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垃圾分类征文4篇 落地生根,共筑绿色未来

垃圾分类征文4篇 落地生根,共筑绿色未来

近年来,垃圾分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为了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激发公众对于垃圾分类的认识和参与,我们举办了一场垃圾分类征文活动。通过征文,希望能够借助文字的力量,传播垃圾分类的理念,引导大众形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共同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垃圾分类征文4篇 落地生根,共筑绿色未来

第1篇

现在一些农村垃圾处理并没有实现“无害化”的目标。比如,有的地方修建了一些小型垃圾焚烧炉,但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大量有害气体二恶英;有些地方比较偏远,垃圾运输距离长,运输成本较高,采用的“简易填埋”或者“露天焚烧”模式更是不得已而为之,其污染程度较小型焚烧炉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三种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在实际中运用饱受诟病,并没有破解农村垃圾处理难题。

“破解农村垃圾处理难题的核心工作应该放在‘分类减量’上,只有‘分类减量’才能降低农村垃圾的运输成本。”戴海蓉认为,现在一些农村采用的垃圾分类方法都很笼统,甚至出现很多错误,常见分类方法有“可回收”、“不可回收”、“可焚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塑料桶、宣传画册,但很多农村群众还是一头雾水,根本搞不清楚究竟应该怎么分,没有达到科学分类和减量的效果。

戴海蓉表示,要真正实现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必须结合当地的生活习惯和资源回收系统制定分类细则,配备专门的收运工具,建立分类存储设施,对收运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发动专业人员引导农民。总之,垃圾分类的方法要科学,可操作性要强,才能真正实现资源化、减量化的目标。

农村垃圾“分类减量”以后还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戴海蓉建议,可以根据人口、路网分布情况,划定一定面积的处理区域,建立区域卫生填埋场或者焚烧发电厂。另外,在城乡壁垒已逐渐打破的基础上,垃圾处理不应再有城乡差别,必须城乡统筹,走城乡一体化道路。

垃圾分类征文4篇 落地生根,共筑绿色未来 第2张

第2篇

这个月,垃圾分类一度成为了人们的热门话题。作为小学的我,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谈论一下这个话题吧!

首先,大家要知道垃圾共分四大类,分别是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接下来,就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垃圾分类的知识吧。

目前,常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是综合利用、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

可回收垃圾:包括报纸、期刊、图书、各种包装纸、办公用纸、广告纸、纸盒等等,但是要注意纸巾、厕所用纸水溶性太强不可回收。塑料:主要包括各种塑料袋、塑料包装物、一次性塑料用品,如:牙刷、杯子、矿泉水瓶等。玻璃:主要包括各种玻璃瓶、碎玻璃片、镜子、灯泡等。金属物:主要包括易拉罐、罐头盒等。布料:废弃衣物、桌布、毛巾、书包、鞋子等。

厨余垃圾主要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等食品类废物。

有害垃圾是不加妥善处理可能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垃圾。比如荧光灯管、干电池、各种化学电池等有害物质的物品。

其它垃圾包括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纸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采取卫生填埋可有效减少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气的污染。

通过我对垃圾以及垃圾分类的介绍,同学们是不是了解了许多呢?如果了解了的话,就请大家快快和我一起行动吧!

第3篇

暑假里我们假日小队组织了垃圾分类的宣传活动,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我想,我一定要做一个垃圾分类的小干事,为美化环境出一份力。

开学前,我已经把家里的垃圾桶分成四类:其他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厨房垃圾。我在垃圾桶上贴上了标识避免爸爸妈妈不注意丢错了垃圾。我的这些些行为受到了妈妈的大力支持呢!

记得有一次,妈妈把餐桌上的虾皮丢进了“其他垃圾”的桶里,过后妈妈发现不对了,赶忙把虾皮拣到“厨余垃圾”的桶里,还边拣边说:“保护环境是大事,是造福后代的事,你这么小就有这样的觉悟,我没有不支持的道理!”其实在没提倡垃圾分类之前我家就有一个“宝贝箱”,那里放的全都是废旧电池,足足有多半箱,看看就知道是攒了些年头的了,妈妈曾告诉过我电池是有毒垃圾乱丢会破坏耕地、破坏水源,这类垃圾随便丢掉是有罪恶感的。看来我们家人在保护环境的意识方面还很强呢!

上周六,有一次不愉快的经历,这天上午我和妈妈出门时顺便带着一袋垃圾准备丢掉,当我们要把垃圾丢进绿色(厨余垃圾)桶时,不远处的清洁工阿姨向我们边摆手边说:“去丢到黄桶里,去丢到黄桶里。”妈妈这时怔了一下说:“这是厨房垃圾。”随后丢进了绿色(厨余垃圾)桶里。那位阿姨已经走向了我们,气烘烘地把绿色(厨房垃圾)桶里的垃圾放进了黄色桶里,边说:“绿色桶是刚清倒过的,是干净的,你们就不能把垃圾放进有垃圾的黄桶吗?”一时间我和妈妈都很尴尬像是不懂得理解他们工作的人了。

回到家里我制作了一份垃圾分类的宣传小报,随后又拿去复印了一些,准备在假期里派送掉,我想在以后的日子里这样的误会就不会在发生了。

第4篇

在小镇的大街小巷还未贴满红底黑字的宣传告示时,老龙和三轮车早已教会了人们垃圾分类。

吱呀作响的旧三轮,载着一个矍铄老头,人唤老龙,或许他本姓不是“龙”,只是人们见他耳背,叫顺了。

“收废品——”冗长,又回转,尾音故意拖得长,经了风霜的沙哑嗓子,和着晨露和微风,吹进每个人的耳朵,一嗓过后,小镇的一天才算正式开始。

留存大大小小的纸盒,铺平一天一天的报纸,成果是或多或少的硬币。举手便能化腐朽为所需,依劳动取所得,自立又环保,纸盒子与空瓶子往往能决定童年糖果的数量。

老龙的吆喝又响起了。孩子们从玩耍的聚集中散开,各自奔向自家的院落,复又聚拢,身后拖着个大纸箱,与小小身形相称,俏皮又滑稽,“有废品呀——过来收哟——”舞动双臂,扯着嗓子叫住旧三轮,往往一声还不够,要两声,声音似线,拉着快要远走的三轮。

三轮车的刹车松了,停下来,会“吱”一声。耳朵背的人会把声音故意抬得高,“慢点儿,一个个来。”老龙的提醒也比常人分量重,孩子们乖巧地站成一列,年幼的我在队中骄傲又兴奋,努力地将脖子上仰,老龙正对着我笑,酱色的脸似被雕刻,阳光照及每一寸坎坷,盘根似的枯瘦手接过,折叠成细长状,置于杆秤间,动作徐缓,秤砣的位置一点点地向秤梢挪,平衡时,徐徐吐了口气,复又弯腰,拎起另一个,虔诚得像手执天平的正义之神。而空瓶子向来就是你说几个便是几个,连着编织袋一齐扔进旧三轮,小孩子是不会说谎的,老龙深信。

路边不知什么时候多了只墨绿铁箱。白色油漆刷着“旧衣回收”,四字方正得很,孤零零地杵在那儿,行人匆匆,绿皮箱也极少得到关注。一天,老龙路过,停车驻足,仔细研究,目不识丁的他拽住一位学生,急切地想知道意思,“哦,收旧衣的。”学生与他比划了半天,老龙才明白。想来那时也是汶川地震后重建的一两年,时值隆冬,遥想蜀地应更寒,老龙便号召人们拾掇孩子小的、些许时候不穿不用的衣服,塞进绿皮箱里,大抵是他平素待人和善,不诈不欺,人们也都愿拨拉出些时间,整理,洗净,曝干,叠齐整了,郑重地放进绿皮箱,绿皮箱渐渐由空变满。那年,老龙一直套着洗得发白的灰外套,终是没见那件轻易不常穿的黑棉袄,应该是捐了吧。

后来,我们渐渐长大,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常有吃不完的食物过期了,老龙心疼地看着粮食被糟蹋,骂声“作孽”,夕日欲颓之时,翻捡垃圾箱,撕开包装,掰碎,撒在草地上,犒劳了地上的小虫和天上的飞鸟,来回往复,人们也争着效仿。老人们把坏了的豆制品碾碎,埋在树周围,滋润了一方土地,楼下的枇杷分外甜,柿子也照眼红。果实流光之时,不忘加一句“老龙教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龙更聋了,灰黑的发早已被风吹白,小镇也从曾经的寡淡苍白变得流光溢彩,曾几何时,老龙臂弯上多了个红袖章,认真地琢磨起垃圾分类,“废电池过期药不能乱扔·····”童叟皆识。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lz3wd2.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