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关于初中抒情作文集锦5篇 初中情感文字精华集

关于初中抒情作文集锦5篇 初中情感文字精华集

关于初中抒情作文集锦5篇 初中情感文字精华集

第1篇

“老板,来一碟肠粉!”“不好意思啊,我们这儿没有肠粉。”在北京街头,离家二千公里的我不知为何开始思念起家里普普通通的肠粉。出乎意料的是,平时在湛江街头能随处可见其踪影的肠粉,竟在繁华的首都绝了踪迹!

对于肠粉的起源,那是众说纷纭。有人说,肠粉起源于广州,早在清末便能从广州街头听到卖肠粉的呼声。据说乾隆皇帝在游江南时更是受到了纪晓岚的“蛊惑”专门拐去粤西吃肠粉。当乾隆吃到这种爽滑可口的东西时更是赞不绝口。

广东肠粉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布拉肠粉,另一种是抽屉式肠粉。布拉肠粉是有夹馅的,因此品尝布拉肠粉主要以尝馅为主。在湛江,人们会以通俗的名称为肠粉拟名。如“罗汉斋”、“蛋拉”、“肉拉”等,这些亲昵的称呼更拉近了食客的心。人们则可以根据不同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口味。布拉肠粉尝馅,则抽屉肠粉与其相反,主要尝的就是肠粉的皮。越是滑手的肠粉皮,口感越是细腻。因此抽屉式肠粉对做工要求与技巧很高。

当然,一份出色的美食料理怎能缺配料的辅佐呢?在广东地区,大多数食肆都是用生抽配肠粉的。不同食肆对生抽的处理方式也会不同。有的老字号把肠粉生抽经过加水减低生抽咸度以免破坏肠粉的鲜美,再熬煮使生抽的香味充分散发,最后才放入坛中封存。在一段时间后,这些生抽也会因时间的调适而更加浓厚。有的地区也会用其它酱料调味,如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喜欢用甜酱,潮州喜欢用卤汤。若在伴有酱料的肠粉上洒喜爱芝麻粉,味道将更加美味。

在广东,你可以随处可见到肠粉的身影:在巷口,你会见到专卖肠粉的小摊;在茶餐厅,肠粉几乎是每一桌必点的食品。即使是在繁荣的香港,市民们还是喜欢肠粉作为早点。

肠粉的价格不比鲍鱼的昂贵,不到十元,你便可品尝到它的可口。正因如此,它才能因物美价廉得到推广。它没有糖醋咕噜那么香甜,也没有佛跳墙那么昂贵。它有的只是一身洁白与令人久久的回味。它不需要雕花的装饰,也不需要色素的沾染。拿不正如同千万广东百姓的纯朴厚实,不沾染奢华做作么?

北京街头,充斥着形形色色的美食,那些或五颜六色或做工精致的食品,倒映着北京绚丽的生活。但与广东相比,不正也失了一份原始的真么?

“老板,来一碟肠粉!”隔壁桌的吆喝声,拉回了我对肠粉种种情结。老板的回复还是一样的。但这次竟没了刚才的失落,反倒多添了一丝自豪。即使我们都没有尝到肠粉,但我想,我们都是因肠粉的洁白通透而做出的选择吧!正因肠粉映照了广东人的特质——爽朗、朴实、耿直,不需金钱、权利、地位的修饰,才会令人觉得如此可亲,他们正如同周敦颐笔下“出淤泥而不染,浊清涟而不妖”的莲,用自己朴实的汗水装点着广东,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我不由自主地开始想家,并且为广东人感到自豪,因广东能在高速发展期还能保留脚踏实地的朴实而骄傲。

关于初中抒情作文集锦5篇 初中情感文字精华集 第2张

第2篇

在微风吹拂的晚上,我总徘徊于门外,或伏在阳台上,静静的静静的,边聆听田野里的演奏,边呆呆地仰视天空,欣赏独有韵味的月光。

那一刻,试着肆意地放松自已,任绞洁的月光淘气地撒在自己的身上,尽情地享受月光浴,很舒服,很惬意。

月光没有夏日阳光的猛烈,也没有残屋油灯的冷淡;没有日光灯的耀眼夺目,也没有街上霓虹灯的妖姬,它,有的只是一种纯洁,一种心灵净土的纯洁。

月,是善解人意,是否还记得“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句诗?在孤独萦绕的夜晚里,思绪越过欢乐的海洋,沉重地坠落在烦恼的丛林上,心忽地被青鞭猛抽一下。此时,月,宛如天仙般的,正在天上默默地注视着你,用微笑的神情安慰你,用温馨的银光抚摸你,直到你找到属于自己的黎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身在异乡,心却牵挂着故乡,想念着亲人,当你不愿向别人吐露自己的思念之苦。此时,月,就成了你傾诉的最好对象。它会在遥远的星空聆听你发自内心最真诚的心声,此时此刻。你会发觉得她已将你的思念融化成月光,撒映在你所想念的人的眼中……

月,是苍美的,俗话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名诗的侧面隐隐地反映出了月的圆缺变化:“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有时候,在灰暗的夜空中,月犹如一把闪烁着银光的银弓,斜斜地挂在天幕上,静静地等待着后羿的探望……月有缺,月有圆。当抬头看到一轮银中带白,白里泛黄的明月之时,你是否在心里轻吟着李白的名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

明月当空,阵阵清爽的晚风拂面而来,轻吻着身边的花花草草,而它们的影子却在风中摇曳着,可真有点“云破月来花弄影”的感觉。放松自己吧,任由清幽的月光顽皮地撒在身上……

第3篇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者海洋……

架不住屋里的闷热,我携着暮雨的轻纱来到湖边,浩浩烟波中湖水拍岸,清幽的水声是我的缕缕愁丝。天还没有黑,掷一枚石子湖中,湖面顿生波澜,闪出盈盈水光。

听着鸟雀残声,心中不禁升起万斛闲愁。岁月变迁,而今的我总爱坐着那载不动许多愁的小舟翩跹在梧桐雨点点的黄昏,独自伤感着,我看不见月的朦胧,星的灿烂,花的嫣然,只看见泪的晶莹,落英的飘零,"愁"字当头照,我却不知愁从何处来。

在一次秋雨绵绵的黄昏,我邂逅了艾青,他用那首《礁石》向我诠释生命的价值,他告诉我要学习礁石的精神,要带着微笑出发,追寻依然悠悠的象牙塔,可我说,我做不到。

我不是礁石,我一个浪打来就会倒下,哪怕这个浪只是来自辽远的地平线;我不礁石,我无法满身伤痕还依然微笑,并对未来充满憧憬。

那天回家,看见妹妹正感制手工作业,也许是做了很长时间的缘故,她的脸上写满了疲惫,可她坚毅的面容还挂着微笑,她对我说:“姐姐,我相信我一定回成功的!”

一刹那,感动倾入我的全身,羞愧浸入我的脑髓,我竟不如一个小孩子!那天,我脸红了。

入夜,我辗转难眠,思索着妹妹的话,突然明白微笑就是战胜一切的最佳武器!是啊,哪怕生活有太多的波折,哪怕命运有多么残酷,只要带着微笑,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带着微笑出发吧!也许风雨之时我们仍会泥泞满身,也许道路蜿蜒之际我们仍会遍体伤痕,但只要带着微笑出发,让自己多一份信仰,多一份执着,我们风雨之后的彩虹会更加美丽,蜿蜒小路后的大道会更加平坦,只要带着微笑,出发后没有过不去的坎!

第4篇

当南山的牡丹花再次凋谢,当布谷的分收歌又重新嘹亮,毕业季如期而至。

又是一个分别的日子,天气十分闷热。盛夏,烈火般的阳光,扫尽清晨晶莹的露珠,统御着宇宙一直到黄昏后,这是怎样沉重闷人的时光啊!知了在吱吱的叫着,仿佛不愿与我们者三年的校友分别似得,毕业了,仍然挥之不去这三年的珍贵的回忆。

我的母校——义乌市外国语实验学校,她用2。1万平方米的胸怀滋润了我们这一代代学子;以朴实平庸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多名优秀人才诞生,竞赛中频频得奖;她注重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与澳大利亚,韩国等国进行学习交流。

回望着路边散发浓浓清香的山枝花,高大挺拔的樟树,水中芭蕾之称的荷花,这些花儿,树儿,草儿,是与我陪伴我度过这艰难的三年,走向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中考,记得刚刚进入母校的时候,这些可爱的陪读者们也与我们一起进入,那时他们比我们矮多了,霎时,三年随风而过,现在他们可比我们高多了,跃跃欲试相与教学楼争一个高低。

望着食堂,那曾今供我吃喝的,温暖的避雨湾——食堂,她教会我们许多良方,“饮食是文化,请从窗口文化做起”,是插队的淘气包不在插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教会每一位来餐厅吃饭的人要珍惜粮食,粮食来之不易,我们需好好珍惜,“干净,卫生,你我共同努力。”是我们懂得爱护校园卫生。她是我们第二个教室啊。

瞧着两旁的教学楼,那熟悉的教室,里面做着不再是同一批人了,换上新面孔,那熟悉的老师们,他们将要教的是新面孔,我感谢他们的苦口婆心,使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教室外有许多名人名言,如“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美国)富兰克林”,“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奥斯特洛夫斯基”。

我们毕业了,“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未来的路还很遥远,让我们带着母校的期望,国家的盼望,老师的鼓励,振翅高飞吧。

第5篇

浓浓的、甜甜的,绵绵的,那是什么,那是一碗鸡蛋羹。

与妹妹玩耍之际,奶奶从厨房端来两碗直冒热气的鸡蛋羹,那热气,飘忽不定,放在脸边,氤氲出满脸的温暖。

奶奶笑着说:“这鸡蛋羹啊,放在煮饭的高压锅里蒸,那才叫营养呢。”奶奶一边吹着热气,一边说给我听,见我正要动勺,立刻又说:“慢点,还热乎着呢。这么大个人了,都不知道烫。”我漫不经心地说道:“那你不也一样,总是做我的温度计,生怕我怎么着了。”

我转念一想,奶奶可不就是我的温度计吗?每当那时针悄悄地溜到“7”字上,奶奶总是如一根木棒似的杵在电视机前,收看天气预报。于是天凉了,就催我加衣,大热天放学回家,又总不忘递上一杯冰镇的铁观音。十几年如一日,奶奶总是从那转瞬即逝的天气预报中捕捉我要的信息。

我的心中掠过一丝感动,又继续品尝起鸡蛋羹来。蛋羹满满的,有着极其温馨的黄色,既不以惊艳之美夺人眼球,又不失其韵味。蛋羹外圈围着一层汤水,似乎也想借蛋之美味来提升自己的风韵呢!

这时,妹妹正大口大口地接着奶奶勺里的鸡蛋羹,一口一勺,那樱桃小口“啊啊”地叫着。我也食欲大增,心血来潮,用孩童般娇滴滴的声音向奶奶撒娇道:“奶奶,我也要喂!”然后张开嘴巴,如树窝里一只嗷嗷待哺的小黄鹂。

这时,奶奶从碗中挖出一大块蛋羹喂我,一边还轻声说:“乖,吃了长高高啊!”听到这句话,我先是一愣,后来哑然一笑,奶奶的语气竟如此自然,真让人哭笑不得。

我继续品起鸡蛋羹来,蛋羹嫩嫩地,滑滑的,软软的,入口即化,但一股浓浓的蛋香仍在嘴中游荡,挥之不去。

我仿佛看见,一位老妪抱着孙女儿,一口一口地喂着鸡蛋羹,还说着:“乖,吃了就长高高啊!”那个孩子,就是我。我突然意识到,奶奶在不同时间,面对着不同年龄的孩子,都捧着鸡蛋羹,,她只是复制了那十多年前的最原始的习惯,驱使她重拾那尘封的习惯的,该是多么伟大的力量啊。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kl5vzg.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