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小学美术教学反思6篇 "探究小学美术教学:反思与提升"

小学美术教学反思6篇 "探究小学美术教学:反思与提升"

本文将探讨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在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让小学美术课程更加有效地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是当前教师和学生们都需要面对的重要议题。

小学美术教学反思6篇

第1篇

上学期低年级的美术是以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为主。主要方式是涂色、添画。整个学期下来,孩子们的绘画水平都有了一定的进步。本学期我是在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以指导为主,强调创造的过程,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与其他教师在交流中要多了解孩子,主动观察、分析孩子的各种情况准确把握,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教给孩子技能技巧,让孩子画出心中的画,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孩子从小就喜欢乱涂乱画,他们把乱涂乱画作为一种自由的游戏活动。学生借助画画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想象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但低年级孩子年龄小、控制力差,绘画水平低,正处于涂鸦期,我觉得正确的观念和适当的方式引导是激发学生美术活动兴趣的关键。

春天,它蕴藏着无穷的奥秘和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开展美术教学中,我尽可能捕捉孩子感兴趣的事物,让孩子运用自己的感官去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玩一玩,并在教学过程中,多给孩子观察、欣赏的时间,引导他们进行细致的观察,使孩子的脑海中留下清晰丰富的印象,帮助孩子们积累丰富具体的、直接的生活经验,从而激发孩子们想画、爱画的欲望。如:在进行绘画“小蜗牛”前,我们通过让家长先带孩子们一起去观察小蜗牛,先对蜗牛有个初步的了解,从它的形态、形状,身体上的纹路。不但引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从中获得了许多关于蜗牛的感性认识,为绘画“小蜗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而更好地把它表现在画面中。

孩子对事物的美感、形象思维还处在启蒙阶段,缺乏相应的表现能力,若任凭孩子自由发挥,而没有正确的示范、引导,那么就会出现空有过程而没有结果的局面,从而使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孩子美术表现力的发展。为了避免学生对范例的机械模仿,因此我在向孩子示范时,并不要求他们模仿,而是通过把所要表现的事物进行分析,然后示范其主要的外形轮廓。在这过程中,我结合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用自编的小儿歌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表现事物。

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坐不住,绘画活动中总喜欢自言自语,任我多次提醒、控制,但还是闹哄哄、始终难以安静下来,他们的绘画水平也较低,不能自如的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因而,在作画时,我总是鼓励孩子边说边画,尽情地释放孩子自己的情感,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为此我改变以前的这种做法,相反地在绘画活动中引导学生放心地边画边说,如:在绘画在画小朋友的身体时。学生边画边说:“一条线是妈妈,一条线是爸爸,再画一条线手拉手,”边画边说,孩子们既掌握了绘画的技能,他们自己的感受又能得到释放,乍一看,活动室有点乱哄哄,仔细瞧,孩子们十分投入,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完成了。所以说,在指导学生作画时引导学生“说”比较可行,每一次美术活动,我都允许他们绘画的结束后与同伴交流、提问。如:请小朋友悄悄地告诉旁边的好朋友,“你画的是什么?它们在干些什么事情?他们在什么地方呢?”孩子通过说,掌握了绘画的技能,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起到了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作用,从而促使孩子大胆用色、大胆表现及想象创造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其次,在指导学生画毛毛虫的不同动态时,我尝试使用“基本形”不变的方法,引导孩子让自己的毛毛虫从不同的方向爬过过来。通过多次的示范、指导、练习,孩子们对此有了初步认识,孩子们都能从不同的方位变出自己想象中的毛毛虫。因此在绘画中对孩子们要求要高一点,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总之,在今后的美术教学活动中,还有许多的地方值得我们去探究,值得我们去反思。我将努力探索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在积极愉快的情绪中,获得经验和知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水平上有所提高。下学期我将让孩子们尝试了其他不同的画法,如滚画,吹画,染纸画、刮画等,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以学生为本,决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要充分理解孩子、信任孩子、欣赏孩子,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呵护他们的创造潜能。

小学美术教学反思6篇

第2篇

在我从事教育行业的几年时间里,最经常听到的就是:“当一名美术老师真好!上课不用从头讲到尾,轻松又愉快,轻松的收获教学成果,还可以得到全校学生的爱戴……” 我听了,笑一笑,心想要是真能让每一节美术课轻松愉快又有良好的效果,这个美术老师的造诣可不一般了。要美术课上好,还真不是那么简单,课前要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老师下工夫来思考、推敲。

在我任教的几年里,学习了很多美术教学成功案例,观摩过许多优秀美术老师精彩授课,同时我也在思考:什么样的美术课称得上好?怎样上好美术课呢?在思考的同时,我把自己总结的教学理念搬到课堂里,在一次次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

目前,“为画而学”的教育观已经越来越受到美术教育者的非议。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中绝大多数人,目前不可能将主要精力放在美术学习上,将来也不一定以美术专业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所以,我们对学生实施的不是专业美术教育,我们寻找的途径,必须是从教育的角度来认识美术课程。现代儿童教育基质中,无不体现着“寓教于乐,寓教于玩”的基本特点。

然而,儿童的美术教学中,并不是以通常意义上的“轻松游戏、浅尝辄止”,它的“游戏”内容更为丰富,规划更为宽松,过程更为复杂,结局更多变化。它要求学生真正做到一个亲身体验的参与者,眼、脑、手并用,充分运用各种知识,充分展示各种能力,充分挖掘各种潜能。而我们教师就是这项“游戏”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应该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循循善诱,耐心引导,以充分启迪学生的心智,发散学生的思维。在低年级美术教学中引入游戏性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真正进行最自主的美术活动。

第3篇

美术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它能让学生学到绘画与制作的本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才华;能使学生感受美;能使学生热爱学习。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课已不再是从前那样,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画。素质教育已渗透到了美术教学中,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作业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而美术课堂就好比一个乐园,让学生乐在其中。

美术课要想上好,其实还真不是那么容易。不论是课前的精心准备,还是教学中课堂的情景创设、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教师下工夫来思考、推敲。

美术课的准备绝不单单是教具的准备那么简单,它还需要有更为广泛的内容。如在,教具是制作好的各种各样的剪纸作品。为了让课堂更有氛围,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些民族味较浓的曲子,这些曲子在课堂气氛的烘托上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除了充分的课堂资源之外,更要准备的是老师多方面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讲课之前我自身就必须先要明白剪纸是怎样的一种民间艺术,有什么样的特点,剪纸都分为那些类型等等。这些不光是靠临时抱佛脚得来的,还要靠老师长期的一些积累,才能将别人的东西转化为自身的一种文化素养。

课堂的教学是重点,很多问题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在这里我想谈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和引导学生自由创作可能会出现的无序性的矛盾。所有老师都知道,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是上好一节课的必要保证,这也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一个原则。可往往有些类型的美术课却不需要孩子们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去完成要求的作业。比如一些手工课,也学需要几个学生去共同合作完成。几个同学凑在一起共同创作难免会各抒己见。而且他们也不会像成人那样有克制力,这样势必就会造成纪律的不好。就比如,不仅要剪的像样,还要分清楚阳刻与阴刻的区别,这样势必就给此课增加了难度,授课教师就会考虑小组分工合作,相应的课堂纪律也会混乱。还有一些课加入了游戏、舞蹈等活泼的形式,课堂也会显得“杂乱无章”,问题是这样形式上的“乱”却并非无效。我曾看过一片文章说,国外的老师在上美术课时不需要孩子们坐得端端正正,他们给了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想象、去创作,学生甚至还可以画在桌子上,还可以“乱涂乱画”。德国纽伦堡丢勒中学的谢尔先生曾经说过:“在丢勒中学,学生作画时可以戴耳机听音乐,边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边作画。”我想这在国内肯定是禁止的。学校要求的是课堂必须要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齐、安静,往往会抹杀孩子的自由发展的个性,限制孩子的创造性。可怎样才能使两样兼顾呢?那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上既要收放自如,又要做到不放纵,不压制。例如:,可以尝试采用比较开放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外界的媒体,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可以带领学生去博物馆参观一些剪纸作品展;有同学说他(她)的奶奶(姥姥)很会剪纸,还可以把这些老人请来当成他们的课外辅导员。而作为教师的我也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学到更多关于剪纸的一些知识。能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学到知识。而且我认为,有时候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一些环境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反而获取知识的效果会更好。大家可以想想,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感觉是那样的贴近自己,其实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更何况这种学习方式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及在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我觉得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情。

以上所述,是在上完《剪纸中的阳刻和阴刻》那一课之后的一些感想,一些我个人的心得体会。其实不论是一年级还是六年级,我们上美术课的目的就只有一个,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于生活

第4篇

美术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它能让学生学到绘画与制作的本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才华;能使学生感受美;能使学生热爱学习。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课已不再是从前那样,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画。素质教育已渗透到了美术教学中,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作业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而美术课堂就好比一个乐园,让学生乐在其中。 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比如二年级的《色彩的情感联想》一课,虽然学生对颜色并不陌生,但对色彩的调配和变化规律却不了解,而且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水粉颜料,可以说对每一种物品和色彩都充满了好奇,于是我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去自主实践,探索发现。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室里都有哪些颜色?你喜欢哪些颜色?教室里挂了很多漂亮的装饰物,有绿色的叶子,红色的国旗,黄色、紫色、粉色等各色

的花瓣,还有各种颜色的衣物和文具。同学们惊喜地发现,

原来我们的教室里竟然有这么多美丽的颜色,我又让学生观察外面自然界中还有哪些颜色,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我们生活的世界真是五彩缤纷,也激发了学习色彩的兴趣。我又适时提出问题:这些美丽的颜色能不能用颜料调出来呢?学生齐声回答:能。我没有急于出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调配颜色,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不断地向同伴和老师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学生在自主实践中体验着学习的乐趣,并久久回味。看到学生这样快乐,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让我们所谓权威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扼杀了学生探索的自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创设教学的新境界。

美术课要想上好,其实还真不是那么容易。不论是课前的精心准备,还是教学中课堂的情景创设、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教师下工夫来思考、推敲。 同时,教学形式更加开放了。但是,我也看到,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真正落实“有效教学、主动参与”,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反思。

一要关注学生的需求,以此成为推进教学进程的依据。所有的预设都是为了不曾预约的精彩。由原来固定单一线路变为现在的多元设计。二、要减少对学生的控制、放开对学生的

制约,我们会发现孩子其实非常聪明,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有更丰富的答案。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是更多的了解学生,给他们活动的机会、思考的空间。三、要学会真正有效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教师都知道即时评价,但到底什么样的评价才是真正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呢?为了鼓励而鼓励,为了评定而评定,将最终失去的学生对评价的可信度。要以富有启迪作用和富有情感的语言来打动学生的心灵,使评价确实评而有价。

在与教师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对新课程理念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是在教学行为上却又无法充分体现出来。最关键的原因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所以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研形式,变单纯的理论学习为“解决问题”的教研形式。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不针对问题的研究是没有实效的教研活动,因此提高问题的针对性是教研由形式走向实效的前提。进行科学的课堂观察,以“案例”为载体,找出问题的症结,表达活动实施中的困惑与成功、活动中的疑难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借此来引发更多的教师相互学习、分享经验、反思、探讨与教育实践有关的问题,提升教师将新理念融于教学行为的能力和教育教学的实践智慧。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认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通过与教师的互动交流,我们看到教师都能清醒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但是反思缺乏深度。要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可以从三方面进行,第一,正面反思,即寻找具科学性又具艺术性的教学行为,通过反思将其提升到理性高度,充分展示它的闪光点,可以思考:成功的教学行为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发生的?背后支撑它的教学理念是什么?提供的教学策略是什么?成功行为给我的启示是什么?第二,负面反思,即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不足或缺失,并把它提升到理性高度作归因分析。可以这样思考:教学中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原因是什么?如果再教一次,我如何解决这类问题?这个问题给我的启示是什么?第三,对比反思,根据前后两次教学效果的不同,抓住教学前后理念和教学行为的变化进行对比反思,可从中受到很多启示。教师通过不同方面的反思,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能力,加快自己专业化成长的步伐。 小学生学美术,很多人认为只要学会画几个人,画几只动物,涂涂颜色就行了,其实不然。如果学生不喜欢学或学得很累,就会以致于一见上美术课就头痛,甚至在美术课无聊地打发着时间,美术教学就很难顺利地进行下去。在课前和课后,我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既能学习美术基础知识,又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小学美术教科书上,每一课都只有几张插图,其他的内容就比较少,所以我们上一堂课就需要很多的准备。在备课中,我力争以充实的内容来吸引学生,通过听听、说说、玩玩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比如,一年级“纸工饰物”这一课中,我结合现在的实物情况,说说树是什么样子的,它会长哪些叶子,你想把你的名字挂在上面吗,怎么挂?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制做好了以后,我让学生思考叶子应挂在什么地方,请他们发挥想像力想想树的结构。问他们如何画出来美丽的大树?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并且将好几种方案都列了出来,然后我再让他们将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案制作出来。树做好后,我们又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树叶了。这些作业,所花的时间不多,但都是跟现实有关的事物,在学习的同时也帮他们解开了心中的迷雾,所以学生很感兴趣,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最后,我叫他们都把自己名字挂上去,有童趣一点的语言,原来以为相互认识会很麻烦,但我的顾虑却是多余的了,一堂课,既轻松快乐又严谨地完成了,同学们很快教到了新朋友。

美术课的准备绝不单单是教具的准备那么简单,它还需要有更为广泛的内容。如在,教具是制作好的各种各样的剪纸作品。为了让课堂更有氛围,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些民族味较浓的曲子,这些曲子在课堂气氛的烘托上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除了充分的课堂资源之外,更要准备的是老师多方面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讲课之前我自身就必须先要明白剪纸是怎样的一种民间

第5篇

在听课学习中我看到: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转变。同时,观念的转变还带动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往“师问生答”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在蜕变,已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我还看到,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总能走下讲台,走向学生、贴近学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自己的“教”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使教学向着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发展”靠拢。不少教师的课,“民主性”逐步取代了“权威性”,教学氛围更加愉悦、和谐了,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民主了。教师注意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自主学习了。同时,教学形式更加开放了。但是,我也看到,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真正落实“有效教学、主动参与”,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反思。

一要关注学生的需求,以此成为推进教学进程的依据。所有的预设都是为了不曾预约的精彩。由原来固定单一线路变为现在的多元设计。二、要减少对学生的控制、放开对学生的制约,我们会发现孩子其实非常聪明,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有更丰富的答案。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是更多的了解学生,给他们活动的机会、思考的空间。三、要学会真正有效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教师都知道即时评价,但到底什么样的评价才是真正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呢?为了鼓励而鼓励,为了评定而评定,将最终失去的学生对评价的可信度。要以富有启迪作用和富有情感的语言来打动学生的心灵,使评价确实评而有价。

在与教师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对新课程理念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是在教学行为上却又无法充分体现出来。最关键的原因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所以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研形式,变单纯的理论学习为“解决问题”的教研形式。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不针对问题的研究是没有实效的教研活动,因此提高问题的针对性是教研由形式走向实效的前提。进行科学的课堂观察,以“案例”为载体,找出问题的症结,表达活动实施中的困惑与成功、活动中的疑难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借此来引发更多的教师相互学习、分享经验、反思、探讨与教育实践有关的问题,提升教师将新理念融于教学行为的能力和教育教学的实践智慧。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认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通过与教师的互动交流,我们看到教师都能清醒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但是反思缺乏深度。要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可以从三方面进行,第一,正面反思,即寻找具科学性又具艺术性的教学行为,通过反思将其提升到理性高度,充分展示它的闪光点,可以思考:成功的教学行为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发生的?背后支撑它的教学理念是什么?提供的教学策略是什么?成功行为给我的启示是什么?第二,负面反思,即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不足或缺失,并把它提升到理性高度作归因分析。可以这样思考:教学中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原因是什么?如果再教一次,我如何解决这类问题?这个问

题给我的启示是什么?第三,对比反思,根据前后两次教学效果的不同,抓住教学前后理念和教学行为的变化进行对比反思,可从中受到很多启示。教师通过不同方面的反思,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能力,加快自己专业化成长的步伐。

反思之一: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时间和要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一节课只有40分钟,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是需要不断合作、探究、交流的,而这个过程往往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个时间如何调控和把握?在观摩课上,高手老师们似乎完全没有这个难题,但对我们这些平民老师来说,确是一个难题。我想,这就要求我们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在能够引发学生思维处一定要放,让学生充分合作、探究、交流,尽情地享受驰骋思维的乐趣;但当学生的已完成了这个思维过程后,就要及时收,像上面的讨论,当学生的描述处于不断重复时,就要及时进行下一个环节,用新的信息再次激发学生新的思维。这样开阖有度,才能既完成了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又注重了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体验过程。

学生开放、多样的思维与思维的准确性、完整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时间能力,而创新性思维是学生创新的基石。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都很注意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火花,创设适合创新性思维的情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发散思维,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开放、多样的特征。这样难免会出现一些学生思维的怪异、独特,甚至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些可能对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有好处,但在学生幼小时,老师还应该注意他们的思维的准确性、完整性,有些问题老师有责任引导其向正确的思维方向迈进,除此之外,在新课程教学中还出现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如,在新理念下如何体现学科的特点,课堂的实践活动如何开展才有效等,这些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

美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课程讲授时理论联系实际是非常重要的。以前只在教室中讲授理论,最多再辅助一些模型示范教学,这样虽然也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可以学到一些知识,但总是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调动不起来,理论和实践是两张皮,联系不起来。学了理论在实际中用不上。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在上课时教师在自然环境中讲解速写,在实践中教学,为学生设立情景,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给人带来的视觉的艺术美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感受娱乐之中的快乐,陶冶了学生的情感。与学生一起互动,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

在对风景的讲解中,使学生学到了运用速写的方法绘画风景画,学会了如何取景进行绘画。抓住了事物的结构特征进行描绘。本课,教师通过运用在真实景中绘画,提高学生的绘画兴趣,感受大自然的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美术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它能让学生学到绘画与制作的本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才华;能使学生感受美;能使学生热爱学习。如今的美术课不再是以前那样,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画;素质教育已进入美术教学,在课堂中以发展学生为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作业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美术课堂就好像一个乐园,让学生乐在其中。

美术课要想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老师下工夫来思考、推敲。

美术课的准备绝不仅仅是教具的准备,它要有更广泛的内容。比如在《节日的装饰》这一课里,教具是制作好的各种各样的手工装饰品,为了让课堂更有氛围,我试着准备了一些《快乐的节日》等一些有节日气愤的歌曲,这些歌曲在课堂气氛的烘托上起了很大的作用。除了有形的课堂资源的准备之外,更要准备的是老师多方面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得靠老师长期的积累。

课堂教学是重点,很多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这里我想谈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和引导儿童自由创作可能会出现的无序性的矛盾。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是上好课的保证,这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原则。但有些类型的美术课往往不需要孩子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作业,比如一些手工课,需要几个儿童合作完成,小朋友凑在一起难免会各抒己见,不会像成人那样有克制力,这样势必造成纪律不好。还有一些绘画课为了更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加入了游戏、舞蹈等活泼的形式,课堂也会显得杂乱,问题是这样形式上的“乱”并非无效。国外的老师在上美术课不需要孩子坐得端端正正,他们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创作,可以画在桌子上,可以“乱涂乱画”。德国纽伦堡丢勒中学的谢尔先生曾说,在丢勒中学,学生作画时可以戴耳机听音乐,边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边作画。我想这在国内肯定是禁止的。学校要求课堂必须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齐往往会抹杀孩子的个性,限制孩子的创造性。怎样兼顾呢?那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上的收放自如,既不放纵,也不压制。例如:可以采用开放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如手工制作课不妨带领学生去放飞风筝,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用制作的彩练、挂饰。窗花美化周围的环境;结合绘画课,可自办一个课堂小画展,组织学生参观发言,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学生生活相结合的能力。

有时候,大人在看孩子的画时,往往摇头说:“画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 殊不知,儿童绘画贵在无序、天然童真,去雕饰的浪漫稚拙,而且个性鲜明,想象力丰富。有的孩子喜欢色彩,有的孩子画画喜欢用线条。还有的孩子只喜欢画抽象的形状。所以对于儿童画的批改、评价应该有多重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儿童画中闪光的东西。

以上所述,为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的道路中,我还有很多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提高美术素质以外,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上好美术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和辨别、调色能力的同时,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在听课学习中我看到: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转变。同时,观念的转变还带动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往“师问生答”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在蜕变,已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我还看到,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总能走下讲台,走向学生、贴近学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自己的“教”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使教学向着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发展”靠拢。不少教师的课,“民主性”逐步取代了“权威性”,教学氛围更加愉悦、和谐了,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民主了。教师注意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自主学习了。同时,教学形式更加开放了。但是,我也看到,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真正落实“有效教学、主动参与”,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要关注学生的需求,以此成为推进教学进程的依据。所有的预设都是为了不曾预约的精彩。由原来固定单一线路变为现在的多元设计。二、要减少对学生的控制、放开对学生的制约,我们会发现孩子其实非常聪明,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有更丰富的答案。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是更多的了解学生,给他们活动的机会、思考的空间。三、要学会真正有效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教师都知道即时评价,但到底什么样的评价才是真正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呢?为了鼓励而鼓励,为了评定而评定,将最终失去的学生对评价的可信度。要以富有启迪作用和富有情感的语言来打动学生的心灵,使评价确实评而有价。

在与教师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对新课程理念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是在教学行为上却又无法充分体现出来。最关键的原因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所以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研形式,变单纯的理论学习为“解决问题”的教研形式。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不针对问题的研究是没有实效的教研活动,因此提高问题的针对性是教研由形式走向实效的前提。进行科学的课堂观察,以“案例”为载体,找出问题的症结,表达活动实施中的困惑与成功、活动中的疑难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借此来引发更多的教师相互学习、分享经验、反思、探讨与教育实践有关的问题,提升教师将新理念融于教学行为的能力和教育教学的实践智慧。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认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通过与教师的互动交流,我们看到教师都能清醒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但是反思缺乏深度。要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可以从三方面进行,第

一,正面反思,即寻找具科学性又具艺术性的教学行为,通过反思将其提升到理性高度,充分展示它的闪光点,可以思考:成功的教学行为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发生的?背后支撑它的教学理念是什么?提供的教学策略是什么?成功行为给我的启示是什么?第二,负面反思,即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不足或缺失,并把它提升到理性高度作归因分析。可以这样思考:教学中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原因是什么?如果再教一次,我如何解决这类问题?这个问

题给我的启示是什么?第三,对比反思,根据前后两次教学效果的不同,抓住教学前后理念和教学行为的变化进行对比反思,可从中受到很多启示。教师通过不同方面的反思,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能力,加快自己专业化成长的步伐。

反思之一: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时间和要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一节课只有40分钟,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是需要不断合作、探究、交流的,而这个过程往往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个时间如何调控和把握?在观摩课上,高手老师们似乎完全没有这个难题,但对我们这些平民老师来说,确是一个难题。我想,这就要求我们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在能够引发学生思维处一定要放,让学生充分合作、探究、交流,尽情地享受驰骋思维的乐趣;但当学生的已完成了这个思维过程后,就要及时收,像上面的讨论,当学生的描述处于不断重复时,就要及时进行下一个环节,用新的信息再次激发学生新的思维。这样开阖有度,才能既完成了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又注重了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体验过程。

学生开放、多样的思维与思维的准确性、完整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时间能力,而创新性思维是学生创新的基石。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都很注意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火花,创设适合创新性思维的情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发散思维,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开放、多样的特征。这样难免会出现一些学生思维的怪异、独特,甚至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些可能对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有好处,但在学生幼小时,老师还应该注意他们的思维的准确性、完整性,有些问题老师有责任引导其向正确的思维方向迈进,除此之外,在新课程教学中还出现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如,在新理念下如何体现学科的特点,课堂的实践活动如何开展才有效等,这些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

美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课程讲授时理论联系实际是非常重要的。以前只在教室中讲授理论,最多再辅助一些模型示范教学,这样虽然也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可以学到一些知识,但总是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调动不起来,理论和实践是两张皮,联系不起来。学了理论在实际中用不上。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在上课时教师在自然环境中讲解速写,在实践中教学,为学生设立情景,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给人带来的视觉的艺术美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感受娱乐之中的快乐,陶冶了学生的情感。与学生一起互动,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

在对风景的讲解中,使学生学到了运用速写的方法绘画风景画,学会了如何取景进行绘画。抓住了事物的结构特征进行描绘。本课,教师通过运用在真实景中绘画,提高学生的绘画兴趣,感受大自然的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美术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它能让学生学到绘画与制作的本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才华;能使学生感受美;能使学生热爱学习。如今的美术课不再是以前那样,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画;素质教育已进入美术教学,在课堂中以发展学生为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作业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美术课堂就好像一个乐园,让学生乐在其中。

美术课要想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老师下工夫来思考、推敲。

美术课的准备绝不仅仅是教具的准备,它要有更广泛的内容。比如在《节日的装饰》这一课里,教具是制作好的各种各样的手工装饰品,为了让课堂更有氛围,我试着准备了一些《快乐的节日》等一些有节日气愤的歌曲,这些歌曲在课堂气氛的烘托上起了很大的作用。除了有形的课堂资源的准备之外,更要准备的是老师多方面的知识、深厚的文化

课堂教学是重点,很多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这里我想谈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和引导儿童自由创作可能会出现的无序性的矛盾。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是上好课的保证,这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原则。但有些类型的美术课往往不需要孩子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作业,比如一些手工课,需要几个儿童合作完成,小朋友凑在一起难免会各抒己见,不会像成人那样有克制力,这样势必造成纪律不好。还有一些绘画课为了更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加入了游戏、舞蹈等活泼的形式,课堂也会显得杂乱,问题是这样形式上的“乱”并非无效。国外的老师在上美术课不需要孩子坐得端端正正,他们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创作,可以画在桌子上,可以“乱涂乱画”。德国纽伦堡丢勒中学的谢尔先生曾说,在丢勒中学,学生作画时可以戴耳机听音乐,边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边作画。我想这在国内肯定是禁止的。学校要求课堂必须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齐往往会抹杀孩子的个性,限制孩子的创造性。怎样兼顾呢?那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上的收放自如,既不放纵,也不压制。例如:可以采用开放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如手工制作课不妨带领学生去放飞风筝,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用制作的彩练、挂饰。窗花美化周围的环境;结合绘画课,可自办一个课堂小画展,组织学生参观发言,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学生生活相结合的能力。

有时候,大人在看孩子的画时,往往摇头说:“画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 殊不知,儿童绘画贵在无序、天然童真,去雕饰的浪漫稚拙,而且个性鲜明,想象力丰富。有的孩子喜欢色彩,有的孩子画画喜欢用线条。还有的孩子只喜欢画抽象的形状。所以对于儿童画的批改、评价应该有多重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儿童画中闪光的东西。

以上所述,为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的道路中,我还有很多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提高美术素质以外,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上好美术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和辨别、调色能力的同时,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教学才是真正适合学生发展的呢?什么样的美术课称得上好?怎样上好美术课呢?在思考的同时,我一次次试图在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艺术教育有不同于科学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特殊作用,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艺术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方法要有别于其他学科。艺术更为讲究的是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交流,否则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但情感教育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那又如何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到这种情感教育呢?

学校安排我担任一、四、六年级的美术课教学。然而,又正逢一年级是新教材,我如觅知音,便倾注了较多的精力,各种各样的教学思路也充分地得到实践。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实战实施,我大致地整理了以下几点:

一、富有趣味和情趣,充满美感体验的学习活动是培养兴趣的关

键。每个人都会对其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关注和积极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的状态。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项工作有兴趣,就有可能发挥他全部才能的80%-90%,并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劳。相反,只能发挥出20%-30%,也容易精力疲劳。兴趣还可以开发智力,是成才的起点。后来,我尝试把课本以外的内容渗透到教材中。借鉴课标的理念,我几乎把大部分的教材题目改成学生所感兴趣又容易理解的主题,让他们进行自由大胆地创作。有时还甚至先创作再引题,也就是说根据学生的作品自由取名。这样的方式普遍受到各班学生的欢迎,效果也不错,也可让学生从中树立自信,发展个性!

二、关注时间、地域以及个性差异。由于班级不同,学生性格各异,同样的教学手段所显现出来的效果也是大不相同

第6篇

画得像不像,而在于画的过程以及闪光的点子。每个孩子对待同一个主题有各自不同的想法,他们都有创造的欲望。如果教师要把他个人的(成人化)想法硬是塞给学生,或者拿着一些“范作”让孩子去借鉴甚至是临摹,那孩子的思维一定会被局限与“范作”或教师的思维中,从而哪来的想象和创造?现代教育中有一个教育观点:“不教而教”。“不教”,就是不把成人的技法模式过早地灌输给孩子;“教”,就是创造一个有问题的情景,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尤其是自主的创造精神。教师应该改变“灌输——接受”式教法,在教学的时候通过正确的引导,激发孩子根据自己的想法自信地去画,孩子们才能创作出意想不到的优秀作品。即使这些作品“不像”,那也是儿童个性的体现。只要画面中有儿童自己的想法,就应该适当地表扬。这样的教学,对提高儿童的自信心也是有一定帮助的。

传统的儿童画教学总是按照先勾线,再涂色的方法进行。这样画面是工整了,但也从另一方面局限了一部分孩子们的思维。在作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一些胆子比较大,喜欢创新的孩子敢于突破绘画程式,大胆尝试、实践,不断发现、寻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的创作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掘孩子们的思维潜能;教师也可以适时地介绍一些国内、外儿童运用的比较优秀的创作形式来让一些喜欢思考的孩子进行选择,如:在背景的处理上突破传统的用油画棒平涂的形式,而用点、曲线、小色块来取代,处理完的背景活泼、生动;对于主体物的处理可以用渐变或点、线、面结合的方法涂色,这样,儿童的作品才不会出现“千人一面”的结果。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mg46r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