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数学周长教学反思6篇 "周长教学反思:优化数学学习"

数学周长教学反思6篇 "周长教学反思:优化数学学习"

本文探讨了在数学周长的教学中,学生常出现的误区和思维惯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反思。通过破除学生的错误观念,教师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数学周长教学反思6篇

第1篇

本节课教学的主要资料是百分数的好处,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和分数,个性是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百分数在学生生活、社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大部份学生都直接或间接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百分数,对百分数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用心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百分数的好处。

我组织学生讨论足球运动员参加罚点球比赛,就应选什么样的队员去比较适宜,由于学生上学期已经学会计算可能性的大小,学生很熟练的算出了三名运动员罚中的可能性,在比一比谁的罚中次数占罚点球总次数最高的过程中引出了百分数,此时,学生已经隐约之中感悟到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数,是为了比较大小而通分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学生已初步感悟出百分数的含义,也初步感受了比较数据时使用百分数的好处。

百分数是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知识,学生虽未正式认识百分数,但对百分数却并非一无所知。在上课之前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生活中的百分数”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介绍自我生活中见过的百分数,再出示一张调查记录单,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收集的百分数的好处,并让学生选取典型的例子汇报,让学生说说这个百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新课程理念强调,重视知识的构成过程,不能只关注结果。我的《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教学资料无论是素材的选取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必要性。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学习百分数有有什么作用,百分数的好处是什么,而是透过小组学习,让学生感悟在生活中搜集到的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悟出一些百分数的意思,从而总结出百分数的好处,然后再解决应用到实际生活例子中。

在最后一个换节我设计了拓展联系,学生在理解百分数的基础上,透过想象,说一说你还想到了什么,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被打开了。例如上半年完成了任务的60%。学生想到了还有40%没有完成;上半年的进度很快,他们的效率很高;他们先紧后松。又如我国航天发射七次,都成功了。那里面没有百分数,学生说出了里面内含100%;我国的航天科技十分先进,我为我们国家感到自豪,对学生也进行了必须的思品教育。

数学周长教学反思6篇

第2篇

初二学生大多数是14、15岁的少年,处于人生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他们好奇、热情、活泼、各方面都朝气蓬勃;但自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总之,初一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阶段,掌握其规律教学,更应善于引导,使他们旺盛的精力,强烈的好奇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认真学习的精神,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自觉学习。就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下面我谈谈这学期来我对数学教学中关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体会:

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探索: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如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下面谈谈我这学期在数学课堂上的几种做法。

数学知识的艰辛探索积累过程中,伴有许多动人的史实故事,闪耀着古中外数学家刻苦钻研、献身科学的精神光芒。教师应熟读这些史料,并机智地应用到教学中去。例如复数概念的导入,我先向学生介绍数的概念的发展史:自然数的产生、正分数的产生、负数的产生等,并向学生说明,我国是最早使用分数运算法则和正、负数加法运算法则的国家。而后,又讲古希腊数学家希勒索斯因发现无理数而被沉舟身亡的悲壮史实,讲意大利数学家卡尔达诺在他的朋友塔利亚巧解方程的基础上发现了虚数,讲虚数由发现之初被视为虚幻神秘的数,到揭开神秘的面纱而被广泛应用的漫长曲折的历程。学生听完数学史实故事后,精神振奋,兴趣倍增。综合教材讲史,对知识的发生、发展,对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与优良品德都有极好的感召力。

好奇心可以触发学生的求知动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新奇的材料,创设悬念的情境,使学生带着疑念的心情,产生揭开知识奥秘的浓厚兴趣。例如,在讲授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前,我说:同学们,我愿意在一个月内每天给你100元钱,但在这个月内,你必须第一天回扣给我1分钱,第二天给我回扣2分钱,……即后一天回扣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的2倍,有谁愿意?该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好奇心和兴趣,他们窃窃私语,出现了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从而促使他们非常认真地投入到探求真知的学习中去。

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巧妙地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来形象描述抽象疑难的数学问题,定能改变学生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的成见,使学生感到数学课乐趣无穷,耐人寻味。

例如,学生初学立体几何的一大障碍就是识图和画图,在平面内画立体图形的直观图时,锐角、钝角都可以看成直角,相交或平行的直线可以看成异面直线,这些视觉和想象的矛盾常使学生感到困惑。于是,教师在课堂上可对学生说:人都是立体的,但照片上的人像却是平面的,你能在你的照片上摸到你的鼻子的感觉吗?学生开怀大笑,从心理上缩短了与直观图的距离。再如,《集合》中数集符号的形象识记:山峰山谷连一起是自然数集n;上下皆平平整整是整数集合z;做人要脚踏实地是实数集r;启唇摇舌说道理是有理数集q;人到中年大腹便便是复数集c。经过这样的提炼,学生读起来兴趣盎然,记起来牢固实在。

数学的抽象性,若能精心策划设计,往往可以开发出回味无穷的趣味性。例如:题1:甲、乙、丙、丁、戌5名学生进行某种技能比赛,决出了第1到第5名的名次。甲、乙两名参赛者去询问成绩,回答者对甲说:很遗憾,你和乙都未拿到冠军;对乙说,你当然不会是最差的。从这个回答分析,5人的名次排列共可能有多少种不同情况?题2:设想你有三只箱子,这三只箱子分别装有2条黑领带、2条白领带、1条黑领带和1条白领带。箱子上挂有说明其内容的标签——黑黑,白白,黑白。但有人换了一下标签,所以现在每只箱子上的标签都是错误的。现在允许你从任意一只箱子里一次拿一条领带,但拿时不许看箱子里面,然后根据拿出的领带判断三只箱子的内容。你最少拿几次?从哪只箱子里拿?这些题目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学生思维活跃开阔,做起来十分投入。

凡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学生都特别感兴趣,教学应尽量多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有一种亲切感。如在讲等比数列的应用时,可举当前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真实例子:建设银行受托办理某单位职工集资建房贷款。贷款期限为10年,年利率为5.22%,(月利率为0.435%)。贷款的偿还采用等额均还方式,即从贷款的第一个月起,每个月都归还银行同样数目的钱,10年还清贷款的本金与利息。如果贷款p万元,那么每个月应偿还多少钱呢?事实表明,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学生津津有味,全神贯注,并且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因素,充分运用生动的语言、传神的手势、直观的教具、形象的媒体和精美的板书,为学生创设优美和谐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用美的观点去感悟、理解和变通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激发兴趣,丰富想象,启迪心智,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在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一节的教学中,应向学生呈现椭圆图形的和谐、对称美,建系取点的结构美,标准方程的简洁美等。

哪里有成功的教育,哪里就有爱的火焰在燃烧,炽热的情感在升华。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学对象是有情感的学生,他们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需要得到教师更多的理解、信任和关爱。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有精深的数学知识、严谨的教学态度、娴熟的演算技能和高超的解题方法,而且还要具有乐教爱生的崇高的思想感情。教师站在讲台上要用期待的目的注视着学生,用高昂的情绪感染着学生,用激动的语言鼓舞着学生,用艺术的方法引导学生,把知识变成活生生的思想和情感,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渴望探索真理的活动,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实践证明,教师注重情感投入,将会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振奋,学习上的愉悦、思想上的共鸣,使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一部分同学成绩有所提高,在本学期期中考试中我所任教两个班级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第3篇

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是分数乘整数意义的扩展,记住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不困难,但让学生理解算理难度就比较大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巩固和进一部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教学中我主要是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直观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总结。首先在复习中,通过直观演示,引导学生依次折出长方形纸条的1/2,再取1/2的1/4和3/4,并让学生用乘法算式来表示这个过程,初步感受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接着以2/3×1/5、2/3×4/5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在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是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教学中我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推理等活动,通过例题的直观操作,通过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理解了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初步掌握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分析、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的过程,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初步的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道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课教学中就显得尤其重要了.纵观教材,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也有着不同的层次,例如分数乘法前两节课中是利用具体的实物图形,帮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分数乘法第三节课中是利用直观的几何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道理;接下来的分数乘法应用中,我们还将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的问题。数形结合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抽象变为直观的过程,而是抽象变为直观之后,再从直观变为抽象,也就是要讲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完整的使学生经历数与形之间的互动,才能使他们感知数形结合,才能使他们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应用数形结合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理念说明: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学本课时力图让学生亲自经历学习过程。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究算法——举例验证——交流评价——法则统整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分数乘分数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这里关注了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把探究的权力真正还给学生后,学生的表现会让你大吃一惊。在两个班的上课中,关于分数乘分数法则都有不同的验证和说明的方法出现,这些方法远远超出课前的预设。究其原因,就是学习变成了自己的事,学的更主动,潜能发挥到了极至。

第4篇

新课程对数学教学要求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做数学的过程。与此相对应的,新教材增添了一些实效性、趣味性较强的,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应用能力的章节,也给教师提供了设计的空间。但教材中毕竟还有许多一直就有的传统章节,与实际生活联系并不十分密切,属于抽象的纯数学。对于这样的内容如何处理,才能使之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这需要我们研究新理念,在教学中体现新理念,采用新方法,避免用新书却走老路的现象。当然,这对教师来说,难度也是比较大的。

合并同类项这一知识点是整式部分的核心,因为它是本章重点整式加减的基础。这样一个抽象的老知识,如何设计成适合学生参与、讨论,满足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要求的课堂呢?我是这样设计和思考的:

我首先设计了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个生活场景:桌面上非常凌乱的课桌,问学生如何整理。学生很容易答出:将文具放入文具盒里,书整理成一摞,本放在一起,分别摆放整齐。我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做,引导学生意识到归类的重要作用,即它不仅使生活有条理,更可以在数学运算中达到化简的目的。

有了第一步中总结出的生活经验,一部分学生会联想到把代数式中的 、 、 ,及 和 、 和 先结合化简再计算。这时,大部分学生在恍然大悟的同时会质疑:我们以前没有学过这样做,这样做可以吗?都什么时候可以这样做呢?

于是,我安排了一个分组讨论活动,论题是:这样做可以吗?根据是什么?哪些项可以这样结合在一起?学生充分讨论,自由发表见解,互相协作,最后得出可以结合在一起的每一项所包含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等(这样的项叫同类项);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合并同类项)是根据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第三步,为了巩固学生的探究成果,我安排了两个游戏:一个是同类项速配,另一个是找朋友。

正当学生沉浸在游戏中的欢乐和喜悦时,我又提出了本节的第二个知识点:合并同类项。玩兴正浓的学生显然觉得这个问题很突兀,于是我设置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5x+3x等于多少?学生齐声答出8x。我又问,怎么做的?学生答:5x+3x=(5+3)x=8x(根据乘法分配律),学生又接连做了几组这样的题后,我再让学生总结法则。学生中无人回答,于是我又引导学生从单项式的构成考虑,学生想到单项式由数字和字母两部分构成,马上就豁然开朗,总结出系数相加,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及指数不变的法则。

可见,教师只要设计好教学环节,使学生感兴趣,能主动观察、猜想、推理,顺着教师的引导,自主探究,发现总结出要学会的内容,这样教师则真正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设计者,而学生也就由观众变成了演员。

在课后的自我评价中的你学到了什么一栏中,学生除了填写知识点外,还填写了诸如集体的智慧大于个人智慧、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可以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如垃圾分类处理,办公室格式化等,这些是我事先都没想到的。

但是,教学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速算环节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找到简便途径,这样势必会浪费时间,所以必须做好铺垫,时间上也要控制好。另外,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在讨论过程中有部分学生成为发言的中心,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仍只是听众。如何处理好这些

问题,使教学更加完善,是有待于我们今后在实施新课程中进一步探索和解决的。

第5篇

“四则运算”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的资料,四则运算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全部过程。其资料占小学教学知识的主要位置,可见计算潜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带给的生活素材,把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

法计算。感受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顺序。

透过学习学生基本能记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顺序,即先括号内,后括号外,先乘除后加减,单一加减或单一乘除要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学生虽说能记住,但在实际的练习中出现了以下的问题或者说是误解应值得教师注意。

(1)对“先”字的理解,我发此刻很多学生的练习中出现误解现象,他们认为先算的就就应写在前面,如计算12+(13-4)-6就会这样些=9+12-6把先算的括号写在前面,还如12+5×6-15就会这样写=30+12-15,打乱运算的顺序。

(2)在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时误认为要先算乘法后算除法,先算加法后算减法,如计算12÷3×2写成=12÷6=2,计算12-3+6就写成=12-9=3。而实际所谓先乘除后加减是指乘除哪种运算法则在前九先算哪种,加减也是。

以上两点对“先”字的理解先算出现的误解现象值得教师注意纠正指导。

2、很多学生在解答如“326与290的差去乘18与24的和,积是多少?”一类的问题时,对“与”、“和”两个字的含义理解出现误解,个性是“和”的含义。在学生的练习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出现错误,不理解其意思导致出现错误。“和”在题目中是表示连接两个数字的关系的连词使用还是表示运算法则中的加法来使用,老师必须要给学生将清,引导学生区别,正确的理解含义并写出正确的四则余混合算式。

3、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把算式说出来。(如x除以a减b的差。)这也为学生对文字题的理解打下了基础。

4、遇到学生错误的典型例题时,进行错误的辨析,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在经历

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第6篇

教方法的老师,却不知道方法的本质,说起来象无稽之谈。可事实上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老师在初次教学这个内容的时候,恰恰没有弄清楚这个方法到底该怎样做。就以例5为例,学生可以很轻松的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决这个归一问题,桥梁就是不变的单价,在引导学生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时候,问题就出来了:是先根据单价不变,得到等式:总价/用水吨数=总价/用水吨数,明确成正比例;

还是因为单价不变,总价和用水吨数成正比例,所以它们的比值相等。第一次试教的时候,我没有觉得这有什么区别,选择了简单的第一种方式。刚开始过程很流畅,但我发现学生在方法表述上总不愿意说到成什么比例关系,仿佛这个比例是跟本题是不相干的内容,最后在比较和练习上学生也无法清楚的表述出方法和规律,尤其是倒过来后的方程(如12.8/8=x/10用8/12.8=10/x)很多孩子都不能接受。不仅没有体会到用比例的好处,反而觉得还要写解设真是麻烦。

惨痛的失败后我开始认真的分析和检讨,发现学生根据单价不变列出等式,其实用的是以前学过的方法,以单价作为桥梁,比例成了鸡肋,方程倒过来后,就不等于单价了,所以很多孩子认为这是不对的。作为六年级的孩子,之所以学习用比例解决问题,就是要让他们站在理解量之间的普遍关系,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更方便快捷的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分析之后,我采用了第二种方式进行第二次教学,首先明确成正反比例的量具备什么样的特征?(比值相等或乘积相等),只要判断出题目中的量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就可以列出比值相等或乘积相等的等式。这样一来,学生做题就不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他们有规可循:只要路程一定,就说明时间和速度成反比例,结合数据我就可以列出一个相应时间和速度乘积相等的方程。

教学之后,学生能够很好的应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尤其是一些基础的数量关系,如路程=速度×时间,总价=单价×数量等能快速准确的判断出比例关系,列出等式。当然对于并不常见的数量关系,学生在判断比例关系上出现了困难。但总体来说,学生在运用比例关系列出方程这个方法的掌握上还是比较成功的。

既然想让他们有规可循,那么就要让他们牢牢地掌握这个规律。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注重了方法与步骤的总结,这个过程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都是以前学过的题目,所以孩子们很容易就丢开比例,而用以前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因此,在复习中,我的重点不是放在成什么比例,而是成正或反比例的量有什么样的特征,先分散一下难点。分析题目的时候用成什么比例关系?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一个等式吗?这个两个问题将孩子们的注意力放在比例上。问题解决之后,我还设计了一个回头梳理的过程,可以说让学生对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有了一个强烈的印象。之后的例6上我放手让学生独立用比例知识解决,练习中设计了一个分别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对比,这无疑是整节课的小高潮,学生答的非常精彩,基本抓住了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

⒊在辨别中,体会用比例解决问题方法灵活,计算简便

学生在前面的总结和比较中,学生已经体会到了用比例解决问题有规可循,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但这还不够,因为以前的方法也很简单啊。因此需要更多的冲突来让学生体会到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会使用比例解决问题是多么的灵活和简便。

第一次试教的时候我采取的是学生做,然后进行讲评比较,可具体操作起来很费时间,学生比较时间不充分。同时学生不一定会出现我所希望的情况,或情况太多,使比较增加了难度。于是我改进了方法,采用了判断题的形式。学生在辨别中发现,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比值就相等,既可以说总价与数量的比值相等,也可以说数量与总价的比值相等。原来方程还可以倒过来列,很多孩子也产生了疑问:根据比例的性质,我还可以怎么列这个方程呢?由于比的基本性质是前项和后项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比值不变,同学们也惊喜的发现,这样一来用的好还可以省掉换单位的过程,真方便。

由于总结和比较的到位,最后的实践操作,孩子们不仅能正确的运用比例知识去解决,更列出了若干个不同的方程,其中一个方程使计算非常简便,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体现在时间分配上我的安排不是很合理,前面探究过程总是占时间多。

在内容的设计上进一步做到层次分明,在导入语言上少些花哨,多些简单和清爽。重视问题的提出,尊重学生的发言等等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待提高的地方。

由于本节课含正反比例两个方面的内容,再加上比较,所以探究的内容较多,练习的部分不充足。而且在探究过程中,也由于时间的关系探究的不是很充分,每个问题只有1、2个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成绩中下的学生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

部分学生对判断哪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哪种量一定,怎样找出等量关系表达得不是很好,有的学生似乎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这是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还要加强训练和指导。

学生在解正比例的应用题时,发现中下生会出现左边比的顺序跟右边的顺序会相反;在解反比例的应用题时,中下生会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外项积等于内项积来解答,计算的准确率低,所以今后对比例的解法还要多指导。

以上一些问题,主要还是在课堂上的一些练习和指导少了而造成的,因此,在第三次教学中,我想尝试将正反比例解决问题分成两节课教学,第一节课将重点放在掌握用正比例解决问题和体会这个方法的灵活性上。第二节课则将重点放在掌握用反比例解决问题和正反比例的比较上,这样一来每节课都可以有比较充分和有针对性的练习,相信可以更好更多的关注一些成绩中下生。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klkr2p.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