容: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29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他创作勤奋,解放后写了20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1966年去世,终年67岁。

第一部分(1—7节):描述北京市民在腊月准备过春节的情况。

第二部分(8—11节):描述北京市民除夕,元旦,年初过节的盛况。

第三部分(12—16节):描写北京市民过元宵节的情况。

本文以时间(腊月——元宵节)为线索(或是以春节的过程为线索

腊八——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④本文选取和组织了哪些材料?(填写下表,主要事例写得详细一点)

除夕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以组为单位,各自谈谈对下列句子的感受,概括老舍先生文章的语言特点。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2)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通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2、联想一下,在我们的家乡,春节是什么样子?(请回家问问父母,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关于春节的文字写下来吧)

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一起感受了老北京的春节,体会了新社会的美好。相信同学们对中国的民俗文化有了一定的感觉。那么,请大家上网搜集一下,看你能找到多少关于民俗的内容。

请大家课后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并把它写到周记本上。

第6篇

4、让幼儿了解节日的由来,感受节日欢乐的气氛,一起欢度节日。

提问:过年时与平时有哪些不一样/过年时有没有自己动手捏饺子、蒸馒头。

(1)提问:馒头、方糕、饺子、汤圆分别是什么形状?

指导语:小动物一起吃午饭,糕点不够吃了,我们用粗粗的彩笔在盘子里面画上许多糕点送给它们吃吧!

重点与难点:注意线条应接好口;糕点就画在盘子里。

幼儿比较感兴趣,但有部分幼儿动手能力差,应继续锻炼幼儿动手能力。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noz4g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