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剪枝的学问》教学设计7篇 “千锤百炼,唯剪不磨——剪枝艺术的精髓”

《剪枝的学问》教学设计7篇 “千锤百炼,唯剪不磨——剪枝艺术的精髓”

本文结合《剪枝的学问》一书,从学习目的、知识点分析、学习策略、教学方法等方面,设计一套适合中小学生的课程教学,旨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剪枝”概念,并培养其剪枝技能及创新思维。

《剪枝的学问》教学设计7篇 “千锤百炼,唯剪不磨——剪枝艺术的精髓”

第1篇

1、(课件出示桃园桃树)看,今天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喜欢吗?如果你家院子里也有这样一棵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的桃树,你会怎样对它?可如果现在有人拿着一把剪刀要对着桃枝来上几剪刀,你又会怎样?

2、看来同学们的看法都是一致的,桃树的枝条是不能剪的,可就有这样一位老大伯,却对着桃枝动起了剪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静静地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26剪枝的学问】

这剪枝到底有什么学问呢?一起走进课文寻找答案吧,请把书打开到144页,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书提示。

1、(出示读书提示)一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借助拼音或者工具书读准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不会读或者读不顺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现在放声自读吧!

2、大家读得多认真啊,我们来检测一下读的效果如何?(按顺序检查生字新词)

① “娃娃”你读得不错,表示称呼的叠词后一个要读轻声。

②“不禁”噢,这个前鼻音你读得真准,这还是一个多音字呢,在这个词中,它读“jīn”。“ jīn”还可以组成什么词?有谁知道它的另一个读音,谁会组词?点击男女生读。

③“好好的”下面一个词有一点难度啦。两个三声的字在一起,后一个字要读成第一声,这是咱们汉语中的变调。懂了吗?你读一读,再读一读。大家一起读一读。

3、出示词组。谁再来读读这组词?(指名读2生)小组读,齐读。

4、同学们,本课的生字中有4个笔画较多,仔细观察一下,怎样写才好

看?先看看上面一组字“*”“舞”( 老师恰到好处点课件)。那下面一组呢?

5、“舞”和“*”比较难写,我们跟着电脑老师后面练一练。

6、好,请大家在语文书上把这四个字描一下,(注意纠正姿势,随机评价)。

最难的生字都没有难倒你们,了不起。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生字词再回到课文中去吧!

1、请看读书提示:二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老师要请五名同学分别来读这五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准备提出自己的建议,(点击出示:认真听,提出自己的建议)并把自己不理解的词做上记号。(点击出示:认真听,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①第一自然段:第一次能读得这样流畅真好。有建议吗?

△“能手”,“手”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能手”也是指器官吗。原来能手是指某一方面的本领特别强的人。

②第二自然段:刚学的这个词就能读得这么好。一齐读读这句话。

△“一脸疑惑”。什么意思?课前老师查了一下字典,“疑”就是怀疑,不相信,“惑”就是不明白,不理解。 “疑惑”的意思就是……看把词拆开分别理解,再把意思合起来,不就解决了。

△“将信将疑”。这个词让我想起了以前我们学过的一个词?复习旧的知识就能有新的收获,怪不得古语说“温故而知新”啊!

△“红云片片”。(看图描绘画面)老师这里有几张图片,谁能看图说说“红云片片”的意思?

△ “浓郁”。再读浓郁所在的那句话,初读时老师也遇到了跟你们一样的难题,不过我做了个有心人,查了一下词典,发现浓郁有四种解释,在这句话中该是哪种解释呢?你为什么选择它?对,解词的时候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光鲜红润。这个自然段里有一个词同学们理不理解,老师不知道,不过老师特别喜欢这个词,现在请你们看图猜一猜?找出这个词所在句子,齐读。

同学们可真会学习,读顺了课文,还初步理解了课文中的一些新词,老师还想提更高的要求,能做到吗?

??三读要求之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点击出示三读要求之一)好,请看阅读提示,三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这个要求有点难,不过不要怕,我们先做个小练习就容易多了。请大家快速默读全文,从这两题中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一题,一边读书一边完成。孩子们,开始吧?

△去年冬季的一天,“我”走进桃园,看到;春天到了,“我”又到桃园,看到了;暑假里,“我”再到桃园,看到了。

△王大伯家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这让“我”;王大伯忙着剪枝,又让“我”;听了王大伯的介绍,“我”;看到王大伯家的桃子光鲜红润,“我”。

2、读书完成,交流讨论。谁来说说第一题,指名说(几个随时间而定)。

5、说得真好,看,有了小练习的帮助,你们已经说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1、(点击课件,出示三读要求之二)下面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读出感受,把课文读懂。课文中的哪一自然段写了王大伯剪枝的呢?(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轻声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认真读用心体会,看看能从这些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读:我着急地问:“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

(生读:“咔嚓、咔嚓”,随着剪刀挥舞,一根根枝条被剪了下来。)

师:(点击课件)用心读读这句话,看看你能读出什么?

生:我从“剪刀挥舞”读出来的。(点击“剪刀挥舞”)

师:生活中你见过什么东西挥舞的样子吗?联系生活实际总结,挥舞的速度原来是这么快啊!【板书:快】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王大伯剪刀挥舞的样子,把你的想象读出来?王大伯的剪刀舞动起来那真是潇洒自如,随心而发。谁再来读读这句话!你们的读让我看到了王大伯挥舞剪刀的样子。谁也能像她那样读?

寒光闪闪,剪到枝落,此时此刻站在桃园的我,看到王大伯剪刀挥舞的样子,心里可真……一齐来读读这句话。

师:王大伯他们剪下的树枝可多啊!想象画面,地面上怎么样?再看看远处呢?你看到了吗?你也看到了吗?指读。还不够多,越来越多了。

师:此时此刻,站在桃园的我,看到地上越来越多的树枝,心里真是……再读读这句话。(点击出示)

③再读读这句,还有哪些词让你感受到王大伯剪枝特别快?

生:从“咔嚓咔嚓”从这个声音我听出了王大伯剪得很快?

(生快)我也想读读这句话,师慢读,王大伯可是个种桃能手,剪枝是这么快吗?我读出了文章的意思了吗?哎!再快点。

师:随着那一声紧似一声的咔嚓声,站在桃园的我,心里怎能不焦急万分?齐读。

3、从你们的读当中我感觉到你已经走进了课文,读懂了这段文字。谁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段话。

4、借助这一小节语言文字,我不仅感受到了王大伯剪枝的熟练,更感受到了小作者的着急。这剪枝中到底有什么学问呢?咱们下节课继续走进课文,细细体会。

1、课后查查资料,了解果树生长的特性和剪枝的有关知识。

2、把从课文中积累的好词、好句摘抄到读书笔记上。

《剪枝的学问》教学设计7篇 “千锤百炼,唯剪不磨——剪枝艺术的精髓” 第2张

第2篇

今天,我听了戴亚芳老师执教的《剪枝的学问》一课。这一课是苏教版第六册中的一篇课文。结合《新课标》中所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理念,我觉得本课中,戴亚芳老师用她的智慧、才情和对新课程的深切感悟,诠释出个性化的语文阅读课堂。 下面我就简要谈几点自己的感受。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每个学生都应拥有学习和发展的自由。因此,教师必须把阅读的自由、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文本对话,去自主探索,真正实现个性的发展。戴老师在精读课文时,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例如,在本课中教学一开始,戴老师以“为什么王大伯种的桃子越大越甜?”这个主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接下去的教学中,教师又引导学生抓住一些主干性的问题,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读、引读;在学完课文后,再次有感情地齐读全文,在读中理解、感悟,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这种以“主问题”的形式带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采用了多层次、多方式、循序渐进的读,使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得以实现。

个性化的阅读还需教师创设相应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戴老师还能及时捕捉一些有价值的知识信息,营造一个创意无限的空间,创设恰当的情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发散思维,巧妙地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如在教学桃花的美、香和小蜜蜂的快乐,桃子的多、大、好之后,戴老师通过课件,带领小朋友一起去欣赏桃园的美景。欣赏中,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桃花的美、香,桃子的大、多、好,深深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图文并茂,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学生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了,一个个独特的词语就从学生的口中迸发出来,学生对于文本的独特见解得到唤醒与张扬,丰富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个性化阅读就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重视、珍视阅读教学中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并为之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即条件、机遇氛围,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让阅读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的质量。

在教学时,戴老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让学生说说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能读出来吗?用这样的设计引领学生学习课文,适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独特的感受通过自己的说话、朗读表现出来,由此让学生体会到剪枝的学问。例如在逛完桃园后,戴老师通过范读,请学生闭眼,你仿佛看见了什么?读王大伯的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小作者又惊又喜,惊什么?喜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通过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体验,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淋漓尽致地展露出来。所谓“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个性与个性的碰撞与欣赏中,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提高,同时也使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到阅读教学活动中来。

听了今天这堂课,我除了以上这些想法,同时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个性化的阅读课堂,应是以读为本,以学生为本的课堂。这是新时代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实践。它立足于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地发展,培养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和创新意识,独立的判断能力和选择意识,为将来走上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个性化的阅读教学,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仅要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还要求我们不断地审视自己,完善自我,在课堂上一切以学生为本,通过阅读,充分张扬每一位学生的个性。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第3篇

2.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1. 听写词语:满怀好奇 一脸疑惑 将信将疑 又惊又喜

2. 校对词语听写情况,朗读词语,说说你有什么发现。(都是写“我”的心理变化的词语)

3.读了四个词语,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怎么会有这些心理变化的?)

出示句子: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他家桃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

1.指名读句,你从哪里可以看出王大伯是种桃能手?(远近闻名、总是、大、甜)

2.如果此时王大伯出现在你眼前,你有什么话要跟他说?有什么问题要问他?

(王大伯家的桃子怎么会总是那么大,那么甜?) (板书:?)

带着“满怀好奇”一起去王大伯的桃园看一看,问个究竟。(屏幕出示第二段内容)

(1)指名读出相应句子,用一个词语概括出“我”看到的内容——剪枝。

3.好好的枝条却被剪掉了,我看到后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1)指名读相关句子,出示:“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

1.看到我一脸疑惑的样子,王大伯笑着把剪枝的原因告诉了我。

a:出示王大伯解释原因的句子:“你别看这根枝条长得粗壮,其实它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

王大伯,这些粗壮的枝条如果不剪掉行吗?会有什么后果?

c:对于留下的枝条,王大伯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出示王大伯说的第二句话。)

2.从王大伯的这些话中你们知道王大伯为什么要剪枝?

3.我听了王大伯的话,不再一脸疑惑,出现了什么变化?

我经常挂念着王大伯的桃园,不知道剪枝后到底怎么样了。春天到了,我第二次走进了王大伯的桃园,看到了一番怎样的情景呢?

3.看着这满树的桃花,此时作者的心里想的是什么呢?

夏天到了,该是桃子成熟的季节了。暑假一到,我迫不及待地第三次走进了王大伯的桃园。

2.这时的我看到了什么景象呢?划出相关句子,指名读相应语句。

王大伯桃园里结的桃子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4.看到这些桃子的我心情怎样?读好“啊”这个语气词中代表的感情(板书!)

6.此时的“我”不禁想起王大伯说的话,指名再读王大伯说的话。

7.再次回味王大伯说的话,你明白剪枝的学问是什么吗?说说你的体会。

1.其实果树要想结出又大又多的果实,除了要剪去无用的枝条,还要摘去多余的花和果,让我们走进果园,看看工人们是如何管理果园的?(出示图片并讲解)

2.延伸:原来生产劳动中也蕴涵着丰富的知识。请你做回小小讲解员,代替王大伯来介绍介绍摘花的学问、摘果的学问(自选其中一个)。

3.看来,生活中处处都有是学问,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也是说明了“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道理的?

4.总结:学了课文之后,希望同学们像文中的“我”一样,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勤于发问,去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课后向父母、亲戚、邻居、朋友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减少”是为了“增加”的典型事例,也可了解其他方面蕴涵的哲理,并记录下来,在班中交流。

第4篇

2.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2.上节课,我们围绕课题提了许多问题,还记得吗?(学生回忆问题)(谁剪枝?为什么剪枝?怎样剪枝?剪枝后结果怎样?)

(1)出示"能手",齐读,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能手?(指导说话)

4.过渡:看着一根根枝条被剪下,作者产生了什么疑问?

出示句子:我着急地问:"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指名朗读)

1.自读第三自然段,划出王大伯说的话。圈出你以为与剪枝有关的词句。

3.用"因为……所以……"来介绍为什么剪枝?(指名练说)

5.作者对王大伯的话是相信还是怀疑?(书上哪个词语是这个意思?)

师:春天到了,桃园里很美,也很热闹,想不想去看一下。好,老师这就带你们去。

暑假里,作者又一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他看见了什么?

4.出示句子:噢,"减少"是为了"增加",还真是这么个道理。

5.减少什么?增加什么?我们再来读一下王大伯说的话。(齐读)

6.指名回答,板书:(擦掉"?")(减少的那些枝条对桃树来说是不利的因素)

7.你能举一些生活学习中常见的减少是为了增加的例子吗?(指名举例)

如:(1)小明背英语单词,每天背100个,十天下来,他只记住了50个。后来他改变方法啊,每天背10个,10天后,他记住了100个。

第5篇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教学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本课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实践中有自读、精思、感悟、鉴赏、吸纳,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究中感知、感悟。

1.(板书课题)读题,引导提问:同学们,看了课文,你想说点什么?

(生提问,师帮助整理并板书:谁剪枝?剪枝的学问是什么?什么是剪枝?为什么剪枝?怎样剪枝?剪去什么枝?)

2.师表扬学生会提问,并指出这几个问题正是本课学习的主要目标。

[这一过程,让学生在开放的氛围中积极思考,大胆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小节。

师:谁想读一读你会读的生字词?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读生字词,同座位互相帮助学习生字词。指名读,师相机点拨。(“疯”注意读准后鼻音;“禁”是前鼻音。)

3.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课文的每一节?老师要请几位同学读?(五位)其余同学重点听听字音是否读准确,句子是否读通顺了。

4.师:通过读课文,同学们对哪些问题已经清楚了?(同座位讨论。)

师:通过初读,同学们就已经有了这些理解,真了不起。让我们再来仔细读一读这些语句,好好体会。

[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学生字词,带着自己的问题自主阅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生生、师生的交流互动中探究。]

1.根据师生共同筛选出的主要问题,精读主要小节,抓住关键词句和重点语段,理解文章内容,引导体会“剪枝的学问究竟是什么?”

2.自读1、2自然段,划出描写“王大伯是个什么样的人?”的词句。

师:王大伯是种桃能手,你是怎么知道的?(抓住“远近闻名,总是那么大,那么甜”这几个词指导学生读好。)

3.出示“我”的问话:“王大伯,……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

师:对这位种桃能手,“我”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抓住“挥舞”、“一根根”体会王大伯剪枝剪得多;抓住“我”的问句中“怎么啦?”“干吗”“好好的枝条剪掉”来理解“我”的焦急,对王大伯剪枝做法的不理解之情。)

[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朗读、品析,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体验,激励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4.默读第三节,边读边思考:从王大伯的话中,你了解到剪枝有什么学问呢?

(1)四人小组围绕主要问题“王大伯剪枝的学问是什么?”展开讨论;师巡视,下到各小组倾听。组织学生汇报,引导交流。

(3)师:王大伯对这两种枝条的态度怎样?联系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

(6)师:可是,“我”对王大伯的话为什么会“将信将疑”?你有什么想法?

[让学生在自我阅读后获得独立感悟,在此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促进师生在彼此的聆听和诉说中进行心灵的对话、思维的碰撞,从而获得深层次的感悟。]

5.后来,“我”相信了吗?读一读最后两小节。边读边想想,你是如何体会到的?

(1)读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对有关句子进行批注。

(2)组织学生在组内和全班交流自己的体会。(抓住“春天”时桃花盛开的语句,即“春天到了,……飞舞”这三句话,抓住暑假时走进桃园看到的景象,即“啊,只见一棵棵桃树上……脸蛋”,引导学生品读。体会正是由于“剪枝”,使得桃花开得茂盛,桃子结得大而多。)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在这一环节中充分尊重学生,“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通过边读边思、读后批注、进一步贴近文字,与文本对话,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1.出示四个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

师:看看这几个词,这篇课文学完了,你认为应该怎样读?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让学生自己先试着读一读、说一说,再采用学生自荐读、对比读、小组推荐读等形式来读,读中体会“我”的心理是怎样变化的?)

2.师:看来,剪枝的确是有学问的,用自己的话说说剪枝的学问是什么?(引导学生发散思考:“减少”是为了“增加”;去“伪”存“真”,去“杂”存“精”;有所失也会有所得……)

3.拓展作业: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现象,哪些事情中隐含着这样的道理?请将自己的发现写下来,多多益善。

[引导学生抓住分散在课文中的能够表情达意的词句进行研读,促进学生在回味品析中领悟到课文内容中蕴含的道理;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发现和探索,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第6篇

师:来年暑假,我又一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看到桃园里的景象,我有什么感受。

生:喜的是桃子丰收,惊的是没想到剪去枝条还真能结出又多又大的桃子。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说明了“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道理呢?

生:上次我和爷爷去菜地干活,我看到爷爷拔掉小青菜地里的一些长得弱小的青菜,我感到奇怪,爷爷告诉我这样做才能使剩下的青菜长的更好。

生:我知道我国现在实行的计划生育就是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师:你能联系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基本国策来说明“减少”是为了“增加”,你真是太了不起了!给他鼓半分钟的掌。

[简评]:此部分的精读感悟,我从“惊”“喜”入手,逐渐过渡到课文所揭示的道理,然后让学生联系到生活实践说说类似的现象,没想到班上一位女生竟然以此想到了国家实行的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真是佩服!

第7篇

出示:“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指导读好这些词语。(试着让学生将这四个词语连在一起读,并读出“感情的变化”,最好能配上动作与表情)

二:精读课文,利用具体的文字材料,朗读感悟,体会“我”心理的变化

师:对,是我的心情发生了这些变化。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读课文,找找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这些词语,好好读读,体会体会。

生回答: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的心中充满了新奇并产生了兴趣。

“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他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

让学生体会王大伯的“能干”,读出对王大伯的尊敬。

“我”“满怀好奇”进入校园,为什么转眼间“一脸疑惑”了呢?

去年冬季的一天,我满怀好奇地走进桃园,只见王大伯和几位叔叔正忙着剪枝。“咔嚓、咔嚓”,随着剪刀挥舞,一根根枝条被剪了下来。我着急地问:“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

a、我满怀好奇地走进桃园,只见王大伯和几位叔叔挥舞着剪刀,“咔嚓、咔嚓”

剪了下了一根根桃树树枝,“我”不明白剪枝的作用,所以疑惑。

b、王大伯剪下的枝条在我看来,都是“好好”的,不只使我“疑惑”,更让我着急,这才忍不住发问。

c、王大伯既然是种桃能手,为什么还会把好好的枝条剪去?难道不怕影响桃树明年结桃子吗?

师:对于“我”的一脸疑惑、着急发问,王大伯是怎么做的?

看我一脸疑惑的样子,王大伯拿起一根剪下的枝条,笑了笑,对我说:“你别看这根枝条长得粗壮,其实它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

接着,王大伯抚摸着那些留下的枝条,充满信心地说:“来年就靠它们结桃子罗!”

生:王大伯讲了那些看似粗壮的枝条,其实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属于无用的。

生:王大伯接着指出了这种枝条不但无用,还有害,它到了春天会疯长,夺走许多养分,不剪掉不行。

不但要剪掉无用枝条,甚至连多余的花和果都要去掉一部分,听说是这样可以给桃树“计划生育”,一根枝条有了太多的“孩子”,是长不健壮的。

生:王大伯抚摸着那些留下的枝条,充满信心地说:“来年就靠它们结桃子罗!”

生:因为剪掉了无用的、有害的枝条,留下了有用的枝条,保证了来年有充足的养分,所以王大伯对取得来年的桃子丰收充满了信心。

导语:王大伯讲的挺有道理,可我听的却是“将信将疑”?

师:“我”为什么“将信将疑”?“信”的是什么?“疑”的又是什么?

我将信将疑:剪去这些枝条,来看真的能长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吗?

师:“我”的这一怀疑在春天走进桃园时还存在吗?“我”在此时看到了什么景象?

春天到了,桃花开了,王大伯的桃园红云片片。浓郁的花香引来了无数的蜜蜂,它们欢天喜地地在花间飞舞。我和小伙伴们在桃园奔跑着,嬉戏着。看着满树的桃花,我盼望着这朵朵桃花能早日变成又大又甜的桃子。

师:见了这景象,“我”就完全相信了王大伯的话了吗?为什么?

生:没有。从“盼望”这个词语可以看出,“我”还在期待着王大伯的话真正实现。

暑假里,我又一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啊,只见一棵棵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子成熟了,一个个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我又惊又喜,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还真有道理呢!

师:“我”“又惊又喜”,“惊”的是什么,“喜”的是什么?

生:剪掉无用的、不结果实的枝条,枝条少了,却能结更多的桃子,这就是“理”。

生:剪掉有害的、抢夺养分的枝条,留下的枝条养分充足,能结更大的桃子,这也是“理”。

看来“剪少”是为了“结多”。这里面还真有学问,要不然它怎么会运用到各个方面呢?所以,我们平常做事也要注意这个道理。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k5r7r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