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道法新课标心得体会12篇 提悟未曾深,华章笔下耀

道法新课标心得体会12篇 提悟未曾深,华章笔下耀

道法新课标是教育部制定的、全国各级教育机构必须遵循的标准教学内容,也是新时代的教育大纲。本网站旨在为广大教师、学生及家长提供相关教材、教辅资料和备考指导等资源,以助力教育工作的高效进行。让我们共同领悟道法新课标的内涵,为培养新一代的优秀人才而努力奋斗。

道法新课标心得体会12篇 提悟未曾深,华章笔下耀

第1篇

今天我们学校组织全体老师参加培训,培训时间虽然短,却让我有感而发。以往,小学阶段的艺术类课程更多,由于孩子课业不重,家长也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培养孩子音乐或者美术等兴趣爱好。但随着升学逼近,学业加重,艺术类课程基本都会被砍,课外时间全被学科类辅导填满。新课改,也体现了学习的多样性,希望让学生可以更好的全面发展。

学习中老师讲到,学生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我们的课堂必须围绕核心素养展开,突出素养导向,基于核心素养设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开展教学实施。鼓励广大思政老师要“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铸魂育人、立德树人。新《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也强调了课程性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所以我们更应学习新课标的要求规范。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道德与法治课程要精心引导和培育,扣好人生第一粒扣。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需要我们去培育守护。作为一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要做到创新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育人质量;重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课堂吸引力。学生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我们的课堂必须围绕核心素养展开,突出素养导向,基于核心素养设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开展教学实施。

新课标的内容是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需求,真正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等不同方面,合理安排不同深度和广度的生活内容,让学生能结合生活积极参与到学科活动上,突显“因材施教”。

通过本次学习,让我知道,从小处入手,一点一滴的渗透教育,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成长。

道法新课标心得体会12篇 提悟未曾深,华章笔下耀 第2张

第2篇

经过学习新课标我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从中我体会到以下几点:

一、经过新课标的解读,使我感受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趣味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经过新课标的解读,使我感受到,教师的人生应当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一样。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我们应因材施教,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一样的可人之处。所以便更需要我们用不一样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们健康成长。

三、经过新课标的解读,使我感受到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理解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所以我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四、经过新课标的解读,使我感受到,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善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忙学生认识自我增强信心。

第3篇

20xx年5月11号下午,我倾听了韩震教授就20xx年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进行了解读。坐在屏幕下的我,用心地聆听着韩教授对《新课标》的解读,咀嚼着韩教授说的每一句话,回忆着自己的课堂,思考着今后的教学走向,感受颇多。用新课标的理念,给我在小学道法教学上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个方面。

这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相互交融,但各有侧重,不可相互替代,覆盖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全部课程内容,既突显了课程在培养时代新人方面独特的贡献,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特征,又与初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保持衔接,体现了育人方式的阶梯式上升和培养目标上一致的一体化设计。

我们道法课教师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就是要确立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和统帅地位,使教学的一切要素、资源、环节、流程、活动都围绕核心素养组织和展开,并最终指向核心素养的生成和发展。立足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制定就要彰显铸魂育人要求。教师要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立教学目标时应该坚持三个导向:

要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课程。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融合道德教育、国情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和法治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实践性。

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时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确保教学目标的适切性和可操作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新课标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课标(20xx)中的核心素养要求以阶梯化呈现。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核心素养要求具体在四个学段以阶梯化呈现。

同时,课程内容设计要凸显一体化的`要求,这为我们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也提出了新目标。

新课标(20xx)提出要综合运用观察、访谈、作业、纸笔测试等方法全面获取和掌握学生道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相关信息,要加强纸笔测试与观察、谈话等方式的结合,关注不同情景中学生品行日常表现,避免仅凭考试分数判断学生水平的传统单一评价方式。要根据评价情况及时分析原因,调整教学方式。

我认为,学习的目标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切有必要转变一下本人的角色地位,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环境,有了与老师同等对话的机遇,变得越来越勇敢,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总之,道德与法治反映的是大社会,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关键在教师。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以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新课标存在的意义是指导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而精准、细致的研读与解读才是新课标发挥作用的关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新课标有效地指引我每一次的备课、上课以及反思等教学行为,使其最大化地发挥指引作用。

时代赋予我们的不仅是机遇、更多的是挑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也会更加关注核心素养,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补充说明、实践,不断创新活动方式、提升课堂效率,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4篇

课程基本理念:课程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习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他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二)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

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与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思考、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的,儿童的发展是其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与外界环境积极互动而实现的。课程必须根植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

第5篇

听了专家教授对新课标的解读,我对新课标有了更多的认识。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结合义务教育性质以及义务教育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新时代义务教育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

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不能夺也”,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更应大处着眼。

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在进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探索,中国也在20xx年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报告,借鉴国际国际社会和教育组织对核心素养的研究,结合中国基本国情和中国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并且以核心素养培育为纲,制定课程目标、组织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景标准、实施课程教学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围绕核心素养展开,突出素养导向。

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

第6篇

20xx年4月21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课标将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式施行,下面谈一谈20xx版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标准的几个特点。

一、目标明确。20xx版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标准完善了培养目标,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二、价值引领。突出政治性,特别是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就是初中阶段的`思政课,它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实践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段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充分反映了这些。

三、素养导向。学生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围绕核心素养展开,突出素养导向,基于核心素养设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开展教学实施,研制学业质量标准,变革评价与考试命题。

四、一体设计。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分为1-2、3-4、5-6、7-9四个学段,加强了“幼小衔接”“小初衔接”,统筹课程性质、课程理念、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等各个部分内容,使课程标准既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又体现不同学段的适切性,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实现螺旋上升式的发展。

五、教考一体。针对“要求”提出“学业““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新版课标增强了学业质量标准和命题建议,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素养立意的命题思想,这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评价工作尤其是考试命题工作产生重要影响。

第7篇

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即引导学生理解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意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即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按照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路,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教育主题,强化课程设计的整体性。

3、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即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突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有机整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等相关主题;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突出问题导向。

4、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即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持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5、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即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

第8篇

最近我认真研读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同时观看了相关专业教授的视频解读,感悟挺多,收益不少。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新”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的优化和“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两个关键概念的提出。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中,将更加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发展和世界发展大势,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立志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认为新课程标准呈现了下列亮点值得关注:

新《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旗帜鲜明地强调了课程性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道德与法治课程要精心引导和培育,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按照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路,依据我与自身,我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关系的逻辑,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教育主题,强化课程设计的整体性。

新课程改革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合为“道德与法治”,以道德与法治教育为框架,有机融入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以及信息素养教育、金融素养教育等相关主题,强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道德与法治是门有思想,有温度、有深度、有宽度、有故事、有趣味有色彩的课程,我们要把握好这门课程的灵魂和实质,真正让这门课照亮学生的`心灵世界,促进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下面谈一谈我的学习《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后的一些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1.在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抓好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学初,积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学习态度,树立道德意识,提高认识能力。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细心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评价肯定,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通过学习,更新理念,克服以往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能力。并将自己的这些认识通过教研活动传递给道德与法治教研团队,提升全体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业务修养。

3.抓好常规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新教材理论知识,课堂上设计新颖、愉快的教学方法,增强趣味性,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学习!

第9篇

通过学习党老师分享的道法课程新旧变化和对比,我深刻感受新版的课程标准重视围绕核心素养展开,突出素养导向的变化。课程的内容、评价、实施等各个部分都是围绕核心素养的内容去进行了重构,强调大任务的完成、大概念的理解,更鲜明地表达了道德与法治学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性质。

通过对道法新课标的学习,感触最深的是更加人性化,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社会和生活。比如四年级上册《这些事我来做》,让学生从了解的家务活,再到家务擂台大比拼,通过一系列活动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渗透,让学生明白做家务不仅是关乎自身成长,也与家庭和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连。课标要求我们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挖掘学生资源、挖掘社会资源,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得到发挥。新课程要求我们要合理利用教材现有教育资源,合理扩充。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学生活动设计与研究,努力创设宽松、愉悦、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参与。

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标,涵盖了从一年级到九年级的学习内容,学生年龄跨度大,认知水平差异大。新课标从整体构建把握,注重学段之间的衔接。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格外关注幼小衔接和小初衔接。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与学生个人素养联系紧密的学科,一年级时注意了解收集学生幼儿时期的已知能力和素养水平,从而在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环境时,尽快适应、逐步转变。同时,高年级的内容又要与初中知识相关联,从个人行为习惯、道德认知顺利过渡到社会道德与法治层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准确把握这两个衔接点,便能很好地做到教育的连贯性和一体化。

就课程本身的特点来看,思政课就是综合性的活动型课程,更易于开展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我们知道所有的学科其实都不是孤立的,他们是有关联的,将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跨学科整合、贯通,同时也要体现主要学科本身的课程目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就重点在于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近现代史,这个过程不仅以语文、地理的知识为依托,更以初中学段的政治、历史紧密相连,所以要求老师们在践行“跨学科主题活动”的'过程中绝不能流于形式主义,而是应该真正地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和不同学科的老师们互相学习、交流,将其他学科合适的内容与本学科教学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样才能让跨学科教学真正促进教学的发展,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新的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更科学的方向和更具体的方法指导,值得细细去解读。

第10篇

道德与法治课本中的教材如何取舍,这一直是困扰一线品德教师的难题。毛惠娣老师就本校青年教师宋梦佳老师的优质课磨课经历,讲述了本校教研团队对《少让父母为我操心》这一课中教材的理解和取舍,并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和探究,可谓思考有深度,论述有力度,见解有高度。

毛老师深度解读了新课标,结合当前课改方向,指出“教材作为一个范例、一种学习的文本,需要教师去体认、去再创造。”“教师也是教材的编写者,教师即课程。”教师“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时效性、生动性、新颖性,让道德与法治课成为有现实关怀和人文温度的课堂。”毛老师概括指出,教学内容选择需要遵循两个原则:“贴近学生生活”和“关注学生经验”。

随后,毛老师再次以宋老师《少让父母为我操心》这一课例,结合课堂上教材的选择和取舍,从三方面讲述了教材取舍的方法:

(三)以事论理挖教材,合情合理用教材。每一个方法的论述,毛老师既阐述了自己独到的理解,又结合了课堂中的成功案例,真是有理有据,有血有肉。

毛老师用一堂课告诉我们:作为一线品德教师,务必要读懂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背后的深意,更要智慧地选择和加工,更好地为课堂服务,为学生服务。“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选择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

第11篇

暑假期间,全区进行线上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韩震老师的详细讲解为我们深入了解《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2022年版)》内容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韩震老师的独到见解令我印象深刻,受益匪浅。

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育教学的需要而产生的,与党的理论、重大实践应同步推进。难度大、变化大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特点,有新突破、新亮点,属于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韩震老师的观点令我体会到新课程方案与新课程标准的发布有价值、有意义。

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真正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当我们真的为之努力而展开教学的时候,我们会体悟到作为一名小学思政教师是如此的美好与幸福。我们是接地气的,是亲近生活、亲近学生的,我相信每一名教师都在为此做着努力,尽管这还需要些许时间,但是这种探索的过程也是价值满满。韩震老师谈到:不是为生活而生活,而是通过生活讲道理,韩老师的观点让我体会到作为一名小学思政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内涵体现在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以及责任意识。这五个方面的体现不应是孤立存在的,而应是一种核心素养间的关联,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核心素养不是分解的动作,而应是一致性、连贯性的动作“成品”。另外,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影响个人的'一时,而应是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一生影响。这种影响就是即便学生不能清晰的记得老师所讲的知识是什么,但是依然能够深刻的认同老师所传授的道理。

作为一线教师,成绩有时作为我们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韩老师认为与笔试的成绩相比,过程性评价与行为评价更为重要。对于此观点,我深表认同。我常常跟学生说这样一句话;“学习成绩不能代表所有,但是至少代表这一阶段大家的学习态度。”是的,态度很重要。老师不是要求人人考满分,而是希望学生都能积极向上。这种积极向上的状态就是一种过程评价。同样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希望在学生身上看到一股正能量——乐于助人、坦诚相待、无私奉献。这种关于正能量的评价就是一种行为评价。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教师教的不仅仅是书本的知识,教师本身就会带来一种影响,这种影响也属于教育资源之一。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求学生对书本知识掌握准确,我们自身就应该扎实学识;我们要求学生诚实守信、我们自身就应该信守承诺;我们要求学生以礼待人,我们自身就应该文明有礼。“言传不如身教”,我们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通过此次《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讲座的学习,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将指引我今后的教学工作。学无止境,行以致远,教师的成长推动学生的成长;学生的成长也成就了教师的成长,让我们一同成长。

第12篇

上周参加了临沂市初中讲课比赛听课学习,我的触动很大。虽然从教十年,但改教思想品德才不到两年。期间我感到自己的知识储备远远不够,压力很大。通过学习,我深切地体会到上好一堂课的不易。现在就自己此次听课活动,谈谈自己对课堂教学的几点感悟。

教师在教学环节过程中设计了四大板块:一、情境导入;二、畅所欲言;三、探究篇;四、收获篇。在这四大板块的引导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思想品德课学习中来。像:设置悬念,讲故事,谈话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教学游戏,情景资料等等。学生自如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本次大赛,教师不仅课件制作的好,而且语言丰富有激情。此外,教师在设计活动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从中设计很多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同学们都能各抒己见,无拘无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看着同学们那种争先恐后的`样子,我们可以切身体会到,师生配合融洽。

“利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些教师在执教中的每一个教学细节都在向我们诠释自己对教材的独到见解,然后再把这种见解,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根据学生实际,科学地创设情景,有利于提升学生道德情感、升华学生的道德行为。

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让生活走进课堂,并且能够打造温馨课堂,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利用了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手段,增强了课堂的感染力,具有较强的教育效果。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事,达到了很好的教学目的,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三天的听课时间转眼就过去,但留给听课教师及学生的远不止我上面所讲到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正如许光老师说的那样,一个字“动”起来。

1、“动心”学生心灵的触动。例如,一个恰当的评价也会让学生心动。

4、“动手”就是放手给学生。在完善我们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再做到许老师说的这些,我相信我会很快的“成长”起来。在孩子心中播撒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使思想品德教育水到渠成、润物无痕。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lz3g60.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