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5篇 探索大自然语言之美——一份精彩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5篇 探索大自然语言之美——一份精彩教案

本站分享的《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详细探讨了通过观察大自然和倾听自然声音来促进孩子们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教案融汇了多种活动形式,包括口语交流、表演及手工制作等,让孩子们在有趣的互动中感受自然,理解语言,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5篇 探索大自然语言之美——一份精彩教案

第1篇

1.阅读课文,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通过阅读,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通过阅读,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朗读课文,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通过阅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阅读课文,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雪的洁白,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师小结: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4)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朗读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学生明确: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1.利用课余时间观察自己身边的物候现象,写出观察日记。

2.收集一二首咏物诗、写景诗,运用物候学知识试着分析一下。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5篇 探索大自然语言之美——一份精彩教案 第2张

第2篇

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试说一说。

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

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

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2、我们学过多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你能不能写出描写这四个季节的一两季诗句。

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这样,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

3、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4)“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

(5)“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提问:课文中写道:“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句话:也可以改作:“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赶快割麦插禾。”

请学同们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

(1)区别:第一句只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第二句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

(2)认为第一句好,句子形式有变化,活泼。第二句子整齐美。

物候——“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我们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物候学知识,为什么不用 “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作标题,而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明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而另两显得呆板、乏味。

(1)把你课所写的短文进行再加工。别忘了运用一些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

苏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销声匿迹 周而复始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翩然归来 风雨载途

第3篇

1.(师生问好)刚才同学们和老师是怎样问好的我们是用“语言”来表达的。别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呢!不信吗大家看——

2.看课件。(季节变换的特征、看云知天气、树的年轮与年龄、根据化石推断地理环境等由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秘的片断,并配以简短解说)

3.述:大自然用它的语言告诉了我们这么多奥秘!小朋友们,你们想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四课——《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

点评:通过观看.课件录像初步感知“大自然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自由试读,要求:不会认的字读拼音,把每个字的音读准确。

2.再次试读,要求:在课文中留出9个生字,多读几遍。

4.检查生字和要求会认的字的读音。重点指导“诉、粗”。

(评: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每个字,然后读通课文,教师适时地给与检查和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读书。)

[点评: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再听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然后让学生谈谈:读了课文你知道些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这样既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可使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2)述:大自然也有“语言”,小朋友们看看、听听,你留心过大自然的语言吗

述:前几天同学们到郊外游玩,你们发现了什么(指名答)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词语“仔细观察”,读词语。

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板书:仔细观察)

(评:“仔细观察”这个词语,低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到野外去游玩,此时再引导学生回忆游玩时发现了什么,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

4)这一节怎么读呢自由试读、指名读、评读、范读、齐读。

2)水中的小蝌蚪像什么(贴小蝌蚪图)指名读第1句。

看.课件。(小蝌蚪在溪水里游来游去,春暖花开)范读,齐读。

3)这是大自然的语言,你知道大自然在说些什么吗指名答,读第2句。

[点评:在学生读文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多么像游动的‘逗点’”,同时感受美好春天的气息,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意会此时“大自然的语言”就是告诉人们“春天已经来到人间”。理解了词句的意思,感受了句子的内容,再指导学生朗读,就能够读出真情实感。]

5)每当季节更替的时候,大自然都会用它的.语言告诉我们,小朋友留心过吗

指名答。看.课件。(春、夏、秋、冬冬季节的特征片断)

[点评:这一小节写的是有关大自然季节变更的一种“语言”,学生读懂后进行扩展,让学生通过.课件看看春、夏、秋、冬季节变更特征的录像片断,以启发学生思维。]

1)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

(贴大鱼图及板书“一圈就是一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多有趣呀!

4)像这样的语言还有许多。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马齿与年龄等)

[点评:鱼鳞上有圈圈,而且一圈就表示一岁,这是人们一般没有注意到的,利用多媒体实物特写及动画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不仅使学生明白这种现象,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还能令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则水到渠成。这一小节讲的是大自然中有关动植物年龄特征的“语言”,生活中有些比较常见的例子(如树的年轮等),通过扩展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规律,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7.小结过渡: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些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现在,大家来轻松一下——{律动}

[点评: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考虑到应合理分配低年级学生的读写时间,恰当安排教学内容,因此本课时只学习前三小节,然后识记、书写前三小节出现的生字。]

2)指名分析“就、那”的字形。提示“就”字右半“尤”的点不能掉;“那”字左半的笔顺及右边“左耳刀”的笔画;“这”字里面“文”字捺改点。

“这”要注意先写里面再写外面,“走之”的一捺要托住上面部分。

2)范写“就”、“那”。注意字在格中的位置及运笔方法。

3)学生描写、临写。师巡视辅导,检查执笔、写字姿势。

[点评:识字、写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师要给与足够的重视。让学生用已学过的笔画、偏旁,自己识记字形,培养识字能力。在学生自己观察田字格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范写,帮助学生体会运笔方法,把字写好。教师还把学生执笔、写字姿势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加以强调。]

开火车认读l、2、3小节中要求认识的字“察、蝌、蚪、逗、间、如”(带拼音)。拍手对答:“它读什么它读x”(去拼音)。

[总评:这篇课文是小语人教版新教材第二册中的一篇科学儿童诗。本设计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根据修订大纲的精神,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求是识字、写字、学词、学句,进行朗读训练,积累语言。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修订大纲的精神和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设计中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词句,在读中对大自然的“语言”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在低年级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地方适时地辅以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教学设计中十分重视识字、写字这一环,注意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教师还注重范写指导,并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姿势放在重要的位置。教学设计中还体现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注意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相互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4篇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1、播放影音资源《美丽的大自然》《多彩的自然界》《大自然——植物》

2、导入语: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绍兴人。气象、地理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是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也是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对我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等研究领域有杰出成就。他重视并带头参加科学普及工作,《物候学》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写作背景:竺可桢在20世纪30年代就倡议应用新方法开展物候观测,从而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1962年在他的领导下,又组织建立了全国性的物候观测网,进行系统的物候学研究。1963年出版《物候学》(竺可桢、宛敏渭合著),系统介绍物候学的基本原理,我国古代的物候知识,利用物候预告农事的方法等,本文即选自其中。

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形容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

2、请同学们欣赏影视课文,划分文章结构,理清全文思路。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点拨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即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品析:这一句非常生动。“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很自然地运用比拟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第二句中“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描写,而且还包含有亲切、欢迎回到家来的感情。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品析:这几句紧扣“大自然的语言”,先后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还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写成催促农民耕作的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比直接说“及时耕作”要新鲜、生动得多。

3、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品析:“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模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1、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点拨: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点拨: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纬度和经度的不同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而高下差异是指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这样排列使文章条理清晰。

点拨:本文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文化层次较低、科学知识较少的读者来说,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而文章正是要写给这样的读者看的。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充分考虑读者对象,在写作时把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使读者容易接受;作者在行文中尽量少用专门术语,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事情变得生动形象。

文章首先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自然引起读者的兴趣,使人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这就是由表及里的说明。文章前后形成了照应,说明有轻有重,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深刻的印象。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仿写训练:文章第一自然段采用拟人的手法进行写作。请仿照此种手法,写一段描写家乡四季变化的文字,注意写作手法的运用,不少于100字

第5篇

?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是人教版第一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亲切、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同学介绍了大自然的三种语言,让同学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发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低年级的讲读课文区别于中高年级,本课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朗读训练,朗读是低年级的重点,拿出充分的时间指导同学朗读。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结合同学年龄特征,本课的教学要求是:

1、掌握课文生字,知道课文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看懂图意,理解课文,逐步提高同学的自学能力,培养同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发同学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同学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1、出示生词(语言)谁能把生字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一起点?(都有两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

2、cai课件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漫天电光闪,说说都告诉我们什么?引入课题: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自身读读书,去发现吧!

展示接近同学生活的自然现象揭示课题,使深奥的自然现象变得接近,容易理解。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身喜欢的读书方式,看拼音把每个字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诗读通。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

3、交流通读句子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句。

(1)你假如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注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名称连读)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音)

(4)正确流利的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用同学自身喜欢的方式读书,提醒大家读生字的时候注意什么,读得最好的一节读给大家听,这种方式尊重同学的意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根据同学的回答相机进行教学)

(1)cai课件展示(一个个静态的“逗点”变成摇着尾巴的“逗点”)这是什么?仔细看看这是什么?

(2)引导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这句话呢?

这时同学兴趣高涨,急不可待想读书。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让:“逗点”瞬间变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展现了春天一派生机,激发了同学的`兴趣,从而又理解了课文,内化了语言。

(1)cai课件展示一条大鱼,谁知道这条鱼有几岁?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该怎么读让大家都知道这种大自然的语言呢?

第四节主要讲的是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喜马拉雅山曾是汪洋一片,这种漫长的地壳演变,同学缺乏感性认识,我充沛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生动的讲解相结合,让同学对地壳的演变有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发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1)指名试读,说说这一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

教师结合课件讲解“三叶虫”理解“镶嵌”,简单介绍“喜马拉雅山”。

(2)“喜马拉雅山”是那么高,那么大,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又大又深,诗句“那儿曾是汪洋一片”该怎么读呢

教师在引导同学反复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捂,在读中培养语感,同学在实践中学会了独立考虑,体会感情。

(1)赛读:把三小节连起来练读,比比看谁读得好。

(2)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只有仔细观察才干发现。齐读第一小节和最后两节诗。

(3)拓展: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说给大家听听。回家也可以查找有关大自然中还有哪些语言。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k5q2rx.html
专题